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平消胶囊对乳腺癌多药耐药基因P-gp、TOPOⅡ和GST-π表达调控的研究

黄超有;陈建强;沈艳;谢惠华;聂向阳

关键词:乳腺癌, P-糖蛋白, 拓扑异构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通过平消胶囊对新辅助化疗乳腺癌疗效及对耐药基因P-gp、TOPOⅡ和GST-π的调控研究,探索扶正解毒中药对化疗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需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应用相同化疗方案的基础上,治疗组同时服用扶正解毒中药平消胶囊,对照组不服用.3周期后观察2组实体瘤的改善情况,并检测乳腺癌组织P-gp、TOPOⅡ和GST-π的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13.3%,部分缓解率为63.3%;对照组完全缓解率为3.3%,部分缓解率为4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后治疗组P-gp、TOPOⅡ和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7%,36.7及30%,对照组的相应为66.7%,40%及56.6%,两组间TOPOⅡ表达无显著差异,治疗组P-gp和GST-π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扶正解毒中药可增强化疗的效果,调控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热诱导调控序列的合成及其热诱导特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合成热诱导性的HSP70启动子调控序列,并鉴定加热条件下诱导其下游报告基因表达的特性.方法 利用PCR方法,以肝癌细胞株HepG2基因组为模板,体外合成热休克蛋白70(HSPT0)启动子序列.利用双酶切法构建HSP70启动子调控的含EGFP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HSP70-EGFP.以脂质体为载体,体外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在不同的温度下(37℃、39℃、41℃、43℃、45℃)加热不同时间(0、15、30、45、60 min)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报告基因EGFP表达强度,从而判定温度及时间对HSP70启动子热诱导活性的影响.结果 合成的HSP70启动子序列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AL671762所提供序列完全一致.低温加热后EGFP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强度不同程度增强,在43℃/30 min时为明显,为未加热组的3.3倍.结论 成功合成可热诱导的HSP70启动子序列;HSP70启动子在低温加热下能明显增强其下游外源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热疗-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周嘉嘉;邓小耿;陈汝福;唐启彬;周泉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外伤性肝破裂50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方法及有效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50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患者给予手术治疗,治愈37例,治愈率为94%;11例患者给予非手术治疗,均痊愈.死亡2例,总死亡率为4.0%,其中1例死于术中难以逆转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肝损伤者病情急,及时诊断及合理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严格掌握好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前提下,进行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耀灯;谢贤营;李婉琼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腹膜转移肿瘤的MRI诊断(附36例报告)

    目的 探讨腹膜转移肿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腹膜转移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36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腹膜转移肿瘤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MRI检查表现如下:壁层腹膜呈不规则带状、结节状增厚20例(55.56%);大网膜改变9例(25.00%);肠系膜增厚8例(22.22%);腹膜腔内多囊性占位1例(2.78%);腹水26例(72.22%).且原发肿瘤多源自于卵巢(9例)、肝脏(6例)、肠道(5例)等部位.结论 MRI对腹膜转移肿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作者:余太慧;梁碧玲;廖承德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浅表局限型Castleman病7例临床分析

    目的 加强对浅表局限型Castleman病(local Castleman's disease,LCD)的认识,提高浅表LCD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7例浅表LCD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结果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6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7例浅表型LCD均行肿物完整切除,随访一年以上未见复发.结论 浅表LED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检查,可通过手术切除治愈.

    作者:王华摄;彭俊生;刁德昌;杨祖立;吴晓滨;刘中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超声与X线联合定位MPCNL处理上尿路阴性结石

    目的 探讨上尿路阴性结石超声与X线联合定位下微创经皮肾镜术MPCNL的疗效.方法 根据术前B超检查及CT片了解结石位置、双肾形态、积水程度及结石大小位置,分析决定经皮肾穿刺的角度和深度.术中先用B超定位.穿刺出尿液后从穿刺针注入造影剂,再在X光透视下完整显示集合系统,然后选择理想的目标肾盏进行二次穿刺扩张建立理想的经皮肾通道.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肾镜或输尿管镜进行取石.结果 85例单侧上尿路结石患者均经MPCNL术成功取石,术后复查无结石残留,无周围脏器包括膈肌、脾脏、结肠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出血较少,无一例因穿刺失败而中转开放手术.结论 利用B超和X线双定位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肾镜或输尿管镜进行取石有利于提高阴性结石进行MPCNL术的成功率.

