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磊;吴小剑;谢明颢;兰平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减瘤手术对发生腹腔内种植转移的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5年4月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一科收治的术前评估未发现转移、而术中探查发现腹腔弥散粟粒样种植转移的151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32例患者予以肿瘤局部根治性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减瘤手术, 术后追加以氟尿嘧啶为基础方案的辅助化疗(减瘤联合化疗组);39例患者单纯接受减瘤手术(单纯减瘤组);23例患者行探查联合以氟尿嘧啶为基础方案的术后辅助化疗 (探查联合化疗组);57例患者仅单纯行探查手术 (单纯探查组). 比较4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 结果 全组151例患者中,148例(98.0%)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2(1.4 ~ 61.2)月,减瘤联合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1.9(95% CI:8.8~15.1)月,单纯减瘤组为7.1(95%CI:3.2~11.1)月,探查联合化疗组为8.2(95%CI:4.6~11.8)月,单纯探查组为5.4 (95% CI: 4.4 ~ 6.4)月,4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对于腹腔内种植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减瘤手术可延长生存时间,联合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刘书尚;刘克;刘震;柰超;肖书傲;郭曼;连肖;杨学文;柳金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对于不可根治性切除的晚期结直肠癌, 如果原发灶存在梗阻、穿孔、大出血等症状,目前推荐切除原发灶.但对于无症状的患者是否进行原发灶切除,始终存在争议. 本文将针对不可根治性切除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其原发灶切除治疗所起的作用(包括获益及风险)进行分析,重点介绍怎样区分出有可能从原发灶切除中获益的人群.
作者:王晰程;韦青;沈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外科治疗是炎性肠病(IBD)出现肠道并发症或内科治疗失败时重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及时选择合适的术式进行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操作的不断优化和手术方式的不断创新,IBD 外科治疗的理念和手术方式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期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了解各种治疗理念和手术方式的发展历程, 对深入理解及熟练掌握各类术式的适应证和手术技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随着生物制剂、腹腔镜、多学科合作等新的技术和理念的发展,IBD外科医师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是顺应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作者:练磊;吴小剑;谢明颢;兰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近年来,直肠癌外科治疗有了一定的进步,直肠癌根治手术可以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完成,包括腹腔镜下和da Vinci机械人系统,传统的开腹手术已不是主要选择.佳的手术应该同时做到根治、微创和保功能.根治手术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 根据肿瘤浸润和扩散范围选择合理而确切的切除范围,做到不盲目扩大和缩小切除范围的R0手术. 对直肠癌功能的保护主要是保留肛门、排尿和性神经.目前,对保留植物神经的根治手术可以做到全程直视下保留,尤其对盆腔神经丛和血管神经束的保留.基于对直肠癌向远端肠壁浸润距离、淋巴结转移规律的认识,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应用、腹腔镜技术的普及以及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 保肛手术已经成为低位直肠癌主要的术式选择, 直肠癌保肛手术率可达到70%左右.综合应用现有的检查技术和手段,对直肠癌局部和远处转移情况进行精准评估, 包括肿瘤的临床T、N、M分期和环周切缘以及与筋膜的关系, 构建肿瘤浸润进展和淋巴结转移范围的立体图像, 对选择直肠癌个体化精准切除范围, 是否选择保肛手术并达到好的预后和保存佳的生活质量非常必要. 具体检查技术和手段阐述如下.
作者:韩方海;杨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 男,48岁. 因胃出血于2015年5月22日入院.胃镜检查示:胃体后壁及胃底可见巨大肿物,表面溃疡,胃腔变形狭窄, 胃镜不能通过. 腹部CT示: 肝胃之间可见11.8 cm × 12.3 cm × 8.5 cm 密度均匀的肿块影,CT 值 40 Hu,与胃小弯侧胃壁分界不清并与胃腔相同,内见液体及气体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动脉期CT值48 HU,门脉期及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后静脉期CT值63 HU, 见图1; 肝脏、胆囊、胰腺及肾形态正常,腹膜后及大血管旁见多发淋巴结,可至1.2 cm × 0.9 cm. PET-CT示:胃底、体部小弯侧见13.2 cm× 11.0 cm × 10.2 cm密度均匀的类圆形软组织块影,CT值43 HU, FDG异常摄取,大SUV为 18.6;肿块胃壁侧见溃疡,并与胃腔相通;肿块周围脏器受压位移.腹膜后大血管旁见多发淋巴结. 初步诊断为胃肠间质瘤.
