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中进行吻合口质量判定对于预防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福建省晋江市医院肿瘤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8例直肠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注气观察组(58例,吻合结束后予以注气试验观察是否有气泡溢出)和直视观察组(60例,经肛门通过“改良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系统”直视下进行吻合口质量判定:Ⅰ级为良好;Ⅱ级为局部黏膜颜色改变,有轻、中度损伤,局部钉合欠佳;Ⅲ级为黏膜暗紫,吻合切缘黏膜广泛性重度损伤和渗血或进行性血肿,部分或全部离断,钉合不全或脱钉,有瘘发生),对发现的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处理。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注气观察组患者术中注气试验均为阴性,术后发生吻合口瘘6例(10.3%,6/58)。直视观察组术中直视下对吻合口质量的判定结果为:Ⅰ级32例;Ⅱ级18例,有3例术中给予加强缝合;Ⅲ级10例,4例术中给予加强缝合,6例给予横结肠预防性造口,有1例(1.7%,1/60)于术后第4天发生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吻合口瘘。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 <0.05)。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直视下检查吻合口质量并进行预处理可有效降低吻合口的发生率,有望为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刘维波;邹德龄;王怀帅;许国玺;洪天姿;杨波;王卿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SPS)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国内学者对SPS的研究不多。锯齿状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HP)、无蒂锯齿状息肉(SSA)和传统锯齿状息肉(TSA)。SPS诊断标准为(1)在近端结肠中发现至少有5个锯齿状病变,并且>2个锯齿状息肉直径>10 mm;(2)患者有SPS家族史,且发现1个结直肠锯齿状息肉;(3)在整个结直肠肠腔中发现>20个锯齿状息肉。 SPS发展为结直肠癌的风险较高,25%~70%的SPS患者在诊断的同时或随访期间诊断为结直肠癌。 SPS具有发病年龄较晚、发病率无明显种族差异、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等临床特征;多存在 BRAF 基因或 KRAS 基因突变,通过激活 RAS-RAF-MAPK通路致病,也存在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和微卫星不稳定表型(MSI)。临床上SPS需注意与传统的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区别,SP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癌变风险均与其不同。目前常用的锯齿状息肉的检测技术的是自体荧光显像(AFI)和窄带成像内镜(NBI),检出率均在55%左右。建议患有SPS的患者应尽可能切除所有直径超过3~5 mm的息肉,且每1~2年行全结直肠内镜检查。目前对SPS的研究仍处于起始的阶段,关于其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对 SPS发展为结直肠癌的具体风险也未达到共识,有待更深一步研究。
作者:董世濠;陈劲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结直肠外科领域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兴起,人们开始了对系膜的关注,甚至有学者提出了“系膜解剖”的概念。本期将焦点放在了“系膜解剖”上,以期提高胃肠外科医生对系膜解剖和系膜功能的认识。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背景:腹腔镜胃切除(LG)对比传统开放胃切除(OG)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展,虽然手术结果已有报道,但肿瘤患者的结局对比依然未知。所以,我们进行这个大规模的历史队列研究来提供相应资料,方便指导我们的现行实践。方法:通过举行包括外科医生、生物统计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协同参加的共识会议,30个有可能影响外科医生进行LG或OG手术选择和潜在与结局相关的术前信息被确定进行倾向评分。在所有的参与医院中,一共收集了4235例胃切除术后的胃腺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倾向评分匹配后,一共有1848例患者(LG和OG组各924例)纳入本研究。结果:在倾向匹配人群,OG组的5年生存率是96.3%(95% CI:95.0~97.6),LG组是97.1%(95%CI:95.9~98.3)。在所有时期,全因死亡人数在OG组是33/924,而在LG组是24/924,死亡风险比(LG/OG)是0.75(95%CI:0.44~1.27; P =0.290)。3年无复发生存率在OG组和LG组分别为97.4%(95%CI:96.4~98.5)和97.7%(95%CI:96.5~98.8)。在所有时期,复发人数在OG组和LG组分别为22/934和21/924,风险比是1.01(95%CI:0.55~1.84; P =0.981)。
