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连续腰麻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高危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比较

王寿平;彭书峻;万朝权;李杰;李珏

关键词:麻醉, 脊椎, 硬膜外的, 老年人, 下肢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腰麻用于应用于高危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可行性.方法40例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8~101岁,ASAⅢ~Ⅳ级,按手术种类配对,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A组)、连续腰麻醉组(CSA组),每组20例.EA组按常规行硬膜外麻醉,CSA组按常规行连续腰麻.于麻醉前(T0,基础值)、麻醉平面满意时(T1)、切皮后1h(T2)、术毕时(T3)抽取动脉血测乳酸浓度,常规监测动脉压(A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患者辅用麻黄素、氟芬合剂的情况.结果CSA组麻醉前、后各时点的MBP、HR、SpO2均无显著性变化;EA组硬膜外用药后,MBP、HR明显下降(P<0.05).从T0至T2时段,EA组有98%的患者需辅用麻黄素,显著高于CSA组(15%)(P<0.01),EA组麻黄素用量[(30.5±3.1)mg]显著高于CSA组[(4.1±0.5)mg](P<0.01).EA组有40%的患者术中需辅用氟芬合剂,显著高于CSA组(15%)(P<0.05).在T1、T2、T3各时点EA组动脉血乳酸浓度均高于CSA组(P<0.05).CSA组术后未见连续腰麻相关并发症.结论与硬膜外麻醉相比,连续腰麻麻醉效果确切,对循环干扰小,非常实用于高危老年患者的下肢手术.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输尿管镜技术处理输尿管石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输尿管镜技术处理石街的临床效果.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方法对33例ESWL后输尿管石街并梗阻、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输尿管镜配合气压弹道碎石技术,并留置双J管内引流处理.结果32例患者输尿管石街均被有效清除、解除梗阻,需再次作ESWL治疗5例,需再次输尿管镜处理3例,中转开放手术1例.1~3个月拔除双J管,所有病例在3个月内排尽结石.结论输尿管镜技术配合气压弹道碎石处理输尿管石街及留置双J管内引流,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正明;吴显钊;李刚;施国强;黄文胜;郑荣根;李颂;潘文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2月~2004年2月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结果本组病人28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髋内翻并发症.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针具有抗旋转稳定性能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是治疗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作者:刘学东;安启升;李春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46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其微创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6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的临床资料.腹腔镜下完成手术44例,其中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24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T管引流20例;中转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2例.结果手术中无副损伤.手术后无胆漏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是治愈出院.32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未发现残余结石及胆道狭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是可行的,而且具有极大的微创优势.

    作者:曾海锋;黄擎雄;冯平;吴志扬;郑小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进展

    微创外科是指在任何外科创伤应激情况下,达到佳内环境稳定.自1987年Mouret成功实施世界上首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十多年来,微创外科以其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独特优点获得了其在外科领域强大的生命力.当然骨科也不例外,迅速为广大患者和外科医生所接受.目前髋关节置换的主要适应证[1]为60岁以上髋关节疼痛,不能应用其它手术而只适应于头颈切除患者.由于传统手术创伤大和老年人自身的某些疾病和器官功能的退化,如高血压,脑血管硬化,糖尿病等因素,使得对老年人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需冒较大的手术风险,而且术后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多.而微创小切口技术的应用减少了这些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2001年Berger等[2]在芝加哥采用微创双切口技术完成第一例全髋置换手术,此后该技术在一些医院迅速开展.

    作者:吴家文;张朝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改良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Millikan术式)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疝环填充式疝修补术(Millikan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04年6月间,采用改良疝环填充式疝修补术(Millikan术式)与同期疝环填充式疝修补术各治疗腹股沟疝52例,进行随机配对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两种术式手术时间相近,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均无复发;但Millikan术式术后不适感明显减轻.结论Millikan术式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作者:冼华寿;王捷;陈双;刘超;叶华;张建龙;肖治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附5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适应症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5例患者采用经股动脉植入支架-人造血管复合移植物,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隔绝术.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徐国建;罗灿华;谭羽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固定剂量率输注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

    1.背景目前胰腺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早期难以诊断,确诊时约80%以上的患者属于晚期,已无手术切除的机会,化学治疗便成为晚期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2].1997年发表的一个126例Ⅲ期胰腺癌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3],首次确定吉西他滨单药化疗优于5-FU单药,从此吉西他滨30分钟静脉输注便成为晚期胰腺癌治疗的一线方案.然而其中位生存期仅为5.4-5.6个月,一年生存率仅为16%~19%,疗效欠佳.临床药理学[4-12]显示:当吉西他滨以10 mg/m2/min速度输注时吉西他滨代谢酶已达到饱和,30分钟输注时代谢酶过饱和反而限制了吉西他滨三磷酸盐的累积.因此有临床实验试图通过改变吉西他滨的用药方法即FDR(固定剂量率输注)来提高疗效,本文检索此方面的文献并作一综述.

