学术投稿

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临床分析

杨云

关键词:剖宫产术, 腹壁切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方式, 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对剖宫产手术之后出现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因素与治疗方式进行探讨,并总结有效预防措施。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6例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患者实施正确诊断以及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对临床治疗要点和预防措施进行总结。结果36例患者的症状均通过术后病理证实,单发病灶34例,多发病灶2例,2-5cm 为病灶直径,其中肿块直径﹥5cm 的有8例。皮下脂肪深部和腹直肌前鞘间多出现病灶,由于腹膜被病灶穿透对肠管浆膜与网膜构成了影响,有着较大的切除范围,实施了聚丙烯网片修补的有3例患者。手术之后,36例患者均完全切除病灶,切口得到良好的愈合,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来说,要早诊断治疗手术。临床医师要对此症状进行有效预防,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诱发因素得到减少,从而使此症状发病率得到降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剖宫产手术之后出现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因素与治疗方式进行探讨,并总结有效预防措施。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6例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患者实施正确诊断以及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对临床治疗要点和预防措施进行总结。结果36例患者的症状均通过术后病理证实,单发病灶34例,多发病灶2例,2-5cm 为病灶直径,其中肿块直径﹥5cm 的有8例。皮下脂肪深部和腹直肌前鞘间多出现病灶,由于腹膜被病灶穿透对肠管浆膜与网膜构成了影响,有着较大的切除范围,实施了聚丙烯网片修补的有3例患者。手术之后,36例患者均完全切除病灶,切口得到良好的愈合,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来说,要早诊断治疗手术。临床医师要对此症状进行有效预防,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诱发因素得到减少,从而使此症状发病率得到降低。

    作者:杨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慢性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精心护理,观察护理效果,总结护理方法。结果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早发现慢性肺心病合并心衰的情况,采取及时治疗护理措施,64例慢性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病情均明显好转。结论慢性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护理中,必须注重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合理用药,精心护理,注意患者的饮食指导和心理护理,实施综合性的临床治疗护理方案效果,从而有效提高慢性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护理康复效果。

    作者:郑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心脏康复护理对心梗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护理对心梗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100例心梗介入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心梗介入治疗以及相应的临床护理,实验组观察对象在此基础上接受心脏康复护理,回顾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心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梗介入治疗患者接受心脏康复护理,有助于其心理状态和心功能的改善。

    作者:冯金城;周利华;谭新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

    目的:对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5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130例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遵照知情同意的原则依照双色球的方式随机给予其中65例术后临床常规护理(对照组),另65例从患者心理特点出发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干预组)。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之前的 PSQI 评分上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应的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 PSQI 评分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达100%,对照组为83.1%,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的患者通常在术后有着较大的心理负担,而从患者的心理特点出发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治疗信心得到增强,促进疾病恢复,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石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与依那普利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与依那普利治疗 H 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 H 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治疗,实验组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 SBP、DBP 及 Hcy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 SBP、DBP 及 Hcy 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期间对照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8.1%,观察组为9.3%,两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依那普利治疗,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 H 型高血压能明显降低患者血压及 Hcy 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郭健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老年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6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入住我院的老年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的实验组,选择同时期单纯肺源性心脏病患者50例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对两组入选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验组心绞痛、心悸、呼吸困难、心肌梗死、心界向左扩大的例数分别为48例、55例、39例、11例、20例,缺血型 ST-T 改变、电轴左偏、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心肌梗死例数分别为50例、20例、11例、10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经对症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老年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表现众多,病情复杂。

    作者:杨学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无创正压通气用于成人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在成人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通气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组(仅接受常规治疗)各17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及心功能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在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心功能等方面的指标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通气组患者各方面情况改善均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患者在合理控制血压、维持良好血流动力学基础上,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效果显著。

    作者:徐宜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双腔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随访观察

