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冬;詹成;孙奉昊;陈力;时蒙昆;蒋伟;王群
全内脏反位(situs inversus viscerum, SIV)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其主要特征为内脏器官与正常解剖位置呈镜像分布[1]。全内脏反位的患者除了器官位置改变之外,其生理功能基本正常,常在健康体检时发现,国内外关于此方面的报道较少,合并胃癌的病例报道更是屈指可数,广东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于2014年11月20号收治1例全内脏反位合并胃癌的患者,成功施行国内首例全内脏反位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梓锋;曾穗德;冯兴宇;郑佳彬;李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肠壁侧方浸润距离,为拖出式适形切除术(PTCR)肠壁侧切缘的安全距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因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LAR)或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患者的手术标本,经10%甲醛固定24 h后,分别在肿瘤标本顺时针走行的3、5、7和9点处,以肿瘤边界为原点,向外呈辐射状切取长度为1.5 cm,宽度为0.5 cm大小的正常肠管全层组织,测量肿瘤侧方浸润的距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到83例手术标本,总体侧方浸润率为71.1%(59/83),其中3、5、7和9点处,侧方浸润率分别为34.9%(29/83)、26.5%(22/83)、32.5%(27/83)和37.3%(3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2.4449,P=0.4853)。肿瘤的3、5、7、9点侧方浸润距离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0(1.00)、0(0.50)、0(0.55)及0(1.00) mm;4个点位的第5百分位数(P5)均为0 mm,4个点位的第95百分位数(P95)分别为2.5、1.6、2.6和2.5 mm,各点位间浸润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5.3310,P=0.1489)。 T1、T2、T3和T4期肿瘤侧方浸润率分别为0/4、58.3%(14/24)、83.0%(44/53)和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是肿瘤发生侧方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022, OR =3.741,95% CI:1.606~8.716)。结论低位直肠癌存在肠壁侧方浸润, T分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施行PTCR时肠壁的斜行切除线距肿瘤边缘至少5 mm可保证侧切缘阴性。
作者:朱晓明;楼征;白辰光;龚海峰;马俊;孟荣贵;郝立强;张卫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前,食管癌的外科手术仍然存在较多争议,尤其是对于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选择争议大。对于三野淋巴结清扫与二野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结果主要来自日本及部分中国学者的回顾性研究。福建省肿瘤医院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食管癌的三野淋巴结清扫,在经历了长达10余年的常规三野淋巴结清扫后,我们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胸上段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较二野淋巴结清扫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对于胸中下段癌,三野淋巴结清扫仅能使部分患者获益。目前我们根据患者的肿瘤情况进行更加个体化的淋巴结清扫:对于胸上段食管癌常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对于胸中下段食管癌常规行二野加淋巴结清扫,部分病例行选择性三野清扫。另外,在腔镜下完成二野加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结合我国国情,我们不推荐食管癌患者常规行胸导管切除,但是术者应意识到后纵隔及胸导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如有累及,则需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作者:柳硕岩;王镇;王枫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背景:约有10%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发生腹膜转移。传统以氟尿嘧啶(5-FU)为基础的化疗和姑息手术疗效较差。因此,过去认为,结直肠癌伴腹膜转移是无法治疗的。然而,近年来新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以及以腹腔热灌注化疗为代表的肿瘤减灭术等新的治疗措施的开展,可能会使这部分患者获益。荷兰的研究者就新型全身化疗药物以及局部治疗对伴有腹膜转移的结直肠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方法:在荷兰肿瘤登记库里选取1995—2014年艾恩德霍芬地区的伴有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4个时间段评估这些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总生存期(OS)。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全身化疗和局部治疗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1995—2014年,该地区共有37036位原发结直肠癌患者。1661名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伴有腹膜转移,其中55%的患者同时伴有其他部位转移,77%的患者接受了抗肿瘤治疗。接受全身化疗的患者比例从1995—1999年的23%增加到2010—2014年的56%(P <0.0001)。2005年开始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CRS-HIPEC),其应用比例在2005—2009年为10%,而在2010—2014年增加到23%。在此期间,针对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的外科手术比例从2%增加到10%。在此队列中,无论是伴有腹膜转移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还是伴有腹膜及其他部位转移的结直肠肿瘤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从1995—2000年间的6个月改善到2010—2014年间的12.5个月(P <0.0001)。在采用包括全身化疗和局部治疗的多变量分析中,诊断年限对预后的影响消失(2010—2014年比1995—1999年的危险比:0.5,95%CI:0.43~0.62,P<0.0001)。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Ivor-Lewis与Sweet手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接受 Sweet或Ivor-Lewis手术的1308例中下段食管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Sweet手术组1021例,Ivor-Lewis手术组287例。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和转移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Sweet手术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较Ivor-Lewis手术组减少(19.3枚/例比20.8枚/例,P =0.030)。