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艾滋病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超声表现

朱文萍;农恒荣;李云凤;席文娟;黄小桂

关键词:艾滋病,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超声, 活检
摘要:目的 探讨艾滋病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DLBL)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21例ADLBL患者的超声影像检查及其病灶穿刺活检的病理学资料.结果 21例ADLBL中,皮下淋巴结增大14例,腹腔淋巴结增大3例,肝内肿块4例.超声影像表现为病灶内部呈实性低回声16例(16/21),实液混合回声4例(4/21),中强回声1例(1/21);肿大淋巴结假肾征消失15例(15/21);病灶内部彩色血流信号减少18例(18/21),增多3例(3/21);动脉血流低阻型16例(16/21),高阻型5例(5/21).结论 ADLBL患者超声影像特征是病灶内部大部分呈实性低回声、淋巴结假肾征消失,CDFI主要表现为病灶血流信号减少及低阻型动脉血流.对临床高度疑诊ADLBL的患者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有助于确诊.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造影及血流检测评价猪脑死亡供肝质量的研究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及血流检测评价猪脑死亡(BD)后不同时间肝损伤的程度.方法 8只长白猪,制备BD模型前作为对照组,BD后按照不同时间点分确认BD组3、6、9h组.各组分别行肝脏超声造影及血流检测,定量分析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超声造影:肝动脉到达时间(ATHA)、门静脉到达时间(ATPV)及下腔静脉到达时间(ATIVC)随BD时间延长均呈增加趋势(P<0.01、<0.05、<0.01).(2)血流检测:①肝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3 h组较对照组升高,随后减低(P<0.05);肝动脉阻力指数(RI)在BD后呈现明显升高趋势(P<0.05).②门静脉平均流速(MVPV)随BD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0.05).(3)病理学:各组、ATPV与病理学变化均呈正相关性(P<0.01、<0.01).结论 应用超声造影及血流检测可动态观察肝脏灌注并测量血流参数,能有效评价脑死亡供肝损伤程度.

    作者:武红涛;唐缨;牛宁宁;赵静雯;刘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乳腺管状腺瘤在多模式超声技术下表现报告1例

    患者女,年龄46岁.1年前无意间发现右乳乒乓球大小肿块,近期增大.查体:右乳肿块约15 cm×13 cm,无明显触痛、无乳头溢液及凹陷.超声表现:右乳内见以囊性为主的混合性包块(占据整个乳腺),范围15.1 cm×13.0 cm×11.7cm,形态规则,囊壁完整,内见团状实质回声,呈分叶状,实质内见丰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Adler半定量分级Ⅲ级;弹性成像硬度评分3级,应变比值11.2;超声造影表现为高增强,内部见少量充盈缺损,时间-强度曲线(TIC)呈速升缓降型(图1).诊断:BI-RADS 4A级.

    作者:金燕;郑丽;李蒙森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动态血管模式曲线在前列腺结节超声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前列腺结节超声造影(CEUS)的动态血管模式曲线(DVPC)和时间-强度曲线(TIC)的类型及特征.方法 使用SonoLiver软件分析前列腺结节CEUS[恶性组46例、良性组37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组27例]以获取DVPC、TIC.结果 恶性组快升快降TIC为65.2%,正负双向波和正向波DVPC为41.3%、30.4%.良性组慢升慢降TIC和负向波DVPC为45.9%、51.4%.PIN组以快升快降TIC为55.6%和正负双向波DVPC为44.4%为主.3组间TIC、DVP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腺结节DVP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C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腺恶性和良性组TIC及DVPC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DVPC、TIC对前列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黄鑫;孙彬;陈辽;胡伟;黄星月;陈文卫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超声检查食管癌甲状腺转移报告1例

    患者男,58岁.因“吞咽阻塞感1个月”入院.胃镜检查:食管上中段癌,病理检查:鳞状细胞癌或鳞腺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5/6(+/-),CK7(+),63(+).CT检查:考虑食管中段恶性肿瘤;右肺下叶背段恶性肿瘤.纤支镜病理显示:非小细胞癌,倾向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5/6(+),CK(-),NapA(-),P63(+),TTF-1(-).PET-CT检查显示:食管中段条带状高代谢灶,考虑食管癌并右上肺转移;彩超(2014-07-16):左侧甲状腺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廖丽萍;吕国荣;杨舒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颈部增大淋巴结超声造影灌注特点及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分析

