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共刺激分子B7-H4表达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蒋敬庭;吴昌平;沈月平;郑璐;吴骏;季枚;徐斌;陈陆俊;吴雨岗;郑晓;朱一蓓;LU Binfeng;张学光

关键词:胃肿瘤, 共刺激分子,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免疫治疗, 预后
摘要:目的 评价共刺激分子B7-H4表达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胃癌患者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156例胃癌的临床资料,并按其治疗情况分为对照组(81例,单纯化疗)和试验组(75例,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对胃癌患者组织进行B7-H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比较B7-H4不同表达情况下,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无瘤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间各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18.0个月和45.0个月(χ~2=11.631,P=0.001),术后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27.0个月和49.0个月(χ~2=10.90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6例B7-H4低表达者中,采用单纯化疗和CIK联合治疗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32.0个月和6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3,P=0.03);70例B7-H4高表达者中,采用单纯化疗和CIK联合治疗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11.0个月和18.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1,P=0.001).结论 采用化学治疗联合CIK细胞回输治疗胃癌,无论B7-H4高表达还是低表达,均可显著延长胃癌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双镜联合技术在胃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腹腔镜和胃镜联合手术(双镜联合技术)是近年来新兴出现的微创外科技术,这一技术充分发挥了软镜和硬镜各自的优势,弥补了单一内镜或腹腔镜在一些疾病处理上的不足,进一步拓展了微创外科技术的应用范围[1-2].

    作者:丁卫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功能性便秘并单纯性肥胖症

    随着饮食改变及减肥药物的滥用,肥胖合并便秘的患者近年日渐增多[1].2009年7月我们对1例功能性便秘并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实施腹腔镜全结肠切除并袖状胃减容手术,同时解决便秘和肥胖问题,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敏娟;李进义;胡友主;王存川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18例体会

    对距离肛缘5 cm以内的超低位直肠癌,为了避免永久性结肠造瘘对患者造成不便,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1].我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间采用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1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揭志刚;李伟;李正荣;刘逸;谢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肿瘤中的应用与评价

    胃肠道早期癌肿是指病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而未达肌层,无论病灶大小及是否有淋巴转移.随着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和超声内镜等消化内镜诊断新技术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胃肠肿瘤可以被发现并得到准确诊断.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在直肠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相对直肠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而言,直肠肿瘤局部切除因同时兼有手术创伤小、风险低、康复快、能保肛且术后无性功能和泌尿功能障碍等多项优点而受到患者和医生的欢迎.

    作者:邱辉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采用改良Clavien分级来评价食管切除术后并发症对食管癌复发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食管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使免疫系统产生不良改变,会对复发率及复发时间有不利影响.

    作者:胡健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欧洲多学科结直肠癌2010年会议纪要

    欧洲多学科结直肠癌2010年会议(European Multidisci plinary Colorectal Cancer,EMCCC,2010)于2010年3月28日至3月30日在美丽的法国城市尼斯召开.本次会议关注包括结直肠癌的基础研究、病理、外科、辅助治疗、肿瘤筛查以及影像学科的发展,旨在提供多学科平台,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用于指导结直肠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作者:顾晋;杜长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双镜联合在结直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近年来,结直肠肿瘤手术治疗方面的一个主要进展是微创技术的普及.结直肠肿瘤的微创手术包括结肠镜下肿瘤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及以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机器人手术和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三大类.

    作者:傅传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胃镜病理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探讨

    目的 评价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这一概念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和不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HIN的45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33例接受远端胃大部切除术,3例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7例行全胃切除术,2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5例(33.3%)维持HIN的诊断:14例(31.1%)为早期胃癌,16例(35.6%)为进展期胃癌,其中40.0%(12/30)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术前胃镜活检显示直径大于或等于3 cm、伴有溃疡或具有低分化癌特点的HIN病灶.术后多提示为癌(P<0.05).对于胃癌患者,具有上述特征者多为进展期胃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 术前采用胃镜病理活检对HIN作出诊断应慎重;当HIN病灶直径大于或等于3 cm、伴有溃疡或具有低分化癌特点时,建议选择积极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作者:史向军;杨喆;汪昱;郑起;冯昌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肺转移外科手术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对结直肠癌肺转移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收治的77例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接受手术切除,分析手术治疗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本组同时性肺转移38例,行手术治疗2例,平均生存时间25个月;未行手术治疗36例,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异时性肺转移39例,行手术治疗28例,未手术者11例,手术组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93.3%和58.5%,中位生存时间为26.7个月;未手术组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38.8%和19.1%,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肺转移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梁立;吕世旭;许剑民;王群;钟芸诗;任黎;韦烨;秦新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胸段食管骨性异物穿孔的分类与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骨性异物所致胸段食管破裂穿孔的分类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57例胸段食管骨性异物破裂穿孔患者根据食管损伤性质和继发感染程度进行分类,分别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并总结其疗效.结果 Ⅰ类为食管破裂、纵隔无脓肿形成,共计17例;其中直接食管破口连续缝合修补7例,直接缝合修补后,外穿孔部位用肋间肌加强6例,心包和带蒂大网膜加强各2例.Ⅱ类为纵膈脓肿期,共计13例;其中食管穿孔切除、胃代食管10例,纵隔脓肿清除胸腔引流3例.Ⅲ类为脓胸期,即骨性异物穿破食管后感染波及胸腔而形成脓胸,共计21例;其中食管穿孔切除、一期胃带食管12例,食管穿孔切除、二期胃或结肠带食管9例.Ⅳ类为脓肿侵犯周围器官并形成主动脉-食管瘘或气管食管瘘,共计6例;气管瘘修补、大网膜填塞、二期胃或结肠代食管术4例,病变段血管切除、人工血管置换、二期胃或结肠代食管2例.Ⅰ、Ⅱ、Ⅲ类的51例患者50例获治愈,1例死于脓毒症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Ⅳ类的6例患者术前准备时麻醉诱导过程死亡1例,手术死亡1例,死因皆为食管-主动脉瘘导致的大出血,其余4例治愈.结论 对骨性异物所致胸段食管损伤病变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方法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一旦确诊均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方式.

