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春;潘凯;张桂英;夏利刚;王东;杨晓东;左敏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69年 1月至 2002年 12月收治的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患者 18例,就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结果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邓侠兴;杨卫平;陈皓;尹路;彭承宏;蔡伟耀;李宏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李峰;孟荣贵;傅传刚;金国祥;喻德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全直肠系膜切除(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的理念已广泛应用于直肠癌治疗的外科实践中.直肠癌局部解剖、病理、生物学行为及其远端转移规律等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显著提高,为众多患者解决了精神上的负担和生活、社交上的不便 [1].然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残余直肠过少、甚至缺如,超低位及结肛吻合术式往往导致肛门括约肌、肛垫及盆腔植物神经丛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在保肛之后,往往伴随控便能力的障碍.近 20年来,结直肠外科医生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的消化道重建中,设计了不同的贮袋,使得保肛术后的控便问题有了显著的改善 [2- 4].
作者:胡牧;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充气螺旋 CT扫描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从 1998年 8月至 2002年 12月,对术前 64例经结肠镜活检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结直肠充气,然后行螺旋 CT扫描,采用 Dukes分期法,将螺旋 CT分期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结直肠充气螺旋 CT图像能清晰地显示全部结直肠肿块,对浆膜层浸润的敏感性为 95.2% (40/42),特异性为 40.9%( 9/22),准确性为 76.6%( 49/64);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性为 75.0%( 15/20),特异性为 90.9%( 40/44),准确性为 85.9%( 55/64);总的分期准确性为 64.1%.结论结直肠充气螺旋 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局限性.
作者:孙灿辉;孟悛非;李子平;余深平;许达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在痔出血期间,选择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 PPH)能否达到满意的近期止血效果,应是引起关注的问题之一.我院自 2001年 1月以来,对 47例出血性痔施行了 PPH手术,并对其近期止血效果进行评估,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金林;王厚清;卢晓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 PPH)治疗重度痔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2000年 7月至 2003年 7月我院收治的 352例Ⅲ、Ⅳ度痔疮患者行 PPH术,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 1、 6、 30 d以及随访终点时的疼痛、出血、坠胀和水肿情况.结果 352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 9 min; 术后 1 d疼痛的发生率为 20.5%、出血的发生率为 5.7%;至术后 30 d时疼痛、出血情况明显改善.术后( 46.9± 10.9) h首次排便;平均住院( 4.4± 1.2) d;恢复正常工作的平均时间为( 8.0± 1.7) d.术后并发症以尿潴留( 10.0%)和出血( 5.7%)多见.随访 313例患者( 93.6%),平均随访时间( 27.0± 7.4)个月,仅有 4.5%的患者表现为少量出血, 其余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重度内痔的理想方法.
作者:姚礼庆;钟芸诗;孙益红;戈少云;刘厚宝;郑烈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相关基因群的表达和初步功能.方法按一步法抽提人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组织的 RNA,将 2000条人类基因 PCR产物按微矩阵排列于化学涂层的载玻片上,制成基因芯片;将等量的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组织总 RNA分别逆转录合成荧光分子掺入的 cDNA-链做探针,混合后与上述基因芯片杂交,经严格洗片后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计算机分析后比较两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在 2000条基因中,直肠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共 43条( 2.1%),其中上调 11条( 0.5%),下调 32条( 1.6%).表达异常的基因与细胞周期调节、细胞骨架与运动、细胞凋亡、细胞内信号传递、 DNA的合成与修复、 DNA的结合与转录、蛋白质的翻译合成及免疫功能相关.结论微矩阵基因芯片在筛选直肠癌转移时 ,相关基因的改变具有快速、高通量、高敏度等特点,直肠癌转移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的分析为预防和控制直肠癌的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线索.
作者:陈尧;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成人结肠冗长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 32例成人结肠冗长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 26例 (81% )有顽固性便秘, 11例 (34% )有腹痛、腹胀, 6例 (19% )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25例经 X线钡剂灌肠透视确诊. 17例为结肠冗长症Ⅰ型, 5例为Ⅱ型, 10例为Ⅲ型.本组行乙状结肠切除 15例;右半结肠切除 2例;降结肠、乙状结肠切除,将脾曲横结肠向下游离与直肠上端吻合 5例;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切除,再将横结肠右半拉下与直肠上端吻合 7例;全结肠切除,回肠末端与直肠上端吻合 3例.术后随访 3个月~ 4年,疗效满意.结论经 X线钡剂灌肠可确诊成人结肠冗长症;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杨维良;张新晨;杨学伟;张伟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解放军总医院 10年来收治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病理特征变化趋势.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 1993年 1月 1日至 1998年 3月 31日和 1998年 4月 1日至 2003年 6月 30日两个时间段各 63个月( 5年 3个月)连续收治的有完整记录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对这两个时间段的肿瘤发病人数、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病理类型、 Dukes分期及组织学分级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共有 2379例有完整记录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第一时间段有 968例,第二时间段有 1411例,平均患病年龄为 56.8岁.第一时间段与第二时间段比较,平均发病年龄为 55.1岁比 58.4岁( P< 0.001);近侧结肠癌所占比例为 21.6%比 26.4%( P< 0.01),总的结肠癌患者所占比例为 46.2%和 50.3%; Dukes A加 B期和 Dukes C加 D期比较分别为 39.3%比 49.6%和 60.7%比 50.4%( P< 0.001);病理类型及组织分级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10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显著增加;发病年龄趋向老龄化;发病部位有向近段转移的趋势;病理类型及组织分级无明显变化;晚期病例明显减少.
