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宝元;刘清泉;刘艳秀;熊小亮;刘瑶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指南》)也应运而生,旨在规范和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疗水平。本文通过解读2013版的《指南》内容,提出应该重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以用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强调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中的作用,并合理选择分子靶向药物。同时,就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时机选择、微创手术的应用和肝转移灶的局部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作者:朱德祥;任黎;许剑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STAT3及其磷酸化STAT3(p-STAT3)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江西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的5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 STAT3、P-STAT3及上皮细胞间质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STAT3和p-STAT3及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36/50)、76%(38/50)和26%(13/50),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则分别为24%(12/50)和26%(13/50)及68%(34/50),结直肠癌组织STAT3和p-STAT3的表达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而E-cadherin的表达则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均P<0.05)。STAT3、p-STAT3及E-cadherin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 STAT3和p-STAT3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E-cadherin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 STAT3和p-STAT3可能通过对E-cadherin的抑制作用进而引起EMT现象,从而导致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作者:钟宝元;刘清泉;刘艳秀;熊小亮;刘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盆腔内脏神经的走行及与盆腔筋膜的关系,寻找安全的操作平面,减少直肠癌手术中对内脏神经的损伤。方法通过解剖12例人骨盆标本,观察盆腔内脏神经的走向分布及与筋膜间隙的关系。结果腹下神经全程走行于骶前筋膜内,下腹下丛走行于盆壁层筋膜内,并于直肠2点及10点处(截石位)在多个平面交叉穿入 Denonvilliers 筋膜汇入泌尿生殖血管束, Denonvilliers筋膜内存在横行的神经交通支。结论直肠后方及侧方的手术操作平面在直肠固有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靠近直肠固有筋膜一侧,在直肠前方的手术操作应注意保护直肠2点及10点位置的泌尿生殖神经血管束及Denonvillers筋膜内的神经交通支。
作者:马国龙;王毅;梁小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黏液腺癌是结直肠癌的一个亚型,由Parham [1]在1923年首次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黏液腺癌定义为“黏液成分大于50%的腺癌”[2]。其形态学特点是,肿瘤间质中充斥着大量由肿瘤细胞分泌的黏蛋白,并形成细胞外黏液湖。
作者:张楠;苏向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结直肠癌目前是世界上第三常见肿瘤和癌症第四常见致死原因。随着近几年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生率不断上升,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肿瘤发病的排位中,结直肠癌首次超过胃癌,跃居第二。但我国的结直肠癌诊治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结直肠外科的领军人物汪建平教授在本期的述评文章中提到,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结直肠癌研究领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发病率快速上升的情况下,筛查工作尚未普遍开展;结直肠专科化发展滞后,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的诊疗模式尚未普及;由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甚少以及缺乏中国特色的临床RCT研究等,使得规范的个体化治疗难以实现。因此,汪建平教授就当前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以期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治水平。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直肠癌手术理念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低位直肠癌保肛率明显提高,而肠道功能障碍是困扰保肛术后患者的主要问题。目前研究从解剖、生理及动力学角度分析排粪功能改变的机制,认为肠道功能障碍与术后解剖改变、神经损伤以及括约肌功能受损等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直肠癌术后肠道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和发生机制,并阐述术后肠道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对预防和治疗术后肠道功能障碍的重要意义。
作者:薛巍松;池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传统的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存在环周切缘阳性率高及术中穿孔率较高而影响预后的缺点,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可克服这些缺点,但该术式存在操作复杂、创伤大和并发症多等缺点。通过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国内外学者对该术式的适应证、手术方式改良及并发症的防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就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的特点、手术适应证、研究进展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论。
