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殊年龄段胃癌和结直肠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陈峻青

关键词:年龄段, 胃癌, 结直肠癌, 诊断, 营养状况, 手术范围, 平均寿命, 年龄范围, 胃肠癌, 疾病谱, 诊治, 饮食, 青年, 老年, 患者
摘要:对特殊年龄段(青年和老年)胃癌和结直肠癌(胃肠癌)患者,既往有关诊治方面的报道较多.但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饮食营养状况的改善、疾病谱发生的变化,能够施行手术年龄范围的放宽以及手术范围的扩大,对其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术中美蓝染色及抗细胞角蛋白20检测淋巴结及其微转移在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注射美蓝行直肠系膜及淋巴结染色检测淋巴结及其微转移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插管注射美蓝6 ml(美蓝染色组),使直肠系膜及各组淋巴结染色以统计淋巴结数目,同时行抗细胞角蛋白20(CK20)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微转移情况;并与同期32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常规手检法(常规手检组)检出的淋巴结数目进行对比.结果美蓝染色组肠旁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检出数目均明显多于常规手检组(P均=0.000).美蓝染色组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阴性者,经CK20免疫组化染色,其转移阳性率增加17.7%;14例Dukes B期患者(46.7%)经淋巴结CK20免疫组化染色需重新确定为Dukes C期,1例患者(36.7%)出现跳跃淋巴结微转移现象.结论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注射美蓝行淋巴结染色能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行CK20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其微转移灶,能提高淋巴结阳性检出率,使病理分期更准确.

    作者:夏利刚;左敏;潘凯;王东;杨小东;陈小春;钟克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青年人胃癌的诊治特点

    胃癌通常被认为是中老年易患疾病,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以上;但在世界范围内青年人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有报道青年人胃癌占胃癌发病总数的2.2%~6.0%,其中30岁以下患者占1%左右[1];个别报道高达14.8%[2].国内报道36岁以下患者中男:女为1:1.28,随着年龄增长,男女发病率趋于相等,50岁以上则男:女转为1:0.72,66岁以上达1:0.60[1].国外情况相似,30岁以下男:女为0.85:1,而30岁以上男:女则为1.45:1[3].

    作者:张一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结肠憩室病患者基质胶原Ⅰ、Ⅲ代谢异常的研究

    目的探讨憩室病与结肠组织中基质胶原代谢的关系.方法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测定14例憩室组患者和14例对照组患者结肠组织中基质胶原的总量并分别测定基质胶原Ⅰ、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13的含量.结果两组基质胶原总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731,P》0.05).憩室组结肠组织基质胶原Ⅰ含量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6±0.31)p·μm2和(1.61±0.34)p·μm2,两组比较,t=2.216,P《0.05.而憩室组结肠组织基质胶原Ⅲ含量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62±0.33)p·μm2和(1.41±0.39)p·μm2,两组比较,t=2.075,P《0.05.基质胶原Ⅰ/Ⅲ的比值憩室组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83±0.25和1.14±0.28,两组比较,t=2.793,P《0.01.MMP-1憩室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1±0.91)p·μm2和(6.11±0.94)p·μm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58,P《0.05).两组间MMP-13的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687,P》0.05);但MMP-13并非在所有的病例中都表达,憩室组的表达率为57.14%(8/14),对照组表达率为21.43%(3/14),两组表达率比较,X2=4.87,P《0.01.结论憩室病患者结肠组织中基质胶原Ⅰ/Ⅲ比值的降低是导致憩室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与MMP-1和MMP-13的异常表达有关.

    作者:曹苇;张丰;贾鑫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

    痔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多发的外科疾病.有症状的痔可称为痔病.痔的治疗方法较多,且各有其适应证、禁忌证,治疗不当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多次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就肛垫的解剖生理、痔的病理生理以及对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曾制定了《痔诊治暂行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和专家意见,进一步草拟了《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供广大临床医师参照试行.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白介素-2基因增强胞嘧啶脱氨酶基因的抗结肠癌效应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白介素(IL)-2基因与胞嘧啶脱氨酶基因(EC-CD)对结肠癌的治疗效应.方法分别以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CD、AdCEACD转导EC-CD基因;AdCMVIL-2转导人IL-2基因.分别在体外、内(Balb/c nu/nu裸鼠)研究EC-CD基因联合人IL-2基因对LOVO细胞肿瘤的治疗作用.结果LOVO细胞受AdCMVIL-2感染后,细胞生长有比较明显的抑制.AdCEACD/氟胞嘧啶(5-FC)联合AdCMVIL-2可增强对LOVO细胞的细胞毒作用(P=0.001),肿瘤生长明显抑制(P=0.000),联合治疗的效果与单用AdCMVCD/5-FC接近(P=0.815).结论联合IL-2基因可明显增强EC-CD基因抗肿瘤效应,且可弥补靶向性载体治疗效率较差的缺点.

