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光;王土生;黄杰;程邦昌
远端直肠癌新辅助疗法中.在放疗结束和疗效评估的间歇期加强化疗可能提高肿瘤完全缓解率.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间歇期强化新辅助放化疗对远端直肠癌的完全缓解率及毒性反应率的影响.
作者:卫旭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Ⅱ期胃癌行D_2根治术检出淋巴结数目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268例行胃癌D_2清扫术后按照日本胃癌协会(JGCA)第13版分期病理证实为Ⅱ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至2008年12月.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检出淋巴结(17.3±1.2)枚,其中淋巴结检出数低于15枚者109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67.8%和50.9%;检出淋巴结数多于或等于15枚者159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9%、81.0%和66.4%;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一步分析显示.无淋巴结转移组(pN_0组)199例,其中检出淋巴结数目低于15枚者95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6%、70.4%和55.9%;多于或等于15枚者104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1%、84.4%和66.8%.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而有淋巴结转移组(pN_1组)69例.其中检出淋巴结数目低于15枚者14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57.1%和34.3%;多于或等于15枚者55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4%、73.4%和63.8%,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 以日本胃癌协会(JGCA)第13版为标准的Ⅱ期胃癌患者,D_2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超过15枚者.其生存率优于低于15枚者.
作者:冯兴宇;陈映波;陈实;李元方;周志伟;李威;詹友庆;孙晓卫;徐大志;关远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黏膜的肠上皮化生,与食管腺癌发生有关.本多中心对照研究旨在评价内镜射频消融术对增生不良性Barrett食管的治疗效果及抗癌变作用.
作者:胡健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共刺激分子B7-H4表达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胃癌患者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156例胃癌的临床资料,并按其治疗情况分为对照组(81例,单纯化疗)和试验组(75例,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对胃癌患者组织进行B7-H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比较B7-H4不同表达情况下,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无瘤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间各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18.0个月和45.0个月(χ~2=11.631,P=0.001),术后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27.0个月和49.0个月(χ~2=10.90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6例B7-H4低表达者中,采用单纯化疗和CIK联合治疗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32.0个月和6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3,P=0.03);70例B7-H4高表达者中,采用单纯化疗和CIK联合治疗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11.0个月和18.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1,P=0.001).结论 采用化学治疗联合CIK细胞回输治疗胃癌,无论B7-H4高表达还是低表达,均可显著延长胃癌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
作者:蒋敬庭;吴昌平;沈月平;郑璐;吴骏;季枚;徐斌;陈陆俊;吴雨岗;郑晓;朱一蓓;LU Binfeng;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复杂性肛瘘的外科治疗十分困难,不仅要使肛瘘闭合,而且要保留控便功能.
作者:史晓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属于慢性炎性增殖性改变,是外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多数脓肿可吸收自愈或自绝,再次复发较少[1].我院从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了29例阑尾周围脓肿复发患者,并经手术确诊恶性病变23例(79.3%),良性病变6例(20.7%).为吸取临床教训对29例阑尾周围脓肿复发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培土;鲁葆春;傅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达芬奇人工智能手术系统应用于胃癌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总结2010年3、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完成的9例人工智能辅助胃癌手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 9例患者行全胃切除5例,远端胃切除2例,近端胃切除1例,胃楔形切除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或普通腹腔镜手术者.手术时间150-440 min,出血量10~100 ml.D1清扫2例,清扫淋巴结数分别为19和24枚;D2清扫7例,清扫淋巴结数28-38枚.术后发生胃漏1例,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达芬奇人工智能手术系统辅助胃癌手术在临床上安全可行.
作者:刘凤林;闾晨涛;秦净;沈坤堂;陈伟东;沈振斌;王聪;孙益红;秦新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3岁.主诉:上腹部不适2年余,疼痛加重并伴上腹部肿块1年余.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伴烧心、反酸、嗳气,进食半小时后出现疼痛加重伴轻度恶心,未呕吐.发病后患者一直口服中药治疗,效果欠佳.
作者:李涛;陈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目前仍然是个棘手问题,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自2006年起采用微创根治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一兵;郭文涛;曾智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不同信号通路的特征,并初步探讨与伊马替尼耐药可能相关的信号通路.方法 选取2003年11月至2008年8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例GIST患者8份手术新鲜标本,检测其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Ras/Raf/MAPK和PI3/AKT两种信号通路中的相关蛋白(KIT、P-KIT、MAPK、P-MAPK、p-AKT、p-MTOR、PCNA、BCL2)的表达.结果 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3例患者均存在1次突变,其中2例为KIT基因第11外显子缺失突变,另1例为KIT基因第13外显子点突变;1例伊马替尼原发耐药患者无KIT基因突变,1例继发耐药患者存在KIT基因2次突变;所有标本均未见PDGFRa基因突变.伊马替尼耐药的肿瘤标本磷酸化(p)-KIT和p-AKT表达水平强于伊马替尼敏感的肿瘤标本;KIT、MAPK、p-MAPK及p-MTOR在GIST标本中均有较强的表达,其表达强度在伊马替尼耐药标本与敏感标本间并无明显区别;而PCNA和BCL2则在不同治疗时间及不同部位的标本中表达有所差异.结论 Ras/Raf/MAPK和PI3-K/AKT/MTOR两条信号通路在GIST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KIT基因2次突变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能与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形成密切相关.
作者:王春萌;师英强;傅红;赵广法;周烨;杜春燕;叶延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小肠血管瘤临床罕见,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以便血或贫血为主,术前诊断非常困难[1].国内文献报道一组47例小肠血管瘤,术前仅5例(10.6%)确诊[2].我们收治了1例小肠血管瘤患者,结合其手术所见,对其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总结.