    目的 分析颈部增大淋巴结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及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特点,探讨超声造影对颈部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颈部增大淋巴结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及TIC参数特点,比较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瘤及反应增生性淋巴结超声造影表现及TIC参数.结果 超声造影灌注模式中造影剂动脉期灌注方式(向心性强化/离心性强化)、是否均匀增强及是否合并无增强区在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之间、转移性淋巴结与淋巴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峰值强度(PI)与淋巴瘤及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C参数k在转移性淋巴结与淋巴瘤两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时间-强度曲线参数特点有助于提供诊断信息,对颈部增大淋巴结诊断及鉴别有一定价值.

    作者:崔秋丽;尹珊珊;范智慧;王凇;严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乳腺小病灶的综合超声诊断

    目的 比较常规超声及其联合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后对乳腺小病灶(≤1cm)的诊断价值.方法 195例患者共201个乳腺小病灶纳入本次研究.每个病灶均进行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采用BI-RADS分类,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均采用五分法.综合分析病灶的各项超声结果,获得新的BI-RADS分类.构筑受试工作者曲线(ROC)并进行联合方法间诊断效能的比较.结果 常规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诊断小病灶的灵敏度分别为100%、92.7%和92.7%,特异度分别为17.6%、55.5%和85.7%.常规超声诊断乳腺小病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1,联合弹性成像后AUC为0.876,联合超声造影后AUC为0.950,同时联合两者,则AUC为0.920.结论 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常规超声对乳腺小病灶的诊断特异度,同时也保证了较高的诊断灵敏度.联合弹性成像、超声造影,有利于提高常规超声对乳腺小病灶的诊断能力.

    作者:肖晓云;管小凤;吴欢;罗葆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超声诊断作用分析

    目的 分析超声检查在重复肾输尿管畸形诊断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选择经我中心健康体检发现重复肾输尿管畸形2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外院行IVP(静脉肾盂造影)或手术病理证实,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通过超声检查之后,11例为左肾,10例为右肾,4例为双肾;10例患者为不完全性双输尿管,9例为完全性双输尿管,6例为完全性双输尿管且上位肾输尿管异位开口.结论 对重复肾输尿管畸形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后,其诊断正确率较高.同时超声对肾功能较差以及排泄性肾盂造影无显著优点,但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相应的根据.

    作者:赵丽;费祥武;张刚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恶性骨肿瘤假体保肢术后的影像学监测研究

    目的 通过对恶性骨肿瘤假体保肢术后病例进行局部影像学监测,探讨该病术后在超声影像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4例恶性骨肿瘤假体保肢术后病例进行定期(3个月)监测,均行超声、局部X线检查和99mTc-MDP全身骨扫描.超声检查部位包括原发病灶周围软组织、区域淋巴结、患侧肢体血管,复发病例中1例行MRI检查,1例行CT检查.结果 超声发现9例局部复发,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1例局部复发,并胭窝淋巴结转移、胭静脉血栓,1例腓静脉及比目鱼肌静脉血栓.超声诊断局部复发或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X线检查和99mTc-MDP全身骨扫描,而MRI及CT受人工假体伪影干扰,对病灶的显示不够清晰.结论 超声可用于恶性骨肿瘤假体保肢术后的局部影像学监测,为临床选择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高俊雪;韩敏;车东东;谢璐;许婕;朱家安;李建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孤立性右心室憩室1例

    患者女,51岁.主因“间断头晕、头痛10余年,加重2个月”入院.查体:Bp 160/100 mm Hg,心率55次/min,肌钙蛋白、心肌酶及其他生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常规十二导联及右心导联心电图显示:心动过缓,心电图大致正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房扩张,右室前侧壁局部向外膨出,范围约7.5 mm×8.5 mm,膨出部室壁变薄,运动略减低(图1~2),余室壁未见明显异常.超声诊断:右室前侧壁憩室.

