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杰;谭明华;王辉;杨平;孙政;李旺林
目的 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CpG岛甲基子表型和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对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的方法对71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进行P14ARF、hMLH1、P16INK4a、MGMT和MINT1共5个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检测,确定CpG岛甲基子表型;选择BAT25和BAT26两个位点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检测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倍体类型;分析散发性结直肠癌中CpG岛甲基子表型和微卫星不稳定、染色体不稳定的关系.结果 全组结直肠癌组织中CpG岛甲基子表型的阳性率为21.1%(15/71);微卫星不稳定的阳性率为9.9%(7/71);异倍体的阳性率为73.5%(50/68).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者,微卫星不稳定的阳性率高于阴性者(20.0%vs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者微卫星不稳定的比例为57.1%,高于阴性者的4.7%(P=0.001).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者二倍体的比例高于阴性者(61.5%vs.18.2%,P=0.003).结论 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的散发性结直肠癌具有显著的二倍体倾向,多基因同时甲基化和染色体不稳定可能是两种相互独立的基础性发病机制.
作者:蔡国响;徐烨;蔡三军;师英强;廉朋;彭俊杰;管祖庆;杜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转录因子激活蛋白4(AP-4)基因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针对AP-4基因外显子7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表达质粒,用脂质体转染SW480细胞,通过RT-PCR技术、Western印迹、四甲基偶氮唑盐实验(MTT法)、流式细胞仪和Transwe ll体外侵袭实验等检测该siRNA对SW480细胞基因表达、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能力和浸润转移能力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AP-4 siRNA转染SW480细胞96 h后,其AP-4 mRNA水平下降了58%,培养液上清AP-4蛋白浓度下降了75%(P<0.01).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抑制率达61%~78%;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AP-4 siRNA组SW480细胞凋亡率为(21.70±2.51)%,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的(2.31±0.14)%(P<0.01),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G2-M期细胞减少(P<0.05);Transwe ll体外侵袭实验显示,AP-4 siRNA能明显抑制SW480细胞的体外侵袭力(P<0.01).结论 应用siRNA技术沉默AP-4基因能有效抑制SW-480细胞AP-4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的生长、增殖及诱导细胞的凋亡,为以AP-4为靶向的结肠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作者:曹杰;谭明华;王辉;杨平;孙政;李旺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分析肠系膜动脉栓塞(MAE)和血栓形成(MAT)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方法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从1994年至2006年共有个案病例报道83篇,提取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累计111例确诊为MAE(54.9%)和MAT(45.1%).其中87.4%的患者是通过剖腹探查或尸体解剖确立诊断,12.6%依靠影像学手段确诊.误诊率61.3%.46.8%的患者有心房颤动的病史.92.8%的病变位于肠系膜上动脉,4.5%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空肠或回肠坏死15.2%(14/92),空肠加回肠坏死39.1%(36/92),空肠、回肠和结肠坏死38.0%(35/92).治疗:肠系膜动脉内溶栓或抗凝7例(6.3%),Fogarty导管取栓或术中溶栓18例(16.2%),手术切除坏死肠管76例(68.5%);病死率60.6%.结论 MAE和MAT误诊率和病死率均高,应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
作者:徐昌盛;刘文革;叶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自1970年Johnston等[1]首创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arietal cell vagotomy,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穿孔、出血和狭窄以来,外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观点发生了根本的变革.鉴于PCV手术本身安全性大,手术病死率极低,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迅速得到外科界的认同.但唯一不足的是术后溃疡复发率较高,为此,众多学者对PCV术式进行了不断地改良和优化.经历了近40年大量的临床实践,目前手术方法得到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手术医师操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手术经验日益丰富,手术适应证选择更加正确,手术疗效明显提高,术后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目前在欧美等国家中,PCV术已基本代替了胃大部切除术成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首选术式.在我国PCV的开展也在不断增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世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食管穿孔和破裂若不及时诊治其预后凶险,1968年5月至2006年6月,我科共收治食管穿孔或破裂36例,现将外科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郑炜;周仑;林培裘;林若柏;朱勇;邓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1年8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51例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本组患者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均为肿瘤切除后盆腔、腹腔接受放射治疗所致,从放疗结束到肠梗阻症状出现的时间为(11.9±22.6)个月.分别采用了保守治疗(方案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消化液分泌、营养支持、灌肠、补液、对症等,对于有感染征象的患者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肠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术及短路手术.2例患者因肿瘤广泛转移未行有效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因腹腔出血死亡,48例患者得到治愈,治愈率达94.1%.