    作者:沈历宗;华一兵;吴文溪;许德华;丁强;刘新垣;王国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7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目的研究70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3月至200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121例(Ⅰ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小于70岁、但在60岁以上的478患者(Ⅱ组)的手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Ⅰ组较Ⅱ组输血量多、住院时间长,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1,P=0.0106).并发症的发生率Ⅰ组为29.8%,Ⅱ组为21.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3.855,P=0.0496).术后平均生存时间Ⅰ组(48.0±2.0)个月,Ⅱ组(48.0±1.9)个月;两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816).结论对7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后有较高的生存率,应对其积极地采取根治手术治疗.

    作者:冼沛中;康旭;许庆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家族性肠型胃癌的临床特征

    目的进一步研究家族性肠型胃癌的临床特征.方法随访2个家族性肠型胃癌家族,对肿瘤患者特点和家族遗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家系中共发现7例胃癌患者,年龄43~72岁(中位年龄65岁).并在2个家系中各发现1例胃癌之外的肿瘤患者(1例食管癌、1例升结肠癌).结论2个家族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家族中除发生胃癌外还发生其他器官肿瘤.

    作者:孙晴;金万炳;管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反义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转染对人胃癌细胞系的影响

    目的探讨反义人端粒酶(hTERT)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构建hTERT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经脂质体介导转染人未分化胃癌细胞系HGC-27,通过Southern blot检测外源反义基因的整合;RT-PCR及DNA测序法检测反义基因的转录;RT-PCR半定量方法检测被封闭目的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TRAP及PCR ELISA方法检测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外源反义hTERT基因已整合入细胞并获稳定转录,且能显著封闭目的基因转录的mRNA,并显著抑制HGC-27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HGC-27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结论端粒酶反义hTERT基因可有效地应用于胃癌的基因治疗.

    作者:尹家俊;胡祥;金礼吉;袁晓东;安利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引用外文期刊情况初步调查

    为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图书信息部门及时了解国外胃肠外科方面的研究进展,获取本学科新信息,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1~2003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所有文章中应用的外文期刊文献作了统计调查.

    作者:陈子辉;李成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第二届国际消化道修复与重建外科学术论坛会议纪要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继续教育发展和培训中心、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西南协作组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第二届国际消化道修复与重建外科学术论坛于2004年6月17~2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

    作者:胡建昆;陈志新;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老年人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

    目的探讨老年人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2年70岁以上老年贲门癌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72.6岁,男女比例6.2:1.术前合并心肺功能异常57例(79.2%).病理类型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40例,55.5%);Borrmann分型Ⅱ~Ⅲ型64例(88.9%);PTNM分期Ⅱ~Ⅳ期68例(94.4%).经腹手术68例,其中根治性手术54例;胸腹联合切口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15.5%),其中肺部感染4例,切口感染裂开1例,吻合口瘘2例,心肺功能不全2例.死亡2例.结论高龄贲门癌患者病理类型以中高分化腺癌为主,术前合并症多,手术应强调规范化与个体化兼顾的原则.

    作者:陈德利;刘弋;刘斌;朱宝和;曹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生存期的差异.方法对1994年6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与生存情况进行不同年龄段的对比分析.结果658例患者中,男:女=2.2:1.全组年龄19~89(平均57.0)岁.按不同年龄段将患者分为4组,A组:小于或等于40岁,71例(10.8%);B组:大于40岁至60岁,281例(42.7%);C组:大于60岁至70岁,205例(31.2%);D组:大于70岁,101例(15.3%).全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82.8%,随访率95.7%,中位生存期30.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3%、40.2%和33.2%.A组的男女比例为1:1.1(34/37),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01);低分化腺癌占90.1%(64/71),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01).肿瘤部位,各组均以胃下部癌所占比例为多(35.9%~47.5%);临床分期A组以Ⅲ、Ⅳ期为主(74.6%),B、C组以Ⅲ期为多(47.3%、45.4%),D组以Ⅱ期为主(43.6%).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和总住院日各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01),而术后住院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青年人胃癌以女性和低分化腺癌所占比例较高;临床分期较晚;根治性手术切除率较低.老年胃癌患者的总住院时间较长,但老年不是手术的禁忌证.