    作者:连学雄;李丽君;李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睾丸成熟畸胎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睾丸成熟畸胎瘤的诊断及治疗原则,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成人发现睾丸成熟畸胎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本文2例患者均为幼年发病,因症状不明显未予特殊治疗,现因肿块增大入院,均行单纯肿瘤剜除术,保留睾丸,术后至今无复发.结论 睾丸成熟畸胎瘤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阴囊彩超、CT有助于诊断,睾丸活检可确诊.治疗上可采用睾丸探查的方法先完整切除肿瘤,根据术中冰冻切片结果决定是否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

    作者:孙华宾;刘燕;延敏博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口服坦索罗辛与硝苯地平辅助治疗肾绞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分析比较坦索罗辛与硝苯地平辅助治疗肾绞痛的临床疗效及临床耐受性.方法 500例输尿管结石致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止痛治疗加用坦索罗辛口服0.4mg qd;B组常规止痛治疗加用硝苯地平10 mg rid.所有患者被要求饮水2L/天,疗程为4周或至结石排出.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情况(视觉模拟量表)、结石排出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药物副作用发生率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视觉模拟量表)、结石排出率、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B组患者(P<0.05),两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无差别.结论 口服坦索罗辛辅助治疗肾绞痛总体效果优于口服硝苯地平,可以减轻患者的绞痛程度、减少止痛药的用量和辅助排石,且临床耐受性好.

    作者:王健;张海滨;谭兴银;叶珊;卢建棠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不同比重布比卡因连续腰麻对老年髋关节手术平面可控性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比重布比卡因对老年髋关节手术平面可控性的影响.方法 将54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η=27),于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射轻比重及等比重布比卡因,比较注射前及维持麻醉所需可控平面时的生命征,比较两组布比卡因用量、感觉既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可控平面位置及Bromage分级.结果 ①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注药前的生命征无统计学差异,且术后无出现马尾综合征等并发症;②生命征方面.当麻醉平面达T8~T10时,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均显著低于注药前,且对照组的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低于观察组(P<0.05);③麻醉效果方面,观察组的布比卡因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9);观察组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32、0.027),且观察组的麻醉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42),但两组患者的麻醉可控平面无统计学差异(P=0.162).结论 轻比重及等比重布比卡因在老年髋关节手术平面可控性均较理想,但轻比重布比卡因对血压的影响及用量更小,且麻醉效果优于等比重布比卡因.

    作者:黄洁玲;陈昊志;何健超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肾切除术病因30年的变化:1975-2005(附753例报告)

    目的 探讨我科在30年来肾切除的病因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1975-2005年间753例肾切除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进行分组,将时间分为1975-1990及1991-2005两个时间段,进一步观察肾切除病因变化.结果 30年间肾切除常见的病因是肾癌,尿路结石,肾感染性病变,分别占38.52%,29.22%及15.94%.1975-1990及1991-2005两个时间段的肾切除病因变化有所不同.随着B超,CT,等影像学的广泛用于临床检查或体检中,肾肿瘤检出率明显增加.肾癌病因上升到首位,由第一阶段的27.66%上升到47.98%,而尿路结石因素由首位(35.82%)下降到第二位(24.63%),肾感染性病变变化不大(19.86%-14.63%).结论 本研究提示:肾肿瘤、尿石症及肾感染性病变是肾切除的三大原因.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健康体检质量,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肾切除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沈昌理;谢文练;姚友生;郭正辉;黄健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胰腺癌术后辅助化放疗的争论

    据美国癌症中心统计数据,2009年胰腺癌新发病例数占第10位,而死亡例数仅次于肺癌、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位居癌症相关死亡的第4位.尽管它只约占所有肿瘤的2%,但却是恶性度高的肿瘤之一,因胰腺癌所致死亡的约占肿瘤死亡人数的6%.手术切除仍然是唯一的治愈方法,但就诊时可手术的局限性期胰腺癌不到20%,胰腺癌病人总体5年生存率仍<5%,尽管做了很多努力,胰腺癌的治疗仍然是肿瘤治疗的难题.