作者:郭立国;陈凛;卢灿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王伟;肖旭波;姚永强;王婷;聂哲群;范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骆学全;张波;陈华增;强生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放射治疗是癌症的一种治疗手段,但在治疗腹部或盆腔肿瘤时,有时可引起严重的肠道并发症--放射性肠瘘. 1998年 1月至 2002年 12月,我院收治宫颈癌放疗后肠瘘 22例、直肠癌术后补充放疗后肠瘘 1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邵冰峰;蒋松琪;江晓晖;朱汉达;黄健;吴金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杨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8~ 1998年对 47例结肠癌患者进行联合脏器切除治疗的临床资料,对其肿瘤复发模式及患者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有 7例( 14.9%)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病理证实周围组织器官有肿瘤侵犯 30例( 63.8%);局部复发 8例( 17.0%),远处转移 16例( 34.0%); 5年生存率为 40.4%.多因素分析,肿瘤 UICC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P< 0.05).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累及周围组织脏器的患者,应力争联合脏器切除治疗.
作者:白月奎;邵永孚;张峰;高纪东;毕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腹腔内脱落癌细胞或微小癌灶 (又称腹腔微转移 )是导致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联用癌胚抗原( CEA)、基质金属蛋白酶- 7(MMP- 7)和细胞角蛋白 20(CK20) 3种标志物检测腹腔内脱落癌细胞,以期提高腹腔微转移的检出率.
作者:李良辉;池畔;陈大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切断 Roux- en- Y食管空肠吻合法对 Roux- en- Y滞留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普通健康幼猪 14只,随机分为不切断 Roux- en- Y食管空肠吻合组(实验组)和 Roux- en- Y食管空肠吻合组(对照组).术后 1周检测空肠袢平滑肌肌电.结果慢波频率:实验组 8.4 cpm,对照组 6.1 cpm;慢波振幅:实验组 2.31 mV,对照组 0.66 mV;峰电发生率:实验组 11.7%,对照组 7.4%;峰电振幅:实验组 0.58 mV,对照组 0.31mV;实验组平滑肌肌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实验组 MMC Ⅲ相时程为 6.9 min,较对照组的 4.2 min明显延长( P< 0.01), MMC周期实验组( 43.3 min)较对照组( 56.2min)明显缩短( P< 0.01).结论不切断 Roux- en- Y食管空肠吻合法可有效改善 Roux- en- Y滞留综合征.
作者:薛东波;魏云巍;张日平;张伟辉;宋洪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胃癌患者术前口服雌激素受体阻断剂三苯氧胺( tamoxifen, TAM),通过检测用药前后雌激素受体 (ER)、磷酸化酶( PR)及 bcl- 2蛋白表达的变化,探索 TAM对胃癌组织中雌激素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调控基因的影响.
作者:刘弋;戚士芹;王光升;王瑞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0年至 1999年 262例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 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远切缘长度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有关,肿瘤部位、远切缘长度与局部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和远切缘长度是影响术后复发转移的预后因素,远切缘长度是影响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远切缘长度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肿瘤远切缘短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增大.
作者:梁君林;万德森;潘志忠;周志伟;陈功;卢震海;李力人;伍小军;丁培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顺行性结肠灌洗术( antegrade colonic enema, ACE)是指在近端结肠腔内置入导管,向远端进行灌洗,达到结、直肠排空.是近些年来提出的治疗排便失禁或慢性便秘的一种手术方法 [1].发展至今,采用广泛的是结肠导管术 [2].现就 ACE的临床应用做一概述.
作者:徐晓东;喻德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971~ 2002年外科收治的年龄超过或等于 70岁的 45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胞胀或不适 (74.3% ),以及消瘦 (53.3% )和食欲下降 (47.1% ).临床Ⅲ、Ⅳ期患者占 63.9%. 413例患者予以手术治疗,胃切除 316例 (76.5% ),其中根治性切除 231例 (73.1% ),姑息性切除 85例 (26.9% ).并存有重要器官慢性病变 238例 (52.7% ),出现术后并发症 194例 (47.0% ).手术患者 5年生存率 32.9%,其中胃切除患者为 43.0%,根治性切除患者为 57.9%,姑息性切除患者为 2.7%.结论老年胃癌患者多为临床Ⅲ、Ⅳ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应提高早期诊断率;适宜的手术治疗是提高老年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但应做好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程爱群;李翔;朱捷;葛睿;杜卫东;秦朝晖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