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伟;王晰程;贾军;刘传玲;张晓东;沈琳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Riolan动脉弓缺如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16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腹盆腔增强CT血管造影(CTA),对IMA分支进行分型并判断Riolan动脉弓是否存在,并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IMA分型、Riolan动脉弓缺如及IMA结扎部位(高位或低位)对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16例患者中IMA Ⅰ型67例(57.8%),Ⅱ型12例(10.3%),Ⅲ型36例(31.0%),Ⅳ型1例(0.9%)。 Riolan动脉弓缺如比例为60.3%(70/116)。术后8例(6.9%)患者出现吻合口瘘,IMA Ⅲ型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分型者[19.4%(7/36)比1.2%(1/80), P=0.001],Riolan动脉弓缺如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亦明显增高[11.4%(8/70)比0%(0/46), P=0.030];而IMA高位与低位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8.0%(7/87)比3.4%(1/29), P=0.531]。8例吻合口瘘中有7例发生于IMAⅢ型且Riolan动脉弓缺如并行IMA高位结扎的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AⅢ型(P=0.001)和Riolan弓缺如(P=0.002)是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MA Ⅲ型及Riolan动脉弓缺如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增高。 IMA分型和Riolan动脉弓存在与否有助于术中IMA结扎位置的选择。对于IMA Ⅲ型并Riolan动脉弓缺如患者,可考虑行低位结扎加高选择性淋巴结清扫。
作者:黄俊;周家铭;万英杰;林杨皓;邓艳红;周智洋;邱建平;汪建平;黄美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二级前哨淋巴结(SSLN)技术在进展期胃癌(AGC)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进展期胃窦部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SSLN转移检出情况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本组102例患者中80例(78.4%)术中检出 SSLN,SSLN 阳性者占 SSLN 检出者的80.0%(64/80)。44例No.5淋巴结癌转移患者中,34例(77.3%)检出SSLN;58例No.6淋巴结癌转移患者中,46例(79.3%)检出SSLN。术中共检出SSLN 148枚,其中有癌转移112枚。结论在实施AGC根治手术时,应用SSLN示踪技术能够准确预测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状态,为个体化淋巴结清扫提供参考。
作者:费挺;余勤;齐长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应用于右半结肠癌根治性手术应用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接受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的3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CME手术者218例(CME手术组),行传统手术者118例(传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围手术期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CME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11.4±0.3)枚和(9.4±0.5)枚(t =3.697,P =0.000),淋巴结检出数≥12枚/例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7.2%(103/218)和28.8%(34/118)(χ2=10.77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7.2±2.9) min和(148.8±3.9)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59);但CME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125.7±7.5) ml比(305.1±20.5) ml, t=9.870,P=0.000]。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2.9±0.9) d和(16.3±1.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1,P=0.018);而术后进食流质时间和恢复正常饮食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ME手术组14.2%(31/218),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的24.6%(29/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8,P=0.018),其中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分别为19例(8.7%)和21例(17.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020,P=0.014)。两组随访时间分别为(34.5±1.2)月和(27.9±1.5)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85.6%和78.0%,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 CME手术组中有102例行腹腔镜手术,116例行开腹手术,腹腔镜与开腹CME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8%和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右半结肠癌施行CME能够清扫更多的淋巴结,术中出血更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在术后长期随访中发现,CME手术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其中腹腔镜CME更具优势。
