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意义

费伯健;潘菊萍;吴浩荣;高其中;韩伟峰;杜军;金留根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支持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指导作用,为临床合理开展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参照营养风险筛查方法2002(NRS 2002),对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在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29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营养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比较术前接受与未接受营养支持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关营养指标。结果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显示,11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其中65例实施了营养支持,其临床结局均明显优于未接受营养支持的45例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3±0.5) d比(3.3±0.5) d、排粪时间(3.5±0.5) d比(4.6±0.6) d、恢复半流饮食时间(10.1±1.2) d比(12.4±2.2) d和术后住院时间(15.7±1.1) d比(18.8±1.4) d,均P<0.05];其术后第7天营养指标也优于未接受营养支持者[血清白蛋白(33.2±4.5) g/L比(26.0±4.0) g/L、前白蛋白(0.28±0.05) g/L 比(0.16±0.04) g/L和转铁蛋白(1.92±0.33) g/L比(1.75±0.45) g/L,均P<0.05]。但对于180例经营养风险筛查术前无营养风险患者,术前是否接受营养支持其上述临床结局及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提示存在营养风险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应积极予以营养支持;但对于无营养风险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或并不必要。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对缺氧条件下肠上皮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观察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对肠缺氧上皮Caco-2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对Caco-2细胞分别进行1%O2浓度缺氧6 h(缺氧组)和常规处理(常规组)及加浓度为40μmol/L Resveratrol(SIRT1激动剂)预处理6 h后再缺氧6 h(观察组),分别检测3组肠上皮细胞跨上皮电阻(TER),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3组SIRT1及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的 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缺氧组SIRT1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40±0.02比0.70±0.07,P=0.001;0.37±0.03比0.76±0.03,P=0.001),也明显低于观察组(0.50±0.02,P=0.026;0.54±0.02,P=0.011)。缺氧组3种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均低于常规组(P<0.05),也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的ZO-1及Claudin-1表达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常规组高,观察组次之,缺氧组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缺氧组和观察组的TER分别为(142±7) Ohm/cm2、(94±3) Ohm/cm2和(119±7) Ohm/cm2;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缺氧条件下SIRT1水平降低,而SIRT1的激活可通过增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 mRNA与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缺氧对肠上皮屏障功能的损伤。

    作者:马远航;许超;王文生;孙礼刚;杨松巍;逯顶松;刘勇;杨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经肛门局部切除手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

    直肠癌的外科手术方法包括经腹根治术及局部切除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直肠癌外科治疗的金标准,随着功能外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早期直肠癌患者行局部切除手术可以获得和传统经腹根治术相同的生存率。但总体而言,局部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要高于TME,因此需要术前做到全面、精确的分期和评估,从而严格掌握局部切除的手术适应证。

    作者:王锡山;刘正;苗大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表达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HGF-cMet)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关系。方法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有30例结直肠癌同性性肝转移患者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原发癌和肝转移癌一期根治性切除术,根据其是否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分为实验Ⅰ组(T1~T4N1~N2M1,21例)和实验Ⅱ组(T1~T4N0M1,9例)。并选取与实验Ⅰ组匹配的T1~T4N1~N2M0患者(21例)和T1~T4N0M0患者(21例)以及与实验Ⅱ组匹配的T1~T4N0M0患者(9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其肝转移灶中HGF和c-Me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Ⅰ组(T1~T4N1~N2M1)原发灶HGF阳性表达率[71%(15/21)]明显高于其匹配的T1~T4N1~N2M0对照组[43%(9/21)]和T1~T4N0M0对照组[19%(4/21)](均P<0.05);且c-Met阳性表达率[90%(19/21)]也明显高于 T1~T4N0M0对照组[43%(9/21),P<0.05],但与T1~T4N1~N2M0对照组[86%(18/21)]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组(T1~T4N0M1)与其对照组(T1~T4N0M0)原发灶HGF阳性表达率(6/9比5/9,P>0.05)和c-Met阳性表达率(8/9比6/9,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Ⅰ组患者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肝转移灶中HGF和c-Met表达一致率分别为81%(17/21)和76%(16/21)。结论 HGF及其受体c-Met可能对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而对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作用可能较小。

    作者:孙燕来;李增军;徐忠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13)解析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指南》)也应运而生,旨在规范和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疗水平。本文通过解读2013版的《指南》内容,提出应该重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以用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强调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中的作用,并合理选择分子靶向药物。同时,就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时机选择、微创手术的应用和肝转移灶的局部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作者:朱德祥;任黎;许剑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低位直肠癌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后的盆底修复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ELAPE)是近年来提出的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重要术式。由于ELAPE 切除了更多的肿瘤周围组织,从而降低了环周切缘阳性率、肿瘤穿孔率和局部复发率,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其形成的盆底巨大缺损增加了会阴伤口相关的并发症,因此,ELAPE术后盆底巨大缺损的修复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已报道的关闭盆底的技术主要有直接缝合和借助于自体或异体组织修复(大网膜或子宫填塞、肌皮瓣移植修复和生物补片修补等)。直接缝合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对自体或异体组织修复技术而言,每种方法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公认的佳修复技术目前尚不明确。一项对比生物补片和臀大肌皮瓣修复盆底的综述指出,两种技术的术后并发症相似,但生物补片修复技术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花费减少,故推荐采用生物补片修复盆底。今后的发展方向可能是组合使用几种技术来提高盆底修复的成功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佳的单一或组合技术尚需大样本的对照研究来证实。