    作者:彭俊生;詹文华;陈正煊;何裕隆;蔡世荣;崔冀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吻合器加支撑引流管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为进一步降低保肛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我院自2001年至2003年用吻合器加支撑管法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19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相阳;张彤;孙永信;吴凌云;韩方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老年人结直肠腺瘤癌变的特点及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人结直肠腺瘤癌变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0~2004年收治的76例70岁以上的结直肠腺瘤癌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77.5岁,男女比例为2.8:1,平均病程2.6年.Dukes A期占22.4%,B期占63.2%,C期占14.5%.术前并存疾病的发生率为68.4%,并存2种以上疾病者为40.8%.主要采取根治性切除及肠段切除术,分别占46.1%和43.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9%,术后死亡率为2.6%,手术切除率100%.5年以上生存率为47.4%.结论对老年人结直肠腺瘤癌变患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加强术前并存疾病的处理和术后监测,可以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治愈率,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谭卫民;邓伟雄;庄思敏;莫隽全;罗建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方法与微创治疗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方法及微创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疑诊结直肠癌的患者进行普通肠镜和特殊肠镜(放大肠镜和超声肠镜)检查,选择适宜的病例进行微创治疗.结果30例患者术前经特殊肠镜检查均确诊为早期结直肠癌,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病变浸润深度超声肠镜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91.3%.本组结直肠癌大体形态分类以亚有蒂型居多(53.3%);腺体开口以ⅢL加Ⅴ为主(50.0%).微创手术治疗16例(53.3%),开腹手术14例.随访12~67个月,除1例盲肠癌患者术后第8天并发急性肺栓塞死亡外,余29例均无复发.结论术前应用放大肠镜或超声肠镜检查对早期结直肠癌诊断率高;选择适宜的病例进行微创治疗是可行的.

    作者:李志霞;安大立;王烨;韩加刚;吴江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纪要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每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于2004年5月8~13日在位于美国中部德克萨斯州风景秀丽的达拉斯市Hyatt酒店召开.来自全美及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结直肠外科医师参加了这次盛会,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代表也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共收到论文700多篇,现将大会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作者:顾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与外剥内扎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治疗重度脱垂性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54例Ⅲ~Ⅳ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组进行PPH(治疗组)和外剥内扎术(对照组)治疗,每组177例,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指数、肛门功能测定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原有症状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3.5±3.2)与(26.6±6.3)min、(7.0±2.5)与(24.0±8.0)d和(3.0±1.0)与(10.5±3.5)d,两组比较,(P《0.01).术后疼痛指数治疗组(2.3±1.2)明显低于对照组(7.7±1.1)(P0.01);治疗组肛门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肛管压力测定治疗组手术前后无变化;而对照组术后明显降低(P《0.01).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除肛缘外残留皮赘发生率治疗组(7.9%)较对照组(4.5%)增多(P《0.05)外,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PH在治疗Ⅲ~Ⅳ度混合痔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手术,但长期疗效尚需追踪随访.

    作者:杨晓东;潘凯;王东;夏利刚;陈小春;李明伟;王晓学;钟克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胃脂肪瘤一例

    患者女性,59岁.因上腹隐痛不适1年于2003年6月23日入院,偶伴反酸、嗳气,以饱食后为重.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胃镜见胃窦部前壁黏膜下有一肿物向腔内突出,突起的黏膜表面有溃疡灶,提示为胃窦部黏膜下肿瘤、胃溃疡,见图1.于6月25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胃窦黏膜下有一直径约3.0 cm肿物,质软、色淡黄、有完整包膜、未侵及浆肌层,黏膜面可见直径约0.8 cm、0.6 cm、0.4cm的溃疡灶3处,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恢复好.于7月7日出院.病理报告为胃窦部脂肪瘤、胃溃疡,见图2.

    作者:曲路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低位直肠癌术前放疗联合化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联合放疗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7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手术组进行常规手术治疗;综合治疗组予以卡培他滨口服和放疗后再手术.结果综合治疗组于放化疗结束后检查发现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活动度增加,下极距肛缘的距离延长0.8~1.5(平均1.2)cm;手术切除标本见大片坏死组织、细胞变性、癌周浸润消失以及肿块旁淋巴结大部分坏死和癌周血管闭塞.综合治疗组和单纯手术组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80.0%和100%,两组比较P《0.05;保肛率分别为34.3%和82.9%,两组比较P《0.01;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7.9%和0,两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术前卡培他滨联合放疗对于低位直肠癌是目前较好的新辅助治疗方案.

    作者:郑伯安;邹寿椿;邓高里;董全进;张成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肿瘤疫苗在胃癌治疗中的进展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第一位[1].而且,目前我国就诊的胃癌患者大多属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仅为50%左右,术后5年生存率只有30%~40%[2].

    作者:石彦;余佩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