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专家共识(2015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

关键词:手术机器人, 人结直肠癌, 机械臂系统, 医师, 视频系统, 实时同步控制, 专用器械, 控制台, 特点与优势, 计算机系统, 机器人系统, 专家共识, 狭小空间, 手术视野, 生理疲劳, 三维图像, 技术特点, 床旁, 操作, 参考作用
摘要:引言 我国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编撰《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专家共识》,希望能对目前正在或将要开展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的同道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一、 手术机器人的特点与优势1. 技术特点:手术机器人系统由视频系统、机械臂系统和医师控制台3部分组成. 视频系统为主刀医师提供放大10~15倍的高清三维图像,赋予手术视野真实的深度感,增加医师对手术的把握.机械臂系统位于床旁,安装有1条镜头臂和3条器械臂. 器械臂所持专用器械具有独特的可转腕结构,可以540°旋转,突破了双手的动作限制,使操作更灵活, 尤为适合狭小空间内的手术. 主刀医师坐于控制台前, 实时同步控制床旁机械臂的全部动作, 无需长时间站立,显著降低了生理疲劳[1-3].机器人计算机系统自动滤除术者动作中的不自主颤动,使操作更稳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新辅助放化疗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勃起功能和排尿功能影响的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勃起功能和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7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依据患者病情和意愿分为观察组(新辅助放化疗序贯手术治疗化疗方案为mFOLFOX6,放疗总剂量50 Gy,手术方式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和对照组(单纯手术治疗),剔除中途退出试验、失访及复发病例,终30例观察组和29例对照组患者纳入分析. 采用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5)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对治疗前和术后12月患者勃起功能及排尿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2月IIEF-5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其中观察组治疗前后积分差明显高于对照组(9.6 ± 6.1比5.3 ± 5.3,P<0.01). 两组术后12月IPSS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 ± 3.4比1.5 ± 3.0, P>0.05).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位置和肿瘤大径与新辅助治疗患者术后勃起功能障碍有关(均P<0.05);年龄与新辅助治疗患者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有关(P<0.05).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勃起功能存在较大影响,但对排尿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军;康亮;雷育清;邓艳红;林金鑫;郑坚;黄美近;汪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经肛门内镜联合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目的 探讨经肛门内镜联合腹腔镜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接受肛门内镜联合腹腔镜行全直肠系膜切除的1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病理标本下切缘的距离、环周切缘的完整性和淋巴结清扫的枚数. 结果 17例患者中体质指数(BMI)超过25 kg/m2的有7例. 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 手术时间(178.0 ± 32.3) min,术中出血(50.6 ± 44.0) ml,术中并发骶前静脉出血1例(5.9%). 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17.6%).标本远切端距肿瘤下缘(2.2 ± 1.6) cm,远近切缘和环周切缘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获检淋巴结(14.5 ± 6.9)枚.术后住院时间(10.6 ± 6.7) d.术后随访(7.0 ± 2.6)月,除肝转移癌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1例外,其余病例均存活,尚未发现有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经肛门内镜联合腹腔镜的直肠全系膜切除在技术上安全可行.

    作者:邱辉忠;肖毅;徐徕;周皎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腹腔辅助与开放手术治疗Ⅱ或Ⅲ期直肠癌术后病理结局的比较:ACOSOG Z6051随机临床试验

    有关腹腔镜手术切除直肠癌术后疗效的证据尚不完整,尤其对于分期更晚患者.为了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是否不亚于开放手术, 我们于2008 年10 月至2013 年9 月间开展了多中心非劣效随机试验.来自美国和加拿大35 个中心有资质的外科医生参与了本研究.终,肿瘤距离肛缘12 cm 以内的486 例临床Ⅱ或Ⅲ期直肠癌于新辅助治疗后被随机分至腹腔镜组和开放组.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胃癌肺转移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肺转移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4例胃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计算患者的总生存率, 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胃癌肺转移患者生存率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64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32.8%、18.8%和7.8%. 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部位、肺转移类型、合并肺外脏器转移和化疗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侧肺转移(HR=2.093,95%CI:1.092~4.014;P=0.026)和合并肺外脏器转移(HR=2.433,95%CI:1.359~4.358;P=0.003)是影响胃癌肺转移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化疗(HR=0.387,95%CI:0.211~0.710;P=0.002)是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胃癌肺转移患者的总体预后较差,尤其是双侧肺转移或合并肺外脏器转移的患者;接受系统化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郭跃楠;张汝鹏;王维佳;马振敕;薛强;邓靖宇;梁寒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胃肠间质瘤诊断与治疗的新挑战——从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近年来的肿瘤分子诊断的发展及靶向药物的推广应用,癌症治疗已经逐步进入了精准医学新时代.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的诊断和治疗充分体现了精准医学的理念,但是目前在GIST临床诊治的诸多方面 (如基因突变与预后的相关性、 野生型 GIST 的治疗策略以及耐药现象的应对等)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探索.

