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彩冰;张冠荣;王玮;周志伟;张晋昕
Denonvilliers筋膜是直肠与泌尿生殖系统之间一层致密的膜性结构,起到屏障与分隔作用。近年,随着对TME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就Denonvilliers筋膜的解剖结构及游离平面的选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方面学者们已经对Denonvilliers 筋膜结构产生一些共识,但是其微观结构仍需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学者们已普遍认识到Denonvilliers筋膜侧方便是泌尿生殖神经血管束,行直肠手术时应对其侧方进行保护,但是对应当如何保护仍然存在疑问。本文从“膜外科”角度,结合既往研究及我们研究的成果,对Denonvilliers筋膜的结构及临床应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王毅;梁小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器械应用于乙状结肠造口还纳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接收单孔腹腔镜下乙状结肠造口关闭术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的制作方法:将一次性F6牵开器放置于腹壁造瘘切口处,牵张器外环外套6号半手套,使手套3个手指呈三角形,剪开指套放入5~10 mm戳卡并结扎固定于指套。结果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0~140(平均96.2) min,术中出血量40~80(平均70.0)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48(平均28.0) h,术后住院时间6~9(平均6.4) d。造口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吻合口瘘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器械用于乙状结肠造口关闭术安全、可行。
作者:宋斌;刘栋;刘思达;毛智军;高增战;龙延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比较淋巴结转移数目(pN)、淋巴结转移率(Nr)和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这3种淋巴结(N)分期方案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状况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手术切除并具有完整随访信息的179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分别按照pN、Nr和LODDS 3种淋巴结分期方案进行N分期。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3种N分期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比较对应模型的似然比χ2变化值(△χ2)以评价三者的判别效果,变化值大提示效果好;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同一N分期内另外两种N分期的亚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通过亚组分析评估淋巴结清扫数目对N分期预后预测效果的影响,以比较其临床应用的稳定性。结果全组1796例胃癌患者淋巴结检查总数为(21.1±12.1)枚,其中阳性淋巴结数为(7.9±8.2)枚,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5(95% CI:42.6~47.4)月,5年生存率为55.0%(95% CI:52.6%~57.4%)。 Nr分期的似然比△χ2为198.546,高于pN分期(191.255)和LODDS分期(196.557)。除了pN3b外,其他pN分期中,不同Nr亚分期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同一Nr分期中不同pN亚分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近(均P>0.05)。同一pN分期中不同LODDS亚分期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除了LODDS 3分期外,其他LODDS分期中不同pN亚分期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各pN亚分期中,淋巴结检查数目不足(≤15枚)者的死亡风险(HR值)均高于检查数目充足(>15枚)者(均P <0.05);而在Nr和LODDS亚分期中未见类似现象(均P>0.05)。结论与pN分期方案比较,Nr和LODDS分期、尤其是前者,具有更好的预后评估能力,在临床应用上更稳定。
作者:骆彩冰;张冠荣;王玮;周志伟;张晋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肿瘤原发部位与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行一线及二线化疗的72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肿瘤原发部位划分,其中回盲部61例(8.5%),升结肠或结肠肝曲126例(17.5%),横结肠或结肠脾曲26例(3.6%),降结肠或乙状结肠172例(23.9%),直肠336例(46.6%)。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将化疗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并计算总有效率(CR与PR例数之和/所有患者例数)。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原发部位转移性结直肠癌接受一线与二线化疗的疗效差异。结果接受一线化疗的571例患者中,无CR病例,190例(33.3%)为PR,277例(48.5%)为SD,104例(18.2%)为PD,总有效率为33.3%(190/571)。原发于回盲部、升结肠或结肠肝曲、横结肠或结肠脾曲、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直肠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率分别为21.3%(10/47)、35.3%(36/102)、14.3%(3/21)、41.3%(57/138)和31.9%(84/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不同原发部位患者接受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方案,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接受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一线化疗和氟尿嘧啶单药一线化疗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原发灶位于横结肠或结肠脾曲的患者接受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方案,疗效明显优于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方案和氟尿嘧啶单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而原发灶位于其他部位患者接受不同方案一线化疗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接受二线化疗的352例患者中,无CR病例,43例(12.2%)为PR,186例(52.9%)为SD,123例(34.9%)为PD,总有效率为12.2%(43/352)。原发于回盲部、升结肠或结肠肝曲、横结肠或结肠脾曲、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直肠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率分别为4.2%(1/24)、12.1%(8/66)、8.3%(1/12)、15.2%(12/79)和12.3%(21/1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6)。不同原发部位患者接受相同方案二线化疗以及相同原发部位患者接受不同方案二线化疗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不同原发部位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化疗的疗效存在差异,而二线化疗的疗效相当。