结论 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的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肠管损伤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李宁;朱维铭;任建安;李幼生;李民;江志伟;黎介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无肛舟状窝瘘是女孩常见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1].国内多行一期手术,手术方式多样[2,3].我院1992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瘘管原位游离后移肛门重建治疗无肛舟状窝瘘68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耿其明;徐小群;唐维兵;张杰;陈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短期联合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IEN)和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48例胃恶性肿瘤患者双盲、随机分为单纯肠内营养组(EN组,16例)、IEN组(16例)和IEN加rhGH组(16例).比较全胃切除术后3组患者的氮平衡、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及疲倦度等指标.结果 IEN加rhGH组在提高术后营养、免疫功能,纠正负氮平衡,改善疲倦度等方面较EN组和IEN组效果明显.术后第7天,IEN加rhGH组上述指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后第10天,IEN加rhGH组氮平衡、血清蛋白[总蛋白(66.8±2.0)g/L比(65.8±0.9)g/L]、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除CD8外)[CD3(66.1±6.3)%比(60.5±5.6)%]和Christensen记分(4.6±0.9比6.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短期联用IEN和rhGH,对患者蛋白质合成及免疫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作者:陆贝;蔡阳;封光华;罗中尧;朱玮;倪杰;张喜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肠疝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肠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结果 主要症状为长期便秘、下腹胀痛.6例经B超检查确诊,6例经排粪造影检查确诊.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7例经腹途径手术,1例复发性肠疝经腹阴道途径手术.随诊3-12年,2例经腹途径行单纯DougLas陷凹提高者分别于术后3、5年复发.结论 B超和排粪造影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手术治疗应针对病因,纠正异常解剖.
作者:林维浩;肖隆斌;李守智;吴文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胃底贲门癌根治术中保留脾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7月至2003年12月间108例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胃底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保脾与切脾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结果 切脾组38例,保脾组70例,后随访日期2004年12月.本组淋巴结转移率68.5%(74/108),第10组淋巴结转移率16.7%.切脾组与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4%vs 14%,x2=0.318,P=0.573)、肿瘤复发率和肿瘤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保脾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切脾组(38.7%vs 16.9%,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保留脾脏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85),只有肿瘤浸润程度(P=0.009)和淋巴结转移(P=0.001)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除脾脏受侵犯者外,贲门癌根治术中应尽可能保留脾脏.
作者:张常华;何裕隆;詹文华;宋武;陈创奇;蔡世荣;黄美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CD)患者血、尿淀粉酶升高的机制及意义.方法 结合国外相关文献,分析1991-2005年间3例曾拟诊为急性胰腺炎的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在发病之初均出现血、尿淀粉酶升高(分别为210~290 U/L和1400~2300 U/L),而国外文献中323例CD患者淀粉酶升高率为8.0%~17.0%.结论 当CD患者血、尿淀粉酶升高时,不应忽视这种少见肠外表现的存在.
作者:汪挺;汪建平;何晓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悬吊固定术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8年3月至2007年2月,对4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进行了腹腔镜直肠悬吊固定术.1例采用缝合固定法,将直肠后壁分离、提高,用丝线缝闭直肠前陷凹,并将直肠后壁悬吊固定于骶骨岬前筋膜上,再将乙状结肠缝合固定在左侧腰大肌筋膜.3例采用网片固定法,将直肠游离到肛提肌水平,用1张6 cm×9 cm的T字型聚丙烯网片置于直肠后方,网片下缘在肛提肌水平环绕直肠,在直肠前方用丝线缝合网片和直肠浆肌层,再将网片上端在直肠后用疝修补钉夹固定于骶骨岬前筋膜,缝合关闭盆底腹膜.再将乙状结肠缝合固定在左侧腰大肌筋膜.结果 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92.5(80-100)min,出血量6.5(5~10)ml.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尿失禁和肛门失禁的症状缓解,术后随访2个月至3年均未见复发与便秘出现.结论 腹腔镜下行腹腔镜直肠悬吊固定术创伤小、恢复快和安全有效.
作者:王存川;任亦星;胡友主;陈鋆;潘运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手术的价值.方法 对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接受再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中有32例(51.6%)获根治性切除,其中16例行联合脏器切除;6例获姑息性肿块切除手术;单纯造口11例;单纯剖腹探查13例.术后超过5年局部复发者其肿瘤切除率为100%(11/11);术后2年内复发者切除率为62.9%(22/35);术后超过2年、但在5年以内局部复发者,肿瘤切除率为31.3%(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7,P<0.01).单纯局部复发者肿瘤切除率为80.0%(32/40);局部复发伴有附近脏器侵犯者肿瘤切除率为27.3%(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术式为Dixon根治术者,再手术的肿瘤切除率为61.9%(26/42);首次术式为Miles根治术者,再手术的肿瘤切除率为30.0%(6/20);两组的肿瘤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获根治性切除病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6%、59.4%和18.8%;姑息性手术及其他治疗者生存时间为2-2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再手术可以延长生存期.