作者:秦绍岚;俞旻皓;慕逸飞;祁洋;仇伊尔;骆洋;崔然;钟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传统意义上的外科解剖或局部解剖由两个基本元素构成,一是器官或组织,二是它们的血供。可是,这两者都被由筋膜和浆膜构成的“信封”所包绕,是为外科解剖的第三元素(the third component),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这种遗漏或忽略是因分辨与识别不了、功能与意义不明所致。它的重新认识,将充实外科解剖或局部解剖学、肿瘤病理学、肿瘤外科学及其手术学。首先,“第三元素”的认识使外科解剖从器官解剖和血管解剖,进入到膜解剖,后者包括着广义的系膜和系膜床的解剖,也包括构成二者的浆膜和筋膜的解剖。第二,“第三元素”构成的信封样结构为“第五转移”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该结构的破坏将导致系膜内肿瘤的“第五转移”泄露到手术野。第三,基于“第三元素”下的解剖学和病理学发展,临床上的胃肠肿瘤可分为系膜内癌、系膜边癌和系膜外癌3类。系膜外癌不属于外科根治范畴,防止癌泄露、降低系膜边癌和根治系膜内癌,是外科治疗的主要任务。因此,胃肠外科肿瘤根治手术可分为仅考虑淋巴结清扫的D手术、仅考虑系膜完整切除的C手术,和兼顾淋巴清扫与系膜完整切除的D+C手术。
作者:龚建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结直肠外科领域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兴起,人们开始了对系膜的关注,甚至有学者提出了“系膜解剖”的概念。本期将焦点放在了“系膜解剖”上,以期提高胃肠外科医生对系膜解剖和系膜功能的认识。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日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497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星期一至星期四施行手术的患者记为“周一至四手术组”,星期五施行手术的患者记为“周五手术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应用χ2检验比较分类变量,t检验比较连续变量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组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周一至四手术组和周五手术组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病理学分期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一至四手术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中位数16枚)显著高于周五手术组(中位数14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全组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78.0%和55.0%。周一至四手术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79.6%,周五手术组为77.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无疾病生存率两组分别为57.8%和50.4%,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210)。进一步根据病理分期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周一至四手术组和周五手术组Ⅰ期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7%和90.6%(P=0.742),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85.1%和78.2%(P=0.765);Ⅱ期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5%和83.7%(P=0.496),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72.7%和62.8%(P=0.121);Ⅲ期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9.7%和69.4%(P=0.354),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41.8%和37.4%(P=0.9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星期一至星期四施行手术与星期五施行手术,结直肠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相当。
作者:李雅琪;俞文成;戴卫星;李清国;蔡三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全胃系膜切除术(EME)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受全胃切除术的9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ME手术组48例(按系膜间隙进行手术),D2手术组50例(按血管标记进行D2淋巴结清扫),均由同一手术组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近期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EME手术组手术时间较D2手术组缩短[(155.3±13.6) min比(171.2±14.9) min, P=0.012],术中出血量减少[(95.1±19.5) ml比(122.6±28.0) ml, P =0.011];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30.8±3.9)枚比(31.5±4.7)枚,P =0.675]、术后排气时间[(3.2±1.2) d比(3.9±1.4) d, P=0.179]、术后住院时间[(10.9±2.7) d比(11.3±3.2) d, P=0.788]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4/48)比10.0%(5/50),P =0.775]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远期并发症,亦无肿瘤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对于进展期胃癌, EME可以获得与标准D2根治术相同的肿瘤学疗效,而且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作者:季福建;房学东;姜俊男;吴元玉;冯野;郭惠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用于预测远端胃切除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风险模型已经有许多报道,但大多是小型回顾性研究,且尚无以国家数据库为基础的模型。