作者:钟健;肖虎松;沈晓涛;郑馨;陈夷林;吴先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腹内感染的治疗需要从解剖学上控制感染源,同时加用抗生素.然而,抗菌治疗的适宜持续时间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将感染源已得到充分控制的518 例复杂性腹内感染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260 例,抗生素应用至发热、白细胞恢复正常及肠梗阻缓解后第2 天,长不超过10 d)和试验组(258 例,抗生素固定应用3 ~ 5 d).观察的主要结局指标为两组经预定方案治疗后手术部位感染、复发性腹内感染或30 d 内死亡的总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抗菌治疗持续时间和继发感染率.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一般认为,腹腔镜较开放手术有更好的术后疗效.然而,由于解剖学上的限制,从肿瘤彻底切除的角度看,腹腔镜手术也许并非更具优势.为了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是否不亚于开放手术,我们于2010 年3 月至2014 年11 月间开展了非劣效三期随机试验.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儿童Burkitt淋巴瘤继发肠套叠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8例Burkitt淋巴瘤继发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全组患儿病程>1周者5例,其中3例有反复肠套叠史. 病理分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分别为6例、1例和1例.肿瘤整块切除7例,减瘤术1例. 7例患儿术后恢复后转上级医院进行6个月化疗,另1例Ⅳ期患儿于术后第15天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随访19月至5年,6例未见复发;1例Ⅲ期患儿复发. 结论 引起肠套叠的Burkitt 淋巴瘤常处于肿瘤分期的早期,完整切除病灶可以减少术后化疗强度,提高疗效;肿瘤晚期,应首选化疗;完全肠梗阻时可行肠造瘘术.
作者:马能强;孙传政;李勇;乔键;诸建明;袁晓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肛门内镜联合腹腔镜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接受肛门内镜联合腹腔镜行全直肠系膜切除的1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病理标本下切缘的距离、环周切缘的完整性和淋巴结清扫的枚数. 结果 17例患者中体质指数(BMI)超过25 kg/m2的有7例. 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 手术时间(178.0 ± 32.3) min,术中出血(50.6 ± 44.0) ml,术中并发骶前静脉出血1例(5.9%). 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17.6%).标本远切端距肿瘤下缘(2.2 ± 1.6) cm,远近切缘和环周切缘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获检淋巴结(14.5 ± 6.9)枚.术后住院时间(10.6 ± 6.7) d.术后随访(7.0 ± 2.6)月,除肝转移癌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1例外,其余病例均存活,尚未发现有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经肛门内镜联合腹腔镜的直肠全系膜切除在技术上安全可行.
作者:邱辉忠;肖毅;徐徕;周皎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改良Roux-en-Y吻合术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中应用的优势与劣势. 方法 2014年1—1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同一手术组共对术前胃镜活检诊断为胃腺癌的36例患者实施了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加Roux-en-Y消化道重建术.其中传统Roux-en-Y吻合术(传统组)16例,改良Roux-en-Y吻合术(改良组)20例,比较两组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260.9 ± 21.2) min比(287.9 ± 19.0) min, P=0.000]和消化道重建时间[(32.4 ± 9.2) min比(45.4 ± 13.2) min,P=0.001]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50.9 ± 23.5) ml比(67.0 ± 20.5) ml, P=0.000],无需修剪系膜及切除肠管;而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与传统Roux-en-Y吻合术相比,改良Roux-en-Y吻合术简化了手术步骤,并能达到相近的手术效果,是全胃切除术后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完全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方式.
作者:刘天舟;马志明;孙鹏达;李金龙;房学东;佟倜;朱甲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方法 回顾性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连续收治的51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血清AFP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分为血清AFP阳性组(50例)和血清AFP阴性组(46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率,分析血清AFP阳性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与血清AFP阴性组相比,血清AFP阳性组患者的肝转移率[36.0%(18/50)比2.6%(12/462),χ2= 4.20, P < 0.01]和脉管浸润发生率[12.0%(6/50)比3.7%(17/462),χ2= 7.28, P < 0.05]更高. 血清AFP阳性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30月,5年生存率为20.8%;血清AFP阴性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2月,5年生存率为27.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AFP、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肝转移、脉管浸润与预后有关 (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肿瘤浸润深度 (HR = 1.464,95% CI:1.068 ~ 2.007,P = 0.018)、淋巴结转移(HR = 1.136,95% CI:1.011 ~ 1.275,P = 0.032)和肝转移(HR = 4.116,95% CI:2.610 ~ 6.489,P = 0.000)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 < 0.05),而术前血清AFP水平并不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血清AFP阳性胃癌更易发生肝转移和脉管浸润;但术前血清AFP水平并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温世军;刘忠;胡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根据日本胃癌协会治疗指南, 近端胃切除是适用于胃上部早期胃癌的一种标准手术方式[1].随着微创技术及腔镜器械的发展, 腹腔镜胃癌手术也已成为早期胃癌的合理选择之一.在此趋势下,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及双通路消化道重建术体现了微创手术与功能保留手术的结合,国内尚未见此类术式的相关报道. 我中心近期完成1例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路消化道重建术,报道如下.