    作者:曹晖;汪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分期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N分期)的影响因素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全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39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Logistic回归分析N分期的影响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并进一步针对不同N分期患者分析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患者生存的关系. 结果 全组有307例(77.7%)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N0期88例,N1期86例,N2期111例,N3期110例. Borrmann分型(χ2= 32.045,P = 0.000)、组织类型(χ2= 5.595,P = 0.018)、浸润程度(χ2= 27.227,P = 0.000)和淋巴结清扫数目(χ2= 12.337,P= 0.000)是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全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为65.3%. 肿瘤部位(OR = 2.86,95% CI:1.80 ~ 4.53,P = 0.000)、浸润程度(OR = 1.44,95% CI:1.12 ~ 1.85,P = 0.004)和淋巴结转移数目(OR = 1.58,95% CI:1.33 ~ 1.87,P = 0.000)是患者独立预后因素,而淋巴结清扫总数与预后无关(P>0.05).亚组分析显示,N3期清扫淋巴结数目≥40枚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N3期清扫不足40枚淋巴结的患者(χ2= 10.003,P = 0.019);而对于N0、N1和N2期,不同淋巴结清扫数的各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N分期受Borrmann分型、组织类型、浸润程度和淋巴结清扫数目影响;对N0、N1、N2期进展期胃癌患者淋巴结清扫数达到20枚即可, 对N3期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数目达到40枚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禚春杨;薛英威;郭忠武;高文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腹腔镜辅助与开放直肠癌术后病理学结局的比较:ALaCaRT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未能提供足够证据支持直肠癌常规应用腹腔镜手术

    一般认为,腹腔镜较开放手术有更好的术后疗效.然而,由于解剖学上的限制,从肿瘤彻底切除的角度看,腹腔镜手术也许并非更具优势.为了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是否不亚于开放手术,我们于2010 年3 月至2014 年11 月间开展了非劣效三期随机试验.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TST STARR+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估TST STARR+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25例采用TST STARR+手术治疗的ODS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5 min,术中出血量10 ml,术后住院时间7.8 d. 术后继发出血2例,轻度肛门失禁伴急便感 4 例. 术后随访 6~12 月,Longo ODS症状评分由术前的 14.9 ± 6.0 降为术后的 3.9±2.9 (P < 0.01).总有效率为88%(22/25).结论 TST STARR+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操作简单、痛苦少、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张正国;杨光;杨勇;潘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腹内感染抗菌治疗持续时间的探讨

    腹内感染的治疗需要从解剖学上控制感染源,同时加用抗生素.然而,抗菌治疗的适宜持续时间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将感染源已得到充分控制的518 例复杂性腹内感染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260 例,抗生素应用至发热、白细胞恢复正常及肠梗阻缓解后第2 天,长不超过10 d)和试验组(258 例,抗生素固定应用3 ~ 5 d).观察的主要结局指标为两组经预定方案治疗后手术部位感染、复发性腹内感染或30 d 内死亡的总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抗菌治疗持续时间和继发感染率.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儿童Burkitt淋巴瘤继发肠套叠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Burkitt淋巴瘤继发肠套叠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8例Burkitt淋巴瘤继发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全组患儿病程>1周者5例,其中3例有反复肠套叠史. 病理分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分别为6例、1例和1例.肿瘤整块切除7例,减瘤术1例. 7例患儿术后恢复后转上级医院进行6个月化疗,另1例Ⅳ期患儿于术后第15天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随访19月至5年,6例未见复发;1例Ⅲ期患儿复发. 结论 引起肠套叠的Burkitt 淋巴瘤常处于肿瘤分期的早期,完整切除病灶可以减少术后化疗强度,提高疗效;肿瘤晚期,应首选化疗;完全肠梗阻时可行肠造瘘术.