为此日本横浜市立大学胃肠病外科的Kunisaki等通过对国家临床数据库中的胃癌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术的资料进行研究,建立了使用术前相关风险因素预测术后致死相关并发症的模型。分析了日本国家数据库中2011—2012年来自1986家医院的65906例行远端胃切除的胃癌患者的资料。通过对80%的患者资料的研究,终确定出可以预测术后与死亡密切相关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这些风险因素的准确性不但在剩余20%的患者中同样有效,并且在2013年的35575例患者中也同样有效。依照对数据库资料的分析结果,远端胃切除的手术死亡率为1.07%,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4.2%。研究者们选出8种与术后死亡率密切相关的并发症,然后针对每一种并发症再确定出13~25项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龄、女性、日常生活活动差是常见的与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在2011—2012年患者资料中,对于每种并发症的一致性指数如下:非计划插管(0.797),肺炎(0.784),脓毒症(0.748),肾衰竭(0.832),心脏事件(0.728),大量输血(0.700),中枢神经系统事件(0.779)和吻合口瘘(0.658)。使用2013年资料时的一致性指数是类似的。
作者:袁凯涛(译);马晋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LM)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11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经结直肠癌多学科协作组诊治32例(MDT组),未经MDT讨论8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检查和辅助治疗的顺应性及疗效相关指标。结果(1)MDT组患者接受影像检查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胸部CT为87.5%(28/32)比40.7%(35/86)(P=0.000);腹部MRI 为84.4%(27/32)比61.6%(53/86)(P=0.019);盆腔MRI为63.7%(7/11)比24.3%(8/33)(P=0.017)。 MDT组TNM分期影像学评估率100%,高于对照组的20.9%(18/86)(P=0.000);但两组TNM分期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3%(26/32)比66.7%(12/18),P=0.246]。(2)MDT组患者术前化疗率90.6%(29/32),高于对照组的62.8%(54/86)(P=0.003);化疗完成率MDT组82.8%(24/29),对照组57.4%(31/54),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间初始不可切除CLM患者的转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6/25)比14.3%(7/49),P=0.299]。(3)MDT组患者一期切除或消融术的比例为76.9%(10/13),对照组则为36.0%(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2);MDT组转移灶手术切除率为77.0%(20/26),对照组则为44.9%(13/29),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5);但两组R0切除率、切缘阳性率、淋巴结清扫率、转移灶清扫率及病理完全缓解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化疗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MDT模式有利于规范CLM患者的术前检查和围手术期化疗,提高患者的一期切除或消融术率及转移灶的手术切除率。
作者:李浩;杜晓辉;夏绍友;李松岩;徐健;邹贵军;胡时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SPS)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国内学者对SPS的研究不多。锯齿状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HP)、无蒂锯齿状息肉(SSA)和传统锯齿状息肉(TSA)。SPS诊断标准为(1)在近端结肠中发现至少有5个锯齿状病变,并且>2个锯齿状息肉直径>10 mm;(2)患者有SPS家族史,且发现1个结直肠锯齿状息肉;(3)在整个结直肠肠腔中发现>20个锯齿状息肉。 SPS发展为结直肠癌的风险较高,25%~70%的SPS患者在诊断的同时或随访期间诊断为结直肠癌。 SPS具有发病年龄较晚、发病率无明显种族差异、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等临床特征;多存在 BRAF 基因或 KRAS 基因突变,通过激活 RAS-RAF-MAPK通路致病,也存在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和微卫星不稳定表型(MSI)。临床上SPS需注意与传统的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区别,SP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癌变风险均与其不同。目前常用的锯齿状息肉的检测技术的是自体荧光显像(AFI)和窄带成像内镜(NBI),检出率均在55%左右。建议患有SPS的患者应尽可能切除所有直径超过3~5 mm的息肉,且每1~2年行全结直肠内镜检查。目前对SPS的研究仍处于起始的阶段,关于其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对 SPS发展为结直肠癌的具体风险也未达到共识,有待更深一步研究。
