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罕见六重癌一例

葛现才;张勤;殷德英;鞠仕平

关键词:
摘要:患者女性,61岁.2007年11月,患者因粪便带血伴性状改变,在本院行肠镜检查提示距肛门6 cm处直肠见亚蒂盘状溃疡,见图1.行经腹直肠癌根治(Dixon)术后病理确诊:直肠中分化腺癌,隆起型,5.8 cm×1.5 cm,癌组织侵达浆膜外脂肪组织,切缘未见癌累及,淋巴结转移(12/14).术后予以FOLFOX4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化疗6周期;并给予同步局部辅助放射治疗,总剂量50 Gy.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汕头市中心医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的100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根据患者个人意愿分为腹腔镜手术组(LR组,63例)和开腹手术组(OR组,37例).LR组直肠前切除(Dixon)术44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Miles)术19例;OR组Dixon术26例,Miles术11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术前1d和术后第1、3、7天血浆VEGF水平.结果 LR组术后患者血浆VEGF水平均缓慢上升,至术后第7天时VEGF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OR组术后第1天VEGF水平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LR组与OR组在术前1d和术后第1天VEGF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OR组VEGF水平显著高于LR组(均P<0.05).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血浆VEGF水平的短期影响较小.

    作者:谢锷;王小忠;林祥伟;黄耀奎;洪伟勤;彭启全;陈浩鑫;谢德金;廖文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快速康复外科联合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快速康复外科(FTS)联合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1994年1月至2012年12月CNKI、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关于FTS联合腹腔镜对照两者单独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临床对照试验(CCT),对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后采用RevMan5.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3项RCT和2项CCT纳入研究,共有52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FTS联合腹腔镜)257例,对照组(单纯FTS或单纯腹腔镜)26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较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提前(SMD=-1.29,95 %CI:-2.17~-0.40,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WMD=-1.72,95%CI:-2.56~-0.89,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OR =0.51,95%CI:0.31~0.84,P<0.05),但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TS联合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能有效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

    作者:谈善军;周锋;陈启仪;林志亮;李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腹腔镜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的制作及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肛肠中心收治的36例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膜内造口组和腹膜外造口组,每组18例.术后随访4~16(中位7)月,比较两组患者造口并发症情况.结果 腹膜外造口组1例患者因乙状结肠近端拖出后肠壁血供障碍而改行腹膜内造口,故后续的分析中予以剔除.腹膜外造口组手术时间[(25.3±8.5)min]稍长于腹膜内造口组[(14.7±6.4)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术后早期(4周以内)出现造口缺血,均行造口重建手术;腹膜外造口组术后造口水肿发生率明显高于腹膜内造口组[35.3%(6/17)比0,P<0.05];两组术后早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8%(10/17)比27.8%(5/18),P>0.05].腹膜外造口组后期(超过4周)未出现并发症;腹膜内造口组出现1例造口脱垂、1例造口狭窄和2例造口旁疝,并发症发生率为22.2%(4/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操作并不比腹膜内造口复杂,且其后期造口并发症明显少于腹膜内造口.

    作者:金黑鹰;杜永红;王小峰;姚航;吴崑岚;章蓓;张金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罕见六重癌一例

    患者女性,61岁.2007年11月,患者因粪便带血伴性状改变,在本院行肠镜检查提示距肛门6 cm处直肠见亚蒂盘状溃疡,见图1.行经腹直肠癌根治(Dixon)术后病理确诊:直肠中分化腺癌,隆起型,5.8 cm×1.5 cm,癌组织侵达浆膜外脂肪组织,切缘未见癌累及,淋巴结转移(12/14).术后予以FOLFOX4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化疗6周期;并给予同步局部辅助放射治疗,总剂量50 Gy.

    作者:葛现才;张勤;殷德英;鞠仕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胃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

    患者女性,14岁,因“反复便秘1月,腹胀1d”于2012年4月12日入院.入院查体:下腹部局限性膨隆,下腹正中可扪及一12 cm×10 cm肿物,无搏动,表面光滑,质地韧,边界清楚,无压痛,活动度可.血清CA125:156.5 U/ml.CT检查提示:腹盆腔内、子宫膀胱上方类圆形囊实性占位,境界尚清,大小为14 cm×10 cm×13 cm,上缘与胃壁关系密切,实性部分及壁轻度强化,周围肠管明显受压推移,周围脂肪间隙欠清晰,考虑卵巢或胃来源恶性肿瘤,见图1.