    作者:肖永光;王土生;黄杰;程邦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阑尾周围脓肿复发的病因分析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属于慢性炎性增殖性改变,是外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多数脓肿可吸收自愈或自绝,再次复发较少[1].我院从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了29例阑尾周围脓肿复发患者,并经手术确诊恶性病变23例(79.3%),良性病变6例(20.7%).为吸取临床教训对29例阑尾周围脓肿复发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培土;鲁葆春;傅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加压吻合环:一项结直肠吻合新技术

    目的 评价用一种新型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环(CAR27)进行结直肠吻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11月12日,采用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环(CAR27)对1例行直肠高位切除术的乙状结肠癌患者进行结直肠端端吻合.结果 本例手术时间42 min,其中吻合时间11 min,术后第1天肛门即排气,术后第2天开始进食.CAR27吻合环于术后第10天随粪便中排出.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无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狭窄或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本例研究初步提示,采用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环进行结直肠吻合安全、可行.

    作者:李心翔;蔡三军;管祖庆;徐烨;蔡国响;黄利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0-2005年间收治的经外科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7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预后分析.经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来评价十二指肠腺癌的预后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38例接受根治性手术,29例接受姑息性手术.5年生存率为22.4%,其中根治性手术组和姑息性手术组分别为39.5%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根治性手术组患者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与预后有关(p<0.05).而经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根治性手术能显著延长十二指肠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可影响十二指肠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预后.

    作者:柯彬;梁寒;张汝鹏;王学军;王刚;赵敬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FOLFOX4方案新辅助化疗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非瘤肝组织的影响

    目的 探讨FOLFOX4方案新辅助化疗对结直肠癌并肝转移患者非瘤肝组织的影响.方法 对42例结直肠癌并肝转移患者的肝手术切除标本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光镜、透射电镜观察非瘤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进行分级,应用半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非瘤肝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状况.结果 接受FOLFOX4方案新辅助化疗的19例患者中,12例(63.2%)可观察到非瘤肝组织损伤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包括小叶中央区肝窦严重扩张、红细胞淤滞、窦周纤维化和静脉闭塞纤维化等,而非化疗组23例患者均未观察到相应病变:新辅助化疗后非瘤肝组织中CTGF mRNA及蛋白质表达为2.347±1.104和3.021±1.735,分别高于对照组的0.825±0.302和0.982±0.3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行全身FOLFOX4方案新辅助化疗可引起肝微血管系统的病理学改变,并通过诱导肝星状细胞产生CTGF而促进肝纤维化进程.

    作者:孙凯;吴承堂;雷尚通;黄祥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高位复杂性肛瘘微创根治术的临床应用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目前仍然是个棘手问题,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自2006年起采用微创根治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一兵;郭文涛;曾智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共刺激分子B7-H4表达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评价共刺激分子B7-H4表达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胃癌患者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156例胃癌的临床资料,并按其治疗情况分为对照组(81例,单纯化疗)和试验组(75例,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对胃癌患者组织进行B7-H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比较B7-H4不同表达情况下,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无瘤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间各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18.0个月和45.0个月(χ~2=11.631,P=0.001),术后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27.0个月和49.0个月(χ~2=10.90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6例B7-H4低表达者中,采用单纯化疗和CIK联合治疗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32.0个月和6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3,P=0.03);70例B7-H4高表达者中,采用单纯化疗和CIK联合治疗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11.0个月和18.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1,P=0.001).结论 采用化学治疗联合CIK细胞回输治疗胃癌,无论B7-H4高表达还是低表达,均可显著延长胃癌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

    作者:蒋敬庭;吴昌平;沈月平;郑璐;吴骏;季枚;徐斌;陈陆俊;吴雨岗;郑晓;朱一蓓;LU Binfeng;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失调

    结直肠癌术前一般需作包括抗菌药物在内的肠道准备,在年老体弱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常表现为术后第3天出现腹痛、腹胀、腹泻、腹腔引流液增多及大便细菌培养阳性,严重者有可能危及生命.

    作者:王平治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一种有效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新术式

    复杂性肛瘘的外科治疗十分困难,不仅要使肛瘘闭合,而且要保留控便功能.

    作者:史晓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BH3-only蛋白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BH3-only蛋白是近年来研究比较热门的Bcl-2家族中具有凋亡启动作用的亚家族.BH3-only蛋白亚家族仅含Bcl-2家族4个同源结构域(BH1~4)中的BH3域,而BH3域被认为是细胞凋亡起始的必需因子.BH3-only亚家族主要包括P53正向细胞凋亡调控因子(P53 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PUMA)、Bcl-2相互作用细胞死亡介导因子(Bcl-2 interacting mediator of cell death,BIM)、Noxa、Bad和Bmf等.

    作者:屠世良;袁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