    目的:随访观察双腔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双腔起搏器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心脏超声心动图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术后患者劳累后呼吸困难症状消失,在术后半年出现心悸症状,经 Holter 检查、程控后,发现为房性心动过速,经调整起搏器参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症状消失。心脏超声心动图各项参数发生较大的变化。室间隔厚度由治疗前的15mm 降至13mm,左心室后壁厚度由10mm 降至8mm,左心射血分数由治疗前的60%提高至65%。结论采用双腔起搏器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效果满意,术后应加强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作者:史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心脏介入治疗的200例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和家属陪护和自聘护工比例。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上升到99%,家属陪护和自聘护工比例降低,现在只有51%患者有家属陪护或自聘护工,健康教育指导率及康复指导率100%,患者及家属知晓率经调查已达到95%,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结论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护理效果,护理服务得到改善,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钱小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探讨硝酸酯类药物对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硝酸酯类药物对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单纯性收缩性高血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阿托伐他汀+硝酸酯类药物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联合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舒张压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4.0%(47/50)明显比对照组62.0%(31/50)高(P﹤0.05)。结论硝酸酯类药物对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周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健康教育在临床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性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护理后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知识合格率、按时用药率、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患者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促使患者按时服药并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改善患者血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龚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早期诊断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心肌梗死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入住我院的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将其分成实验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4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联合检测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实验组 cTnl、MYO、CK-MB、CK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早期敏感性以 MYO 高,特异性以 cTnl 高。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朱应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现状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分析和评估干预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与同期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LDL-C、血尿酸、吸烟、FIB 与 HDL-C 等相关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经过回归性分析,冠心病的发病情况与患者的年龄、血压、血糖、生活习惯、LDL-C 水平等呈正相关;与 HDL-C 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是老年冠心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进行有效控制是防治的关键。

    作者:罗满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天麻钩藤饮联合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病40例

    目的:研究天麻钩藤饮联合培哚普利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013年来我院就诊4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培哚普利进行治疗,对照组则单独采用培哚普利片。两周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之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10%,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20%,治疗组不良率明显比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培哚普利在治疗高血压过程中有明显的效果,能减少不良症状,提升生存质量,是当前较为理想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作者:龙升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112例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运用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观察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国产 OMOM 胶囊内镜对112例受检者行消化道检查,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112例受检者中发现病变96例有病变,检出率85.7%。上消化道疾病37例,小肠疾病54例,结肠疾病5例,其中小肠非特异性炎症28例,多发性和单发性息肉3例,克罗恩病4例,血管发育不良6例,伴出血3例,小肠肿瘤2例,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殖症10例。受检者顺应性好,未发生梗阻及崁顿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检出率,安全性高、顺应性好,可以作为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而且对胃及大肠疾病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杜桂英;陶中原;郭顺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高龄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对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索分析高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血压达标对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近两年治疗的138例高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9例患者采用药物和自我管理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69例患者采用单纯的自我管理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的患者均为经治疗后血压达标患者,对照组患者均为治疗后血压未达标仍偏高患者,对两组患者随访2年,收集两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情况,并整理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中有6例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8.7%,对照组患者中有21例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30.4%,治疗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机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高血压患者来说,经过有效的治疗控制血压并达到标准范围,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情况较未能控制血压达标的患者明显减少。所以,控制血压并加强自我监测对高龄高血压患者是十分重要的,能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后果。

    作者:欧阳雪莲;陈晓云;杨艳霞;钟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高血压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索研究高血压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社区的高血压患者总共82例,将选取的82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降压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活动。在进行3个月的治疗以及健康教育后,测试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监测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降压效果。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知晓率比对照组患者的知晓率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降低血压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社区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能够加深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有效降低和控制患者的血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玲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不同抗栓策略在老年急性 NSTEMI 合并房颤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针对不同抗栓策略在老年急性 NSTEMI 合并房颤中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录的100例老年急性 NSTEMI 合并房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4组:A 组、B 组、C 组、D 组。A 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B 组的治疗方法为华法林,C 组的治疗方法为华法林+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D 组的治疗方法为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4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组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死亡率分别为12.00%、20.00%、12.00%、8.00%。对所有患者观察1年,因为心血管疾病再次入院的24.00%,因出血再次入院的有12.00%。4组患者发生的心血管疾病无较大的差异性,但是 D 组患者的出血风险高,C 组的风险相对较低。结论针对老年急性 NSTEMI合并房颤的治疗,虽然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死亡率低,但是其出血风险较高,华法林+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的死亡率虽然高于 D 组,但是其风险低。所以在老年急性 NSTEMI 合并房颤治疗中,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风险较低。

    作者:吕益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厄贝沙坦药物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厄贝沙坦用于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高血压患者,通过计算机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一组54例患者应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设为观察组;一组54例患者应用贝那普利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约为94.44%(51/54)显著大于对照组的83.33%(45/54),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均得到相应的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加显著,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约为3.70%(2/54)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4.81%(8/54),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厄贝沙坦用于高血压的治疗效果甚是理想,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并且临床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更高,临床作用价值较高。

    作者:夏顺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探讨

    目的:观察急性心绞痛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有急性心绞痛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氯吡格雷药物的治疗,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常规治疗的方法,并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在临床实验中,实验组采用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的氯吡格雷药物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治疗的效果更好,效果显著。结论氯吡格雷药物的添加较单纯的常规治疗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应用。

    作者:程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