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并发重症肺炎的26例老年(年龄>6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痰培养结果。同时选取40例术后未发生重症肺炎的老年胃癌患者作为对照,以确定术后重症肺炎的相关易感因素。结果26例术后重症肺炎患者的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3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5.0%(24/32),革兰阳性菌占15.6%(5/32),真菌占9.4%(3/32)。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吸烟史、心肺疾病史、合并贫血、行近端胃切除术、手术时间长及长时间机械通气是是重症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降低老年患者胃癌术后重症肺炎发生率,应针对易感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根据痰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郭燕;祁绍艳;刘新江;王文涛;楚紫栋;陈春艳;刘小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运用胃底浆肌瓣转移术治疗复发性贲门失迟缓症术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市第一医院完成的26例胃底浆肌瓣转移治疗复发性贲门失迟缓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胃底浆肌瓣的血运、食管贲门瘘的发生率和食管贲门再狭窄的复发率等相关指标。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0.6(95.0~156.0) min,平均出血量111.2(30.0~260.0) ml。彩超检查提示转移后的胃底浆肌瓣血流信号良好18例,一般8例。术后均无发生食管贲门瘘。术后早期进食轻度困难6例,1月后症状消失。术后平均随访64.7(36.0~101.0)月,全组患者均无吞咽困难等症状复发;上消化道造影示84.6%(22/26)患者食管贲门部通.;电子胃镜复查示,92.3%(24/26)患者食管下段和贲门部通过顺利。结论胃底浆肌瓣转移术治疗复发性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
作者:王金桂;陈嘉飞;郭仪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用于预测远端胃切除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风险模型已经有许多报道,但大多是小型回顾性研究,且尚无以国家数据库为基础的模型。为此日本横浜市立大学胃肠病外科的Kunisaki等通过对国家临床数据库中的胃癌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术的资料进行研究,建立了使用术前相关风险因素预测术后致死相关并发症的模型。分析了日本国家数据库中2011—2012年来自1986家医院的65906例行远端胃切除的胃癌患者的资料。通过对80%的患者资料的研究,终确定出可以预测术后与死亡密切相关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这些风险因素的准确性不但在剩余20%的患者中同样有效,并且在2013年的35575例患者中也同样有效。依照对数据库资料的分析结果,远端胃切除的手术死亡率为1.07%,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4.2%。研究者们选出8种与术后死亡率密切相关的并发症,然后针对每一种并发症再确定出13~25项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龄、女性、日常生活活动差是常见的与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在2011—2012年患者资料中,对于每种并发症的一致性指数如下:非计划插管(0.797),肺炎(0.784),脓毒症(0.748),肾衰竭(0.832),心脏事件(0.728),大量输血(0.700),中枢神经系统事件(0.779)和吻合口瘘(0.658)。使用2013年资料时的一致性指数是类似的。
作者:袁凯涛(译);马晋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SPS)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国内学者对SPS的研究不多。锯齿状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HP)、无蒂锯齿状息肉(SSA)和传统锯齿状息肉(TSA)。SPS诊断标准为(1)在近端结肠中发现至少有5个锯齿状病变,并且>2个锯齿状息肉直径>10 mm;(2)患者有SPS家族史,且发现1个结直肠锯齿状息肉;(3)在整个结直肠肠腔中发现>20个锯齿状息肉。 SPS发展为结直肠癌的风险较高,25%~70%的SPS患者在诊断的同时或随访期间诊断为结直肠癌。 SPS具有发病年龄较晚、发病率无明显种族差异、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等临床特征;多存在 BRAF 基因或 KRAS 基因突变,通过激活 RAS-RAF-MAPK通路致病,也存在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和微卫星不稳定表型(MSI)。临床上SPS需注意与传统的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区别,SP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癌变风险均与其不同。目前常用的锯齿状息肉的检测技术的是自体荧光显像(AFI)和窄带成像内镜(NBI),检出率均在55%左右。建议患有SPS的患者应尽可能切除所有直径超过3~5 mm的息肉,且每1~2年行全结直肠内镜检查。目前对SPS的研究仍处于起始的阶段,关于其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对 SPS发展为结直肠癌的具体风险也未达到共识,有待更深一步研究。
作者:董世濠;陈劲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择期手术后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以期为临床制定相应对策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择期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3557例,其中10例(0.28%)出现术后院内死亡,并纳入本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患者中,2周内死亡者4例,其中3例先后在术后1~9d内死于肺栓塞,另1例术后3d出现吻合口瘘,并因脓毒血症于术后第9天死亡。术后3周左右及以后死亡者6例,其中2例死于吻合口瘘相关性感染(1例为直肠吻合口瘘,1例为胰肠吻合口瘘),2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1例死于菌群易位导致的脓毒症,另1例死于短路术后肿瘤突发性破裂出血。结论肺栓塞和感染性并发症是择期结直肠癌术后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在围手术期进行积极防范血栓性疾病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术后院内死亡的发生风险。
