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英格兰和北爱尔兰 2002年和 2003年结直肠外科年会纪要

杨刚

关键词:英格兰, 北爱尔兰, 结直肠外科, 年会
摘要: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放射性肠瘘的诊治体会

    放射治疗是癌症的一种治疗手段,但在治疗腹部或盆腔肿瘤时,有时可引起严重的肠道并发症--放射性肠瘘. 1998年 1月至 2002年 12月,我院收治宫颈癌放疗后肠瘘 22例、直肠癌术后补充放疗后肠瘘 1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邵冰峰;蒋松琪;江晓晖;朱汉达;黄健;吴金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中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作者:李峰;孟荣贵;傅传刚;金国祥;喻德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重度痔疮的3年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 PPH)治疗重度痔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2000年 7月至 2003年 7月我院收治的 352例Ⅲ、Ⅳ度痔疮患者行 PPH术,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 1、 6、 30 d以及随访终点时的疼痛、出血、坠胀和水肿情况.结果 352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 9 min; 术后 1 d疼痛的发生率为 20.5%、出血的发生率为 5.7%;至术后 30 d时疼痛、出血情况明显改善.术后( 46.9± 10.9) h首次排便;平均住院( 4.4± 1.2) d;恢复正常工作的平均时间为( 8.0± 1.7) d.术后并发症以尿潴留( 10.0%)和出血( 5.7%)多见.随访 313例患者( 93.6%),平均随访时间( 27.0± 7.4)个月,仅有 4.5%的患者表现为少量出血, 其余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重度内痔的理想方法.

    作者:姚礼庆;钟芸诗;孙益红;戈少云;刘厚宝;郑烈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几种贮袋的评价

    近年来,全直肠系膜切除(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的理念已广泛应用于直肠癌治疗的外科实践中.直肠癌局部解剖、病理、生物学行为及其远端转移规律等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显著提高,为众多患者解决了精神上的负担和生活、社交上的不便 [1].然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残余直肠过少、甚至缺如,超低位及结肛吻合术式往往导致肛门括约肌、肛垫及盆腔植物神经丛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在保肛之后,往往伴随控便能力的障碍.近 20年来,结直肠外科医生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的消化道重建中,设计了不同的贮袋,使得保肛术后的控便问题有了显著的改善 [2- 4].

    作者:胡牧;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顺行性结肠灌洗术的临床应用

    顺行性结肠灌洗术( antegrade colonic enema, ACE)是指在近端结肠腔内置入导管,向远端进行灌洗,达到结、直肠排空.是近些年来提出的治疗排便失禁或慢性便秘的一种手术方法 [1].发展至今,采用广泛的是结肠导管术 [2].现就 ACE的临床应用做一概述.

    作者:徐晓东;喻德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当前对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对策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之势.尽管在高发地区,结肠癌的发病率高于直肠癌,但从全国范围而言,直肠癌的发病率仍高于结肠癌.特别在我国直肠癌患者中, 70%的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下,属低位直肠癌.因此,其治疗上的要求和难度远较结肠癌和上段直肠癌高.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低位直肠癌根治与功能间的矛盾,既要提高根治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长期生存率,又要提高保肛手术成功率、避免永久性结肠造口和保全泌尿生殖功能.

    作者:郁宝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致急性左股动脉栓塞一例

    患者男, 74岁.因腹泻、大便次数增多 3月余,便血 1周于 2003年 8月 30日入院.入院后行肠镜及病理活检提示距肛缘约 10.0 cm处直肠腺癌.于 2003年 9月 5日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吻合术.术中见直肠腹膜反折下方直肠前壁有一约 10.0 cm× 6.0 cm质硬肿块,侵及直肠达半周,穿透肠壁全层,未侵及邻近器官,肿瘤附近直肠上血管走行区肠系膜内及肠系膜血管根部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腹主动脉、髂总动脉明显硬化.术中输同型全血 800 ml,术后常规对症治疗.术后 6 h突然出现左下肢麻木、疼痛,左下肢厥冷、呈苍白色,左足背动脉、左窝动脉及左股动脉搏动消失.考虑为急性左侧股动脉栓塞,急诊在全麻下行左股动脉取栓术,共取出长约 60 mm血栓.动脉血栓取出后,近侧股动脉出现搏动性喷血、远侧动脉见有逆行血流,左足背动脉及左窝动脉搏动恢复,左下肢体颜色渐转红润,皮温恢复.结束手术后密切监护心、肺、肾功能,观察动脉血气、电解质、肝肾功能和尿量,给予抗凝、预防血管痉挛等综合治疗.动脉取栓术后 24 h,出现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抢救及急诊行血液透析治疗无效,于动脉取栓术后 48 h,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术后血栓病理检查为动脉血栓形成,血栓内未见有癌细胞.

