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充气螺旋 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孙灿辉;孟悛非;李子平;余深平;许达生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 术前分期, 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充气螺旋 CT扫描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从 1998年 8月至 2002年 12月,对术前 64例经结肠镜活检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结直肠充气,然后行螺旋 CT扫描,采用 Dukes分期法,将螺旋 CT分期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结直肠充气螺旋 CT图像能清晰地显示全部结直肠肿块,对浆膜层浸润的敏感性为 95.2% (40/42),特异性为 40.9%( 9/22),准确性为 76.6%( 49/64);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性为 75.0%( 15/20),特异性为 90.9%( 40/44),准确性为 85.9%( 55/64);总的分期准确性为 64.1%.结论结直肠充气螺旋 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局限性.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三苯氧胺对胃癌组织中雌激素信号传递体系及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

    胃癌患者术前口服雌激素受体阻断剂三苯氧胺( tamoxifen, TAM),通过检测用药前后雌激素受体 (ER)、磷酸化酶( PR)及 bcl- 2蛋白表达的变化,探索 TAM对胃癌组织中雌激素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调控基因的影响.

    作者:刘弋;戚士芹;王光升;王瑞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痔出血期间施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止血效果的观察

    在痔出血期间,选择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 PPH)能否达到满意的近期止血效果,应是引起关注的问题之一.我院自 2001年 1月以来,对 47例出血性痔施行了 PPH手术,并对其近期止血效果进行评估,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金林;王厚清;卢晓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下段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转移情况与转归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简称侧方转移)的规律和预后.方法对 1990~ 2001年经根治性切除证实侧方转移的 2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0%( 17/20)的患者为直肠系膜和 /或根部淋巴转移加侧方转移, 15.0%( 3/20)的患者为单纯侧方转移.侧方转移率依次为闭孔动脉 45.0%( 9/20)、髂内动脉 40.0%( 8/20)、髂总动脉 20.0%( 4/20)、髂外动脉 15.0%( 3/20)和腹主动脉分叉淋巴结 5.0%( 1/20). 75.0%的患者发生术后远处转移或远处转移合并盆腔局部复发,其中 83.3%发生于术后 2年内.患者平均生存期 21.6个月, 术后 3年、 5年生存率分别为 16.7%和 0.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侧方转移不仅是盆腔局部病变,还可能是属于全身病变的一部分,提示直肠癌远处转移发生的可能性.

    作者:万远廉;潘义生;刘玉村;汪欣;吴涛;武颖超;黄珊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胃癌患者的外科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971~ 2002年外科收治的年龄超过或等于 70岁的 45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胞胀或不适 (74.3% ),以及消瘦 (53.3% )和食欲下降 (47.1% ).临床Ⅲ、Ⅳ期患者占 63.9%. 413例患者予以手术治疗,胃切除 316例 (76.5% ),其中根治性切除 231例 (73.1% ),姑息性切除 85例 (26.9% ).并存有重要器官慢性病变 238例 (52.7% ),出现术后并发症 194例 (47.0% ).手术患者 5年生存率 32.9%,其中胃切除患者为 43.0%,根治性切除患者为 57.9%,姑息性切除患者为 2.7%.结论老年胃癌患者多为临床Ⅲ、Ⅳ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应提高早期诊断率;适宜的手术治疗是提高老年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但应做好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程爱群;李翔;朱捷;葛睿;杜卫东;秦朝晖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中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作者:李峰;孟荣贵;傅传刚;金国祥;喻德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几种贮袋的评价

    近年来,全直肠系膜切除(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的理念已广泛应用于直肠癌治疗的外科实践中.直肠癌局部解剖、病理、生物学行为及其远端转移规律等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显著提高,为众多患者解决了精神上的负担和生活、社交上的不便 [1].然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残余直肠过少、甚至缺如,超低位及结肛吻合术式往往导致肛门括约肌、肛垫及盆腔植物神经丛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在保肛之后,往往伴随控便能力的障碍.近 20年来,结直肠外科医生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的消化道重建中,设计了不同的贮袋,使得保肛术后的控便问题有了显著的改善 [2- 4].