    作者:姜楠;郭顺林;袁浩;卢翼;周忠春;向静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以质量为本发展我国的胃肠微创外科

    胃肠微创外科在过去的20年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展望未来,欲进一步提高胃肠微创外科的水平与质量,需要我们在对其具备充分共识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规范与准则,进而得到规范化的推广;还须有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作为支撑基础;此外,科学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体系以及足够的创新能力,亦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而质量则是上述要素的根本保障,只有夯实质量这一基础,才能使我国胃肠微创外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郑民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无需还纳的保护性回肠造口技术的再优化

    目的 探讨在既往经回肠壁无需还纳的保护性肠造口技术基础上优化为经回盲部无需还纳的保护性回肠造口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先制作“组合引流装置”(“组合装置”):根据回肠直径,先用合适型号的可降解吻合环置于避孕套内并予固定,剪去避孕套头端的储精囊,套内置入直径约0.8 cm、头端带侧孔的引流管,固定引流管于避孕套内.将原先切开回肠壁置入“组合装置”优化:在距回盲瓣5 cm处回肠做2个距离约0.5 cm的肠管环行荷包,并在对系膜缘和2个荷包缝线之间横向切开肠壁约半圈,置入“组合装置”,其远端从阑尾根部盲肠壁引出,将“组合装置”从右下腹Trocar孔引出腹腔外.结果 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上海同济医院胃肠外科共完成17例超低位直肠癌保护性造口,其中6例应用优化前的经回肠壁无需还纳的保护性回肠造口术(优化前组),11例采用优化后的经回盲部无需还纳的保护性回肠造口术(优化后组).所有患者术后低位吻合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排粪顺畅.3~5周左右吻合环降解后顺利拔管.优化前组有1例患者在拔管前后出现肠鸣音亢进和轻度阵发性腹部绞痛等肠梗阻征象;而优化后组无一例出现肠梗阻.优化前组造瘘引流管拔除后的腹壁瘘口愈合时间为5~36(平均9)d;优化后组则为3~7(平均5)d.结论 再优化的经回盲部保护性回肠造口技术拔管后腹壁造瘘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且由于无需固定回肠,发生肠扭转和肠梗阻的概率也相应降低.

    作者:葛步军;黄琦;陈泉宁;刘中砚;赵海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腹腔镜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三大难题及其解决方案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中的三大难题(腹部无切口的前提下完成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缝合封闭盆底腹膜和预防术后会阴切口感染)及其解决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择期腹腔镜APR手术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在完成淋巴结清扫及肿瘤切除后,以左下腹穿刺点为中心行腹腔镜下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并借鉴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独特的腔内缝合技术,使用TEM持针钳,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关闭盆底腹膜;对成功关闭盆底腹膜的患者于术后第3天开始行骶前间隙持续灌洗预防会阴切口感染.结果 计划实施腹腔镜APR的60例患者中,除1例(1.7%)中转开腹外,59例(98.3%)顺利完成腹部无切口的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造口并发症发生率3.4%(2/59).56例(94.9%)成功缝合关闭盆底腹膜,中位缝合耗时为15 min,术后无一例出现会阴疝、腹内疝或粘连性肠梗阻.57例(包括中转开腹1例)成功关闭盆底腹膜后行骶前间隙持续灌洗者,骶前引流管留置的中位时间为7.8 d;术后未并发粘连性肠梗阻;会阴切口甲、乙和丙级愈合率分别为87.7%(50/57)、8.8%(5/57)和3.5%(2/57).盆底腹膜缝合失败、骶前间隙自然引流的3例患者术后1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1例会阴切口丙级愈合.结论 腹腔镜APR手术中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可行且安全;采用TEM腔内缝合技术关闭盆底腹膜便捷而有效;术后持续骶前灌洗对预防会阴切口感染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作者:林国乐;邱辉忠;肖毅;吴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腹腔镜辅助胃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应用

    近10年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临床的应用和发展对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治疗产生了重要影响,部分早期胃癌可应用ESD技术在内镜下予以切除[1].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切除术具有疗效类似、侵袭性小的优点,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性;而与单纯电灼等其他内镜治疗方法相比,ESD可在直视下整块切除较大的肿瘤病灶,并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2].目前在日本,绝大多数具备条件的医院已普遍开展ESD.