作者:池畔;陈致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过去20年中,中国结直肠癌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发病率快速上升、筛查工作尚未普遍开展、诊疗欠规范、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甚少以及缺乏中国特色的临床RCT研究等。本文就当前我国结直肠癌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以期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治水平。
作者:汪建平;王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直肠癌的外科手术方法包括经腹根治术及局部切除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直肠癌外科治疗的金标准,随着功能外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早期直肠癌患者行局部切除手术可以获得和传统经腹根治术相同的生存率。但总体而言,局部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要高于TME,因此需要术前做到全面、精确的分期和评估,从而严格掌握局部切除的手术适应证。
作者:王锡山;刘正;苗大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患者男,35岁,因“腹痛、腹胀伴排气、排粪停止7d”于2012年11月14日入院,疼痛时,右下腹可触及包块,无恶心、呕吐。入院查体:全腹软,未见肠型及胃肠蠕动波,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听诊肠鸣音约6次/min。肠镜检查示,回盲部黏膜呈结节样隆起,隆起表面光滑。回盲瓣肿胀狭窄,表面光滑,内镜不能通过。活组织检查示:黏膜慢性炎性改变并水肿及出血,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全腹多排CT三期增强扫描示:末端回场至升结肠下端肠壁不均匀增厚,强化不均,黏膜层强化明显、断续,病变浆膜层不光滑,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病变与邻近肠管、右侧腰大肌及阑尾分界不清,见图1。术前诊断为肠梗阻、回盲部占位。行开腹手术探查,术中见:回盲部有5 cm×5 cm×3 cm肿物,突向肠腔,并侵犯浆膜,肠系膜及根部有肿大淋巴结多枚,阑尾长约6 cm,表面充血,根部被肿物浸润。行回盲部切除,回肠和横结肠侧侧吻合术。术后病理示:肿物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浆细胞组密集,呈弥漫性浸润,为髓外浆细胞瘤。肠系膜淋巴结可见肿瘤累及,见图2a。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示:CD38、CD138、EMA、Kappa及LCA阳性,Lambda、CK、CD56及CD20阴性,见图2b。术后实验室检查示:骨髓细胞学正常;尿本周蛋白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均阴性;肾功能正常;全身骨骼X线扫描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病情平稳后,于2012年12月13日出院,出院时排气、排粪正常,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术后随访1年,状态良好,未见病情进展及复发。
作者:刘入铭;王大广;马麟;所剑;曹雪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经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的“第六届胃癌外科规范化治疗高峰论坛[福州·2014]”定于2014年8月23-24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本次论坛将邀请Han-kwang YANG教授(韩国)、Ichiro Uyama教授(日本)和季加孚教授等4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亲临大会,共同探讨当前胃癌外科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会议期间,季加孚教授和黄昌明教授将分别进行开腹胃癌根治术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现场3D高清手术演示,切身感受标准胃癌D2根治术的魅力。此外,与以往五届不同的是,我们将开设“胃上部癌脾门淋巴结清扫论坛”,集各家手术之精华,切磋技艺,并进一步推广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理念和技术。我们诚挚地邀请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和医学院校从事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参加本次盛会,分享喜悦、共谋发展,携手推动我国胃癌外科事业的发展。参会代表将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6分。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2014中国临床普通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定于2014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大连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海峡两岸外科医学会和“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组委会共同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承办。“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由我国现代外科学奠基人、现代外科一代宗师、著名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教授亲笔题名,并始终遵循着他倡导的“学术交流促发展,探索前沿勇创新,精英荟萃增友谊,弘扬医学为民众”的办会宗旨;此次盛会时,正逢裘法祖院士诞辰100周年,会议期间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患者女,23岁。因“血便3 h”于2013年8月13日入院。患者诉无明显诱因下出现3次排血便,不成形,呈暗红色,量1500~2000 ml,一过性晕厥3次,每次持续约3~5 s,伴头晕,无明显腹痛,无恶心呕吐和呕血。既往有阑尾切除史。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78次/min,血压99/65 mmHg,贫血貌。腹部体检未见异常。肛诊示:直肠空虚,未及肿块,退出指套染鲜血。血常规示:血红蛋白47 g/L(入院前门诊检查血红蛋白为110 g/L)。积极行抗休克治疗,同时行经皮穿刺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见末段回肠造影剂外溢,考虑其为出血部位,见图1a。全身麻醉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探查所见:末段回肠及结肠内有陈旧积血,探查见距回盲部约100 cm处回肠肠壁有一大小为0.5 cm ×0.5 cm 暗红色病灶,考虑为出血部位。自股动脉穿刺导管(头端位于肠系膜上动脉2级分支血管)注射亚甲蓝稀释液,可见相应小肠系膜及肠管染蓝色,见图1b;肠钳夹闭着色的肠管边缘,打开肠壁,可见回肠黏膜隆起性病变,大小为0.5 cm×0.5 cm,中间部位可见血栓,拔除血栓,可见活动性出血,证实为下消化道出血部位,见图1c。行病变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为回肠血管瘤,见图2。患者恢复良好,于2013年8月22日出院。术后随访半年,未见黑粪或血便出现。