    作者:王振军;韩加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规范化诊治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结直肠癌目前是世界上第三常见肿瘤和癌症第四常见致死原因。随着近几年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生率不断上升,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肿瘤发病的排位中,结直肠癌首次超过胃癌,跃居第二。但我国的结直肠癌诊治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结直肠外科的领军人物汪建平教授在本期的述评文章中提到,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结直肠癌研究领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发病率快速上升的情况下,筛查工作尚未普遍开展;结直肠专科化发展滞后,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的诊疗模式尚未普及;由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甚少以及缺乏中国特色的临床RCT研究等,使得规范的个体化治疗难以实现。因此,汪建平教授就当前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以期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治水平。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第六届胃癌外科规范化治疗高峰论坛[福州·2014]

    经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的“第六届胃癌外科规范化治疗高峰论坛[福州·2014]”定于2014年8月23-24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本次论坛将邀请Han-kwang YANG教授(韩国)、Ichiro Uyama教授(日本)和季加孚教授等4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亲临大会,共同探讨当前胃癌外科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会议期间,季加孚教授和黄昌明教授将分别进行开腹胃癌根治术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现场3D高清手术演示,切身感受标准胃癌D2根治术的魅力。此外,与以往五届不同的是,我们将开设“胃上部癌脾门淋巴结清扫论坛”,集各家手术之精华,切磋技艺,并进一步推广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理念和技术。我们诚挚地邀请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和医学院校从事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参加本次盛会,分享喜悦、共谋发展,携手推动我国胃癌外科事业的发展。参会代表将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6分。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浸润深度对T3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治疗效果的预测

    目的:探讨T3期直肠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与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关系,以便为T3期直肠癌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加手术治疗的73例T3期直肠癌患者。比较高分辨MRI测量下肿瘤侵犯超过直肠固有肌层的远深度,即T3a(小于5 mm)、T3b(5~10 mm)和T3c(大于10 mm)患者与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高分辨率MRI测量下肿瘤浸润深度(T3a、T3b和T3c)与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反应(完全反应、中度反应和低度反应)具有明显相关性(r=0.30,P=0.010),其中T3a期患者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42.9%(6/14),明显高于T3b期的14.9%(7/47)和T3c期的0(P=0.017)。结论 MRI评估为T3a期的直肠癌患者经过新辅助放化疗后较T3b和T3c期患者更易获得pCR;肿瘤侵犯超过直肠固有肌层小于5 mm可作为正向预测因子对T3期直肠癌进行分层,指导后续治疗。

    作者:申丽君;童彤;张慧;孙轶群;朱骥;蔡钢;李桂超;梁丽萍;蔡昕;范铭;黄佳莹;杨立峰;孙文洁;蔡三军;章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排粪失禁的治疗:来自法国结直肠肛门病学会的建议

    摘要排粪失禁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会阴部康复训练及手术治疗。法国结直肠肛门病学会基于当前文献数据给出了一些建议,包括了近期新出现的一些治疗手段。由于缺乏高质量的数据,大多数建议是基于B级推荐或专家意见(4级证据)得出的。

    作者:赵日升(译);汪挺(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直肠系膜与肛管

    直肠系膜直肠系膜是外科学名词。解剖学无这一名词。直肠系膜是指盆筋膜脏层所包裹的直肠背侧脂肪及其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组织。由于骨盆的特殊形状,只在直肠的上1/3形成膜状结构,而中下1/3是从直肠的后方及两侧包裹着直肠,形成半圈1.5~2.0 cm厚的结缔组织,临床外科称之为直肠系膜,后方与骶前间隙有明显的分界,侧方由于侧韧带与盆腔侧壁相连,无明显分界,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所以直肠癌外科提出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是指从第3骶椎前方至盆膈直肠后方及双侧连系直肠的疏松结缔组织。

    作者:汪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安全手术切缘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探究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规律,为直肠癌手术合理切除范围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加根治性手术的40例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新鲜手术标本,纵行连续切片进行病理检测,判断肿瘤组织学反应情况。采用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于显微镜下测量残余肿瘤在直肠肛侧黏膜下浸润距离以及残余肿瘤细胞空间分布特征;采用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评估残存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结果40例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获完全反应者5例(12.5%),中度反应19例(47.5%),轻度反应9例(22.5%),反应不良7例(17.5%)。新鲜直肠肠壁标本经病理学制片后,标本收缩率平均为18%。残存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较放化疗前明显降低( P<0.01)。以残余溃疡或瘢痕下缘为参照点,肠壁内癌逆向浸润平均距离为(6.1±4.7) mm;其中远1例为11.0 mm,根据病理制片收缩率换算,未受牵张的新鲜标本为13.0 mm。残存肿瘤细胞散在分布于溃疡、纤维瘢痕组织周围,其空间分布呈向心性退缩。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其肿瘤具有不同程度的退缩,残余溃疡或瘢痕组织内存在增殖活性肿瘤细胞。术中应在体切除肿瘤下方肠壁2 cm;环周切除范围应以完整切除肿瘤区域残余瘢痕组织为度。

