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下践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理念的左半结肠癌根治术

邓俊晖;黄学军;黄玉宝;傅继勇;杨家君;张志健

关键词:结肠肿瘤, 腹腔镜, 结肠系膜切除, 左半结肠切除
摘要:2009年,德国Hohenberger等[1]提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理念来规范结肠癌手术治疗。腹腔镜具有局部放大功能,能清晰显露解剖层次和细微结构,结合超声刀的运用,能实现精准的筋膜间隙分离和精细的血管根部解剖,从而为践行CME理念及大化区域淋巴结检出数目提供可能。降结肠肿瘤发生率较低,包括结肠脾曲肿瘤在内,仅占所有结肠癌的5%~6%[2]。故其腹腔镜手术实践经验相对较少,且腹腔镜下该手术范围较广、操作跨度较大且解剖相对复杂,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熟练掌握的学习曲线亦较长。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于2010年3月至2013年6月,对26例降结肠癌患者依据CME理念施行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近期效果较为满意。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止血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随着内镜下止血技术的普及,内镜治疗目前已成为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止血方法[1]。通过内镜下寻找出血点,并利用多种止血技术进行及时止血,多可避免外科手术。目前临床常用内镜止血技术包括注射硬化剂止血术、金属钛夹止血、术氩离子凝固术和冰去甲肾上腺素止血术等,各种止血治疗均有不同优势,内镜止血也常需要联合应用几种不同的止血技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自2012年1-12月间对32例不同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冯春;周平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肛门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腺瘤

    经肛门内镜下微创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是治疗直肠和乙状结肠下段巨大腺瘤与早期癌的重要手段[1]。但由于其设备昂贵、安装费时、手术视野较固定、更换手术视野较复杂等问题而限制了使用。Atallah等[2]首先将单孔腹腔镜转换器应用于直肠肿瘤的切除手术,称为经肛门微创手术(trans an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AMIS)。虽然该术式解决了TEM存在的问题,但其肠腔内空间较小,缝合后打结较为困难。2014年2月10日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肛肠中心在TAMIS基础上,使用TEM专用打结器进行打结,成功治疗1例直肠腺瘤患者,手术方便,操作容易,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崑岚;王小峰;金黑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经肛拖出切除92例疗效观察

    腹腔镜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已接近20年,但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和腹腔镜技术的规范化,该项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直肠癌外科临床[1-3]。近几年来,腹腔镜直肠切除手术如何利用自然腔道取出切除组织以进一步减少腹壁损伤成为创新热点。自2004年3月至2012年7月,浙江省富阳市人民医院外科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的指导下,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中低位直肠癌病例实施无腹部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下游离、经肛拖出式切除技术,截共计实施92例,效果理想。现将资料进行总结,并与同期实施的辅助腹部小切口常规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病例进行比较。

    作者:汪春良;袁航;许映;齐瑞华;屠世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践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理念的左半结肠癌根治术

    2009年,德国Hohenberger等[1]提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理念来规范结肠癌手术治疗。腹腔镜具有局部放大功能,能清晰显露解剖层次和细微结构,结合超声刀的运用,能实现精准的筋膜间隙分离和精细的血管根部解剖,从而为践行CME理念及大化区域淋巴结检出数目提供可能。降结肠肿瘤发生率较低,包括结肠脾曲肿瘤在内,仅占所有结肠癌的5%~6%[2]。故其腹腔镜手术实践经验相对较少,且腹腔镜下该手术范围较广、操作跨度较大且解剖相对复杂,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熟练掌握的学习曲线亦较长。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于2010年3月至2013年6月,对26例降结肠癌患者依据CME理念施行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近期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邓俊晖;黄学军;黄玉宝;傅继勇;杨家君;张志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胃肠外科在优化和创新中不断前行

    随着腹腔镜手术流程的不断优化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腹腔镜胃肠外科在过去的20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当代外科实践和患者术后恢复带来了许多重要改变。各种新型微创外科技术包括全腹腔镜、单孔腹腔镜和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技术的涌现,极大地减轻了术后患者的疼痛并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然而,这些技术的确切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目前,国际上已有多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无论在近期还是远期疗效方面都是安全的;但腹腔镜应用于胃癌手术是否可获得与开腹手术相似的远期疗效,目前仍缺乏高水平证据支持。

    作者:苏向前;杨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快速康复外科联合腹腔镜技术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