作者:沈阳;李瑜;吕兴;章由贤;廖凯兵;计春燕;何小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直肠系膜直肠系膜是外科学名词。解剖学无这一名词。直肠系膜是指盆筋膜脏层所包裹的直肠背侧脂肪及其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组织。由于骨盆的特殊形状,只在直肠的上1/3形成膜状结构,而中下1/3是从直肠的后方及两侧包裹着直肠,形成半圈1.5~2.0 cm厚的结缔组织,临床外科称之为直肠系膜,后方与骶前间隙有明显的分界,侧方由于侧韧带与盆腔侧壁相连,无明显分界,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所以直肠癌外科提出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是指从第3骶椎前方至盆膈直肠后方及双侧连系直肠的疏松结缔组织。
作者:汪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伴随着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低位直肠癌解剖病理的深入认识,各种保肛手术在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就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相关的下切缘长度、新辅助治疗、手术适应证及术后并发症等问题结合现有文献进行综述。在临床实践中,兼顾长期生存与完整功能两全是当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低位保肛手术取得了长足进展。
作者:叶枫;赵任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Nemo样激酶(NLK)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的肠黏膜组织,其中正常黏膜组56例(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的混合痔患者);结直肠腺瘤组51例;结直肠癌组712例;转移性结直肠癌组21例。将选取的肠黏膜组织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LK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LK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NLK的表达阳性率从正常黏膜(75.0%,42/56)、结直肠腺瘤(86.3%,44/51)到结直肠癌[Ⅰ、Ⅱ、Ⅲ、Ⅳ期分别为92.5%(49/53)、90.1%(281/312)、91.9%(274/298)和98.0%(48/49)]依次升高。 NLK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P=0.027)、肿瘤远处转移(P=0.000)、肿瘤TNM分期(P=0.000)和复发率(P<0.01)呈正相关。NLK在低分化和黏液腺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77.5%,62/80)低于高-中分化(93.4%,590/632;P=0.019);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96.8%,361/373)明显高于结肠癌(85.8%,291/339;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NLK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呈负相关(P<0.01),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测因素。NLK阳性表达率在2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正常黏膜、转移癌组织和原发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7.1%(12/21)、76.2%(16/21)和81.0%(17/21),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而前者与原发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 NLK在结直肠癌中可能发挥促癌作用,且具有预后判断的价值。
作者:张卫;何建;高显华;劳昕元;刘启志;傅传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手辅助腹腔镜和腹腔镜及开腹手术3种方式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3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辅助腹腔镜组101例,腹腔镜组157例,开腹手术组132例。比较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检出数目、标本长度、下切缘长度、术后恢复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31±61) min,明显长于手辅助腹腔镜组的(173±39) min和开腹手术组的(163±38) min (P<0.01)。手辅助腹腔镜组与腹腔镜组的中转开腹率分别为2.0%(2/101)和3.2%(5/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8)。手辅助腹腔镜组、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9%(12/101)、11.5%(18/157)和19.7%(26/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3组术后标本长度、下切缘长度、清扫淋巴结数目和阳性淋巴结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辅助腹腔镜组与腹腔镜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均P<0.01)。结论手辅助腹腔镜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一样具有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达到与开腹手术一样的近期肿瘤根治效果,但手辅助腹腔镜手术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作者:鞠海星;黄新;朱玉萍;冯海洋;李德川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