作者:楼征;张卫;马俊;孟荣贵;郝立强;龚海峰;隋金柯;高显华;洪永刚;刘启志;曹傅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比较淋巴结转移数目(pN)、淋巴结转移率(Nr)和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这3种淋巴结(N)分期方案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状况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手术切除并具有完整随访信息的179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分别按照pN、Nr和LODDS 3种淋巴结分期方案进行N分期。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3种N分期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比较对应模型的似然比χ2变化值(△χ2)以评价三者的判别效果,变化值大提示效果好;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同一N分期内另外两种N分期的亚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通过亚组分析评估淋巴结清扫数目对N分期预后预测效果的影响,以比较其临床应用的稳定性。结果全组1796例胃癌患者淋巴结检查总数为(21.1±12.1)枚,其中阳性淋巴结数为(7.9±8.2)枚,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5(95% CI:42.6~47.4)月,5年生存率为55.0%(95% CI:52.6%~57.4%)。 Nr分期的似然比△χ2为198.546,高于pN分期(191.255)和LODDS分期(196.557)。除了pN3b外,其他pN分期中,不同Nr亚分期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同一Nr分期中不同pN亚分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近(均P>0.05)。同一pN分期中不同LODDS亚分期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除了LODDS 3分期外,其他LODDS分期中不同pN亚分期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各pN亚分期中,淋巴结检查数目不足(≤15枚)者的死亡风险(HR值)均高于检查数目充足(>15枚)者(均P <0.05);而在Nr和LODDS亚分期中未见类似现象(均P>0.05)。结论与pN分期方案比较,Nr和LODDS分期、尤其是前者,具有更好的预后评估能力,在临床应用上更稳定。
作者:骆彩冰;张冠荣;王玮;周志伟;张晋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日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497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星期一至星期四施行手术的患者记为“周一至四手术组”,星期五施行手术的患者记为“周五手术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应用χ2检验比较分类变量,t检验比较连续变量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组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周一至四手术组和周五手术组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病理学分期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一至四手术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中位数16枚)显著高于周五手术组(中位数14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全组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78.0%和55.0%。周一至四手术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79.6%,周五手术组为77.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无疾病生存率两组分别为57.8%和50.4%,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210)。进一步根据病理分期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周一至四手术组和周五手术组Ⅰ期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7%和90.6%(P=0.742),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85.1%和78.2%(P=0.765);Ⅱ期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5%和83.7%(P=0.496),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72.7%和62.8%(P=0.121);Ⅲ期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9.7%和69.4%(P=0.354),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41.8%和37.4%(P=0.9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星期一至星期四施行手术与星期五施行手术,结直肠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相当。
作者:李雅琪;俞文成;戴卫星;李清国;蔡三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二级前哨淋巴结(SSLN)技术在进展期胃癌(AGC)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进展期胃窦部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SSLN转移检出情况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本组102例患者中80例(78.4%)术中检出 SSLN,SSLN 阳性者占 SSLN 检出者的80.0%(64/80)。44例No.5淋巴结癌转移患者中,34例(77.3%)检出SSLN;58例No.6淋巴结癌转移患者中,46例(79.3%)检出SSLN。术中共检出SSLN 148枚,其中有癌转移112枚。结论在实施AGC根治手术时,应用SSLN示踪技术能够准确预测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状态,为个体化淋巴结清扫提供参考。
作者:费挺;余勤;齐长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肿瘤原发部位与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行一线及二线化疗的72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肿瘤原发部位划分,其中回盲部61例(8.5%),升结肠或结肠肝曲126例(17.5%),横结肠或结肠脾曲26例(3.6%),降结肠或乙状结肠172例(23.9%),直肠336例(46.6%)。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将化疗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并计算总有效率(CR与PR例数之和/所有患者例数)。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原发部位转移性结直肠癌接受一线与二线化疗的疗效差异。结果接受一线化疗的571例患者中,无CR病例,190例(33.3%)为PR,277例(48.5%)为SD,104例(18.2%)为PD,总有效率为33.3%(190/571)。