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预防与处理

彭俊生;詹文华

关键词:腹部手术, 胃肠手术后, 消化道功能障碍, 胃肠功能衰竭, 外科手术后, 外科医生, 临床症状, 处理方法, 常见类型, 预防, 文献, 经验, 患者
摘要:腹部外科手术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功能障碍,少数患者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发展为胃肠功能衰竭,因此,须引起腹部外科医生的重视.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类型和诱因颇多,现仅就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几种常见类型,结合文献和我们的初步经验,浅谈其预防与处理方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致急性左股动脉栓塞一例

    患者男, 74岁.因腹泻、大便次数增多 3月余,便血 1周于 2003年 8月 30日入院.入院后行肠镜及病理活检提示距肛缘约 10.0 cm处直肠腺癌.于 2003年 9月 5日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吻合术.术中见直肠腹膜反折下方直肠前壁有一约 10.0 cm× 6.0 cm质硬肿块,侵及直肠达半周,穿透肠壁全层,未侵及邻近器官,肿瘤附近直肠上血管走行区肠系膜内及肠系膜血管根部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腹主动脉、髂总动脉明显硬化.术中输同型全血 800 ml,术后常规对症治疗.术后 6 h突然出现左下肢麻木、疼痛,左下肢厥冷、呈苍白色,左足背动脉、左窝动脉及左股动脉搏动消失.考虑为急性左侧股动脉栓塞,急诊在全麻下行左股动脉取栓术,共取出长约 60 mm血栓.动脉血栓取出后,近侧股动脉出现搏动性喷血、远侧动脉见有逆行血流,左足背动脉及左窝动脉搏动恢复,左下肢体颜色渐转红润,皮温恢复.结束手术后密切监护心、肺、肾功能,观察动脉血气、电解质、肝肾功能和尿量,给予抗凝、预防血管痉挛等综合治疗.动脉取栓术后 24 h,出现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抢救及急诊行血液透析治疗无效,于动脉取栓术后 48 h,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术后血栓病理检查为动脉血栓形成,血栓内未见有癌细胞.

    作者:孙小林;胡晓华;娄善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直肠壶腹成形术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直肠壶腹成形术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对改善患者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 2001年 11月至 2003年 6月期间 ,21例患者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应用直肠壶腹成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 21例患者,均行一期吻合,未行结肠或回肠预防性造瘘.有 1例出现吻合口瘘的临床症状,术后 6例患者日排便次数为 5~ 10次, 1例 10次以上; 8例稀便, 4例夜间便逸, 12例不能控制稀便气体, 11例便急. 3个月后排便功能恢复至接近正常.未发现壶腹炎、吻合口狭窄.结论直肠壶腹成形术应用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能明显改善排便功能.

    作者:陈超武;黄观清;谢靖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造口法腹腔镜胃后壁黏膜下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胃造口法腹腔镜胃后壁黏膜下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 42例胃肿瘤患者采用此法治疗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灶位于胃体后壁 23例,胃底后壁 19例;肿瘤直径 1.5~ 5.2(平均 2.4) cm.术式主要步骤为病灶定位、胃前壁切开、肿瘤提出胃腔、肿瘤切除、前壁缝合.结果 41例手术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 68 min,平均术中出血 25 ml.术后疼痛轻微, 术后第 1天可恢复活动,第 3天恢复进食,平均住院天数 7.4 d.有 5例患者术后病理显示为低度恶性间质瘤,随访 10~ 4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胃造口法腹腔镜胃后壁黏膜下肿瘤切除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印慨;郑成竹;柯重伟;李际辉;华积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结直肠充气螺旋 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结直肠充气螺旋 CT扫描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从 1998年 8月至 2002年 12月,对术前 64例经结肠镜活检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结直肠充气,然后行螺旋 CT扫描,采用 Dukes分期法,将螺旋 CT分期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结直肠充气螺旋 CT图像能清晰地显示全部结直肠肿块,对浆膜层浸润的敏感性为 95.2% (40/42),特异性为 40.9%( 9/22),准确性为 76.6%( 49/64);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性为 75.0%( 15/20),特异性为 90.9%( 40/44),准确性为 85.9%( 55/64);总的分期准确性为 64.1%.结论结直肠充气螺旋 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局限性.

    作者:孙灿辉;孟悛非;李子平;余深平;许达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放射性肠瘘的诊治体会

    放射治疗是癌症的一种治疗手段,但在治疗腹部或盆腔肿瘤时,有时可引起严重的肠道并发症--放射性肠瘘. 1998年 1月至 2002年 12月,我院收治宫颈癌放疗后肠瘘 22例、直肠癌术后补充放疗后肠瘘 1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邵冰峰;蒋松琪;江晓晖;朱汉达;黄健;吴金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中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作者:李峰;孟荣贵;傅传刚;金国祥;喻德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不切断 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空肠袢肌电活动的改变

    目的研究不切断 Roux- en- Y食管空肠吻合法对 Roux- en- Y滞留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普通健康幼猪 14只,随机分为不切断 Roux- en- Y食管空肠吻合组(实验组)和 Roux- en- Y食管空肠吻合组(对照组).术后 1周检测空肠袢平滑肌肌电.结果慢波频率:实验组 8.4 cpm,对照组 6.1 cpm;慢波振幅:实验组 2.31 mV,对照组 0.66 mV;峰电发生率:实验组 11.7%,对照组 7.4%;峰电振幅:实验组 0.58 mV,对照组 0.31mV;实验组平滑肌肌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实验组 MMC Ⅲ相时程为 6.9 min,较对照组的 4.2 min明显延长( P< 0.01), MMC周期实验组( 43.3 min)较对照组( 56.2min)明显缩短( P< 0.01).结论不切断 Roux- en- Y食管空肠吻合法可有效改善 Roux- en- Y滞留综合征.