    作者:葛恒发;陶国全;李倩君;朱墨;姜宝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单孔腹腔镜技术在胃肠外科手术中应用的问题与决策

    经脐单孑腹腔镜外科技术是现阶段为可行的“无瘢痕”手术,国内外均已将该技术应用于胃肠外科手术.本文结合作者的经验,就经脐单孑腹腔镜外科技术在胃肠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所面临问题和相应对策进行探讨.直线视野、器械难以形成三角关系及Trocar与器械手柄在腹腔外部分的拥挤等是单孑腹腔镜外科技术的操作难点,单孔条件下进行胃或结直肠手术时上述难点更为凸显.提高手术技能、选择合适的单孔腔镜器械、相对固定单孑腹腔镜手术团队以及灵活的暴露方法等可以保证单孔胃或结直肠手术的安全进行.为了保证单孑腹腔镜技术被大家所接受并坚持开展,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亟需评价.单孑腹腔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外科技术,在初涉胃肠道肿瘤治疗领域后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理念的认同、技术瓶颈的突破及器械的更新.

    作者:刘洋;张忠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腹腔镜技术在胃肠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外科急腹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因诊断不明确而接受腹腔镜探查术44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急诊剖腹探查术的65例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腹腔镜探查的44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95.5%,42/44)在腹腔镜下明确诊断,其中34例(77.3%)患者在明确诊断的同时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治疗,全腔镜下处理20例,小切口辅助14例.与传统剖腹探查术患者相比,腹腔镜探查术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缩短[(6.7±2.2)cm比(15.8±3.4)cm]、术中出血明显减少[(51.4±30.3)ml比(117.9±49.5)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明显加快[术后进食时间(15.O±6.1)d比(30.5±8.4)d]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5.6±4.2)d比(8.4±4.8)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手术费用也并未见明显增加[(1.2±0.8)万元比(1.4±0.5)万元,P>0.05].结论 腹腔镜探查技术在腹部外科急腹症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可在明确病因的同时实施治疗.

    作者:宁宁;夏绍友;马冰;李荣;杜晓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结肠血管变异的应对措施

    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当切除肿瘤后进行消化道重建时,远近端肠管有时会出现血运改变,术中难以对肠管生机进行判断.术中肠管血运改变主要与结肠系膜血管的解剖学因素和手术操作有关.结肠壁的直接血供来源是边缘血管弓,边缘血管弓的完整性、通畅性是决定肠管存活率的关键.然而,边缘血管弓在不同区段直径大小不等,搏动强弱不一,有时甚至中断,对术中结肠的切除吻合造成影响.常见的3处吻合不全区域有:(1)回结肠动脉与右结肠动脉之间;(2)中结肠动脉与左结肠动脉之间——脾曲的Griffiths关键点;(3)乙状结肠动脉下支与直肠上动脉之间-Sudeck危险区.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应注重预防性保护残留肠管的血供,保护边缘血管弓,警惕上述3处的血管解剖变异.应在精准的解剖部位结扎血管,以保证残端的良好血供,从而确保结直肠吻合口的正常愈合.对于老年体弱或糖尿病等患者,尤其注意保护结肠血运,如对吻合口有疑虑,应行保护性末端回肠造口.