    作者:郭双双;王羽;杨琼;谢德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胆囊造瘘术在胆道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

    目的了解胆囊造瘘术在胆道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发展.方法收集我医院1971.1~2000.12胆囊造瘘术的病历共215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登记其年龄、性别,黄疸、胆囊肿大、胆囊穿孔、休克,病因,手术方式及治疗预后等资料;再将其分为1971~1985及1986~2000两个时期进行分析,从中了解胆囊造瘘术的发展状况.结果治愈出院191例,治愈率88.8%,死亡23例,病死率为11.2%,90例术后在1~3个月再次行胆囊切除(41.9%).80年代胆囊造瘘术占32.9%,90年代为3.1%(P<0.01).结论胆囊造瘘术在重症胆道疾病中抢救生命仍是一种有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林建雄;李瑞华;吕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连续6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无胰漏并发症的临床经验

    目的探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胰漏发生,术后并发伤口感染3例,胃排空障碍1例,肺部感染1例,胃肠出血1例,腹腔脓肿1例,胆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8/64).结论胰管内支撑引流、精细的胰肠吻合和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是预防Whipple术后胰漏的关键.

    作者:胡泽民;余元龙;陈宏;邓辉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创伤性连枷胸的诊治

    目的探讨创伤性连枷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5年3月我科收治的45例连枷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行肋骨牵引10例,手术内固定16例,呼吸机治疗8例,非固定治疗11例.结果治愈41例(91.1%),死亡4例(8.9%).结论在创伤性连枷胸中,肺挫伤和反常呼吸运动是引起呼吸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在控制胸壁浮动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机械通气的应用应有一定的适应症.

    作者:何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腹腔镜在腹部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对腹部损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5年7月应用腹腔镜诊治25例腹部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均明确诊断.20例在腹腔镜或手助腹腔镜下完成手术,5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120 min,平均65 min.住院时间3~9 d,平均6.5 d,均痊愈出院.随访2~12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对腹部损伤不仅是一种安全而准确的诊断方法,而且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温钦;熊炜;杨宁;黄治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后路单枚椎间融合器附加椎弓根螺钉治疗峡部型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单枚CAGE椎间融合器后路斜向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治疗峡部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Ⅱ°~Ⅲ°峡部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CAGE后路斜向植入椎体间融合术附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滑脱有不同程度复位,椎间隙增高,滑脱角改善;随访12~28个月,平均20个月,矫正程度无丢失,CAGE无下陷、滑移,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所有病例术后12~18月均获骨性愈合.结论CAGE椎间融合器能使滑脱椎体间接复位,直接撑开椎体前中柱,恢复椎间隙高度,维持腰椎的生理弧度,提高融合率;椎弓根螺钉系统有直接复位滑脱椎体,两者结合能提供内在稳定和支撑作用,疗效满意,适用于峡部型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作者:朱智敏;岑怡彪;况光荣;李振平;卢渊铭;梁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连续腰麻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高危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比较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用于应用于高危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可行性.方法40例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8~101岁,ASAⅢ~Ⅳ级,按手术种类配对,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A组)、连续腰麻醉组(CSA组),每组20例.EA组按常规行硬膜外麻醉,CSA组按常规行连续腰麻.于麻醉前(T0,基础值)、麻醉平面满意时(T1)、切皮后1h(T2)、术毕时(T3)抽取动脉血测乳酸浓度,常规监测动脉压(A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患者辅用麻黄素、氟芬合剂的情况.结果CSA组麻醉前、后各时点的MBP、HR、SpO2均无显著性变化;EA组硬膜外用药后,MBP、HR明显下降(P<0.05).从T0至T2时段,EA组有98%的患者需辅用麻黄素,显著高于CSA组(15%)(P<0.01),EA组麻黄素用量[(30.5±3.1)mg]显著高于CSA组[(4.1±0.5)mg](P<0.01).EA组有40%的患者术中需辅用氟芬合剂,显著高于CSA组(15%)(P<0.05).在T1、T2、T3各时点EA组动脉血乳酸浓度均高于CSA组(P<0.05).CSA组术后未见连续腰麻相关并发症.结论与硬膜外麻醉相比,连续腰麻麻醉效果确切,对循环干扰小,非常实用于高危老年患者的下肢手术.