    作者:薛东波;魏云巍;张日平;张伟辉;宋洪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顺行性结肠灌洗术的临床应用

    顺行性结肠灌洗术( antegrade colonic enema, ACE)是指在近端结肠腔内置入导管,向远端进行灌洗,达到结、直肠排空.是近些年来提出的治疗排便失禁或慢性便秘的一种手术方法 [1].发展至今,采用广泛的是结肠导管术 [2].现就 ACE的临床应用做一概述.

    作者:徐晓东;喻德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基因表达谱芯片在筛选直肠癌转移相关基因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相关基因群的表达和初步功能.方法按一步法抽提人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组织的 RNA,将 2000条人类基因 PCR产物按微矩阵排列于化学涂层的载玻片上,制成基因芯片;将等量的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组织总 RNA分别逆转录合成荧光分子掺入的 cDNA-链做探针,混合后与上述基因芯片杂交,经严格洗片后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计算机分析后比较两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在 2000条基因中,直肠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共 43条( 2.1%),其中上调 11条( 0.5%),下调 32条( 1.6%).表达异常的基因与细胞周期调节、细胞骨架与运动、细胞凋亡、细胞内信号传递、 DNA的合成与修复、 DNA的结合与转录、蛋白质的翻译合成及免疫功能相关.结论微矩阵基因芯片在筛选直肠癌转移时 ,相关基因的改变具有快速、高通量、高敏度等特点,直肠癌转移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的分析为预防和控制直肠癌的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线索.

    作者:陈尧;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屈翔;王宇;张仲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英格兰和北爱尔兰 2002年和 2003年结直肠外科年会纪要

    作者:杨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伟;肖旭波;姚永强;王婷;聂哲群;范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0年至 1999年 262例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 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远切缘长度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有关,肿瘤部位、远切缘长度与局部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和远切缘长度是影响术后复发转移的预后因素,远切缘长度是影响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远切缘长度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肿瘤远切缘短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增大.

    作者:梁君林;万德森;潘志忠;周志伟;陈功;卢震海;李力人;伍小军;丁培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对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手术创面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的临床价值

    作者:隋永领;杨道贵;邵峰;刘志恒;魏法才;陈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几种贮袋的评价

    近年来,全直肠系膜切除(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的理念已广泛应用于直肠癌治疗的外科实践中.直肠癌局部解剖、病理、生物学行为及其远端转移规律等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显著提高,为众多患者解决了精神上的负担和生活、社交上的不便 [1].然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残余直肠过少、甚至缺如,超低位及结肛吻合术式往往导致肛门括约肌、肛垫及盆腔植物神经丛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在保肛之后,往往伴随控便能力的障碍.近 20年来,结直肠外科医生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的消化道重建中,设计了不同的贮袋,使得保肛术后的控便问题有了显著的改善 [2- 4].

    作者:胡牧;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和预防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日益引起重视.现将我院 1990年 3月至 2003年 3月收治的 31例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徐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一间医院十年来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病理特征变化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解放军总医院 10年来收治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病理特征变化趋势.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 1993年 1月 1日至 1998年 3月 31日和 1998年 4月 1日至 2003年 6月 30日两个时间段各 63个月( 5年 3个月)连续收治的有完整记录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对这两个时间段的肿瘤发病人数、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病理类型、 Dukes分期及组织学分级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共有 2379例有完整记录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第一时间段有 968例,第二时间段有 1411例,平均患病年龄为 56.8岁.第一时间段与第二时间段比较,平均发病年龄为 55.1岁比 58.4岁( P< 0.001);近侧结肠癌所占比例为 21.6%比 26.4%( P< 0.01),总的结肠癌患者所占比例为 46.2%和 50.3%; Dukes A加 B期和 Dukes C加 D期比较分别为 39.3%比 49.6%和 60.7%比 50.4%( P< 0.001);病理类型及组织分级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10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显著增加;发病年龄趋向老龄化;发病部位有向近段转移的趋势;病理类型及组织分级无明显变化;晚期病例明显减少.

    作者:郭立国;陈凛;卢灿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腹腔微转移的检测

    腹腔内脱落癌细胞或微小癌灶 (又称腹腔微转移 )是导致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联用癌胚抗原( CEA)、基质金属蛋白酶- 7(MMP- 7)和细胞角蛋白 20(CK20) 3种标志物检测腹腔内脱落癌细胞,以期提高腹腔微转移的检出率.

    作者:李良辉;池畔;陈大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的临床处理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69年 1月至 2002年 12月收治的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患者 18例,就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结果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邓侠兴;杨卫平;陈皓;尹路;彭承宏;蔡伟耀;李宏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预防与处理

    腹部外科手术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功能障碍,少数患者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发展为胃肠功能衰竭,因此,须引起腹部外科医生的重视.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类型和诱因颇多,现仅就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几种常见类型,结合文献和我们的初步经验,浅谈其预防与处理方法.

    作者:彭俊生;詹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