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陈宁;何中元;赵良柱

关键词:食管肿瘤, 吻合口瘘, 免疫功能,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河南平顶山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54例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肠内营养组28例,肠外营养组26例。比较两组术后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吻合口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治疗后CD3+、CD4+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NK细胞均高于肠外营养组,而CD8+T淋巴细胞低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肠内营养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转铁蛋白、血清白蛋白及体质指数也均高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肠内营养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7.8%(5/28),低于肠外营养组的42.3%(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9)。肠内营养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为(12.3±3.2) d,住院时间为(48.6±5.0) d;均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的(14.1±3.0) d和(57.2±4.7) d(均P <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食管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胸五科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者33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腔镜组),并以同期行传统开放常规右胸三切口手术的319例食管癌患者作为对照(开放组)。结果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与开放组比较,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心肺并发症及切口感染和声音嘶哑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再入重症监护室的概率也更低(均P <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与传统右胸三切口手术相比,食管癌胸腹联合腔镜手术能降低患者部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近期疗效相当。

    作者:赵宏波;郝安林;王建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河南平顶山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54例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肠内营养组28例,肠外营养组26例。比较两组术后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吻合口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治疗后CD3+、CD4+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NK细胞均高于肠外营养组,而CD8+T淋巴细胞低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肠内营养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转铁蛋白、血清白蛋白及体质指数也均高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肠内营养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7.8%(5/28),低于肠外营养组的42.3%(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9)。肠内营养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为(12.3±3.2) d,住院时间为(48.6±5.0) d;均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的(14.1±3.0) d和(57.2±4.7) d(均P <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作者:陈宁;何中元;赵良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腹腔转移一例报道

    患者男性,78岁。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半月加重2 d”于2015年10月23日前往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就诊。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间断性胀痛不适,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无心慌、胸闷、憋气,偶有稀粪,未行特殊治疗。2d前突发腹痛加重,呈持续性胀痛,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右肺上叶周围型肺癌伴纵膈淋巴结肿大,肺癌脑转移瘤,屈氏韧带处肠套叠;即行胃肠减压、输液等保守治疗未见明显缓解。患者既往肺癌病史2年,未行手术及放化疗治疗;曾因肺癌脑转移行伽马刀及生物治疗;20年前因“消化道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特殊病史。入院查体示:神志清,一般情况差,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及少量哮鸣音。心率76次/min,律齐。腹部膨隆,可见部分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肌紧张,全腹压痛伴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亢进。直肠指诊:未及明显异常,退指指套无血染。外院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前段可见大直径约2.4 cm ×2.3 cm周围型肺癌,并纵隔淋巴结增大,见图1a。颅脑CT符合脑转移瘤治疗后表现,见图1b。腹部CT示十二指肠扩张明显,见图1c;屈氏韧带处肠管可见同心圆征,见图1d。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复查上腹部增强CT示:左上腹部肠管形态欠规则,呈同心圆样改变,管腔明显狭窄,见图1e-f。

    作者:杨涛;王静;于兴泉;李玉明;李河圣;朱君;吴峰阶;孙庆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胃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

    胃癌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广泛应用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已逐渐难以适应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随着基因芯片、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对于胃癌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研究者从基因突变、染色体不稳定、转录组改变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等方面阐释胃癌发生发展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胃癌进行亚型分类。Tan分型、Lei分型以及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型和亚洲癌症研究组织(ACRG)分型是目前较为完善的分型系统。其中TCGA分型和ACRG分型具有较大的样本量和丰富的检测数据,能够更为准确且全面地描述胃癌的基因特征,但两者具有较大差异,无法互相取代。目前仍无明确且公认的胃癌分子分型。对于中国的胃癌患者来说,样本来源于亚洲人群的ACRG分型相较于TCGA分型获得了更好的临床转归关联结果,更具临床意义。胃癌分子分型为早期诊断、疗效预测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筛选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分子分型在临床中的应用还很有限。实现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以提高胃癌的诊疗水平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作者:周梦龙;李桂超;章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弧形切割闭合器联合改良反穿刺技术在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弧形切割闭合器联合改良反穿刺技术在Ⅱ型食管胃结合部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采用弧形切割闭合器联合改良反穿刺技术,进行食管空肠吻合的连续86例Ⅱ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完全经腹手术11例,经腹切开膈肌进胸手术26例,胸腹联合49例。手术时间为(108.2±13.5) min,抵钉座放置时间为(5.2±1.6) min,食管空肠吻合耗时(11.9±2.3) min,术中出血量为(82.5±17.6) ml。术后发生显性吻合口瘘2例,胰漏1例,肠梗阻1例,所有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吻合口狭窄、胸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食管切缘距肿瘤平均(5.3±0.7) cm,残端均无癌残留,平均出院时间(8.9±1.6) d。出院后随访(2.2±0.6)年,3年无病生存率为57%,无吻合口复发。结论应用弧形切割闭合器联合改良反穿刺技术可以保障食管下端的安全切缘,并同时简化食管空肠吻合的难度,有望成为胃食管结合部癌手术的一种更加简洁的吻合方式。