作者:聂润聪;赵百伟(译);周志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运用胃底浆肌瓣转移术治疗复发性贲门失迟缓症术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市第一医院完成的26例胃底浆肌瓣转移治疗复发性贲门失迟缓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胃底浆肌瓣的血运、食管贲门瘘的发生率和食管贲门再狭窄的复发率等相关指标。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0.6(95.0~156.0) min,平均出血量111.2(30.0~260.0) ml。彩超检查提示转移后的胃底浆肌瓣血流信号良好18例,一般8例。术后均无发生食管贲门瘘。术后早期进食轻度困难6例,1月后症状消失。术后平均随访64.7(36.0~101.0)月,全组患者均无吞咽困难等症状复发;上消化道造影示84.6%(22/26)患者食管贲门部通.;电子胃镜复查示,92.3%(24/26)患者食管下段和贲门部通过顺利。结论胃底浆肌瓣转移术治疗复发性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
作者:王金桂;陈嘉飞;郭仪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逆转胃癌氟尿嘧啶(5-FU)耐药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大剂量反复冲击联合药物浓度递增法建立5-FU耐药细胞株(SGC-7901/5-FU)。应用MTT法检测药物处理后亲本细胞和耐药细胞的增殖活性,计算细胞存活率[(实验组A490平均值/空白组A490平均值)×100%],并使用Graphpad prime 6.0软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和耐药指数(RI,RI=耐药株IC50值/亲本株IC50值);采用碘化丙啶和膜联蛋白-V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的耐药相关蛋白(ABCG2、P-gp、MDR-1和GST-π)和凋亡相关蛋白(PARP、Survivin、Bax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耐药细胞株较亲本细胞株的IC50值明显升高[(64.7±3.9)μg/ml比(4.1±0.3)μg/ml;t=26.46, P=0.000],RI为15.6;不同5-FU浓度条件下,耐药细胞株增殖活性均高于亲本细胞株(均P <0.05)。与单纯5-FU处理相比,经5-FU加EGCG处理后耐药细胞株的IC50值明显降低[(7.3±0.1)μg/ml比(63.1±1.4)μg/ml; t =40.84, P =0.000],RI为0.12;不同5-FU浓度条件下,加入EGCG后耐药细胞株的增殖活性均明显降低(均P <0.05)。流式细胞法检测空白组、5-FU组、EGCG组和EGCG联合5-FU组耐药细胞株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0±1.0)%、(7.0±1.3)%、(6.0±1.2)%和(18.0±1.4)%,其中EGCG联合5-FU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F =129.5, P =0.000)。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经EGCG处理后,耐药细胞中耐药相关蛋白ABCG2、P-gp、MDR-1和GST-π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凋亡标志蛋白PARP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抗凋亡蛋白Survivin和Bcl-2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 <0.05)。结论 EGCG可以降低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对5-FU的耐药性,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及上调PARP/Survivin和Bax/Bcl-2蛋白表达比值实现的。
作者:唐鸿生;张相良;崔书中;王进;阮强;黄永红;杨定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Riolan动脉弓缺如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16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腹盆腔增强CT血管造影(CTA),对IMA分支进行分型并判断Riolan动脉弓是否存在,并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IMA分型、Riolan动脉弓缺如及IMA结扎部位(高位或低位)对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16例患者中IMA Ⅰ型67例(57.8%),Ⅱ型12例(10.3%),Ⅲ型36例(31.0%),Ⅳ型1例(0.9%)。 Riolan动脉弓缺如比例为60.3%(70/116)。