作者:李双喜;李子禹;陕飞;贾永宁;张连海;季加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介绍治疗癌性会阴痛的CT引导下肛尾神经毁损技术. 方法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于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对3例因肿瘤复发侵及骨盆、膀胱、输尿管和会阴软组织而做了大小便改道手术的癌性会阴痛患者,在CT引导下以屈膝俯卧体位找出腰5至骶1椎间隙并选定进针点,局部麻醉后,用7号腰椎麻醉穿刺针以1 ml/min的速度缓慢注入5%酚甘油1.2 ml并保持坐姿6 h. 结果 术后CT三维重建示:药液均位于终池,药液上界均在腰5椎体下缘水平.患者会阴区感觉完全麻木,会阴痛完全消失.但双下肢肌力及感觉均未受影响. 结论 对于大小便均已改道的顽固性癌性会阴痛患者,肛尾神经毁损术操作简单,效果确切.
作者:张利;黄冰;姚明;过建国;谢可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精准治疗,是指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 为患者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结直肠癌作为一种高发癌症, 手术效果和化疗药物使用均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基因组技术的广泛应用, 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理解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并通过分子诊断技术,对患者的预后和化疗药物反应进行分析,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结直肠癌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异质性,本文将介绍这一领域的新发现.遗传异质性方面主要包括微卫星不稳定(MSI)表型的分子机制与临床表现和化疗反应之间的关系; 高突变亚型和零星突变与特殊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本文还将梳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RAS、PI3K/AKT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信号通路方面研究的新进展, 以及通过与之相关的分子诊断筛选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取得更佳疗效方面的经验. 并介绍检测循环肿瘤DNA(ctDNA)这一技术手段,帮助识别高危复发患者,提示化疗耐药风险;还通过动态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基因变化,进一步揭示肿瘤耐药的机制.
作者:付极;林国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4年间天津市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1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术前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或可疑恶性黑色素瘤4例, 低分化鳞癌7例,小细胞癌1例及腺癌1例,误诊率达69.2%(9/13). 术后病理提示,清扫淋巴结5~36(平均20.5)枚,全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76.9%(10/13)、 淋巴结转移度为10.2%(27/266). 本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2%(6/13),其中乳糜胸2例,肺炎、呼吸衰竭并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和切口感染各1例,经积极抗感染、气管插管及胸导管结扎等治疗后均好转.10例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154月,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9(5~29)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 4.5 (2~12)月,术后 1、2 年分别有 3 例(30%)和 1 例(10%)患者存活,无患者存活至术后3年.截至随访,9例患者已死亡,其中吻合口复发1例,肝转移1例,肝、肺和骨多发转移7例;另1例仅随访5月,未发现复发转移征象. 结论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诊断难度大,术后远处转移率较高,预后差.以规范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能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刘肖琼;马钊;陈传贵;于振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引言 我国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编撰《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专家共识》,希望能对目前正在或将要开展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的同道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一、 手术机器人的特点与优势1. 技术特点:手术机器人系统由视频系统、机械臂系统和医师控制台3部分组成. 视频系统为主刀医师提供放大10~15倍的高清三维图像,赋予手术视野真实的深度感,增加医师对手术的把握.机械臂系统位于床旁,安装有1条镜头臂和3条器械臂. 器械臂所持专用器械具有独特的可转腕结构,可以540°旋转,突破了双手的动作限制,使操作更灵活, 尤为适合狭小空间内的手术. 主刀医师坐于控制台前, 实时同步控制床旁机械臂的全部动作, 无需长时间站立,显著降低了生理疲劳[1-3].机器人计算机系统自动滤除术者动作中的不自主颤动,使操作更稳定.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随着近年来的肿瘤分子诊断的发展及靶向药物的推广应用,癌症治疗已经逐步进入了精准医学新时代.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的诊断和治疗充分体现了精准医学的理念,但是目前在GIST临床诊治的诸多方面 (如基因突变与预后的相关性、 野生型 GIST 的治疗策略以及耐药现象的应对等)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探索.
作者:曹晖;汪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是常见的胃肠道先天性疾病,占消化道畸形的1/4,是世界卫生组织常规监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由于ARM发病因素多样及病理改变复杂,其具体病因至今仍不清楚,现普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内外学者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Hox基因、Shh信号途径、Fgf基因、Wnt基因、Cdx和TCF4基因、Eph及其配体参与了消化道末端的发育,当这些基因/信号途径异常时均可导致肛门直肠畸形;此外,在妊娠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可导致其发育异常. 由于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因素繁多,因而关于人类ARM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缓慢.本文对ARM的致病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旨在为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艳莉;任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胃癌肺转移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4例胃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计算患者的总生存率, 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胃癌肺转移患者生存率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64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32.8%、18.8%和7.8%. 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部位、肺转移类型、合并肺外脏器转移和化疗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侧肺转移(HR=2.093,95%CI:1.092~4.014;P=0.026)和合并肺外脏器转移(HR=2.433,95%CI:1.359~4.358;P=0.003)是影响胃癌肺转移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化疗(HR=0.387,95%CI:0.211~0.710;P=0.002)是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胃癌肺转移患者的总体预后较差,尤其是双侧肺转移或合并肺外脏器转移的患者;接受系统化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郭跃楠;张汝鹏;王维佳;马振敕;薛强;邓靖宇;梁寒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