作者:孙志伟;王晰程;贾军;刘传玲;张晓东;沈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疗效已为大多数临床研究及临床指南所认可,但腹腔镜TME手术仍有两个问题受到质疑,即腹腔镜 TME 手术标本系膜的完整性和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根据笔者的多年经验及笔者所主持的多中心临床试验(LASRE,临床注册号:NCT01899547)的初步结果表明,腹腔镜TME的膜完整性不劣于开腹TME手术。加深对外科膜解剖的认识,可进一步提高腹腔镜TME手术标本的质量并同时降低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及外科膜解剖理论,对TME术中直肠周围间隙分离与膜解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建议腹腔镜TME手术应在外科膜解剖原则指导下进行:(1)在左直肠旁沟切开膜桥,进入左腹膜后间隙;(2)沿植物神经走向,先行直肠后间隙分离,次行直肠前间隙分离,再行直肠两侧间隙分离;(3)应距精囊腺底部0.5~1.0 cm处U字型横断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若该筋膜受癌肿侵犯,则应在其前方向下分离;(4)分离直肠系膜至肛提肌裂孔边缘再行裸化。
作者:池畔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用于预测远端胃切除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风险模型已经有许多报道,但大多是小型回顾性研究,且尚无以国家数据库为基础的模型。为此日本横浜市立大学胃肠病外科的Kunisaki等通过对国家临床数据库中的胃癌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术的资料进行研究,建立了使用术前相关风险因素预测术后致死相关并发症的模型。分析了日本国家数据库中2011—2012年来自1986家医院的65906例行远端胃切除的胃癌患者的资料。通过对80%的患者资料的研究,终确定出可以预测术后与死亡密切相关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这些风险因素的准确性不但在剩余20%的患者中同样有效,并且在2013年的35575例患者中也同样有效。依照对数据库资料的分析结果,远端胃切除的手术死亡率为1.07%,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4.2%。研究者们选出8种与术后死亡率密切相关的并发症,然后针对每一种并发症再确定出13~25项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龄、女性、日常生活活动差是常见的与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在2011—2012年患者资料中,对于每种并发症的一致性指数如下:非计划插管(0.797),肺炎(0.784),脓毒症(0.748),肾衰竭(0.832),心脏事件(0.728),大量输血(0.700),中枢神经系统事件(0.779)和吻合口瘘(0.658)。使用2013年资料时的一致性指数是类似的。
作者:袁凯涛(译);马晋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1.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科技工作者应自己完成论文撰写,坚决抵制“第三方”提供论文代写服务。2.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科技工作者应学习、掌握学术期刊投稿程序,亲自完成提交论文、回应评审意见的全过程,坚决抵制“第三方”提供论文代投服务。
作者:中国科协 教育部 科技部 卫生计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结直肠外科领域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兴起,人们开始了对系膜的关注,甚至有学者提出了“系膜解剖”的概念。本期将焦点放在了“系膜解剖”上,以期提高胃肠外科医生对系膜解剖和系膜功能的认识。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择期手术后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以期为临床制定相应对策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择期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3557例,其中10例(0.28%)出现术后院内死亡,并纳入本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患者中,2周内死亡者4例,其中3例先后在术后1~9d内死于肺栓塞,另1例术后3d出现吻合口瘘,并因脓毒血症于术后第9天死亡。术后3周左右及以后死亡者6例,其中2例死于吻合口瘘相关性感染(1例为直肠吻合口瘘,1例为胰肠吻合口瘘),2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1例死于菌群易位导致的脓毒症,另1例死于短路术后肿瘤突发性破裂出血。结论肺栓塞和感染性并发症是择期结直肠癌术后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在围手术期进行积极防范血栓性疾病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术后院内死亡的发生风险。
作者:楼征;张卫;马俊;孟荣贵;郝立强;龚海峰;隋金柯;高显华;洪永刚;刘启志;曹傅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因子(TWEAK)在胃癌患者血清及腹直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53例腹腔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WEAK在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反转录PCR和Western-blot检测患者腹直肌组织中TWEAK mRNA和蛋白表达,并进一步分析胃癌患者腹直肌TWEAK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及营养状况指标的关系。结果胃癌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TWEAK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03±0.065和0.148±0.036,腹直肌组织TWEAK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3±0.089和0.118±0.005,腹直肌组织中TWEAK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97±0.064和0.066±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胃癌患者腹直肌组织中TWEAK高表达(以中位数划分高低表达)与患者的体质量下降百分比≥10%(P=0.000)、入院时体质量占理想体质量的百分比小(P=0.000)、体质指数<20 kg/m2(P=0.023)、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评分高(P=0.000)、预后营养指数低(P=0.000)及血清白蛋白<35 g/L(P=0.000)有关。