    作者:马能强;孙传政;李勇;乔键;诸建明;袁晓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清甲胎蛋白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方法 回顾性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连续收治的51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血清AFP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分为血清AFP阳性组(50例)和血清AFP阴性组(46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率,分析血清AFP阳性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与血清AFP阴性组相比,血清AFP阳性组患者的肝转移率[36.0%(18/50)比2.6%(12/462),χ2= 4.20, P < 0.01]和脉管浸润发生率[12.0%(6/50)比3.7%(17/462),χ2= 7.28, P < 0.05]更高. 血清AFP阳性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30月,5年生存率为20.8%;血清AFP阴性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2月,5年生存率为27.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AFP、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肝转移、脉管浸润与预后有关 (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肿瘤浸润深度 (HR = 1.464,95% CI:1.068 ~ 2.007,P = 0.018)、淋巴结转移(HR = 1.136,95% CI:1.011 ~ 1.275,P = 0.032)和肝转移(HR = 4.116,95% CI:2.610 ~ 6.489,P = 0.000)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 < 0.05),而术前血清AFP水平并不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血清AFP阳性胃癌更易发生肝转移和脉管浸润;但术前血清AFP水平并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温世军;刘忠;胡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大数据分析与循证医学研究:争论与协同

    循证医学的兴起是从经验性医学向基于客观证据为导向的当代医学转变的重要节点. 在生物医学数据大爆发的当今, 新兴的大数据分析能够高效地解决生物医学和医疗卫生活动中的探索性或决策性问题. 目前的问题是, 我国还没有很好地开展和应用大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 如临床决策或公共卫生决策, 而不应该争论大数据分析是否将取代循证医学.无论是循证医学或是大数据分析,在我国关键的基础是原始数据库的设计、建设和收集,这才是我们应该清楚认识的现实问题.

    作者:陈心足;胡建昆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原发性胃肠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PDGFRA突变一例

    患者 男,48岁. 因胃出血于2015年5月22日入院.胃镜检查示:胃体后壁及胃底可见巨大肿物,表面溃疡,胃腔变形狭窄, 胃镜不能通过. 腹部CT示: 肝胃之间可见11.8 cm × 12.3 cm × 8.5 cm 密度均匀的肿块影,CT 值 40 Hu,与胃小弯侧胃壁分界不清并与胃腔相同,内见液体及气体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动脉期CT值48 HU,门脉期及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后静脉期CT值63 HU, 见图1; 肝脏、胆囊、胰腺及肾形态正常,腹膜后及大血管旁见多发淋巴结,可至1.2 cm × 0.9 cm. PET-CT示:胃底、体部小弯侧见13.2 cm× 11.0 cm × 10.2 cm密度均匀的类圆形软组织块影,CT值43 HU, FDG异常摄取,大SUV为 18.6;肿块胃壁侧见溃疡,并与胃腔相通;肿块周围脏器受压位移.腹膜后大血管旁见多发淋巴结. 初步诊断为胃肠间质瘤.

    作者:钟健;肖虎松;沈晓涛;郑馨;陈夷林;吴先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直肠癌术前精准评估对保肛手术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直肠癌外科治疗有了一定的进步,直肠癌根治手术可以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完成,包括腹腔镜下和da Vinci机械人系统,传统的开腹手术已不是主要选择.佳的手术应该同时做到根治、微创和保功能.根治手术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 根据肿瘤浸润和扩散范围选择合理而确切的切除范围,做到不盲目扩大和缩小切除范围的R0手术. 对直肠癌功能的保护主要是保留肛门、排尿和性神经.目前,对保留植物神经的根治手术可以做到全程直视下保留,尤其对盆腔神经丛和血管神经束的保留.基于对直肠癌向远端肠壁浸润距离、淋巴结转移规律的认识,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应用、腹腔镜技术的普及以及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 保肛手术已经成为低位直肠癌主要的术式选择, 直肠癌保肛手术率可达到70%左右.综合应用现有的检查技术和手段,对直肠癌局部和远处转移情况进行精准评估, 包括肿瘤的临床T、N、M分期和环周切缘以及与筋膜的关系, 构建肿瘤浸润进展和淋巴结转移范围的立体图像, 对选择直肠癌个体化精准切除范围, 是否选择保肛手术并达到好的预后和保存佳的生活质量非常必要. 具体检查技术和手段阐述如下.