术后8例(6.9%)患者出现吻合口瘘,IMA Ⅲ型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分型者[19.4%(7/36)比1.2%(1/80), P=0.001],Riolan动脉弓缺如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亦明显增高[11.4%(8/70)比0%(0/46), P=0.030];而IMA高位与低位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8.0%(7/87)比3.4%(1/29), P=0.531]。8例吻合口瘘中有7例发生于IMAⅢ型且Riolan动脉弓缺如并行IMA高位结扎的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AⅢ型(P=0.001)和Riolan弓缺如(P=0.002)是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MA Ⅲ型及Riolan动脉弓缺如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增高。 IMA分型和Riolan动脉弓存在与否有助于术中IMA结扎位置的选择。对于IMA Ⅲ型并Riolan动脉弓缺如患者,可考虑行低位结扎加高选择性淋巴结清扫。
作者:黄俊;周家铭;万英杰;林杨皓;邓艳红;周智洋;邱建平;汪建平;黄美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疗效已为大多数临床研究及临床指南所认可,但腹腔镜TME手术仍有两个问题受到质疑,即腹腔镜 TME 手术标本系膜的完整性和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根据笔者的多年经验及笔者所主持的多中心临床试验(LASRE,临床注册号:NCT01899547)的初步结果表明,腹腔镜TME的膜完整性不劣于开腹TME手术。加深对外科膜解剖的认识,可进一步提高腹腔镜TME手术标本的质量并同时降低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及外科膜解剖理论,对TME术中直肠周围间隙分离与膜解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建议腹腔镜TME手术应在外科膜解剖原则指导下进行:(1)在左直肠旁沟切开膜桥,进入左腹膜后间隙;(2)沿植物神经走向,先行直肠后间隙分离,次行直肠前间隙分离,再行直肠两侧间隙分离;(3)应距精囊腺底部0.5~1.0 cm处U字型横断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若该筋膜受癌肿侵犯,则应在其前方向下分离;(4)分离直肠系膜至肛提肌裂孔边缘再行裸化。
作者:池畔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全胃系膜切除术(EME)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受全胃切除术的9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ME手术组48例(按系膜间隙进行手术),D2手术组50例(按血管标记进行D2淋巴结清扫),均由同一手术组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近期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EME手术组手术时间较D2手术组缩短[(155.3±13.6) min比(171.2±14.9) min, P=0.012],术中出血量减少[(95.1±19.5) ml比(122.6±28.0) ml, P =0.011];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30.8±3.9)枚比(31.5±4.7)枚,P =0.675]、术后排气时间[(3.2±1.2) d比(3.9±1.4) d, P=0.179]、术后住院时间[(10.9±2.7) d比(11.3±3.2) d, P=0.788]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4/48)比10.0%(5/50),P =0.775]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远期并发症,亦无肿瘤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对于进展期胃癌, EME可以获得与标准D2根治术相同的肿瘤学疗效,而且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作者:季福建;房学东;姜俊男;吴元玉;冯野;郭惠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二级前哨淋巴结(SSLN)技术在进展期胃癌(AGC)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进展期胃窦部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SSLN转移检出情况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本组102例患者中80例(78.4%)术中检出 SSLN,SSLN 阳性者占 SSLN 检出者的80.0%(64/80)。44例No.5淋巴结癌转移患者中,34例(77.3%)检出SSLN;58例No.6淋巴结癌转移患者中,46例(79.3%)检出SSLN。术中共检出SSLN 148枚,其中有癌转移112枚。结论在实施AGC根治手术时,应用SSLN示踪技术能够准确预测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状态,为个体化淋巴结清扫提供参考。