原发于回盲部、升结肠或结肠肝曲、横结肠或结肠脾曲、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直肠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率分别为21.3%(10/47)、35.3%(36/102)、14.3%(3/21)、41.3%(57/138)和31.9%(84/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不同原发部位患者接受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方案,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接受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一线化疗和氟尿嘧啶单药一线化疗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原发灶位于横结肠或结肠脾曲的患者接受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方案,疗效明显优于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方案和氟尿嘧啶单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而原发灶位于其他部位患者接受不同方案一线化疗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接受二线化疗的352例患者中,无CR病例,43例(12.2%)为PR,186例(52.9%)为SD,123例(34.9%)为PD,总有效率为12.2%(43/352)。原发于回盲部、升结肠或结肠肝曲、横结肠或结肠脾曲、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直肠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率分别为4.2%(1/24)、12.1%(8/66)、8.3%(1/12)、15.2%(12/79)和12.3%(21/1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6)。不同原发部位患者接受相同方案二线化疗以及相同原发部位患者接受不同方案二线化疗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不同原发部位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化疗的疗效存在差异,而二线化疗的疗效相当。
作者:孙志伟;王晰程;贾军;刘传玲;张晓东;沈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因子(TWEAK)在胃癌患者血清及腹直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53例腹腔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WEAK在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反转录PCR和Western-blot检测患者腹直肌组织中TWEAK mRNA和蛋白表达,并进一步分析胃癌患者腹直肌TWEAK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及营养状况指标的关系。结果胃癌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TWEAK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03±0.065和0.148±0.036,腹直肌组织TWEAK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3±0.089和0.118±0.005,腹直肌组织中TWEAK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97±0.064和0.066±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胃癌患者腹直肌组织中TWEAK高表达(以中位数划分高低表达)与患者的体质量下降百分比≥10%(P=0.000)、入院时体质量占理想体质量的百分比小(P=0.000)、体质指数<20 kg/m2(P=0.023)、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评分高(P=0.000)、预后营养指数低(P=0.000)及血清白蛋白<35 g/L(P=0.000)有关。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清和腹直肌中TWEAK的表达较非肿瘤患者升高,胃癌患者腹直肌TWEAK的表达水平增高与患者营养状况不良密切相关,提示TWEAK可能在胃癌患者恶病质的发生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作者:鲁航;孙元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按GB 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所有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排印。常用:(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9)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价2012—2015年哈尔滨市城市高风险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的意义。方法根据“国家城市癌症早诊早治结直肠癌项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2003)”,动员哈尔滨市内40~69岁的常住户籍居民,应用国家癌症中心统一制定的防癌风险评估问卷进行评估,对评估发现癌症的高风险人群行包括结肠镜检查在内的结直肠癌临床筛查,通过结果探讨结直肠癌筛查的效果。结果2012—2015年间,哈尔滨市各城区均顺利完成了年度结直肠癌城市早诊早治项目。通过风险评估检出3017人,实际参与筛查者2996人,其中男1367例,女1629例,男女比例为1.0∶1.2;年龄40~69(53.3±7.1)岁。2996人中共筛查出肠息肉患者1158例(38.7%),其中≤60岁者占36.6%(901/2465),>60者占48.4%(257/5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9, P<0.01);男性占47.6%(651/1367),女性占31.1%(507/16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3, P <0.01)。有141例肠息肉患者予以肠镜下取标本进行了病理检查,发现结直肠癌11例,占全部筛查人数的0.4%(11/2996);经建议,11例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皆为早期腺癌。另外,141例中共检出管状腺瘤97例,分布情况为盲肠2例(2.1%),升结肠14例(14.4%),横结肠12例(12.4%),降结肠15例(15.5%),乙状结肠35例(36.1%),直肠19例(19.6%)。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样本人群息肉的患病率明显上升。男性肠息肉的发生率相较女性的发生率高。腺瘤主要集中在脾曲以下的远端结肠和直肠,以乙状结肠为主。早期对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可以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及癌症,从而使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得到相应的治疗。
作者:宋达为;黄睿;马天翼;陈瑛罡;李佳英;王锡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器械应用于乙状结肠造口还纳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接收单孔腹腔镜下乙状结肠造口关闭术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的制作方法:将一次性F6牵开器放置于腹壁造瘘切口处,牵张器外环外套6号半手套,使手套3个手指呈三角形,剪开指套放入5~10 mm戳卡并结扎固定于指套。结果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0~140(平均96.2) min,术中出血量40~80(平均70.0)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48(平均28.0) h,术后住院时间6~9(平均6.4) d。造口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吻合口瘘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器械用于乙状结肠造口关闭术安全、可行。