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清和腹直肌中TWEAK的表达较非肿瘤患者升高,胃癌患者腹直肌TWEAK的表达水平增高与患者营养状况不良密切相关,提示TWEAK可能在胃癌患者恶病质的发生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作者:鲁航;孙元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应用于右半结肠癌根治性手术应用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接受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的3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CME手术者218例(CME手术组),行传统手术者118例(传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围手术期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CME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11.4±0.3)枚和(9.4±0.5)枚(t =3.697,P =0.000),淋巴结检出数≥12枚/例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7.2%(103/218)和28.8%(34/118)(χ2=10.77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7.2±2.9) min和(148.8±3.9)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59);但CME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125.7±7.5) ml比(305.1±20.5) ml, t=9.870,P=0.000]。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2.9±0.9) d和(16.3±1.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1,P=0.018);而术后进食流质时间和恢复正常饮食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ME手术组14.2%(31/218),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的24.6%(29/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8,P=0.018),其中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分别为19例(8.7%)和21例(17.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020,P=0.014)。两组随访时间分别为(34.5±1.2)月和(27.9±1.5)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85.6%和78.0%,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 CME手术组中有102例行腹腔镜手术,116例行开腹手术,腹腔镜与开腹CME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8%和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右半结肠癌施行CME能够清扫更多的淋巴结,术中出血更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在术后长期随访中发现,CME手术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其中腹腔镜CME更具优势。
作者:秦绍岚;俞旻皓;慕逸飞;祁洋;仇伊尔;骆洋;崔然;钟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LM)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11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经结直肠癌多学科协作组诊治32例(MDT组),未经MDT讨论8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检查和辅助治疗的顺应性及疗效相关指标。结果(1)MDT组患者接受影像检查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胸部CT为87.5%(28/32)比40.7%(35/86)(P=0.000);腹部MRI 为84.4%(27/32)比61.6%(53/86)(P=0.019);盆腔MRI为63.7%(7/11)比24.3%(8/33)(P=0.017)。 MDT组TNM分期影像学评估率100%,高于对照组的20.9%(18/86)(P=0.000);但两组TNM分期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3%(26/32)比66.7%(12/18),P=0.246]。(2)MDT组患者术前化疗率90.6%(29/32),高于对照组的62.8%(54/86)(P=0.003);化疗完成率MDT组82.8%(24/29),对照组57.4%(31/54),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间初始不可切除CLM患者的转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6/25)比14.3%(7/49),P=0.299]。(3)MDT组患者一期切除或消融术的比例为76.9%(10/13),对照组则为36.0%(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2);MDT组转移灶手术切除率为77.0%(20/26),对照组则为44.9%(13/29),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5);但两组R0切除率、切缘阳性率、淋巴结清扫率、转移灶清扫率及病理完全缓解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化疗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MDT模式有利于规范CLM患者的术前检查和围手术期化疗,提高患者的一期切除或消融术率及转移灶的手术切除率。
作者:李浩;杜晓辉;夏绍友;李松岩;徐健;邹贵军;胡时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全胃系膜切除术(EME)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受全胃切除术的9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ME手术组48例(按系膜间隙进行手术),D2手术组50例(按血管标记进行D2淋巴结清扫),均由同一手术组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近期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EME手术组手术时间较D2手术组缩短[(155.3±13.6) min比(171.2±14.9) min, P=0.012],术中出血量减少[(95.1±19.5) ml比(122.6±28.0) ml, P =0.011];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30.8±3.9)枚比(31.5±4.7)枚,P =0.675]、术后排气时间[(3.2±1.2) d比(3.9±1.4) d, P=0.179]、术后住院时间[(10.9±2.7) d比(11.3±3.2) d, P=0.788]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4/48)比10.0%(5/50),P =0.775]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远期并发症,亦无肿瘤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对于进展期胃癌, EME可以获得与标准D2根治术相同的肿瘤学疗效,而且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作者:季福建;房学东;姜俊男;吴元玉;冯野;郭惠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SPS)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国内学者对SPS的研究不多。