    作者:赵玉洲;韩广森;刘晨宇;马鹏飞;张俊立;任莹坤;李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内脏反位与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内脏反位与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报告四川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2月9日收治的1例经腹腔镜手术确诊的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病例;并应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中文数据库以及Google Scholar及PubMed英文数据库以“阑尾炎/全内脏反位、阑尾炎/肠旋转不良、阑尾炎/左下腹痛和左侧阑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内脏反位与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术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排除重复及资料不全的病例文献后,共收集到157例左侧阑尾炎患者,加上本组诊治的1例共计158例。其中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120例,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38例。腹部疼痛固定部位: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以左下腹为主,占72.5%(87/120),右下腹仅占15.0%(18/120);而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左下腹、左上腹和右下腹疼痛者分别占39.5%(15/38)、23.7%(9/38)和18.4%(7/38)。 CT对肠旋转不良的发现率为81.8%(18/22),5例钡餐造影均发现肠旋转不良。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术前确断率为78.3%(94/120),而有76.3%(29/38)的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患者为术中确诊。内脏反位和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发展为阑尾周围脓肿及穿孔的比例分别为15.8%(19/120)和47.4%(18/38),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的左下腹麦氏点切口的数量显著多于肠旋转不良型组(P=0.000),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的周围严重粘连及阑尾穿孔的数量高于内脏反位(P=0.000和 P=0.001)。结论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的主要疼痛固定部位在左下腹;而肠旋转不良型则不确定且其术前诊断低,CT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率。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手术可选左下腹麦氏点,而肠旋转不良型则宜选剖腹探查切口。

    作者:罗云;王崇树;吕其君;欧梦川;龚继川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本期导读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胃癌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胃癌患者的死亡主要源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而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转移的必要条件,作为液体活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胃癌CTC数量较少,检测需要经过富集,方法包括密度梯度离心法等基于CTC的密度、大小及介电差异等物理特性的方法,以Cell Search System为主的基于免疫源性的方法,以及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方法。胃癌CTC的检测鉴定多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分离出来的CTC还可进行核酸水平、蛋白水平及调控水平的后续分析。胃癌CTC的检测有助于临床上判断预后、评估分期、监测疗效及指导药物的研发。尽管胃癌CTC的临床转化也面临富集效率低、特异性表面标记少、以及辅助诊断效率未明等诸多挑战,但相对于病理活检,CTC取材无创,可反复取材、实时监测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本文就胃癌CTC的检测鉴定及其临床价值进行介绍。

    作者:姚月娟;荆结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78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178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74例(4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P=0.0002)、新辅助放化疗后癌胚抗原(CEA)水平(P=0.0112)、ypT分期(P=0.0000)、病理类型(P=0.0040)及肿瘤退缩程度(TRG)(P=0.0338)有关。进一步将以上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小(OR=2.385,95%CI:1.372~4.147, P=0.0021)、放化疗后CEA水平≥5μg/L (OR=2.310,95%CI:1.005~5.307, P=0.0486)、ypT分期偏晚(OR=2.592,95%CI:1.236~5.432, P=0.0117)是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RG和病理类型并非其独立危险因素,即使TRG1(即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中仍有15.8%(3/19)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对于年龄偏小、新辅助放化疗后CEA≥5μg/L以及肿瘤浸润较深的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仍然较大,故应慎重选择非根治性手术的治疗方案。

    作者:赵权权;史晓辉;傅传刚;于恩达;张卫;孟荣贵;王汉涛;郝立强;王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治疗概况: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