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Sweet手术组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较Ivor-Lewis手术组降低[3.2%(33/1021)比8.0%(23/287),P =0.000],胃排空延迟出现概率降低[1.9%(19/1021)比5.2%(15/287),P=0.002],平均术后住院时间缩短(14.7 d比17.2 d,P =0.029)。 Sweet手术组与Ivor-Lewis手术组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0%比56.9%,P =0.873)。分层分析显示,在Ⅰ期和Ⅲ期患者中,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在Ⅱ期患者中,Sweet手术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Ivor-Lewis手术组(56.4%比70.4%,P =0.039)。结论在中下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治疗中,Sweet手术在减少术后胃排空障碍和伤口感染方面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尽管Ivor-Lewis手术比Sweet手术能清扫更多的淋巴结,但两种手术方式可获得相似的远期生存。因此,Sweet手术依然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Ⅱ期患者应谨慎选择。
作者:杨晓冬;詹成;孙奉昊;陈力;时蒙昆;蒋伟;王群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根据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不同,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可以分为多种手术方式。左胸入路和右胸入路在我国目前均广泛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不同入路及其相应能够达到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和程度对预后可能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依据食管癌的发病部位、术前检查及准确的临床分期选择个体化的合适的手术入路至关重要。总结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显示,右侧入路较左侧入路清扫胸腹二野淋巴结更彻底,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较右胸二野淋巴结清扫更完全,并终可能会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但大部分为回顾性研究,仍有待于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的开展来佐证。本文结合大量文献报道,从左、右胸入路治疗食管癌对淋巴结清扫结果及预后的影响,不同部位和分期食管癌个体化手术治疗入路如何选择,以及右胸入路二野与三野淋巴结清扫人群如何确定三方面来探讨食管癌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选择问题。
作者:杨丁;毛友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方式均已应用到食管癌的治疗中,但是手术切除依然在诊疗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创新,食管癌微创治疗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该技术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微创手术是否能够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这一问题目前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原发病灶切缘情况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生存期等3个方面比较食管癌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差异,以期为术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目前,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的优势已得到广泛认可;而其在手术彻底性和患者生存期方面,由于现有研究多为单中心、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尚不足以得出定论。因此,我们期待更大样本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的开展,以证实腔镜食管癌手术的优劣。
作者:谭黎杰;唐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食管系膜悬吊法应用于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对上纵隔淋巴结清扫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胸腹腔镜食管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的16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0例采用传统方法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传统清扫组),84例采用上段“食管系膜悬吊”技术将胸上段食管连同上纵隔区域淋巴结“整块”清除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系膜悬吊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病理分期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系膜悬吊组术中胸腔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清扫组[(85±5) ml比(140±7) ml,P=0.000],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数目亦明显多于传统清扫组,其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3(2~4)枚比2(1~3)枚(P=0.013)和3(2~6)枚比2(1~3)枚(P=0.007)。两组患者各组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区域转移率高的是贲门旁淋巴结[分别为22.6%(19/84)和22.5%(18/80)],其次为右喉返神旁淋巴结[分别为17.9%(15/84)和15.0%(12/80)]和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分别为16.7%(14/84)和12.5%(10/80)]。两组患者术后肺炎、喉返神经麻痹、吻合口瘘等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上纵隔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是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好发部位;食管系膜悬吊技术应用于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可以提高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质量。