    作者:胡牧;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低位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低位直肠癌是指发生在距肛缘 3~ 6 cm以内的肿瘤 [1].一般认为低位直肠癌(小于 10 cm)的局部复发率高于高位直肠癌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状吻合器的问世、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普及、术前放射治疗和化疗的开展以及新的化疗药物的应用,使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作者:顾晋;周永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患者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一次性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术中行一次性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 55例胃癌患者(治疗组)与未行此方法治疗的 101例患者(对照组)的腹腔游离癌细胞检出率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的温热灌注液游离癌细胞检出率为 7.3%,对照组冲洗液的癌细胞检出率为 30.7%( P< 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两年内腹腔复发率分别为 14.5%和 38.6%( P< 0.01).治疗组术后 1、 2、 3年生存率分别为 100%、 80.0%和 61.8%,对照组则为 96.0%、 52.5%和 35.6%,两组 2、 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结论一次性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简便、高效、安全,具有杀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作用,可降低患者术后腹腔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

    作者:陈小春;潘凯;张桂英;夏利刚;王东;杨晓东;左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放射性肠瘘的诊治体会

    放射治疗是癌症的一种治疗手段,但在治疗腹部或盆腔肿瘤时,有时可引起严重的肠道并发症--放射性肠瘘. 1998年 1月至 2002年 12月,我院收治宫颈癌放疗后肠瘘 22例、直肠癌术后补充放疗后肠瘘 1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邵冰峰;蒋松琪;江晓晖;朱汉达;黄健;吴金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CD44和 CD54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表达意义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清中 CD44和 CD54含量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发展的关系,寻找一个稳定的早期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生物学指标.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ELISA)检测 38例结直肠癌和 2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以及 40例健康成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清 CD44和 CD54含量, 并比较血清中 CD44和 CD54含量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结直肠癌肝转移组和结直肠癌组血清中 CD44和 CD54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结直肠癌肝转移组较结直肠癌组含量也明显增高.结直肠癌肝转移组和结直肠癌组治疗后的血清 CD44和 CD54含量比治疗前下降.结论 CD44和 CD54可以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生物学指标,同时也可以作为监测结直肠癌和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马陈;邢春根;毛大本;叶钢;李国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结直肠充气螺旋 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结直肠充气螺旋 CT扫描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从 1998年 8月至 2002年 12月,对术前 64例经结肠镜活检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结直肠充气,然后行螺旋 CT扫描,采用 Dukes分期法,将螺旋 CT分期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结直肠充气螺旋 CT图像能清晰地显示全部结直肠肿块,对浆膜层浸润的敏感性为 95.2% (40/42),特异性为 40.9%( 9/22),准确性为 76.6%( 49/64);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性为 75.0%( 15/20),特异性为 90.9%( 40/44),准确性为 85.9%( 55/64);总的分期准确性为 64.1%.结论结直肠充气螺旋 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局限性.

    作者:孙灿辉;孟悛非;李子平;余深平;许达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腹腔微转移的检测

    腹腔内脱落癌细胞或微小癌灶 (又称腹腔微转移 )是导致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联用癌胚抗原( CEA)、基质金属蛋白酶- 7(MMP- 7)和细胞角蛋白 20(CK20) 3种标志物检测腹腔内脱落癌细胞,以期提高腹腔微转移的检出率.

    作者:李良辉;池畔;陈大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对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术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对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行联合受累脏器整块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 182例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 97例行联合脏器切除治疗患者的疗效与同期 85例未行联合脏器切除治疗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7例患者切除的相关脏器为 165个,经病理组织学证实 51例 (52.6% )的 50个相关脏器 (30.3% )有癌浸润,另外 46例 (47.4% )的 115个 (69.7% )相关脏器为炎性浸润,受累脏器以小肠为常见,占 28.9%( 28/97).经联合脏器切除后, 97例患者 1、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3 5%、 67 1%和 49 4%;而同期 85例仅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姑息切除治疗者 1、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1.1%, 58.8%和 10.5%.结论对于局部晚期的结直肠癌患者,积极施行周围联合脏器切除术,是提高 5年生存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作者:李强;柳建中;王家仓;孙涛;崔青皓;王殿昌;郝希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联合脏器切除治疗局部进展期结肠癌

    目的探讨对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8~ 1998年对 47例结肠癌患者进行联合脏器切除治疗的临床资料,对其肿瘤复发模式及患者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有 7例( 14.9%)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病理证实周围组织器官有肿瘤侵犯 30例( 63.8%);局部复发 8例( 17.0%),远处转移 16例( 34.0%); 5年生存率为 40.4%.多因素分析,肿瘤 UICC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P< 0.05).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累及周围组织脏器的患者,应力争联合脏器切除治疗.

