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钟微;孙静;何秋明;王勇;李乐;余家康;王哲;叶志华;唐凯琳;夏慧敏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全胃系膜切除术(EME)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受全胃切除术的9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ME手术组48例(按系膜间隙进行手术),D2手术组50例(按血管标记进行D2淋巴结清扫),均由同一手术组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近期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EME手术组手术时间较D2手术组缩短[(155.3±13.6) min比(171.2±14.9) min, P=0.012],术中出血量减少[(95.1±19.5) ml比(122.6±28.0) ml, P =0.011];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30.8±3.9)枚比(31.5±4.7)枚,P =0.675]、术后排气时间[(3.2±1.2) d比(3.9±1.4) d, P=0.179]、术后住院时间[(10.9±2.7) d比(11.3±3.2) d, P=0.788]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4/48)比10.0%(5/50),P =0.775]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远期并发症,亦无肿瘤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对于进展期胃癌, EME可以获得与标准D2根治术相同的肿瘤学疗效,而且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作者:季福建;房学东;姜俊男;吴元玉;冯野;郭惠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择期手术后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以期为临床制定相应对策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择期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3557例,其中10例(0.28%)出现术后院内死亡,并纳入本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患者中,2周内死亡者4例,其中3例先后在术后1~9d内死于肺栓塞,另1例术后3d出现吻合口瘘,并因脓毒血症于术后第9天死亡。术后3周左右及以后死亡者6例,其中2例死于吻合口瘘相关性感染(1例为直肠吻合口瘘,1例为胰肠吻合口瘘),2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1例死于菌群易位导致的脓毒症,另1例死于短路术后肿瘤突发性破裂出血。结论肺栓塞和感染性并发症是择期结直肠癌术后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在围手术期进行积极防范血栓性疾病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术后院内死亡的发生风险。
作者:楼征;张卫;马俊;孟荣贵;郝立强;龚海峰;隋金柯;高显华;洪永刚;刘启志;曹傅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Denonvilliers筋膜是直肠与泌尿生殖系统之间一层致密的膜性结构,起到屏障与分隔作用。近年,随着对TME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就Denonvilliers筋膜的解剖结构及游离平面的选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方面学者们已经对Denonvilliers 筋膜结构产生一些共识,但是其微观结构仍需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学者们已普遍认识到Denonvilliers筋膜侧方便是泌尿生殖神经血管束,行直肠手术时应对其侧方进行保护,但是对应当如何保护仍然存在疑问。本文从“膜外科”角度,结合既往研究及我们研究的成果,对Denonvilliers筋膜的结构及临床应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王毅;梁小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二级前哨淋巴结(SSLN)技术在进展期胃癌(AGC)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进展期胃窦部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SSLN转移检出情况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本组102例患者中80例(78.4%)术中检出 SSLN,SSLN 阳性者占 SSLN 检出者的80.0%(64/80)。44例No.5淋巴结癌转移患者中,34例(77.3%)检出SSLN;58例No.6淋巴结癌转移患者中,46例(79.3%)检出SSLN。术中共检出SSLN 148枚,其中有癌转移112枚。结论在实施AGC根治手术时,应用SSLN示踪技术能够准确预测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状态,为个体化淋巴结清扫提供参考。
作者:费挺;余勤;齐长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肠道气囊肿症(PCI)的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在肠壁的分布规律,将PCI分为Ⅰ型(浆膜下型)、Ⅱ型(黏膜下型)和Ⅲ型(混和型),总结其MSCT特征。结果12例PCI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不全性肠梗阻伴气腹1例,胃癌(Ⅳ期)1例,中分化结肠腺癌术后1例,幽门狭窄伴瘢痕型幽门梗阻3例。Ⅰ型PCI 6例,其中1例同时累及回肠及右半结肠,1例同时累及左半结肠及乙状结肠;Ⅱ型3例,1例同时累及左半结肠及横结肠;Ⅲ型3例,均为多节段肠管受累,呈跳跃式发展,气囊肿在浆膜及黏膜下均有,具有浆膜及黏膜下型两种影像表现特点。本组2例幽门狭窄伴瘢痕型幽门梗阻患者行胃幽门梗阻术时一并行囊肿切除,1例行腹腔镜下气囊肿电凝术,其余9例患者经内科加强营养、改善微循环和高压氧仓治疗3个月后,经内镜或CT复查发现气囊有所缩小,肠管扩张有所好转。结论 PCI在MSCT上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诊断分型依据。