作者:张振阳;宋前程;林江波;康明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河南平顶山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54例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肠内营养组28例,肠外营养组26例。比较两组术后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吻合口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治疗后CD3+、CD4+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NK细胞均高于肠外营养组,而CD8+T淋巴细胞低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肠内营养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转铁蛋白、血清白蛋白及体质指数也均高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肠内营养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7.8%(5/28),低于肠外营养组的42.3%(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9)。肠内营养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为(12.3±3.2) d,住院时间为(48.6±5.0) d;均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的(14.1±3.0) d和(57.2±4.7) d(均P <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作者:陈宁;何中元;赵良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胃网膜弓隧道式吻合术应用于微创食管切除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间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接受微创食管手术的13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4例应用圆形吻合器行管状吻合(管状吻合组),53例行胃网膜弓侧隧道式吻合(网膜弓侧隧道式吻合组;于管状胃网膜弓侧,距胃底边缘2~3 cm处行“隧道式吻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均无中转开胸或开腹病例,管状吻合和网膜弓侧隧道式吻合时间分别为(20.2±3.1)和(38.9±2.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2, P =0.0000)。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21.4%(18/84)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所有病例均获得术后至少6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两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4.3%(12/84)和3.8%(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9)。结论胃网膜弓侧颈部隧道式吻合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的吻合方式。
作者:周琳;葛鹏;陈家宽;汪健;王明;李小飞;姜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患者男性,78岁。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半月加重2 d”于2015年10月23日前往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就诊。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间断性胀痛不适,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无心慌、胸闷、憋气,偶有稀粪,未行特殊治疗。2d前突发腹痛加重,呈持续性胀痛,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右肺上叶周围型肺癌伴纵膈淋巴结肿大,肺癌脑转移瘤,屈氏韧带处肠套叠;即行胃肠减压、输液等保守治疗未见明显缓解。患者既往肺癌病史2年,未行手术及放化疗治疗;曾因肺癌脑转移行伽马刀及生物治疗;20年前因“消化道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特殊病史。入院查体示:神志清,一般情况差,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及少量哮鸣音。心率76次/min,律齐。腹部膨隆,可见部分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肌紧张,全腹压痛伴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亢进。直肠指诊:未及明显异常,退指指套无血染。外院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前段可见大直径约2.4 cm ×2.3 cm周围型肺癌,并纵隔淋巴结增大,见图1a。颅脑CT符合脑转移瘤治疗后表现,见图1b。腹部CT示十二指肠扩张明显,见图1c;屈氏韧带处肠管可见同心圆征,见图1d。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复查上腹部增强CT示:左上腹部肠管形态欠规则,呈同心圆样改变,管腔明显狭窄,见图1e-f。
作者:杨涛;王静;于兴泉;李玉明;李河圣;朱君;吴峰阶;孙庆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背景: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时的分期和治疗有关,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肿瘤增强的淋巴细胞反应可能也是一个重要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纳入北以色列236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肿瘤内浸润T淋巴细胞(TIL)、肿瘤周围克罗恩样淋巴反应(CLR)、微卫星不稳定(MSI)以及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多变量模型结直肠癌特异及全因病死率的危险比(HR)及95%置信区间(CI),且该模型经年龄、性别、种族、分级、分期及MSI校正。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结果: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每高倍镜视野≥2个的患者结直肠癌特异生存及总生存率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类似地,对比无反应者,有显著克罗恩淋巴样反应的结直肠癌特异生存及总生存率也明显提高(均P<0.001)。将已知的预后因素较正后,结直肠癌肿瘤淋巴细胞浸润多(HR:0.76,95% CI:0.64~0.89, P<0.001)和明显的克罗恩样淋巴反应(HR =0.71,95% CI:0.64~0.80, P <0.001)与全因病死率下降明显相关,而MSI状态则与其无关。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术前空腹血糖水平(FPG)对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食管鳞癌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行食管切除术治疗的314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1 d FPG水平≥6.1 mmol/L者,定义为高FPG组(62例,其中14例合并糖尿病病史);FPG水平<6.1 mmol/L者,定义为正常FPG组(2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食管鳞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正常FPG组比较,高FPG组患者女性的构成比较高[22.6%(14/62)比8.7%(22/252), P=0.000],中位年龄偏大(66岁比59岁, P=0.010),吸烟和饮酒的比例低[48.4%(30/62)比73.8%(186/252),38.7%(24/62)比69.0%(174/252),均P=0.000],共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大[51.6%(32/62)比15.1%(38/252),16.1%(10/62)比1.6%(4/252),均P=0.000]。正常FPG组患者病理为中-低分化者占81.7%(206/252),明显低于高FPG组的93.5%(58/62)(P=0.023)。