锯齿状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HP)、无蒂锯齿状息肉(SSA)和传统锯齿状息肉(TSA)。SPS诊断标准为(1)在近端结肠中发现至少有5个锯齿状病变,并且>2个锯齿状息肉直径>10 mm;(2)患者有SPS家族史,且发现1个结直肠锯齿状息肉;(3)在整个结直肠肠腔中发现>20个锯齿状息肉。 SPS发展为结直肠癌的风险较高,25%~70%的SPS患者在诊断的同时或随访期间诊断为结直肠癌。 SPS具有发病年龄较晚、发病率无明显种族差异、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等临床特征;多存在 BRAF 基因或 KRAS 基因突变,通过激活 RAS-RAF-MAPK通路致病,也存在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和微卫星不稳定表型(MSI)。临床上SPS需注意与传统的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区别,SP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癌变风险均与其不同。目前常用的锯齿状息肉的检测技术的是自体荧光显像(AFI)和窄带成像内镜(NBI),检出率均在55%左右。建议患有SPS的患者应尽可能切除所有直径超过3~5 mm的息肉,且每1~2年行全结直肠内镜检查。目前对SPS的研究仍处于起始的阶段,关于其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对 SPS发展为结直肠癌的具体风险也未达到共识,有待更深一步研究。
作者:董世濠;陈劲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对胃癌增殖生长与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机制研究深入,靶向治疗已成为胃癌领域研究热点。目前靶向药物研究的热门信号通路包括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mTOR)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等。HER家族信号通路相关靶向药物,包括针对HER-1的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马妥珠单抗、帕尼单抗和厄洛替尼,针对HER-2的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和 T-DM1,以及针对HER家族多靶点的拉帕替尼和阿法替尼。 VEGF信号通路相关靶向药物包括针对VEGF的贝伐珠单抗,抗VEGFR的雷莫芦单抗、阿帕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及西地尼布,以及重组融合蛋白阿柏西普。此外,在胃癌治疗中具有潜力的PI3K/mTOR信号通路相关靶向药物包括LY294002、BEZ235和依维莫司,而硼替佐米为现有研究较多抑制NF-κB信号通路靶向药物。目前胃癌分子靶向治疗领域完成的Ⅲ期药物临床试验且成功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有曲妥珠单抗、雷莫芦单抗及阿帕替尼。未来研究方向应关注针对多靶点的药物或应用针对不同靶点的药物联合治疗胃癌。本文收集国内外近期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报道,对胃癌靶向治疗的现状和进展做简要综述。
作者:冯睿;张小田;杨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运用胃底浆肌瓣转移术治疗复发性贲门失迟缓症术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市第一医院完成的26例胃底浆肌瓣转移治疗复发性贲门失迟缓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胃底浆肌瓣的血运、食管贲门瘘的发生率和食管贲门再狭窄的复发率等相关指标。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0.6(95.0~156.0) min,平均出血量111.2(30.0~260.0) ml。彩超检查提示转移后的胃底浆肌瓣血流信号良好18例,一般8例。术后均无发生食管贲门瘘。术后早期进食轻度困难6例,1月后症状消失。术后平均随访64.7(36.0~101.0)月,全组患者均无吞咽困难等症状复发;上消化道造影示84.6%(22/26)患者食管贲门部通.;电子胃镜复查示,92.3%(24/26)患者食管下段和贲门部通过顺利。结论胃底浆肌瓣转移术治疗复发性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
作者:王金桂;陈嘉飞;郭仪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价2012—2015年哈尔滨市城市高风险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的意义。方法根据“国家城市癌症早诊早治结直肠癌项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2003)”,动员哈尔滨市内40~69岁的常住户籍居民,应用国家癌症中心统一制定的防癌风险评估问卷进行评估,对评估发现癌症的高风险人群行包括结肠镜检查在内的结直肠癌临床筛查,通过结果探讨结直肠癌筛查的效果。结果2012—2015年间,哈尔滨市各城区均顺利完成了年度结直肠癌城市早诊早治项目。通过风险评估检出3017人,实际参与筛查者2996人,其中男1367例,女1629例,男女比例为1.0∶1.2;年龄40~69(53.3±7.1)岁。2996人中共筛查出肠息肉患者1158例(38.7%),其中≤60岁者占36.6%(901/2465),>60者占48.4%(257/5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9, P<0.01);男性占47.6%(651/1367),女性占31.1%(507/16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3, P <0.01)。有141例肠息肉患者予以肠镜下取标本进行了病理检查,发现结直肠癌11例,占全部筛查人数的0.4%(11/2996);经建议,11例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皆为早期腺癌。另外,141例中共检出管状腺瘤97例,分布情况为盲肠2例(2.1%),升结肠14例(14.4%),横结肠12例(12.4%),降结肠15例(15.5%),乙状结肠35例(36.1%),直肠19例(19.6%)。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样本人群息肉的患病率明显上升。男性肠息肉的发生率相较女性的发生率高。腺瘤主要集中在脾曲以下的远端结肠和直肠,以乙状结肠为主。早期对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可以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及癌症,从而使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得到相应的治疗。
作者:宋达为;黄睿;马天翼;陈瑛罡;李佳英;王锡山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