    目的:评估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联合腹腔镜技术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择期手术治疗的72例年龄为2.5~5.0月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家长意愿,其中33例予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联合腹腔镜手术(FTS组),39例予以单纯腹腔镜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以及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FTS组与对照组患儿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FTS组(42±9) d,对照组(46±8) d;虽两组差异无统计学(P=0.078),但FTS组要快于对照组。FTS组总住院时间为(10±2) d,住院费用(15316±2273)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4) d和(18641±3082)元(P<0.01)。随访4周,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腹腔镜技术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安全、有效。

    作者:唐维兵;耿其明;张杰;陈焕;吕小逢;路长贵;蒋维维;李薇;李波;徐小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左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研究认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有利于结肠系膜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的大化,且安全、可行、有效[1-2]。而左半结肠癌患者由于其周围解剖层次较为复杂,故左半结肠癌CME手术有一定难度。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依照CME理念,于2009年12月至2013年9月开展腹腔镜左半结肠癌CME 4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志坚;邱兴烽;刘忠臣;林伟箭;丁志杰;袁思波;闫峰;王振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难点与技巧

    随着腹腔镜技术近年来的规范与推广,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开展,其主要的难点问题仍集中于全胃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完全腹腔镜下的重建方式首选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其吻合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应用圆形吻合器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和应用直线切割吻合器行食管空肠侧侧吻合,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后者吻合口径更大。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优势在于,吻合全程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视野更好,安全性更高,手术创伤更小,是一种较为安全、简便、有效的吻合方法。

    作者:臧潞;胡伟国;郑民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微创手术新视野--达芬奇机器人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手术方式的出现和推广应用,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外科的开放性手术。在普通外科学领域,Kitano等[1]于1994年早报道将腹腔镜运用于胃癌手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腹腔镜辅助胃切除手术方式几乎已经成为外科治疗胃癌的常规选择。然而,在更复杂的手术过程中,腹腔镜手术方法固有的弊端禁锢了它的进步,这些弊端包括较长的学习曲线、单纯的二维平面影像、术者采取的被动非自然姿势导致容易疲劳、“筷子”式的腹腔镜器械限制了活动角度和范围、潜在存在的手部颤动而导致解剖和重建过程中的不精确、眼-手的配合欠协调等[2-3]。腹腔镜需要外科医生在既定的空间内进行重复而精确的操作,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外科医生灵活性的下降。进一步说,因为腹腔镜操作手柄的不完善设计使得手柄到尖部力量传导的效率较低,容易导致外科医生手部不适和感觉异常[4]。

    作者:陈志达;卫勃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全内脏转位低位直肠癌

    全内脏转位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解剖畸形,发病率约0.005%~0.010%[1-2]。其特征性改变为胸腔及腹腔内脏器的转位,即俗称的“镜面人”[3]。因为其罕见性和解剖异常性,全内脏转位合并外科疾病时常引起诊断和手术治疗上的困难,特别是腹腔镜手术治疗[4]。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对1例全内脏转位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成功施行了腹腔镜下手术,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以期为全内脏转位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方佳峰;魏波;郑宗珩;雷普润;卫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完全经肛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五例

    目的:初步探讨完全经肛腔镜下进行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完全经肛门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4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46.8±8.0)岁,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腹腔镜辅助或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15.0±29.2) min,第5例仅45 min即完成手术;术中出血(24.0±15.2) ml;术后排气时间(1.6±0.5) d;术后住院时间(6.0±0.7) d;术后标本淋巴结获取(15.6±3.5)枚;无术后感染及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完全经肛腔镜下手术可以达到直肠癌根治的目的,并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是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新选择。

    作者:康亮;黄美近;汪建平;罗双灵;陈文豪;禹汇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浅析胃癌腹腔镜手术适应证

    腹腔镜手术的优势及其可行性已达成共识。对于中国这个以进展期患者为主的胃癌大国,现阶段如何合理地推广腹腔镜手术,是目前胃癌临床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早期胃癌,腹腔镜手术是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但外科医生也应熟识并严格把握早期胃癌内镜治疗适应证,避免过度治疗。对于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目前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应在临床试验的背景下进行。虽然国内腹腔镜胃癌手术开展之势迅猛,但相应的培训、准入及监督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如何应对学习曲线阶段和进展期胃癌的腹腔镜手术适应证,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李子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难点和技巧

    随着右半结肠癌发病率的升高,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虽然腹腔镜的微创优势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同,但也部分增加了手术操作的难度。笔者通过本文分享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经验,包括如何正确进入Toldt间隙、回结肠血管和中结肠血管的处理以及 D3淋巴结清扫所遇到的问题,探讨手术中的几个难点及其处理技巧,望对初学者有所裨益。