作者:董世濠;陈劲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器械应用于乙状结肠造口还纳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接收单孔腹腔镜下乙状结肠造口关闭术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的制作方法:将一次性F6牵开器放置于腹壁造瘘切口处,牵张器外环外套6号半手套,使手套3个手指呈三角形,剪开指套放入5~10 mm戳卡并结扎固定于指套。结果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0~140(平均96.2) min,术中出血量40~80(平均70.0)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48(平均28.0) h,术后住院时间6~9(平均6.4) d。造口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吻合口瘘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器械用于乙状结肠造口关闭术安全、可行。
作者:宋斌;刘栋;刘思达;毛智军;高增战;龙延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择期手术后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以期为临床制定相应对策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择期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3557例,其中10例(0.28%)出现术后院内死亡,并纳入本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患者中,2周内死亡者4例,其中3例先后在术后1~9d内死于肺栓塞,另1例术后3d出现吻合口瘘,并因脓毒血症于术后第9天死亡。术后3周左右及以后死亡者6例,其中2例死于吻合口瘘相关性感染(1例为直肠吻合口瘘,1例为胰肠吻合口瘘),2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1例死于菌群易位导致的脓毒症,另1例死于短路术后肿瘤突发性破裂出血。结论肺栓塞和感染性并发症是择期结直肠癌术后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在围手术期进行积极防范血栓性疾病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术后院内死亡的发生风险。
作者:楼征;张卫;马俊;孟荣贵;郝立强;龚海峰;隋金柯;高显华;洪永刚;刘启志;曹傅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中进行吻合口质量判定对于预防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福建省晋江市医院肿瘤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8例直肠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注气观察组(58例,吻合结束后予以注气试验观察是否有气泡溢出)和直视观察组(60例,经肛门通过“改良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系统”直视下进行吻合口质量判定:Ⅰ级为良好;Ⅱ级为局部黏膜颜色改变,有轻、中度损伤,局部钉合欠佳;Ⅲ级为黏膜暗紫,吻合切缘黏膜广泛性重度损伤和渗血或进行性血肿,部分或全部离断,钉合不全或脱钉,有瘘发生),对发现的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处理。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注气观察组患者术中注气试验均为阴性,术后发生吻合口瘘6例(10.3%,6/58)。直视观察组术中直视下对吻合口质量的判定结果为:Ⅰ级32例;Ⅱ级18例,有3例术中给予加强缝合;Ⅲ级10例,4例术中给予加强缝合,6例给予横结肠预防性造口,有1例(1.7%,1/60)于术后第4天发生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吻合口瘘。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 <0.05)。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直视下检查吻合口质量并进行预处理可有效降低吻合口的发生率,有望为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刘维波;邹德龄;王怀帅;许国玺;洪天姿;杨波;王卿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价2012—2015年哈尔滨市城市高风险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的意义。方法根据“国家城市癌症早诊早治结直肠癌项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2003)”,动员哈尔滨市内40~69岁的常住户籍居民,应用国家癌症中心统一制定的防癌风险评估问卷进行评估,对评估发现癌症的高风险人群行包括结肠镜检查在内的结直肠癌临床筛查,通过结果探讨结直肠癌筛查的效果。结果2012—2015年间,哈尔滨市各城区均顺利完成了年度结直肠癌城市早诊早治项目。通过风险评估检出3017人,实际参与筛查者2996人,其中男1367例,女1629例,男女比例为1.0∶1.2;年龄40~69(53.3±7.1)岁。2996人中共筛查出肠息肉患者1158例(38.7%),其中≤60岁者占36.6%(901/2465),>60者占48.4%(257/5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9, P<0.01);男性占47.6%(651/1367),女性占31.1%(507/16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3, P <0.01)。有141例肠息肉患者予以肠镜下取标本进行了病理检查,发现结直肠癌11例,占全部筛查人数的0.4%(11/2996);经建议,11例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皆为早期腺癌。另外,141例中共检出管状腺瘤97例,分布情况为盲肠2例(2.1%),升结肠14例(14.4%),横结肠12例(12.4%),降结肠15例(15.5%),乙状结肠35例(36.1%),直肠19例(19.6%)。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样本人群息肉的患病率明显上升。男性肠息肉的发生率相较女性的发生率高。腺瘤主要集中在脾曲以下的远端结肠和直肠,以乙状结肠为主。早期对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可以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及癌症,从而使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得到相应的治疗。