    作者:刘瑞廷;白旭升;邱健;郭党学;阎立昆;王国荣;李小军;王小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STAT3及其磷酸化STAT3和E钙黏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STAT3及其磷酸化STAT3(p-STAT3)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江西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的5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 STAT3、P-STAT3及上皮细胞间质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STAT3和p-STAT3及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36/50)、76%(38/50)和26%(13/50),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则分别为24%(12/50)和26%(13/50)及68%(34/50),结直肠癌组织STAT3和p-STAT3的表达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而E-cadherin的表达则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均P<0.05)。STAT3、p-STAT3及E-cadherin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 STAT3和p-STAT3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E-cadherin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 STAT3和p-STAT3可能通过对E-cadherin的抑制作用进而引起EMT现象,从而导致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作者:钟宝元;刘清泉;刘艳秀;熊小亮;刘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014中国临床普通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

    “2014中国临床普通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定于2014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大连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海峡两岸外科医学会和“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组委会共同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承办。“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由我国现代外科学奠基人、现代外科一代宗师、著名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教授亲笔题名,并始终遵循着他倡导的“学术交流促发展,探索前沿勇创新,精英荟萃增友谊,弘扬医学为民众”的办会宗旨;此次盛会时,正逢裘法祖院士诞辰100周年,会议期间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当前中国结直肠癌诊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过去20年中,中国结直肠癌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发病率快速上升、筛查工作尚未普遍开展、诊疗欠规范、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甚少以及缺乏中国特色的临床RCT研究等。本文就当前我国结直肠癌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以期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治水平。

    作者:汪建平;王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预测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同一组医师收治的163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及手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研究病理完全缓解(pCR)的相关预测因素。结果全组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有29例(17.8%,29/163)达pC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占据肠腔环周比例小于或等于1/2周(P=0.018)、病理类型为非黏液腺癌(P=0.036)、分化程度为高分化或中分化(P=0.021)及放化疗前CEA小于或等于2.5μg/L (P=0.007)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高pCR率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占据肠腔环周比例小于或等于1/2周(OR=2.901,P=0.020)和放化疗前CEA小于或等于2.5μg/L(OR=2.775,P=0.022)是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pCR的独立因素。结论肿瘤占据肠腔环周比例和放化疗前CEA检测水平有助于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的pCR率。

    作者:孙艳武;池畔;徐本华;林惠铭;卢星榕;黄颖;徐宗斌;黄胜辉;江彩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100例结直肠癌、125例结直肠腺瘤和133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标本,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NGAL水平。分析血清NGAL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血清NGAL诊断结直肠癌的佳截点值,并与血清CEA和CA19-9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明确血清NGAL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NGAL水平中位数为67.96μg/L,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患者(32.09μg/L)和健康对照者(23.33μg/L)(均P<0.01)。血清NGAL水平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有关(均P<0.05)。取49.78μg/L作为血清NGAL诊断结直肠癌的佳截点值,其灵敏度为81%,特异度为88%。对于Ⅰ期和Ⅱ期结肠癌患者,血清NGAL的灵敏度(78.9%和88.0%)高于CA19-9(31.6%和48.0%)和CEA(36.8%和5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NGAL阳性和阴性患者术后生存期中位数分别为13月和4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血清NGAL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2.060,95%CI:1.023~4.150,P=0.043)。结论血清NGAL可作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标记物,同时可作为恶性生物表型标记用于结直肠癌的危险度评估,筛选高危患者,其表达上调提示不良预后。

    作者:丁磊;张秀峰;张延祥;杨关根;廖秀军;沈忠;裘建明;茅伟明;胡莉桦;邵书先;商善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直肠癌保肛术后肠道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直肠癌手术理念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低位直肠癌保肛率明显提高,而肠道功能障碍是困扰保肛术后患者的主要问题。目前研究从解剖、生理及动力学角度分析排粪功能改变的机制,认为肠道功能障碍与术后解剖改变、神经损伤以及括约肌功能受损等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直肠癌术后肠道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和发生机制,并阐述术后肠道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对预防和治疗术后肠道功能障碍的重要意义。

    作者:薛巍松;池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014中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结直肠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黏液腺癌是结直肠癌的一个亚型,由Parham [1]在1923年首次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黏液腺癌定义为“黏液成分大于50%的腺癌”[2]。其形态学特点是,肿瘤间质中充斥着大量由肿瘤细胞分泌的黏蛋白,并形成细胞外黏液湖。

    作者:张楠;苏向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