    作者:李勇;吴德庆;王俊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混合式机器人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和潜在优势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混合式机器人手术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以及相对于腹腔镜手术的潜在优势。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Medline(PubMed)、Cochrane、EMBASE、OVI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手工检索发表的资料和会议论文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查找国内外关于混合式机器人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在治疗直肠癌中应用比较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文献质量评估,筛选出7篇文献,共计884例患者,其中混合式机器人手术者430例,腹腔镜手术者454例。相对于传统腹腔镜手术,混合式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中转率、术中出血量明显下降,但手术时间延长。术中获取淋巴结数目和术后患者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混合式机器人手术具有手术中转率低和出血量少的潜在优势。但目前支持机器人手术推广应用的证据依然有限。

    作者:王萌;康星;汪灏;管文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常见的出血部位和原因及其处理对策

    术中出血是腹腔镜远端胃癌 D2根治术开展初期的一大难题。笔者结合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多年来开展腹腔镜胃癌手术的经验和体会,针对该术式过程中可能出血的部位、原因及处理策略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保持良好的显露、遵循正确的层面、进行精细的解剖、合理使用能量器械以及小心提防各种血管变异,是防治术中出血的重要策略。

    作者:余江;李国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术前长程放疗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研究术前长程放疗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199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发表的有关术前长程放疗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关系的文献。严格按照标准筛选后,评估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资料,后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检索文献881篇,终10项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分析。病例总数7829例,其中术前放疗组2581例,直接手术组5248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7,95%CI:0.98~1.39, P=0.09)。结论术前长程放疗并未增加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张楠;苏向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辅助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216例施行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118例,开腹组98例。比较两组术中与术后恢复情况及近期预后。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253.9±26.1) min比(206.2±23.9) min, P<0.01],术中出血量少[(138.4±34.0) ml比(266.3±58.7) ml, P<0.01],术后住院时间短[(10.3±1.4) d比(13.9±2.0) d, 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16.1%(19/118)比29.6%(29/98), P<0.05];而淋巴结清扫数目[(26.2±6.2)枚比(27.6±5.6)枚, P>0.05]、术后局部复发率[1.7%(2/118)比2.0%(2/98), P>0.05]和2年生存率(99.0%比98.6%, 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辅助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不仅安全可行,而且术后恢复快。

    作者:黄智清;李国新;许燕常;王国荣;游淑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应用于肥胖患者手术安全性的评价

    目的:探讨肥胖对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微创外科在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间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2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体质量指数大于或等于25 kg/m2者66例(肥胖组),低于25 kg/m2者148例(非肥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肥胖组手术时间(271.5±51.2) min,明显长于非肥胖组的(252.1±53.6) min(P<0.05);清扫淋巴结数目(26.2±10.3)枚,少于非肥胖组的(30.3±12.4)枚(P<0.05)。但两组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中转开腹率、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肥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8%(17/66)和20.9%(31/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肥胖组手术相关轻微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发生率(16.7%,11/66)高于非肥胖组(6.8%,10/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内死亡率分别为1.5%(1/66)和0.7%(1/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患者会延长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时间,增加轻微并发症的风险,但并不影响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杨宏;邢加迪;崔明;张成海;姚震旦;张楠;苏向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胃癌手术中常见血管变异及应对措施

    腹腔镜胃癌手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手术方式,已逐步被外科医师所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然而,由于腹腔镜手术过程中不能获取全面的视野而难以建立组织间的三维关系,如果对胃周围血管变异缺乏有效的认识,术中可能造成胃周围血管的损伤,引起大量的出血并影响手术视野,甚至可能使手术的根治程度受损。我们根据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步骤,将胃周血管分为幽门下、胰腺上及脾门3个区域,并对以上区域的常见血管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我们认为,遵循正确的解剖间隙、熟悉胃周围血管及对其常见变异进行技巧性处理,有助于安全有效地完成手术,提高淋巴结清扫水平及减少术中副损伤。

    作者:刘晶晶;朱甲明;马志明;房学东;徐加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探讨

    与腹腔镜辅助的胃癌根治术相比较,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全腔镜下行消化道重建,切口更小,拥有更佳的观察和操作视野,且对于病灶较大、位置较高及肥胖患者仍然适用。近期,一些学者进行了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尝试,但何种术式更佳尚存在诸多争议。本文综述了目前全腹腔镜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腔内吻合方式的进展,着重于介绍其重建技巧及适应证。目前报道的全腹腔镜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行消化道重建均是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而实现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的重建技术各有利弊。术者应根据肿瘤位置、食管管径大小及个人特长等情况选择,以期患者大获益。

    作者:邹镇洪;牟廷裕;邓镇威;江玉明;李国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