    作者:潘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2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技术可行性和应用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间在烟台毓璜顶医院接受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胃癌切除后均通过直线切割缝合器于腹腔镜下完成Delta吻合重建或Roux-en-Y吻合重建.结果 25例患者均在完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远端胃切除和消化道重建,其中Delta吻合19例,Roux-en-Y吻合6例.Delta吻合时间(35.7±8.4)min,手术总耗时(256±23.6)min;Roux-en-Y吻合时间(46.4±12.1)min,手术总耗时(287±11.5)min.25例病例术中出血量(109.6±42.3)ml,术中应用腔内切割缝合器钉仓平均5.6枚/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8±1.2)d,恢复流食时间(3.5±0.9)d.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12.0%),分别为腹腔内出血、腹腔内感染和短期胃瘫各1例.结论 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性切除后,采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完成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

    作者:冯立民;李刚;张华杰;孙宪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并发症及其预防

    坚持手术的安全性和肿瘤的根治性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第一准则.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不断规范、推广和普及的当今,重视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避免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是胃肠外科医师们所追寻的目标.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常见的腹部并发症包括腹腔内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脏器损伤、胰漏等.本文主要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常见腹部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预防.

    作者:臧潞;胡伟国;郑民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手辅助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模式分析

    目的 探讨手辅助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中的淋巴结清扫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胃肠外科2010年12月至2012年9月间,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操作系统所实施的111例手辅助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自左向右、伴随肿瘤一并完整切除的淋巴结清扫模式(逆向卷席式淋巴结清扫模式),即手辅助腹腔镜下完成胃近端区域淋巴结清扫后,在预切除线切断胃或食管,将切除组织移出腹腔外,在直视下完成其他区域的淋巴结清扫,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后进行消化道重建.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6.8±0.3)cm;术中出血量(238.4±113.6)ml;手术时间(171.9±23.3)min.手术切缘残端均无癌残留,病理检获淋巴结数(17.2±5.7)枚/例.术后并发症10例(9.0%),围手术期死亡1例(0.9%);术后住院时间(10.1±3.7)d.结论 逆向卷席式淋巴结清扫模式可以避免开腹与腹腔镜手术模式的多次转换,有利于手辅助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操作流程的标准化.

    作者:曹永宽;刘立业;龚加庆;王永华;罗国德;周均;干伟;黄岭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中靶向药物合理应用的专家指导意见

    肝转移灶完整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获得潜在治愈的唯一机会.转化治疗对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率、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转化治疗的目标应该是尽量应用具有高效率的治疗方案,以期获得尽可能高的转化切除率.为进一步规范靶向药物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合理应用,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组织肝脏外科、结直肠外科和消化道肿瘤内科专家,结合该领域国内外新进展,提出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中靶向药物合理应用的专家指导意见,旨在为我国外科医生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专家组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在减重与代谢外科中应用的评价

    大量临床资料证明,减重-代谢手术是治疗肥胖及2型糖尿病长期有效的方法.其中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由于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且疗效明显,近年来得到了迅速普及.随着相关研究的开展,减重与代谢外科领域对该术式的认识逐渐深入.本文就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在减重与代谢外科中的应用现状做一文献综述.

    作者:许博;姚琪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直肠全层脱垂的腹腔镜下治疗

    直肠脱垂的发病率为0.4%,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1].目前手术方式有百余种,如何选择仍存在争议.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在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间采用腹腔镜下直肠固定术治疗6例Ⅲ度直肠全层脱垂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滨;皇甫少华;丁曙晴;王晓峰;徐俊华;司中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的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因该肿瘤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征,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胃GIST主要治疗手段.腹腔镜技术因其具有微创的特点,已逐渐用于胃GIST的手术治疗,并成为胃GIST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本文就规范实施腹腔镜胃GIST手术中,需掌握的手术适应证、手术原则、手术方式、术中定位以及外科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原则等进行论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柯重伟;宋涛;丁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完全腹腔镜Roux-en-Y吻合术式应用于远端胃癌根治术20例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Roux-en-Y吻合术式应用于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肿瘤医院腹部外科2012年8月至2013年3月对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后实施完全腹腔镜Roux-en-Y吻合术的20例胃癌患者的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或中转腹腔镜辅助手术.手术时间(190.8±53.6)min,术中出血量(122.4±57.7)ml,淋巴结清扫数(31.2±5.7)枚,术后病理切缘均为阴性.术后排气时间为(2.6±1.6)d,住院时间为(8.1±2.0)d.有1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但无吻合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完全腹腔镜Roux-en-Y吻合术式应用于远端胃癌根治术安全且可行.

    作者:臧卫东;刘文居;魏丞;应敏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