    作者:王寿平;彭书峻;万朝权;李杰;李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吸引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三角区分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吸引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科自2002年4月~2004年5月将前后两个阶段的病例分为A组和B组进行LC.胆囊三角区的解剖分离:A组使用电凝钩,而B组则主要采用吸引器,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A组28.5±7.6 min,B组为21.1±4.3 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3.9±4.7 ml、8.8±2.5 ml.A组出现胆道损伤2例,B组术中术后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吸引器在LC术中适合用来骨骼化胆囊管及胆囊动脉,且是十分安全的.

    作者:陆昌友;黄君;陈祖宜;但小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基层医院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35例分析

    目的探讨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35例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及随诊情况.其中右半肝切除6例,左半肝切除16例,肝中叶切除3例,单纯肝肿瘤切除10例.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30例,胆管细胞癌5例.术后出血4例,再次手术出血1例,胆瘘1例,手术死亡1例,术后住院死亡1例,半年内死亡2例,1年内死亡6例,25例存活至今.结论严格掌握原发性肝癌切除手术指征及肝切除量,减少术中出血,正确处理肝创面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才能保证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作者:叶绍光;许国平;刘金炎;谢昭雄;洪建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疾病诊疗的要点与盲点乳腺癌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治疗

    乳腺癌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有多种类型,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困难,并且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随着治疗方法的改善以及生存期的延长,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乳腺癌也可以以远处转移的形式复发.现就常见的乳腺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治阐述如下:

    作者:苏逢锡;于凤燕;龚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癌仿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仿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科自2001年5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166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术中保留ICBN,对照组术中切除ICBN,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两组乳腺癌切除均行常规仿根治术,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实验组为123.6 min,对照组为108.5 min,实验组83例术中有72例成功保留ICBN,患侧上肢感觉障碍发生率为5.56%(4/72),对照组发生率为73.49%(61/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经术后5个月至4年随访,上肢感觉障碍实验组4例中有2例1年后好转,对照组61例中1年后好转3例,两组肿瘤均无局部复发.结论在乳腺癌仿根治术中保留ICBN可明显减少患侧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

    作者:傅继勇;陈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微乔网包裹脾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21例

    目的探讨微乔网包裹脾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0月~2005年09月采用微乔网行脾脏包裹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21例,Buntain CT分级Ⅰ型4例,Ⅱ型10例,Ⅲ型7例,有其它器官合并伤8例.结果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150 min,平均86 min.2例术后出现大出血,再次手术行脾切除.术后恢复正常工作时间:13例单纯脾破裂20~30 d,有合并伤8例30~100 d.结论用微乔网包裹脾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切实可行,适用于Buntain CT分级Ⅰ~Ⅲ型脾脏损伤且无严重合并伤的患者.

    作者:曾志强;裘华德;陶世明;王彦峰;陈务民;吴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预置鼻胆管及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

    目的探讨预置鼻胆管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与传统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疗效的对比.方法从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区将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二组:治疗组25例,术前行内镜预置鼻胆管引流,术中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对照组25例,行胆总管T管引流.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无胆漏发生,鼻胆管及T管造影未见结石残留.治疗组病人术后恢复快,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结论预置鼻胆管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安全、有效、微创、不留T管、对患者生理机能干扰小的特点.

    作者:周永辉;陈志勇;彭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影响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边缘阳性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保乳手术边缘阳性的影响.方法189例预行保乳手术术(BCT)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分析她们的临床特征(年龄,活检类型)和病理学特征(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激素受体状态,HER2状态,和腋窝淋巴结状态)与阳性手术边缘的关系.结果189例患者中本组室心针肿脾物案例活检确诊79例,门诊或手术中切除活检确诊128例.61例手术边缘阳性(32.3%).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揭示:肿瘤直径大于2 cm,腋窝淋巴结阳性PR阳性和年龄小于50岁是乳癌保乳手术边缘阳性的高危因素对1999年1月~2004年7月189例乳腺癌患者按受保乳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手术切口边保阳性与临床特征病理案组但表现及激素受体状态的关系.

    作者:贾卫娟;龚畅;贾海霞;胡孝渠;秦丽;郭巨江;宋尔卫;苏逢锡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