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2%(76/314),常见的并发症为肺部并发症34例(肺炎24例,呼吸衰竭10例),其次为吻合口瘘28例,切口感染18例。两组在总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肺炎、呼吸衰竭、吻合口瘘和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是影响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7),吻合口位置是影响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6),而FPG并不是影响术后总并发症、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P=0.683、P=0.836、P=0.784、P=0.637)。结论术前将FPG控制在理想水平并不会增加食管鳞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强围手术期血糖管控,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同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段晓峰;弓磊;尚晓滨;姜宏景;唐鹏;于振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评估结肠镜检查在肛瘘患者中排查克罗恩病的适用群体。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收入院的302例肛瘘患者在治疗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鉴别克罗恩病患者和一般肛瘘患者的相关指标,并建立预测诊断克罗恩病的回归数学模型。结果302例患者内镜检查确诊克罗恩病16例(克罗恩病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克罗恩病组与非克罗恩病组在26项临床和检查及检验结果中有11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包括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腹痛症状、是否存在全身非特异症状、影像学显示多发瘘管、肛瘘复杂性分类、周围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以及白蛋白浓度。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40岁(OR=14.464,95%CI:1.143~183.053, P=0.039)、BMI<24.0 kg/m2(OR=8.220,95%CI:1.005~67.200,P=0.049)、有腹痛症状(OR=13.148,95%CI:1.110~155.774, P=0.041)、复杂性肛瘘(OR=7.056,95%CI:1.166~42.688,P=0.033)以及血小板计数升高(OR=1.012,95%CI:1.004~1.019,P =0.003)均是结肠镜检查发现克罗恩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上述指标建立的回归数学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21,有较好的检验效能;当模型建立的阈值为0.856时,敏感性为81.3%,特异性为86.7%。结论年龄、体质指数、腹痛症状、肛瘘类型及血小板等指标可用于筛选肛瘘患者中的克罗恩病高风险人群,建议对高危患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作者:陈曦;何晓生;邹一丰;兰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食管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胸五科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者33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腔镜组),并以同期行传统开放常规右胸三切口手术的319例食管癌患者作为对照(开放组)。结果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与开放组比较,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心肺并发症及切口感染和声音嘶哑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再入重症监护室的概率也更低(均P <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与传统右胸三切口手术相比,食管癌胸腹联合腔镜手术能降低患者部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近期疗效相当。
作者:赵宏波;郝安林;王建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结肠传输试验(CTT)联合肛门直肠测压(ARM)、钡灌肠(BE)及排粪造影(DFG)检查在慢传输型便秘合并成人巨结肠术前结肠病变范围精准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慢传输型便秘合并成人巨结肠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全组患者均行≥2次CTT联合ARM和BE检查,42例同时行DFG检查,对患者术前结肠病变范围进行评估。并以术中病理检查为标准,计算术前联合检查对定位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及降结肠慢传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然后,进行一致性Kappa检验(Kappa值≥0.75为一致性好,且Kappa值越大一致性程度越高)。术后6个月采用Heikkinen评分评价患者排粪功能。结果全组47例患者年龄18~56岁。 CTT联合BE、DFG定位慢传输结肠段在盲肠升结肠12例、横结肠26例、降结肠9例;术中所见及快速病理检查示慢传输结肠段在盲肠升结肠11例、横结肠23例、降结肠13例。42例(89.4%)术前联合检查定位慢传输结肠段与术中所见及快速病理检查的结果符合,灵敏度为88.3%,特异度为93.5%,阳性预测值为92.1%,阴性预测值为94.9%,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27(P <0.001)。手术治疗行结肠部分切除8例,结肠次全切除29例,结肠全切除10例。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6个月进行Heikkinen评分示,24例(60.0%)患者术后排粪功能为“优”,10例(25.0%)为“良”,6例(15.0%)为“一般”,无评分“差”的患者。术后随访1~7(中位数3)年,40例(85.1%)患者获得随访,术后均无长期腹泻及便秘、巨结肠复发。结论术前对慢传输型便秘合并成人巨结肠患者进行CTT联合ARM、BE及DFG检测,能够预先对结肠病变范围进行较为精准的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作者:禹振华;刘祺;肖志刚;李丹;黄兴;黄忠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胃癌患者的死亡主要源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而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转移的必要条件,作为液体活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胃癌CTC数量较少,检测需要经过富集,方法包括密度梯度离心法等基于CTC的密度、大小及介电差异等物理特性的方法,以Cell Search System为主的基于免疫源性的方法,以及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方法。胃癌CTC的检测鉴定多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分离出来的CTC还可进行核酸水平、蛋白水平及调控水平的后续分析。胃癌CTC的检测有助于临床上判断预后、评估分期、监测疗效及指导药物的研发。尽管胃癌CTC的临床转化也面临富集效率低、特异性表面标记少、以及辅助诊断效率未明等诸多挑战,但相对于病理活检,CTC取材无创,可反复取材、实时监测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本文就胃癌CTC的检测鉴定及其临床价值进行介绍。
作者:姚月娟;荆结线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