作者:刘焱;蒋黎;张林川;李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疗效已为大多数临床研究及临床指南所认可,但腹腔镜TME手术仍有两个问题受到质疑,即腹腔镜 TME 手术标本系膜的完整性和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根据笔者的多年经验及笔者所主持的多中心临床试验(LASRE,临床注册号:NCT01899547)的初步结果表明,腹腔镜TME的膜完整性不劣于开腹TME手术。加深对外科膜解剖的认识,可进一步提高腹腔镜TME手术标本的质量并同时降低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及外科膜解剖理论,对TME术中直肠周围间隙分离与膜解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建议腹腔镜TME手术应在外科膜解剖原则指导下进行:(1)在左直肠旁沟切开膜桥,进入左腹膜后间隙;(2)沿植物神经走向,先行直肠后间隙分离,次行直肠前间隙分离,再行直肠两侧间隙分离;(3)应距精囊腺底部0.5~1.0 cm处U字型横断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若该筋膜受癌肿侵犯,则应在其前方向下分离;(4)分离直肠系膜至肛提肌裂孔边缘再行裸化。
作者:池畔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器械应用于乙状结肠造口还纳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接收单孔腹腔镜下乙状结肠造口关闭术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的制作方法:将一次性F6牵开器放置于腹壁造瘘切口处,牵张器外环外套6号半手套,使手套3个手指呈三角形,剪开指套放入5~10 mm戳卡并结扎固定于指套。结果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0~140(平均96.2) min,术中出血量40~80(平均70.0)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48(平均28.0) h,术后住院时间6~9(平均6.4) d。造口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吻合口瘘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器械用于乙状结肠造口关闭术安全、可行。
作者:宋斌;刘栋;刘思达;毛智军;高增战;龙延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日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497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星期一至星期四施行手术的患者记为“周一至四手术组”,星期五施行手术的患者记为“周五手术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应用χ2检验比较分类变量,t检验比较连续变量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组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周一至四手术组和周五手术组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病理学分期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一至四手术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中位数16枚)显著高于周五手术组(中位数14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全组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78.0%和55.0%。周一至四手术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79.6%,周五手术组为77.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无疾病生存率两组分别为57.8%和50.4%,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210)。进一步根据病理分期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周一至四手术组和周五手术组Ⅰ期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7%和90.6%(P=0.742),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85.1%和78.2%(P=0.765);Ⅱ期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5%和83.7%(P=0.496),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72.7%和62.8%(P=0.121);Ⅲ期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9.7%和69.4%(P=0.354),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41.8%和37.4%(P=0.9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星期一至星期四施行手术与星期五施行手术,结直肠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相当。
作者:李雅琪;俞文成;戴卫星;李清国;蔡三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肿瘤原发部位与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行一线及二线化疗的72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肿瘤原发部位划分,其中回盲部61例(8.5%),升结肠或结肠肝曲126例(17.5%),横结肠或结肠脾曲26例(3.6%),降结肠或乙状结肠172例(23.9%),直肠336例(46.6%)。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将化疗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并计算总有效率(CR与PR例数之和/所有患者例数)。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原发部位转移性结直肠癌接受一线与二线化疗的疗效差异。结果接受一线化疗的571例患者中,无CR病例,190例(33.3%)为PR,277例(48.5%)为SD,104例(18.2%)为PD,总有效率为33.3%(190/571)。