作者:郑文龙;吴爱琴;斯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胃肠道早期癌肿是指病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而未达肌层,无论病灶大小及是否有淋巴转移.随着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和超声内镜等消化内镜诊断新技术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胃肠肿瘤可以被发现并得到准确诊断.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这一概念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和不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HIN的45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33例接受远端胃大部切除术,3例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7例行全胃切除术,2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5例(33.3%)维持HIN的诊断:14例(31.1%)为早期胃癌,16例(35.6%)为进展期胃癌,其中40.0%(12/30)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术前胃镜活检显示直径大于或等于3 cm、伴有溃疡或具有低分化癌特点的HIN病灶.术后多提示为癌(P<0.05).对于胃癌患者,具有上述特征者多为进展期胃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 术前采用胃镜病理活检对HIN作出诊断应慎重;当HIN病灶直径大于或等于3 cm、伴有溃疡或具有低分化癌特点时,建议选择积极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作者:史向军;杨喆;汪昱;郑起;冯昌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随着饮食改变及减肥药物的滥用,肥胖合并便秘的患者近年日渐增多[1].2009年7月我们对1例功能性便秘并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实施腹腔镜全结肠切除并袖状胃减容手术,同时解决便秘和肥胖问题,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敏娟;李进义;胡友主;王存川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骨性异物所致胸段食管破裂穿孔的分类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57例胸段食管骨性异物破裂穿孔患者根据食管损伤性质和继发感染程度进行分类,分别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并总结其疗效.结果 Ⅰ类为食管破裂、纵隔无脓肿形成,共计17例;其中直接食管破口连续缝合修补7例,直接缝合修补后,外穿孔部位用肋间肌加强6例,心包和带蒂大网膜加强各2例.Ⅱ类为纵膈脓肿期,共计13例;其中食管穿孔切除、胃代食管10例,纵隔脓肿清除胸腔引流3例.Ⅲ类为脓胸期,即骨性异物穿破食管后感染波及胸腔而形成脓胸,共计21例;其中食管穿孔切除、一期胃带食管12例,食管穿孔切除、二期胃或结肠带食管9例.Ⅳ类为脓肿侵犯周围器官并形成主动脉-食管瘘或气管食管瘘,共计6例;气管瘘修补、大网膜填塞、二期胃或结肠代食管术4例,病变段血管切除、人工血管置换、二期胃或结肠代食管2例.Ⅰ、Ⅱ、Ⅲ类的51例患者50例获治愈,1例死于脓毒症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Ⅳ类的6例患者术前准备时麻醉诱导过程死亡1例,手术死亡1例,死因皆为食管-主动脉瘘导致的大出血,其余4例治愈.结论 对骨性异物所致胸段食管损伤病变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方法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一旦确诊均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方式.
作者:肖永光;王土生;黄杰;程邦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0-2005年间收治的经外科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7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预后分析.经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来评价十二指肠腺癌的预后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38例接受根治性手术,29例接受姑息性手术.5年生存率为22.4%,其中根治性手术组和姑息性手术组分别为39.5%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根治性手术组患者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与预后有关(p<0.05).而经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根治性手术能显著延长十二指肠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可影响十二指肠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预后.
作者:柯彬;梁寒;张汝鹏;王学军;王刚;赵敬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一期和二期肝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ISI Web of Knowledge,Springer link,Ebscohost,Elsevier Wiley Interscience和Google Scholar,搜集1989年1月至2009年3月关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行一期和二期肝切除术的对照研究,对一期和二期手术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检索到7篇文献共计1390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肝切除术的患者,其中一期手术者495例,二期手术者895例.一期手术者围手术期死亡率(2.4%)高于二期手术者(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to OR 3.39,95% CI 1.29~8.93,P=0.01);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9%和2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随机)0.88,95% CI 0.51~1.51,P=0.64].结论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有选择地行二期手术是合理和安全的.
作者:陈国庆;李军;丁克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贲门癌外科治疗中上切端适宜的切除范围,制定合理的手术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贲门癌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计算标本回缩距离、口侧浸润距离和上切段肿瘤浸润的解剖长度,并分析口侧浸润距离与肿瘤病理因素的关系,判定手术安全切断线.结果 贲门癌口侧浸润距离0.50~3.14 cm.折合上切段肿瘤浸润解剖长度为1.14~7.18 cm.贲门癌的口侧浸润距离在不同肿瘤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生长方式和Siewert分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施行贲门癌根治术时对于安全切断线的判定,应以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和Siewert分型为主要指标,一般上切缘距肿瘤上缘的距离至少在6~8 cm以上.
作者:李保中;侯建彬;王青兵;杨海军;李守淼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近的10年,腹腔镜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已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的各个领域.随着窄带内镜、自体荧光内镜等内镜成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化道腔内疾病得到早期诊断.而多通道内镜逐渐崭露头角,使得一系列治疗性内镜技术得以在临床应用,包括早期癌症在内的诸多疾病得以成功地在内镜下获得治疗.不论是腹腔镜技术还是治疗性内镜技术,当我们探究这些治疗方法的内在本质时,不难发现,其终目的与意义在于,在减少创伤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人体自身的自然腔道,对腹部疾病进行外科治疗.这正符合当前外科转变传统巨创观念、使用更为微创的手段对疾病进行治疗的发展趋势.
作者:郑民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有学者认为,食管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使免疫系统产生不良改变,会对复发率及复发时间有不利影响.
作者:胡健聪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