    作者:刘雅洁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难点和处理策略

    自1935年Whipple创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式以来,至今仍是胰头癌、壶腹部癌和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经典手术方式.在国内县市级以上的多数医院均可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有关该手术的诸多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手术适应证、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范围、肿瘤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等,使我国报道的胰头癌手术治疗效果差异较大.

    作者:陈汝福;秦仁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择期LC术前可疑胆总管结石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可疑诊断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并对术中胆道造影及术前MRCP诊断可疑胆总管结石进行评价.方法 对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7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239例患者列为可疑胆总管结石,根据其肝功能、B超、既往病史等异常情况分为B、C、D、E四组.其余1519例列为A组.相互比较5组之间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在可疑胆总管结石各4组中,比较术前MRCP与术中胆道造影确诊胆总管结石准确率.结果 B、C、D、E四组胆总管结石发生率明显大于A组(P<0.0001),B、C、D、E四组比较,却无区别(P>0.1).在可疑胆总管结石4组中,术前MRCP与术中胆道造影确诊胆总管结石准确率没有差别(P>0.1).结论 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多见于下列情况:B超示胆总管扩张,伴肝功能异常,既往有胆原性胰腺炎史及B超检查有胆总管结石;术前MRCP与术中胆道造影在诊断可疑胆总管结石时,两者均有较高的确诊率.

    作者:王宏;罗建管;梁鹏;易旭华;李虎山;肖怀忠;杨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促进腹部手术后肠麻痹恢复的研究进展

    术后肠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POI)是大多数腹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强制性应激反应,肠段之间缺乏协调性运动可能是其发生的基础.时间是从手术开始到排气排便且同时24 h内经口摄食为止.临床表现各异,有的无明显症状,症状有食欲减退、停止排便排气、肠痉挛、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继发性POI有时还可能伴发吻合口漏、脓肿、腹膜炎等.

    作者:李兆亮;刘建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尿动力学检查在小儿排尿功能障碍中的质量控制及应用

    目的 评价尿动力学检查(UDS)在小儿排尿功能障碍诊治中的作用.探讨小儿尿动力学检查的佳方法.方法 对79例小儿排尿功能障碍行UDS.结果 通过改进个性化的方法实施后,全部接受并顺利进行了尿动力学检查.79例中遗尿症:DI:57.1%、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42.8%、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39.2%.尿频尿急:DI:71.4%、DSD:61.9%、尿道闭合压增高:52.3%.尿失禁:DI:70.6%、DSD:64.7%、膀胱容量减少:52.9%.脊柱裂:逼尿肌反射亢进:71.4%、DSD:57.1%、膀胱顺应性降低:57.1%.结论 改进的方法可提高排尿功能障碍的小儿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的质量.应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小儿排尿功能障碍,才能取得满意效果.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刁伟霖;张海滨;陈勇;刘建华;李棠煊;黎辉欣;于月仪;叶珊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肺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肺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第19和21外显子突变情况并探讨EGFR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PER技术对161例肺腺癌患者手术标本的石蜡包埋癌组织EGFR基因第19和21外显子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EGFR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61例肺腺癌组织中81例(50.3%)存在EGFR基因突变,其中第19外显子突变44例,第21外显子突变41例,4例第19和21外显子同时存在突变.年龄51~60岁和>60岁的EGFR突变率均明显高于≤50岁的(P<0.05),细支气管肺泡癌(69.7%)中的EGFR突变率明显高于腺癌(45.3%)(P=0.013),存在EGFR突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较长(P=0.0177),EGFR突变与性别、吸烟史和临床TNM分期无关.结论 EGFR突变在年龄>50岁肺腺癌患者中较多见,细支气管肺泡癌中的EGFR突变率明显高于腺癌,存在EGFR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范苗静;李海刚;吕志强;张惠忠;沈溪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体会

    目的 探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胸部乳晕入路行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31例,其中甲状腺腺瘤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1例,甲状腺癌1例.结果 成功完成手术29例,其中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5例、甲状腺腺叶大部切除术24例.中转开放手术2例.手术时间90~160分钟,平均110.5分钟,无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出现皮肤淤斑1例,术后住院时间5~7天,平均6.1天,患者对手术的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具有很好的美容效果.