    作者:白月奎;邵永孚;张峰;高纪东;毕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屈翔;王宇;张仲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造口法腹腔镜胃后壁黏膜下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胃造口法腹腔镜胃后壁黏膜下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 42例胃肿瘤患者采用此法治疗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灶位于胃体后壁 23例,胃底后壁 19例;肿瘤直径 1.5~ 5.2(平均 2.4) cm.术式主要步骤为病灶定位、胃前壁切开、肿瘤提出胃腔、肿瘤切除、前壁缝合.结果 41例手术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 68 min,平均术中出血 25 ml.术后疼痛轻微, 术后第 1天可恢复活动,第 3天恢复进食,平均住院天数 7.4 d.有 5例患者术后病理显示为低度恶性间质瘤,随访 10~ 4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胃造口法腹腔镜胃后壁黏膜下肿瘤切除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印慨;郑成竹;柯重伟;李际辉;华积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捆扎法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结肠-直肠 /肛管吻合术中应用的评价

    目的评价对低位直肠癌实施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 51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用支撑捆扎法进行低位结肠-直肠 /肛管吻合保肛手术 (sphincter preserving operation,SPO),并与 542例进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abdomino- perineal resection,APR)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比较 5年生存率与局部复发率,同时分析保肛术后的排便功能.结果 APR和 SPO组总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65 2%和 69 7%;局部复发率分别为 6.7%和 4.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 SPO组中: 低位吻合术 5年生存率与局部复发率分别为 86.2%与 1.4%;超低位吻合术分别为 85.3%与 2.5%; Park手术分别为 68.7%与 4.8%; Bacon手术分别为 65.7%与 6.3%;低位和超低位保肛术后排便功能优良率分别为 91.5%和 94.3%.结论对低位直肠癌病例进行 SPO手术,从根治性和功能性上评价是可行的.

    作者:高明;韩方海;张肇达;周总光;吴凌云;李向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一间医院十年来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病理特征变化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解放军总医院 10年来收治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病理特征变化趋势.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 1993年 1月 1日至 1998年 3月 31日和 1998年 4月 1日至 2003年 6月 30日两个时间段各 63个月( 5年 3个月)连续收治的有完整记录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对这两个时间段的肿瘤发病人数、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病理类型、 Dukes分期及组织学分级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共有 2379例有完整记录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第一时间段有 968例,第二时间段有 1411例,平均患病年龄为 56.8岁.第一时间段与第二时间段比较,平均发病年龄为 55.1岁比 58.4岁( P< 0.001);近侧结肠癌所占比例为 21.6%比 26.4%( P< 0.01),总的结肠癌患者所占比例为 46.2%和 50.3%; Dukes A加 B期和 Dukes C加 D期比较分别为 39.3%比 49.6%和 60.7%比 50.4%( P< 0.001);病理类型及组织分级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10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显著增加;发病年龄趋向老龄化;发病部位有向近段转移的趋势;病理类型及组织分级无明显变化;晚期病例明显减少.

    作者:郭立国;陈凛;卢灿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的临床处理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69年 1月至 2002年 12月收治的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患者 18例,就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结果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邓侠兴;杨卫平;陈皓;尹路;彭承宏;蔡伟耀;李宏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当前对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对策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之势.尽管在高发地区,结肠癌的发病率高于直肠癌,但从全国范围而言,直肠癌的发病率仍高于结肠癌.特别在我国直肠癌患者中, 70%的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下,属低位直肠癌.因此,其治疗上的要求和难度远较结肠癌和上段直肠癌高.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低位直肠癌根治与功能间的矛盾,既要提高根治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长期生存率,又要提高保肛手术成功率、避免永久性结肠造口和保全泌尿生殖功能.

    作者:郁宝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