作者:费挺;余勤;齐长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肠道气囊肿症(PCI)的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在肠壁的分布规律,将PCI分为Ⅰ型(浆膜下型)、Ⅱ型(黏膜下型)和Ⅲ型(混和型),总结其MSCT特征。结果12例PCI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不全性肠梗阻伴气腹1例,胃癌(Ⅳ期)1例,中分化结肠腺癌术后1例,幽门狭窄伴瘢痕型幽门梗阻3例。Ⅰ型PCI 6例,其中1例同时累及回肠及右半结肠,1例同时累及左半结肠及乙状结肠;Ⅱ型3例,1例同时累及左半结肠及横结肠;Ⅲ型3例,均为多节段肠管受累,呈跳跃式发展,气囊肿在浆膜及黏膜下均有,具有浆膜及黏膜下型两种影像表现特点。本组2例幽门狭窄伴瘢痕型幽门梗阻患者行胃幽门梗阻术时一并行囊肿切除,1例行腹腔镜下气囊肿电凝术,其余9例患者经内科加强营养、改善微循环和高压氧仓治疗3个月后,经内镜或CT复查发现气囊有所缩小,肠管扩张有所好转。结论 PCI在MSCT上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诊断分型依据。
作者:刘焱;蒋黎;张林川;李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前瞻性分析先天性巨结肠于出生3个月内行一期根治手术的疗效,探讨新生儿巨结肠一期根治术的时机。方法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5例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个月内治疗组(18例,于3个月龄内行巨结肠根治术)和3个月后治疗组(17例,先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于3个月龄后再行巨结肠根治术)。两组均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改良Soave巨结肠根治术(LATE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临床肛门功能(Wingspread 评分法)及钡灌肠检查情况。结果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均成功完成一期LATEP术,无中转开腹。与3个月后治疗组比较,3个月内治疗组患者的术前肠道准备时间和手术时间缩短[分别为(6.2±3.3) d比(9.3±4.1) d, P=0.042;(95±15) min比(121±23) min,P=0.029],术中出血量减少[(13±3) ml比(22±5) ml, P=0.036],切除肠管较短[(16±5) cm比(23±8) cm, P=0.033],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分别为(2.3±0.5) d比(2.9±0.6) d, P=0.046;(5.1±2.1) d比(5.9±2.3) d, P=0.048;(12.9±3.3) d比(15.8±4.3) d, P=0.049]。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夹层感染及腹腔感染等近期并发症的发生。随访2~24月,远期并发症中,仅肛周皮炎3个月内治疗组多于3个月后治疗组[50.0%(9/18)比23.5%(4/17),P=0.045]。术后6月和12月临床肛门功能评分显示,3个月内治疗组优良率分别为81.3%(13/16)和92.9%(13/14),3个月后治疗组分别为85.7%(12/14)和92.3%(12/13),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儿术后6月和12月钡灌肠检查均提示,结肠形态恢复良好,扩张段、移行段、狭窄段消失,无24 h钡剂残留。结论新生儿巨结肠患儿3个月内行巨结肠根治术与3个月后相比,具有术前准备时间短、术中损伤小、切除肠管少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术后总体疗效满意。新生儿巨结肠如明确诊断,建议3个月内行一期根治术。
作者:肖尚杰;杨文熠;原丽科;张颖;宋涛;许露;田松;葛午平;周佳亮;朱小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1.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科技工作者应自己完成论文撰写,坚决抵制“第三方”提供论文代写服务。2.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科技工作者应学习、掌握学术期刊投稿程序,亲自完成提交论文、回应评审意见的全过程,坚决抵制“第三方”提供论文代投服务。
作者: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用于预测远端胃切除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风险模型已经有许多报道,但大多是小型回顾性研究,且尚无以国家数据库为基础的模型。为此日本横浜市立大学胃肠病外科的Kunisaki等通过对国家临床数据库中的胃癌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术的资料进行研究,建立了使用术前相关风险因素预测术后致死相关并发症的模型。分析了日本国家数据库中2011—2012年来自1986家医院的65906例行远端胃切除的胃癌患者的资料。通过对80%的患者资料的研究,终确定出可以预测术后与死亡密切相关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这些风险因素的准确性不但在剩余20%的患者中同样有效,并且在2013年的35575例患者中也同样有效。