原发于回盲部、升结肠或结肠肝曲、横结肠或结肠脾曲、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直肠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率分别为21.3%(10/47)、35.3%(36/102)、14.3%(3/21)、41.3%(57/138)和31.9%(84/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不同原发部位患者接受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方案,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接受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一线化疗和氟尿嘧啶单药一线化疗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原发灶位于横结肠或结肠脾曲的患者接受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方案,疗效明显优于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方案和氟尿嘧啶单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而原发灶位于其他部位患者接受不同方案一线化疗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接受二线化疗的352例患者中,无CR病例,43例(12.2%)为PR,186例(52.9%)为SD,123例(34.9%)为PD,总有效率为12.2%(43/352)。原发于回盲部、升结肠或结肠肝曲、横结肠或结肠脾曲、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直肠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率分别为4.2%(1/24)、12.1%(8/66)、8.3%(1/12)、15.2%(12/79)和12.3%(21/1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6)。不同原发部位患者接受相同方案二线化疗以及相同原发部位患者接受不同方案二线化疗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不同原发部位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化疗的疗效存在差异,而二线化疗的疗效相当。
作者:孙志伟;王晰程;贾军;刘传玲;张晓东;沈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LM)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11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经结直肠癌多学科协作组诊治32例(MDT组),未经MDT讨论8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检查和辅助治疗的顺应性及疗效相关指标。结果(1)MDT组患者接受影像检查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胸部CT为87.5%(28/32)比40.7%(35/86)(P=0.000);腹部MRI 为84.4%(27/32)比61.6%(53/86)(P=0.019);盆腔MRI为63.7%(7/11)比24.3%(8/33)(P=0.017)。 MDT组TNM分期影像学评估率100%,高于对照组的20.9%(18/86)(P=0.000);但两组TNM分期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3%(26/32)比66.7%(12/18),P=0.246]。(2)MDT组患者术前化疗率90.6%(29/32),高于对照组的62.8%(54/86)(P=0.003);化疗完成率MDT组82.8%(24/29),对照组57.4%(31/54),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间初始不可切除CLM患者的转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6/25)比14.3%(7/49),P=0.299]。(3)MDT组患者一期切除或消融术的比例为76.9%(10/13),对照组则为36.0%(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2);MDT组转移灶手术切除率为77.0%(20/26),对照组则为44.9%(13/29),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5);但两组R0切除率、切缘阳性率、淋巴结清扫率、转移灶清扫率及病理完全缓解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化疗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MDT模式有利于规范CLM患者的术前检查和围手术期化疗,提高患者的一期切除或消融术率及转移灶的手术切除率。
作者:李浩;杜晓辉;夏绍友;李松岩;徐健;邹贵军;胡时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因子(TWEAK)在胃癌患者血清及腹直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53例腹腔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WEAK在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反转录PCR和Western-blot检测患者腹直肌组织中TWEAK mRNA和蛋白表达,并进一步分析胃癌患者腹直肌TWEAK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及营养状况指标的关系。结果胃癌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TWEAK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03±0.065和0.148±0.036,腹直肌组织TWEAK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3±0.089和0.118±0.005,腹直肌组织中TWEAK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97±0.064和0.066±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胃癌患者腹直肌组织中TWEAK高表达(以中位数划分高低表达)与患者的体质量下降百分比≥10%(P=0.000)、入院时体质量占理想体质量的百分比小(P=0.000)、体质指数<20 kg/m2(P=0.023)、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评分高(P=0.000)、预后营养指数低(P=0.000)及血清白蛋白<35 g/L(P=0.000)有关。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清和腹直肌中TWEAK的表达较非肿瘤患者升高,胃癌患者腹直肌TWEAK的表达水平增高与患者营养状况不良密切相关,提示TWEAK可能在胃癌患者恶病质的发生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作者:鲁航;孙元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Riolan动脉弓缺如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16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腹盆腔增强CT血管造影(CTA),对IMA分支进行分型并判断Riolan动脉弓是否存在,并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IMA分型、Riolan动脉弓缺如及IMA结扎部位(高位或低位)对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16例患者中IMA Ⅰ型67例(57.8%),Ⅱ型12例(10.3%),Ⅲ型36例(31.0%),Ⅳ型1例(0.9%)。 