作者:郑伯安;邹寿椿;邓高里;屠世良;陈永伟;徐慧英;董全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术后营养支持对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646例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215例)和肠内营养组(215例)及对照组(216例),术后营养支持7 d,采用等热卡[125.5 kJ(30 kcal)·kg-1·d-1]和等氮(0.25 g·kg-1·d-1);对照组术后常规补液直至恢复正常饮食.观察比较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入选的3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总死亡率为1.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外营养组33.5%(72例),肠内营养组28.4%(61例),对照组44.9%(97例);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1;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0.肠内营养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0.2%,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15.3%,P=0.002;而两组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9%vs.23.7%,P=0.06).住院时间:肠外营养组(11.2±5.0)d,肠内营养组(9.8±3.4)d,对照组(14.5±7.1)d;肠内营养组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P=0.002;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3;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1.结论 术后营养支持可改善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预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吴国豪;张延伟;潘洪涛;张波;刘中华;吴肇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结直肠息肉病与结直肠息肉的区别在于息肉数目的多少.根据Morson等[1]的标准:结直肠息肉数目100个以上属息肉病范畴.结直肠息肉病又分为错构瘤型与腺瘤型,其外科治疗原则不尽相同.
作者:顾晋;彭亦凡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对SGC-7901人胃癌细胞系凋亡的影响并探究其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细胞形态学、DNA电泳和流式细胞技术对细胞生长与凋亡进行观察和分析,利用荧光探针rhodamine 123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线粒体和胞质中细胞色素C的分布,气相色谱分析线粒体膜磷脂构成.结果 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能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诱发细胞凋亡,并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关系.40 μg/ml EPA和DHA作用细胞24 h后,线粒体跨膜电位显著降低(P<0.001),线粒体膜间细胞色素C大量释入胞质,EPA和DHA在线粒体膜磷脂构成中的比例迅速升高(P<0.001),而花生四烯酸(20:4ω-6,AA)占总磷脂的比例明显降低,由对照组的30.8%分别下降为20.9%和18.6%.结论 ω-3PUFAs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线粒体膜构成和功能的改变可能是ω-3PUFAs诱导凋亡的重要机制.
作者:尹勇;詹文华;彭俊生;赵宗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气体介质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建立体外模拟人工气腹的环境.通过MTT法、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丫啶橙/溴乙啶双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等方法对比不同气腹介质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细胞因子表达、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体外试验中,由MTT法可以看出,人结肠癌细胞LS-174T经CO2气腹作用后,细胞生存率高于对照组,He组较对照组低[吸光度(A):0.37±0.02比0.33±0.01和0.30±0.01;P<0.01].克隆形成试验结果显示,CO2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高于对照组和H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形成率:(32.8±3.6)%比(28.4±2.3)%和(23.5±2.7)%;P<0.05],He组较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结肠癌细胞中HIF-1α在CO2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He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组高于对照组(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阳性表达CO2组、He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2组高于H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荧光染色结果可以看出He组凋亡百分率明显高于CO2组和对照组(P<0.01),CO2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CO2组G0/G1期细胞比例少于对照组、He组(P<0.01),He组G0/G1期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体外实验中CO2气腹可促进结肠癌细胞LS-174T的生长,He气腹相对抑制其生长.
作者:田永刚;唐印华;许军;代文杰;刘昶;赵金鹏;麻勇;姜洪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病例数达102万,每年近52.9万人死于结直肠癌[1].全球结直肠癌发病率仍处于上升趋势,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结直肠癌主要、有效的手段,但单纯手术治疗效果近30多年来提高并不显著;扩大手术范围,生存率提高也不多.
作者:林锋;李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以自体组织隔绝术治疗复杂性直肠阴道瘘及直肠尿道瘘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总结应用经会阴阴唇下组织瓣转移内置隔绝术治疗7例、应用股薄肌转移内置隔绝术治疗直肠尿道瘘3例的经验体会.结果 经过45 d至37个月随访,7例直肠阴道瘘和2例直肠尿道瘘治愈,1例复发.结论 自体组织内置隔绝术对复杂性、特别是复发性直肠阴道(尿道)瘘有效.
作者:崔龙;刘棋;喻志革;成世盈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近1年来,一种新型的消化道吻合装置--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compression anantomosis clip,CAC)已获准在临床应用[1].我院于2006年6-12月间对42例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后患者在肠肠吻合时使用CAC,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毅;陈夏;应敏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