    作者:裴月颖;高丽;王小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少见桡神经损伤的超声定位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在少见桡神经损伤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对7例上臂桡神经缩窄和5例骨间后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临床外科手术进行对照.结果 超声可清晰显示上肢桡神经束的走行及内部结构.12例患者中7例超声定位病变于上臂桡神经束,5例病变定位于前臂的骨间后神经,声像图表现为神经走行粗细不均,局部缩窄变细、两端神经束增粗,内部条索束膜结构消失,回声减低,外膜回声增强.超声定位和损伤处形态评估与术中发现一致.结论 术前超声检查可明确上臂桡神经卡压及骨间后神经损伤,确定缩窄病灶位置及神经形态变化,对指导手术方案制定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郑敏娟;张贵祥;陈定章;郝纪锟;朱永胜;张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超声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PTC)声像图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峡部及270例侧叶PTC患者,根据结节位置分组:I1组(PTC仅位于峡部)、I2组(伴侧叶PTC的峡部PTC)、L1组(PTC仅位于侧叶)和L2组(I2组患者的侧叶PTC).结果 I1组和I2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9.9%和83.3%低于L1组91.7%.与L1组相比,I1组PTC多表现为边缘规则、纵横比<1、回声均匀、甲状腺背景回声不均匀,I1组结节接触和突破被膜比例、病理证实侵犯被膜比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也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峡部PTC超声表现与侧叶PTC有所不同,结节与被膜关系更紧密,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作者:黄韵琳;薛恩生;何以敉;梁荣喜;林文金;黄丽平;张素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冠状面引导下乳腺非肿块性病变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冠状面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穿刺活检在乳腺非肿块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经乳腺自动全容积成像检查发现的乳腺非肿块性病变,冠状面声像图特征表现为:低回声区、结构紊乱、微钙化(单纯或合并低回声),二维超声下未见明确占位效应,在冠状面引导下对病变区域行组织学穿刺活检,将穿刺病理与手术病理相对比,比较病理符合率,同时对恶性病例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穿刺结果恶性的为42例,发生率为34.15%,与手术病理完全符合为39例,3例出现低估(2.43%);良性的为81例,其中45例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假阴性2例,其余病例经过1~2年随访,2例证实为恶性,假阴性率3.25%.ABVS声像图表现中,相比于单纯微钙化(4/16)及单纯低回声区(8/70),低回声区合并微钙化(30/37)病灶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277、15.276,P<0.05).13例在冠状面上表现为“汇聚征”的穿刺活检均为乳腺癌.结论 非肿块型乳腺癌在冠状面上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征,低回声区合并微钙化、结构紊乱呈“汇聚征”等,且病变区域更加直观,与体表投影一致,与常规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相比,冠状位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可以有效提高穿刺病理符合率,提高乳腺癌检出率.

    作者:王炜;包凌云;谭艳娟;方建华;徐陈柯;刘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应用分层应变技术评估Ⅱ型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患者左心室各层心肌收缩功能改变

    目的 应用分层应变技术评估Ⅱ型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异常患者左心室各层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 对38例Ⅱ型糖尿病、4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和3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存储二维动态图像后在EchoPAC工作站进行描记分析,获得左室壁18个节段的内、中层及外层心肌的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CS)、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LPS)及整体的分层和全层应变值.结果 左室整体内、中、外层及整体全层CS在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内、中层和整体LPS在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外层LPS在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段内、中、外层,中间段内、中、外层CS在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段内、中、外层,中间段内、中层LPS在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段三层心肌CS、LPS及中段外层心肌LPS在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层应变技术可定量评价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患者左心室各层及整体心肌的收缩功能改变,对于评价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患者左心室早期改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一洒;袁建军;朱好辉;丁晓;陈纪昀;高帆;魏常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全自动容积超声观察子宫瘢痕结构改变预测先兆子宫破裂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全自动容积超声观察前壁下段瘢痕子宫形态结构改变在预测及诊断先兆子宫破裂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在我院剖腹的瘢痕子宫孕妇200例,其中14例手术诊断为瘢痕子宫先兆破裂,分别绘制前壁下段子宫肌层低回声结构消失和前壁下段子宫全层厚度对瘢痕子宫先兆破裂的诊断ROC曲线.通过x2检验子宫前壁下段肌层低回声结构消失对预测先兆子宫破裂的价值.结果 子宫肌层低回声结构消失的曲线下面积为0.964,前壁下段子宫全层厚度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壁下段子宫肌层结构消失在正常组和先兆子宫破裂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全自动容积超声观察子宫前壁下段瘢痕结构改变对先兆子宫破裂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杨青;陈欣林;杨小红;王颖芳;黄君红;伍玉晗;戟秀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艾滋病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超声表现