    背景:约有10%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发生腹膜转移。传统以氟尿嘧啶(5-FU)为基础的化疗和姑息手术疗效较差。因此,过去认为,结直肠癌伴腹膜转移是无法治疗的。然而,近年来新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以及以腹腔热灌注化疗为代表的肿瘤减灭术等新的治疗措施的开展,可能会使这部分患者获益。荷兰的研究者就新型全身化疗药物以及局部治疗对伴有腹膜转移的结直肠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方法:在荷兰肿瘤登记库里选取1995—2014年艾恩德霍芬地区的伴有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4个时间段评估这些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总生存期(OS)。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全身化疗和局部治疗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1995—2014年,该地区共有37036位原发结直肠癌患者。1661名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伴有腹膜转移,其中55%的患者同时伴有其他部位转移,77%的患者接受了抗肿瘤治疗。接受全身化疗的患者比例从1995—1999年的23%增加到2010—2014年的56%(P <0.0001)。2005年开始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CRS-HIPEC),其应用比例在2005—2009年为10%,而在2010—2014年增加到23%。在此期间,针对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的外科手术比例从2%增加到10%。在此队列中,无论是伴有腹膜转移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还是伴有腹膜及其他部位转移的结直肠肿瘤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从1995—2000年间的6个月改善到2010—2014年间的12.5个月(P <0.0001)。在采用包括全身化疗和局部治疗的多变量分析中,诊断年限对预后的影响消失(2010—2014年比1995—1999年的危险比:0.5,95%CI:0.43~0.62,P<0.0001)。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2016“广州消化道疾病周”会议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本刊2016年第10期重点内容预告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指南共识类文章撰写与发表的推荐规范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全腹腔下四枪法胃十二指肠吻合术

    Kanaya等[1]于2002年报道了全腹腔镜下残胃十二指肠的三角(delta-shaped)吻合技术,应用直线型切割闭合器完成残胃和十二指肠后壁功能性端端吻合,解决了全腹腔镜下部分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毕Ⅰ式吻合消化道重建的问题。然而,这种方法使用过程中需要至少5枚价格昂贵的直线型切割闭合器,不适宜广泛推广。沈阳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胃肠及疝外科治疗专业组经过反复研究,发明了一种新的胃十二指肠切除吻合方法:三枪法胃十二指肠切除吻合同步完成术。该方法仅需3枚直线切割闭合器即可完成胃十二指肠的切除及吻合[2]。三枪法胃十二指肠切除吻合技术上较困难,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方法略做改动,变成了四枪法胃十二指肠吻合术,2015年6—10月间已有9例应用于临床,近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会勇;马锐;郭一君;张雪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腹腔动脉干灌注化疗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动脉干灌注化疗用于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数据库中,根据行D2胃癌根治术并达R0切除、TNM分期为Ⅱ~Ⅲ期、术后完成辅助化疗半年(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XELOX或FOLFOX方案)以及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等纳入标准,筛选出12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腹腔动脉干灌注化疗(替加氟1000 mg和顺铂60 mg)分为灌注化疗组(65例)和对照组(6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化疗不良反应、手术相关各项指标以及远期生存和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具有可比性(均P>0.05)。术后Ⅲ~Ⅳ级化疗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化疗组与对照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67.9±14.8) h比(68.9±15.0) h,t=-0.380,P=0.705]、术后1周腹腔引流量[(66.1±17.1) ml比(61.9±18.2) ml, t=1.478,P=0.142]、近期并发症发生率[55.4%(36/65)比49.2%(30/61),χ2=0.256,P=0.613]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16.9%(11/65)比14.8%(9/61),χ2=0.111,P=0.73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灌注化疗组术后3年生存率及3年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58.4%比37.7%,χ2=5.382, P=0.020;58.4%比34.4%,χ2=6.636,P=0.010)。结论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行腹腔动脉干灌注化疗安全、可行,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提高生存率。

    作者:尤小兰;钱海鑫;秦磊;王元杰;李文琦;连彦军;赵小军;徐宁;黄传江;程之逸;刘贵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食管癌腔镜和开放手术选择的评价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方式均已应用到食管癌的治疗中,但是手术切除依然在诊疗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创新,食管癌微创治疗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该技术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微创手术是否能够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这一问题目前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原发病灶切缘情况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生存期等3个方面比较食管癌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差异,以期为术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目前,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的优势已得到广泛认可;而其在手术彻底性和患者生存期方面,由于现有研究多为单中心、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尚不足以得出定论。因此,我们期待更大样本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的开展,以证实腔镜食管癌手术的优劣。

    作者:谭黎杰;唐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食管系膜悬吊法在胸腔镜食管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应用