Riolan动脉弓缺如比例为60.3%(70/116)。术后8例(6.9%)患者出现吻合口瘘,IMA Ⅲ型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分型者[19.4%(7/36)比1.2%(1/80), P=0.001],Riolan动脉弓缺如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亦明显增高[11.4%(8/70)比0%(0/46), P=0.030];而IMA高位与低位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8.0%(7/87)比3.4%(1/29), P=0.531]。8例吻合口瘘中有7例发生于IMAⅢ型且Riolan动脉弓缺如并行IMA高位结扎的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AⅢ型(P=0.001)和Riolan弓缺如(P=0.002)是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MA Ⅲ型及Riolan动脉弓缺如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增高。 IMA分型和Riolan动脉弓存在与否有助于术中IMA结扎位置的选择。对于IMA Ⅲ型并Riolan动脉弓缺如患者,可考虑行低位结扎加高选择性淋巴结清扫。
作者:黄俊;周家铭;万英杰;林杨皓;邓艳红;周智洋;邱建平;汪建平;黄美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并发重症肺炎的26例老年(年龄>6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痰培养结果。同时选取40例术后未发生重症肺炎的老年胃癌患者作为对照,以确定术后重症肺炎的相关易感因素。结果26例术后重症肺炎患者的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3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5.0%(24/32),革兰阳性菌占15.6%(5/32),真菌占9.4%(3/32)。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吸烟史、心肺疾病史、合并贫血、行近端胃切除术、手术时间长及长时间机械通气是是重症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降低老年患者胃癌术后重症肺炎发生率,应针对易感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根据痰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郭燕;祁绍艳;刘新江;王文涛;楚紫栋;陈春艳;刘小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前瞻性分析先天性巨结肠于出生3个月内行一期根治手术的疗效,探讨新生儿巨结肠一期根治术的时机。方法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5例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个月内治疗组(18例,于3个月龄内行巨结肠根治术)和3个月后治疗组(17例,先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于3个月龄后再行巨结肠根治术)。两组均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改良Soave巨结肠根治术(LATE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临床肛门功能(Wingspread 评分法)及钡灌肠检查情况。结果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均成功完成一期LATEP术,无中转开腹。与3个月后治疗组比较,3个月内治疗组患者的术前肠道准备时间和手术时间缩短[分别为(6.2±3.3) d比(9.3±4.1) d, P=0.042;(95±15) min比(121±23) min,P=0.029],术中出血量减少[(13±3) ml比(22±5) ml, P=0.036],切除肠管较短[(16±5) cm比(23±8) cm, P=0.033],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分别为(2.3±0.5) d比(2.9±0.6) d, P=0.046;(5.1±2.1) d比(5.9±2.3) d, P=0.048;(12.9±3.3) d比(15.8±4.3) d, P=0.049]。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夹层感染及腹腔感染等近期并发症的发生。随访2~24月,远期并发症中,仅肛周皮炎3个月内治疗组多于3个月后治疗组[50.0%(9/18)比23.5%(4/17),P=0.045]。术后6月和12月临床肛门功能评分显示,3个月内治疗组优良率分别为81.3%(13/16)和92.9%(13/14),3个月后治疗组分别为85.7%(12/14)和92.3%(12/13),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儿术后6月和12月钡灌肠检查均提示,结肠形态恢复良好,扩张段、移行段、狭窄段消失,无24 h钡剂残留。结论新生儿巨结肠患儿3个月内行巨结肠根治术与3个月后相比,具有术前准备时间短、术中损伤小、切除肠管少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术后总体疗效满意。新生儿巨结肠如明确诊断,建议3个月内行一期根治术。
作者:肖尚杰;杨文熠;原丽科;张颖;宋涛;许露;田松;葛午平;周佳亮;朱小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对胃癌增殖生长与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机制研究深入,靶向治疗已成为胃癌领域研究热点。目前靶向药物研究的热门信号通路包括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mTOR)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等。HER家族信号通路相关靶向药物,包括针对HER-1的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马妥珠单抗、帕尼单抗和厄洛替尼,针对HER-2的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和 T-DM1,以及针对HER家族多靶点的拉帕替尼和阿法替尼。 VEGF信号通路相关靶向药物包括针对VEGF的贝伐珠单抗,抗VEGFR的雷莫芦单抗、阿帕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及西地尼布,以及重组融合蛋白阿柏西普。此外,在胃癌治疗中具有潜力的PI3K/mTOR信号通路相关靶向药物包括LY294002、BEZ235和依维莫司,而硼替佐米为现有研究较多抑制NF-κB信号通路靶向药物。目前胃癌分子靶向治疗领域完成的Ⅲ期药物临床试验且成功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有曲妥珠单抗、雷莫芦单抗及阿帕替尼。未来研究方向应关注针对多靶点的药物或应用针对不同靶点的药物联合治疗胃癌。本文收集国内外近期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报道,对胃癌靶向治疗的现状和进展做简要综述。