    目的 探讨艾滋病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DLBL)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21例ADLBL患者的超声影像检查及其病灶穿刺活检的病理学资料.结果 21例ADLBL中,皮下淋巴结增大14例,腹腔淋巴结增大3例,肝内肿块4例.超声影像表现为病灶内部呈实性低回声16例(16/21),实液混合回声4例(4/21),中强回声1例(1/21);肿大淋巴结假肾征消失15例(15/21);病灶内部彩色血流信号减少18例(18/21),增多3例(3/21);动脉血流低阻型16例(16/21),高阻型5例(5/21).结论 ADLBL患者超声影像特征是病灶内部大部分呈实性低回声、淋巴结假肾征消失,CDFI主要表现为病灶血流信号减少及低阻型动脉血流.对临床高度疑诊ADLBL的患者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有助于确诊.

    作者:朱文萍;农恒荣;李云凤;席文娟;黄小桂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超声诊断隐匿性副乳腺癌1例

    患者女,64岁.因发现左腋下肿物1年余入院.查体:左腋下可触及大小约3.0 cm×2.0 cm肿物,质硬,与周围界限尚清,无明确触痛.双侧乳腺对称,发育正常,皮肤无红肿,乳头平齐无内陷及溢液,乳腺各象限未触及明显肿块.超声检查:双侧乳腺未见异常,左侧腋下可见数个团块状回声,边界清晰,轮廓规整,大的2.1cm×2.5 cm,内为点状中等稍低回声,分布不均匀.CDFI:中央可见少量血流信号(图1).超声提示:左侧腋下异常回声,考虑:(1)实性肿物;(2)异常增大淋巴结.乳腺MRI、钼靶均未见异常.

    作者:张轻;侯新燕;武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下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下颈内静脉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64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组)和对照组(局麻组),记录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和睡眠质量、焦虑评分及穿刺时间和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超声组颈内静脉穿刺后6、12、18 h疼痛评分低、舒适度评分高,48 h后睡眠质量、焦虑评分低(P<0.05),超声组的操作用时少及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 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下颈内静脉置管能提高留置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海东;陈益君;陈勇杰;郑君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腹盆腔恶性肿瘤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腹盆腔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与总结379例(604个病灶)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微波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疗效、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379例(604个病灶)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微波消融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消融时间180~720 s,消融功率40~70W.消融治疗1个月后超声造影或增强CT/MRI复查,完全消融549个病灶,部分消融55个病灶.肿瘤早期总灭活率为90.9% (549/604),总复发率为9.1% (55/604).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3% (2/604).结论 超声引导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腹盆腔恶性肿瘤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成为一种微创治疗腹盆腔恶性肿瘤的姑息性治疗术,在临床上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徐彬;曹伟田;顾姝嫣;周宁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彩超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原因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50例单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患者进行下肢检测,依次观察和测量皮肤、皮下软组织及肌肉组织,并与健侧进行对比,观察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累及部位、范围和活动度.结果 静脉性水肿占51.3% (77/150),其中静脉血栓56例(周围型29例、中央型14例、混合型13例,发现血栓近端有活动度5例),静脉血流瘀滞21例;淋巴性水肿占24% (36/150);37例未见异常.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及时、有效地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的病因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彭志平;林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左下腹皮下副乳超声报告1例

    患者女,30岁.产后3年,左下腹壁痛性结节2个月.超声显示:左下腹腹壁皮下3,5 mm处脂肪层内低回声结节,大小约13.5 mm×6.3mm,呈梭形,边界尚清,无包膜,内部回声尚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肿块内部可测及条状血流信号(图1).超声提示:左下腹皮下实性病灶:考虑结节性筋膜炎可能.手术后病理为副乳腺组织(图2).

    作者:黄静;窦羡纳;王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