    作者:孙小林;胡晓华;娄善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伟;肖旭波;姚永强;王婷;聂哲群;范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成人结肠冗长症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成人结肠冗长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 32例成人结肠冗长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 26例 (81% )有顽固性便秘, 11例 (34% )有腹痛、腹胀, 6例 (19% )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25例经 X线钡剂灌肠透视确诊. 17例为结肠冗长症Ⅰ型, 5例为Ⅱ型, 10例为Ⅲ型.本组行乙状结肠切除 15例;右半结肠切除 2例;降结肠、乙状结肠切除,将脾曲横结肠向下游离与直肠上端吻合 5例;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切除,再将横结肠右半拉下与直肠上端吻合 7例;全结肠切除,回肠末端与直肠上端吻合 3例.术后随访 3个月~ 4年,疗效满意.结论经 X线钡剂灌肠可确诊成人结肠冗长症;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杨维良;张新晨;杨学伟;张伟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对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术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对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行联合受累脏器整块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 182例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 97例行联合脏器切除治疗患者的疗效与同期 85例未行联合脏器切除治疗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7例患者切除的相关脏器为 165个,经病理组织学证实 51例 (52.6% )的 50个相关脏器 (30.3% )有癌浸润,另外 46例 (47.4% )的 115个 (69.7% )相关脏器为炎性浸润,受累脏器以小肠为常见,占 28.9%( 28/97).经联合脏器切除后, 97例患者 1、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3 5%、 67 1%和 49 4%;而同期 85例仅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姑息切除治疗者 1、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1.1%, 58.8%和 10.5%.结论对于局部晚期的结直肠癌患者,积极施行周围联合脏器切除术,是提高 5年生存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作者:李强;柳建中;王家仓;孙涛;崔青皓;王殿昌;郝希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的临床处理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69年 1月至 2002年 12月收治的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患者 18例,就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结果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邓侠兴;杨卫平;陈皓;尹路;彭承宏;蔡伟耀;李宏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痔出血期间施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止血效果的观察

    在痔出血期间,选择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 PPH)能否达到满意的近期止血效果,应是引起关注的问题之一.我院自 2001年 1月以来,对 47例出血性痔施行了 PPH手术,并对其近期止血效果进行评估,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金林;王厚清;卢晓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胃癌患者的外科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971~ 2002年外科收治的年龄超过或等于 70岁的 45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胞胀或不适 (74.3% ),以及消瘦 (53.3% )和食欲下降 (47.1% ).临床Ⅲ、Ⅳ期患者占 63.9%. 413例患者予以手术治疗,胃切除 316例 (76.5% ),其中根治性切除 231例 (73.1% ),姑息性切除 85例 (26.9% ).并存有重要器官慢性病变 238例 (52.7% ),出现术后并发症 194例 (47.0% ).手术患者 5年生存率 32.9%,其中胃切除患者为 43.0%,根治性切除患者为 57.9%,姑息性切除患者为 2.7%.结论老年胃癌患者多为临床Ⅲ、Ⅳ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应提高早期诊断率;适宜的手术治疗是提高老年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但应做好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程爱群;李翔;朱捷;葛睿;杜卫东;秦朝晖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和预防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日益引起重视.现将我院 1990年 3月至 2003年 3月收治的 31例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徐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患者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一次性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术中行一次性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 55例胃癌患者(治疗组)与未行此方法治疗的 101例患者(对照组)的腹腔游离癌细胞检出率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的温热灌注液游离癌细胞检出率为 7.3%,对照组冲洗液的癌细胞检出率为 30.7%( P< 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两年内腹腔复发率分别为 14.5%和 38.6%( P< 0.01).治疗组术后 1、 2、 3年生存率分别为 100%、 80.0%和 61.8%,对照组则为 96.0%、 52.5%和 35.6%,两组 2、 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结论一次性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简便、高效、安全,具有杀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作用,可降低患者术后腹腔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

    作者:陈小春;潘凯;张桂英;夏利刚;王东;杨晓东;左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英格兰和北爱尔兰 2002年和 2003年结直肠外科年会纪要

    作者:杨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结直肠充气螺旋 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结直肠充气螺旋 CT扫描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从 1998年 8月至 2002年 12月,对术前 64例经结肠镜活检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结直肠充气,然后行螺旋 CT扫描,采用 Dukes分期法,将螺旋 CT分期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结直肠充气螺旋 CT图像能清晰地显示全部结直肠肿块,对浆膜层浸润的敏感性为 95.2% (40/42),特异性为 40.9%( 9/22),准确性为 76.6%( 49/64);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性为 75.0%( 15/20),特异性为 90.9%( 40/44),准确性为 85.9%( 55/64);总的分期准确性为 64.1%.结论结直肠充气螺旋 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局限性.

    作者:孙灿辉;孟悛非;李子平;余深平;许达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低位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低位直肠癌是指发生在距肛缘 3~ 6 cm以内的肿瘤 [1].一般认为低位直肠癌(小于 10 cm)的局部复发率高于高位直肠癌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状吻合器的问世、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普及、术前放射治疗和化疗的开展以及新的化疗药物的应用,使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作者:顾晋;周永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0年至 1999年 262例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 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远切缘长度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有关,肿瘤部位、远切缘长度与局部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和远切缘长度是影响术后复发转移的预后因素,远切缘长度是影响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远切缘长度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肿瘤远切缘短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增大.

    作者:梁君林;万德森;潘志忠;周志伟;陈功;卢震海;李力人;伍小军;丁培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预防与处理

    腹部外科手术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功能障碍,少数患者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发展为胃肠功能衰竭,因此,须引起腹部外科医生的重视.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类型和诱因颇多,现仅就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几种常见类型,结合文献和我们的初步经验,浅谈其预防与处理方法.

    作者:彭俊生;詹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