作者:冯睿;张小田;杨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背景:腹腔镜胃切除(LG)对比传统开放胃切除(OG)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展,虽然手术结果已有报道,但肿瘤患者的结局对比依然未知。所以,我们进行这个大规模的历史队列研究来提供相应资料,方便指导我们的现行实践。方法:通过举行包括外科医生、生物统计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协同参加的共识会议,30个有可能影响外科医生进行LG或OG手术选择和潜在与结局相关的术前信息被确定进行倾向评分。在所有的参与医院中,一共收集了4235例胃切除术后的胃腺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倾向评分匹配后,一共有1848例患者(LG和OG组各924例)纳入本研究。结果:在倾向匹配人群,OG组的5年生存率是96.3%(95% CI:95.0~97.6),LG组是97.1%(95%CI:95.9~98.3)。在所有时期,全因死亡人数在OG组是33/924,而在LG组是24/924,死亡风险比(LG/OG)是0.75(95%CI:0.44~1.27; P =0.290)。3年无复发生存率在OG组和LG组分别为97.4%(95%CI:96.4~98.5)和97.7%(95%CI:96.5~98.8)。在所有时期,复发人数在OG组和LG组分别为22/934和21/924,风险比是1.01(95%CI:0.55~1.84; P =0.981)。
作者:聂润聪;赵百伟(译);周志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1.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科技工作者应自己完成论文撰写,坚决抵制“第三方”提供论文代写服务。2.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科技工作者应学习、掌握学术期刊投稿程序,亲自完成提交论文、回应评审意见的全过程,坚决抵制“第三方”提供论文代投服务。
作者: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逆转胃癌氟尿嘧啶(5-FU)耐药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大剂量反复冲击联合药物浓度递增法建立5-FU耐药细胞株(SGC-7901/5-FU)。应用MTT法检测药物处理后亲本细胞和耐药细胞的增殖活性,计算细胞存活率[(实验组A490平均值/空白组A490平均值)×100%],并使用Graphpad prime 6.0软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和耐药指数(RI,RI=耐药株IC50值/亲本株IC50值);采用碘化丙啶和膜联蛋白-V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的耐药相关蛋白(ABCG2、P-gp、MDR-1和GST-π)和凋亡相关蛋白(PARP、Survivin、Bax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耐药细胞株较亲本细胞株的IC50值明显升高[(64.7±3.9)μg/ml比(4.1±0.3)μg/ml;t=26.46, P=0.000],RI为15.6;不同5-FU浓度条件下,耐药细胞株增殖活性均高于亲本细胞株(均P <0.05)。与单纯5-FU处理相比,经5-FU加EGCG处理后耐药细胞株的IC50值明显降低[(7.3±0.1)μg/ml比(63.1±1.4)μg/ml; t =40.84, P =0.000],RI为0.12;不同5-FU浓度条件下,加入EGCG后耐药细胞株的增殖活性均明显降低(均P <0.05)。流式细胞法检测空白组、5-FU组、EGCG组和EGCG联合5-FU组耐药细胞株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0±1.0)%、(7.0±1.3)%、(6.0±1.2)%和(18.0±1.4)%,其中EGCG联合5-FU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F =129.5, P =0.000)。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经EGCG处理后,耐药细胞中耐药相关蛋白ABCG2、P-gp、MDR-1和GST-π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凋亡标志蛋白PARP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抗凋亡蛋白Survivin和Bcl-2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 <0.05)。结论 EGCG可以降低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对5-FU的耐药性,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及上调PARP/Survivin和Bax/Bcl-2蛋白表达比值实现的。
作者:唐鸿生;张相良;崔书中;王进;阮强;黄永红;杨定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运用胃底浆肌瓣转移术治疗复发性贲门失迟缓症术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市第一医院完成的26例胃底浆肌瓣转移治疗复发性贲门失迟缓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胃底浆肌瓣的血运、食管贲门瘘的发生率和食管贲门再狭窄的复发率等相关指标。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0.6(95.0~156.0) min,平均出血量111.2(30.0~260.0) ml。彩超检查提示转移后的胃底浆肌瓣血流信号良好18例,一般8例。术后均无发生食管贲门瘘。术后早期进食轻度困难6例,1月后症状消失。术后平均随访64.7(36.0~101.0)月,全组患者均无吞咽困难等症状复发;上消化道造影示84.6%(22/26)患者食管贲门部通.;电子胃镜复查示,92.3%(24/26)患者食管下段和贲门部通过顺利。结论胃底浆肌瓣转移术治疗复发性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
作者:王金桂;陈嘉飞;郭仪仙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