    目的:探讨食管系膜悬吊法应用于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对上纵隔淋巴结清扫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胸腹腔镜食管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的16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0例采用传统方法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传统清扫组),84例采用上段“食管系膜悬吊”技术将胸上段食管连同上纵隔区域淋巴结“整块”清除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系膜悬吊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病理分期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系膜悬吊组术中胸腔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清扫组[(85±5) ml比(140±7) ml,P=0.000],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数目亦明显多于传统清扫组,其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3(2~4)枚比2(1~3)枚(P=0.013)和3(2~6)枚比2(1~3)枚(P=0.007)。两组患者各组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区域转移率高的是贲门旁淋巴结[分别为22.6%(19/84)和22.5%(18/80)],其次为右喉返神旁淋巴结[分别为17.9%(15/84)和15.0%(12/80)]和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分别为16.7%(14/84)和12.5%(10/80)]。两组患者术后肺炎、喉返神经麻痹、吻合口瘘等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上纵隔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是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好发部位;食管系膜悬吊技术应用于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可以提高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质量。

    作者:张振阳;宋前程;林江波;康明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7月期间,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接受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胸腹部联合手术加颈部吻合)治疗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年龄为44~83岁,其中6例为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11例行单纯手术。全组患者均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胸腹部手术,无中转开胸或开腹以及围手术期死亡的发生。术后病理分期:新辅助放化疗患者中有3例为病理完全缓解,ⅡA期2例,ⅡB期1例;单纯手术患者ⅠA期1例,ⅡA期3例,ⅡB期5例,ⅢA期1例,ⅢB期1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95(145~3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0(30~200) 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为28(8~40)枚/例,R0切除率为100%。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中位时间为4.5(1~36) d,术后住院中位时间为15.2(9~45) d。有4例(23.5%)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并发症3例(17.6%),声嘶2例(11.8%),乳糜胸1例(5.9%),无吻合口瘘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谭子辉;张旭;王欣烨;傅剑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集束化干预理念在食管癌吻合口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理念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胸外科应用集束化干预理念(即通过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治疗疾病)治疗44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集束化治疗组),并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常规保守治疗的68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为对照(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和营养指标。结果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及吻合口瘘分级比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住院期间,全组共11例患者死亡,其中集束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6.8%(3/44)和11.8%(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8, P=0.390)。41例集束化治疗组患者与60例常规治疗组比较,中度以上发热持续时间[(4.1±2.4) d比(8.3±4.4) d,t=6.171,P=0.001]、抗生素使用时间[(8.2±3.8) d比(12.8±5.2) d,t=5.134, P=0.001]、瘘口愈合时间[(21.5±12.7) d比(32.2±15.8) d, t=3.610,P=0.001]均明显缩短,住院总费用亦明显减少[(6.3±1.2)万元比(7.4±1.9)万元,t=3.564,P=0.001]。在出现吻合口瘘时,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在瘘口愈合时,集束化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患者的血红蛋白[(110.6±10.5) g/L 比(103.8±11.1) g/L,t=3.090,P=0.002]、血清白蛋白[(39.2±5.2) g/L比(36.3±5.9) g/L,t=2.543,P=0.013]和前白蛋白水平[(129.3±61.9) g/L比(94.1±66.4) g/L,t=2.688,P=0.008]均明显升高。结论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中,应用集束化干预理念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和营养状况。

    作者:田文泽;胡忠吾;嵇建;徐达夫;尤振兵;郭伟;徐克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治疗策略与展望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和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由于食管癌外科手术的复杂性和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极大限制了ERAS在其领域的临床应用和推广。近年来,随着胸腹腔镜微创技术的日益成熟,组织器官保护理念的重视、管状胃技术的提高、吻合技术的突破和一些突破传统认识新理念的提出和应用,ERAS在食管癌外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总结了食管癌ERAS治疗中所用到的一些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措施,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地食管癌ERAS治疗临床路径。术前准备和评估阶段,我们倡导术前宣教、术前营养评估,不提倡常规肠道准备,要避免麻醉前用药,主张超前镇痛;术中处理阶段,需优化麻醉方案、适当控制液体输入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及避免术中低温;术后处理阶段,应采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充分镇痛,主张减少引流管放置及提前拔除引流管,提前拔除尿管及胃肠减压管,并尽早经口进食及活动。未来的关键在于对这一治疗模式不断完善并进行系统培训和推广,以期在更多医疗中心推广应用,同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从而形成普遍的专家共识。

    作者:李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