依照对数据库资料的分析结果,远端胃切除的手术死亡率为1.07%,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4.2%。研究者们选出8种与术后死亡率密切相关的并发症,然后针对每一种并发症再确定出13~25项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龄、女性、日常生活活动差是常见的与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在2011—2012年患者资料中,对于每种并发症的一致性指数如下:非计划插管(0.797),肺炎(0.784),脓毒症(0.748),肾衰竭(0.832),心脏事件(0.728),大量输血(0.700),中枢神经系统事件(0.779)和吻合口瘘(0.658)。使用2013年资料时的一致性指数是类似的。
作者:袁凯涛(译);马晋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Denonvilliers筋膜是直肠与泌尿生殖系统之间一层致密的膜性结构,起到屏障与分隔作用。近年,随着对TME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就Denonvilliers筋膜的解剖结构及游离平面的选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方面学者们已经对Denonvilliers 筋膜结构产生一些共识,但是其微观结构仍需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学者们已普遍认识到Denonvilliers筋膜侧方便是泌尿生殖神经血管束,行直肠手术时应对其侧方进行保护,但是对应当如何保护仍然存在疑问。本文从“膜外科”角度,结合既往研究及我们研究的成果,对Denonvilliers筋膜的结构及临床应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王毅;梁小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传统意义上的外科解剖或局部解剖由两个基本元素构成,一是器官或组织,二是它们的血供。可是,这两者都被由筋膜和浆膜构成的“信封”所包绕,是为外科解剖的第三元素(the third component),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这种遗漏或忽略是因分辨与识别不了、功能与意义不明所致。它的重新认识,将充实外科解剖或局部解剖学、肿瘤病理学、肿瘤外科学及其手术学。首先,“第三元素”的认识使外科解剖从器官解剖和血管解剖,进入到膜解剖,后者包括着广义的系膜和系膜床的解剖,也包括构成二者的浆膜和筋膜的解剖。第二,“第三元素”构成的信封样结构为“第五转移”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该结构的破坏将导致系膜内肿瘤的“第五转移”泄露到手术野。第三,基于“第三元素”下的解剖学和病理学发展,临床上的胃肠肿瘤可分为系膜内癌、系膜边癌和系膜外癌3类。系膜外癌不属于外科根治范畴,防止癌泄露、降低系膜边癌和根治系膜内癌,是外科治疗的主要任务。因此,胃肠外科肿瘤根治手术可分为仅考虑淋巴结清扫的D手术、仅考虑系膜完整切除的C手术,和兼顾淋巴清扫与系膜完整切除的D+C手术。
作者:龚建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Borrmann Ⅱ型与Ⅲ型胃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前经胃镜证实为溃疡型胃癌并行CT灌注扫描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术后病理证实为Borrmann Ⅱ型19例(BorrmannⅡ型组),Borrmann Ⅲ型23例(Borrmann Ⅲ型组)。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CT检查,选取常规扫描图像,在溃疡面大的层面,沿着溃疡堤两侧内缘垂直于溃疡基底部胃壁作切线,将胃癌病灶组织分为近端(近贲门侧病灶)、溃疡部(溃疡及溃疡基底部)及远端(近胃窦侧病灶)3部分。在东芝4.7后处理工作站中选取灌注图像,采用Patlak-plot模式得出以下灌注指标:血流量(BF)、血容量(BV)、清除率(CL),并在Single-input Maximum模式下得出动脉血流量( AF )。比较不同分型两组胃癌病灶的灌注值指标,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 ROC )曲线评估上述灌注指标对Borrmann分型的鉴别价值。结果两组溃疡处的 AF、BV 及B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Borrmann Ⅲ型组溃疡部CL值明显高于Borrmann Ⅱ型组[(7.17±2.41) L/s比(4.82±2.26) L/s, P =0.00]。两组病灶近端及远端的AF、BV、BF及CL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溃疡处CL值鉴别胃癌Borrmann分型所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CL值鉴别诊断阈值为0.59 L/s;当CL值>0.59 L/s时,诊断为Ⅲ型的灵敏度为0.70,特异度为0.80。结论 CL值对Borrmann Ⅱ型与Ⅲ型胃癌的分型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佳音;刘洋;高剑波;郭丹丹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