    作者:韩方海;杨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相关辅助牵引技术研究进展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已成为广为接受的胃肠道早癌微创外科术式,限于其学习曲线陡峭性,大规模的临床应用尚需时日.为此,一些简化手术进程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相关辅助牵引技术应势而生, 包括金属夹丝线联合牵引技术、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技术、S-O金属夹牵引技术、磁力锚牵引技术、钳牵引技术和机器人牵引技术等,可改善手术视野,增加手术安全性并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就当前出现的各种相关牵引技术的优、劣势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抉择提供参考.

    作者:吴文明;魏志;孙自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正式上线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21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血清白蛋白35 g/L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低白蛋白组及正常组. 分析白蛋白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本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低白蛋白组67例(10.8%),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χ2 =35.609, P = 0.000)、淋巴结转移(χ2= 8.110, P = 0.004)、 远处转移(χ2= 9.064, P = 0.003)及肿瘤TNM分期(χ2= 23.070, P = 0.000)有关,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体分型、组织分型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均P > 0.05). 低白蛋白组和正常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2%和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0)、大体分型(P=0.014)、分化程度(P=0.014)、浸润深度(P = 0.000)、淋巴结转移 (P = 0.001)、远处转移 (P = 0.000)、TNM分期(P = 0.000)、手术方式(P = 0.000)和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P = 0.032)与结肠癌患者总生存率有关.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可独立预测结肠癌患者的总生存率 (HR:0.694,95% CI: 0.492 ~0.980, P = 0.038),白蛋白水平较高提示患者预后较好. 结论 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结肠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白蛋白水平低提示患者较差的临床病理情况及预后.

    作者:蒋志强;李亚兰;韩广森;张健;李智;王道海;刘英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4年间天津市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1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术前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或可疑恶性黑色素瘤4例, 低分化鳞癌7例,小细胞癌1例及腺癌1例,误诊率达69.2%(9/13). 术后病理提示,清扫淋巴结5~36(平均20.5)枚,全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76.9%(10/13)、 淋巴结转移度为10.2%(27/266). 本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2%(6/13),其中乳糜胸2例,肺炎、呼吸衰竭并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和切口感染各1例,经积极抗感染、气管插管及胸导管结扎等治疗后均好转.10例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154月,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9(5~29)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 4.5 (2~12)月,术后 1、2 年分别有 3 例(30%)和 1 例(10%)患者存活,无患者存活至术后3年.截至随访,9例患者已死亡,其中吻合口复发1例,肝转移1例,肝、肺和骨多发转移7例;另1例仅随访5月,未发现复发转移征象. 结论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诊断难度大,术后远处转移率较高,预后差.以规范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能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刘肖琼;马钊;陈传贵;于振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完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路消化道重建术

    根据日本胃癌协会治疗指南, 近端胃切除是适用于胃上部早期胃癌的一种标准手术方式[1].随着微创技术及腔镜器械的发展, 腹腔镜胃癌手术也已成为早期胃癌的合理选择之一.在此趋势下,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及双通路消化道重建术体现了微创手术与功能保留手术的结合,国内尚未见此类术式的相关报道. 我中心近期完成1例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路消化道重建术,报道如下.

    作者:李双喜;李子禹;陕飞;贾永宁;张连海;季加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炎性肠病外科百年发展历程

    外科治疗是炎性肠病(IBD)出现肠道并发症或内科治疗失败时重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及时选择合适的术式进行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操作的不断优化和手术方式的不断创新,IBD 外科治疗的理念和手术方式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期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了解各种治疗理念和手术方式的发展历程, 对深入理解及熟练掌握各类术式的适应证和手术技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随着生物制剂、腹腔镜、多学科合作等新的技术和理念的发展,IBD外科医师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是顺应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作者:练磊;吴小剑;谢明颢;兰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