作者:宋达为;黄睿;马天翼;陈瑛罡;李佳英;王锡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按GB 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所有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排印。常用:(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9)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肿瘤原发部位与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行一线及二线化疗的72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肿瘤原发部位划分,其中回盲部61例(8.5%),升结肠或结肠肝曲126例(17.5%),横结肠或结肠脾曲26例(3.6%),降结肠或乙状结肠172例(23.9%),直肠336例(46.6%)。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将化疗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并计算总有效率(CR与PR例数之和/所有患者例数)。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原发部位转移性结直肠癌接受一线与二线化疗的疗效差异。结果接受一线化疗的571例患者中,无CR病例,190例(33.3%)为PR,277例(48.5%)为SD,104例(18.2%)为PD,总有效率为33.3%(190/571)。原发于回盲部、升结肠或结肠肝曲、横结肠或结肠脾曲、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直肠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率分别为21.3%(10/47)、35.3%(36/102)、14.3%(3/21)、41.3%(57/138)和31.9%(84/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不同原发部位患者接受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方案,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接受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一线化疗和氟尿嘧啶单药一线化疗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原发灶位于横结肠或结肠脾曲的患者接受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方案,疗效明显优于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方案和氟尿嘧啶单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而原发灶位于其他部位患者接受不同方案一线化疗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接受二线化疗的352例患者中,无CR病例,43例(12.2%)为PR,186例(52.9%)为SD,123例(34.9%)为PD,总有效率为12.2%(43/352)。原发于回盲部、升结肠或结肠肝曲、横结肠或结肠脾曲、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直肠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率分别为4.2%(1/24)、12.1%(8/66)、8.3%(1/12)、15.2%(12/79)和12.3%(21/1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6)。不同原发部位患者接受相同方案二线化疗以及相同原发部位患者接受不同方案二线化疗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不同原发部位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化疗的疗效存在差异,而二线化疗的疗效相当。
作者:孙志伟;王晰程;贾军;刘传玲;张晓东;沈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背景:腹腔镜胃切除(LG)对比传统开放胃切除(OG)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展,虽然手术结果已有报道,但肿瘤患者的结局对比依然未知。所以,我们进行这个大规模的历史队列研究来提供相应资料,方便指导我们的现行实践。方法:通过举行包括外科医生、生物统计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协同参加的共识会议,30个有可能影响外科医生进行LG或OG手术选择和潜在与结局相关的术前信息被确定进行倾向评分。在所有的参与医院中,一共收集了4235例胃切除术后的胃腺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倾向评分匹配后,一共有1848例患者(LG和OG组各924例)纳入本研究。结果:在倾向匹配人群,OG组的5年生存率是96.3%(95% CI:95.0~97.6),LG组是97.1%(95%CI:95.9~98.3)。在所有时期,全因死亡人数在OG组是33/924,而在LG组是24/924,死亡风险比(LG/OG)是0.75(95%CI:0.44~1.27; P =0.290)。3年无复发生存率在OG组和LG组分别为97.4%(95%CI:96.4~98.5)和97.7%(95%CI:96.5~98.8)。在所有时期,复发人数在OG组和LG组分别为22/934和21/924,风险比是1.01(95%CI:0.55~1.84; P =0.981)。
作者:聂润聪;赵百伟(译);周志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并发重症肺炎的26例老年(年龄>6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痰培养结果。同时选取40例术后未发生重症肺炎的老年胃癌患者作为对照,以确定术后重症肺炎的相关易感因素。结果26例术后重症肺炎患者的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3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5.0%(24/32),革兰阳性菌占15.6%(5/32),真菌占9.4%(3/32)。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吸烟史、心肺疾病史、合并贫血、行近端胃切除术、手术时间长及长时间机械通气是是重症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降低老年患者胃癌术后重症肺炎发生率,应针对易感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根据痰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郭燕;祁绍艳;刘新江;王文涛;楚紫栋;陈春艳;刘小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