    作者:黄荣辉;黄进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平消胶囊对乳腺癌多药耐药基因P-gp、TOPOⅡ和GST-π表达调控的研究

    目的 通过平消胶囊对新辅助化疗乳腺癌疗效及对耐药基因P-gp、TOPOⅡ和GST-π的调控研究,探索扶正解毒中药对化疗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需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应用相同化疗方案的基础上,治疗组同时服用扶正解毒中药平消胶囊,对照组不服用.3周期后观察2组实体瘤的改善情况,并检测乳腺癌组织P-gp、TOPOⅡ和GST-π的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13.3%,部分缓解率为63.3%;对照组完全缓解率为3.3%,部分缓解率为4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后治疗组P-gp、TOPOⅡ和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7%,36.7及30%,对照组的相应为66.7%,40%及56.6%,两组间TOPOⅡ表达无显著差异,治疗组P-gp和GST-π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扶正解毒中药可增强化疗的效果,调控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

    作者:黄超有;陈建强;沈艳;谢惠华;聂向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64排螺旋CT多种重建对直肠癌肠系膜淋巴结的显示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直肠癌的淋巴结分布和转移规律的显示.方法 对28例直肠癌患者的螺旋CT扫描进行常规的三维重建以及调节窗宽窗位至肠窗、曲面重建和容积重建,比较两者对直肠淋巴结的显示数量.结果 常规重建观察平均每例患者发现2.09±1.41枚直肠淋巴结,淋巴结的直径在0.6 cm以上;经调整肠窗、曲面重建及容积重建后观察,平均每例可发现6.64±2.13枚淋巴结,可发现的淋巴结小直径可达0.3 cm,两者比较所发现的淋巴结数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64排螺旋CT利用调整窗宽窗位至肠窗、曲面重建及容积重建,可较常规的CT三维重建显示更多的直肠淋巴结,有利于显示直肠癌淋巴结的分布规律.

    作者:李勇;王东烨;韩远远;曾伟科;张帆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110例壶腹周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壶腹周围癌中不同类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0例壶腹周围癌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时间.结果 全组包括胰头癌60例(54.5%),胆总管下端癌19例(17.3%),Vater壶腹部癌24例(21.8%)和十二指肠乳头癌7例(6.4%);胰腺癌组与非胰腺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阳性率及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分期、阳性切缘及淋巴结转移均是影响患者Whipple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胰腺癌患者与非胰腺癌患者Whipple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分期与阳性切缘、淋巴结转移是影响Whipple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非胰腺癌较胰腺癌术后预后更好.

    作者:王俊;李升平;林国和;李书红;张金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f/t PSA比值、PSA密度、PSA移行带密度在tPSA灰区前列腺偶发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f/t PSA比值、PSA密度、PSA移行带密度在tPSA位于灰区时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tPSA位于4~10 ng/ml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12例,术前经前列腺穿刺活检均证实为前列腺增生,行TuRP术后病理证实21例为前列腺偶发癌患者.回顾性分析该21例前列腺偶发癌患者和其余前列腺增生患者问的血清f/t PSA比值、PSA密度、PSA移行带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了解其在tPSA灰区前列腺偶发癌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前列腺偶发癌组和BPH组血清f/t PSA比值分别为0.13±0.03、0.21±0.04;PSAD分别为0.20±0.05 ng/mi2、0.12±0.04 ng/m12:PSATZ分别为0.38±0.06 ng/m12、0.21±0.05 ng/ml2;两组在以上三个检测指标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以0.15 ng/ml2为截断点则PSAD灵敏性为76.115%,特异性为69.146%:以0.35 ng/ml2为截断点则PSATZ灵敏性为60.642%,特异性为93.943%.结论 f/tPSA比值、PSAD、PSATZ对前列腺偶发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尤以PSATZ更具预测价值.

    作者:谢宗兵;卢振权;李颂;陈启彪;洗杰;黄海 刊期: 2011年第01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