作者:宋斌;刘栋;刘思达;毛智军;高增战;龙延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中进行吻合口质量判定对于预防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福建省晋江市医院肿瘤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8例直肠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注气观察组(58例,吻合结束后予以注气试验观察是否有气泡溢出)和直视观察组(60例,经肛门通过“改良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系统”直视下进行吻合口质量判定:Ⅰ级为良好;Ⅱ级为局部黏膜颜色改变,有轻、中度损伤,局部钉合欠佳;Ⅲ级为黏膜暗紫,吻合切缘黏膜广泛性重度损伤和渗血或进行性血肿,部分或全部离断,钉合不全或脱钉,有瘘发生),对发现的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处理。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注气观察组患者术中注气试验均为阴性,术后发生吻合口瘘6例(10.3%,6/58)。直视观察组术中直视下对吻合口质量的判定结果为:Ⅰ级32例;Ⅱ级18例,有3例术中给予加强缝合;Ⅲ级10例,4例术中给予加强缝合,6例给予横结肠预防性造口,有1例(1.7%,1/60)于术后第4天发生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吻合口瘘。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 <0.05)。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直视下检查吻合口质量并进行预处理可有效降低吻合口的发生率,有望为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刘维波;邹德龄;王怀帅;许国玺;洪天姿;杨波;王卿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评价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应用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的25例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13例(52%),女12例(48%),入院时年龄10 h 至20 d ,出生体质量为1600~3800(平均2920) g,手术日龄为1~58(平均7) d。患儿闭锁近端肠管和闭锁远端肠管直径之比均>4,其中高位空肠闭锁11例(44%);闭锁Ⅲb型3例(12%),闭锁Ⅳ型7例(28%);合并复杂型胎粪性腹膜炎14例(56%);再次手术3例(12%)。结果全组均成功完成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中位手术时间3(1.2~4.5) h,中位术中出血量3.5(1~18)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5),其中胆汁淤积征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肠梗阻1例。术后1例患儿因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治疗无效于术后6 d死亡,病死率为4%(1/25);1例患儿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23例患儿术后首次肠内营养时间中位数为11 d,平均11(5~20) d;术后肠外营养使用时间中位数为15 d,平均21(5~68) 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25(12~81) d。23例患儿已行二期造口关闭术,术后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造口术后出院时3例(13.0%)患儿体质量Z评分正常,20例(87.0%)低于正常范围;随访至造口关闭入院时,19例(82.6%)体质量Z评分正常,4例(17.4%)低于正常范围。23例患儿中9例(39.1%)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出院时3例(13.0%)正常,造口关闭入院时22例(95.7%)恢复正常。结论 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安全可行,对患儿营养状况改善明显。
作者:张红;钟微;孙静;何秋明;王勇;李乐;余家康;王哲;叶志华;唐凯琳;夏慧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解剖学是外科手术技术的基础,随着外科的发展,解剖学也分为传统解剖、外科解剖和胚胎发育解剖等。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就是基于现代解剖学的经典结肠癌根治手术方式之一。 CME手术提倡正确的外科解剖层次,更加强调保证结肠脏层筋膜完整的重要性,从而达成结肠及系膜的无破损完整切除。由于CME手术相关的解剖标志如系膜、筋膜和间隙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涵义和内容,命名也有一些区别。本文详细阐述了这些解剖标志的涵义和分布特点,以期结直肠外科医生对CME手术相关的传统解剖、外科解剖和胚胎发育解剖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作者:高志冬;叶颖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Riolan动脉弓缺如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16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腹盆腔增强CT血管造影(CTA),对IMA分支进行分型并判断Riolan动脉弓是否存在,并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IMA分型、Riolan动脉弓缺如及IMA结扎部位(高位或低位)对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16例患者中IMA Ⅰ型67例(57.8%),Ⅱ型12例(10.3%),Ⅲ型36例(31.0%),Ⅳ型1例(0.9%)。 Riolan动脉弓缺如比例为60.3%(70/116)。术后8例(6.9%)患者出现吻合口瘘,IMA Ⅲ型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分型者[19.4%(7/36)比1.2%(1/80), P=0.001],Riolan动脉弓缺如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亦明显增高[11.4%(8/70)比0%(0/46), P=0.030];而IMA高位与低位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8.0%(7/87)比3.4%(1/29), P=0.531]。8例吻合口瘘中有7例发生于IMAⅢ型且Riolan动脉弓缺如并行IMA高位结扎的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AⅢ型(P=0.001)和Riolan弓缺如(P=0.002)是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MA Ⅲ型及Riolan动脉弓缺如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增高。 IMA分型和Riolan动脉弓存在与否有助于术中IMA结扎位置的选择。对于IMA Ⅲ型并Riolan动脉弓缺如患者,可考虑行低位结扎加高选择性淋巴结清扫。
作者:黄俊;周家铭;万英杰;林杨皓;邓艳红;周智洋;邱建平;汪建平;黄美近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