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中透光试验在定位诊断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肖国毅

关键词:光试验, 定位诊断, 肠血管畸形, 下消化道出血, 现报告如下, 切除吻合术, 出血灶, 患者, 肠管, 病变
摘要:肠血管畸形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术前往往难以确定出血灶.我院自 1996年 3月至 2001年 10月对 7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术中采用透光试验,明确肠血管畸形病变部位后行肠管切除吻合术,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胃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是指外科手术后的伤口感染和手术部位的深部腔隙或器官感染,如胸腔感染、腹腔感染、脓肿形成等.此类感染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 15%,占全部外科患者感染的 40% [1],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每例接受手术的患者都有可能发生术后感染,但概率大小不同.胃肠道手术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重点.

    作者:黎沾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术中透光试验在定位诊断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肠血管畸形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术前往往难以确定出血灶.我院自 1996年 3月至 2001年 10月对 7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术中采用透光试验,明确肠血管畸形病变部位后行肠管切除吻合术,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国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TNP-470对裸鼠体内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 TNP 470对裸鼠体内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 16只人结肠癌皮下移植瘤裸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隔日予以 TNP 470-30 mg/kg,皮下注射,对照组予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 4周后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和图象分析技术检测肿瘤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 TdT介导的 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TNP 470明显抑制了肿瘤的生长,抑瘤率为 45.53%.实验组肿瘤中 PCN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凋亡指数上升,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结论 TNP 470除了通过抗血管生成作用抑制肿瘤生长外,还可通过抑制 LOVO细胞本身的增殖和诱导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黄宗海;范应方;吴爱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肠多发性平滑肌肉瘤一例

    患者女, 59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痛 2个月,于 2001年 11月 23日收入我院消化内科.

    作者:经纬;毕建威;张林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治现状

    腹膜假黏液瘤( pseudomyxoma peritionei, PMP)是一种以大量黏液胶状物质分散种植于腹腔腹膜或大网膜表面为特征的临床少见疾病 [1-3].因其病因、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尚缺乏规范的治疗.临床病理亦可因缺乏经验而不能确诊,易导致误诊和延误治疗.

    作者:宋京海;黄美雄;韦军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乙状结肠血管瘤自发性破裂出血并穿孔一例

    患者男, 67岁.因突发持续性腹痛 8 h于 2001年 11月 11日急诊入院.查体见腹稍膨隆, 腹肌紧张,满腹有压痛及反跳痛, 移动性浊音阳性.

    作者:管强;廖传文;厉鼎琦;时军;黄文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并大出血的治疗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发生率低,约占十二指肠溃疡 5%~ 10%,内科治疗效果差,手术困难 [1, 2],而且其并发症较多,若处理不当,易产生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屈新才;郑启昌;卢晓明;张寿熙;陈道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单纯修补术加奥美拉唑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85例的体会

    我院自 1990~ 2001年间应用单纯修补术加奥美拉唑 (洛赛克 )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8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志先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

    胃肠外科是普通外科领域中范围广、病种多的一门专业.胃肠外科手术的范围小如简单的阑尾切除术、大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盆腔脏器切除术等.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如麻醉技术、重症监护、微创外科等)的飞速发展,使医务人员不但在术前对病情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评估,并对一些异常发现进行及时必要的处理;同时也为患者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手术条件,使他们能更好地承受难度更大、更复杂的手术,并使高龄及伴有各种合并症的患者都能较顺利地得到治疗和康复.但是,围手术期处理是否得当仍然是直接影响疾病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吴肇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 10年收治的 16例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 18.8%)有典型的经期便血. 2例( 12.5%)误诊为直肠肿瘤, 6例( 37.5%)为妇科腹腔镜检时发现直肠病变. 12例( 75.0%)直肠病变位于距肛缘 7~ 9 cm处.局部切除 6例, Dixon手术 10例,其中吻合器吻合 8例,术后均无并发症,直肠无复发.结论 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应注意避免遗漏直肠病变,腹腔镜、直肠腔内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Dixon术式为根治直肠病变和减少复发的有效方法,吻合器使用具有操作简便、费时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黄美近;黄奕华;汪建平;陈正煊;何裕隆;詹文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滑疝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滑疝的特点和评价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滑疝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9年 1月至 2001年 12月收治并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 16例滑疝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滑疝患者中,斜疝 15例(其中 2例为复发疝), 直疝 1例.均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法,疝环大小为 2.5~ 5.0 cm, 其中 5例为 5.0 cm.疝内容物右侧多为盲肠、膀胱,左侧多为乙状结肠、膀胱. 16例中,除 2例术后有轻度皮下积血、 1例偏头痛外,其余 13例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均在术后 4~ 5 d出院.随访 5~ 40个月,无 1例术后复发.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滑疝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滑疝手术中应熟悉解剖层次,避免不必要的损伤,以减少术后复发.

    作者:胡建昆;陈佳平;陈志新;肖乾虎;周总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尾肠囊肿二例

    尾肠囊肿又称直肠后囊性错构瘤,起源于胚胎时期尾肠的残迹,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良性病变.临床上常因误诊而采取不当的治疗措施.

    作者:汪建平;黄宗海;杨祖立;范应方;林汉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控制人癌胚抗原与共刺激分子 B7-1的表达

    目的构建能在真核细胞内高效表达的 CEA/B7-1共表达核酸疫苗,为进一步研究癌胚抗原 (CEA)核苷酸疫苗、佐剂及它们的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 RT PCR及基因重组技术获得 CEA的真核表达质粒 pIRES CEA,并利用酶切、连接等手段与共刺激分子 B7-1基因重组成通过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连接的含有两个表达单元的真核共表达质粒 pIRES CEA/IL-2.结果全自动电化学法定量测定 CEA表达量为 (23.73± 0.26)ng/ml,流式细胞仪测 B7-1为 44.65%.结论 CEA/B7-1共表达载体在真核细胞中能高效表达 CEA和 B7-1.

    作者:何天霖;傅传刚;王中川;曹贵松;王庆敏;戴建新;孙树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反义寡核苷酸在胃癌治疗研究中的现状

    反义核酸技术是肿瘤基因治疗的策略之一,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碱基互补原则,用人工合成或生物体表达的特定互补的 DNA或 RNA片断(反义核酸) ,以抑制或封闭专一靶基因表达的技术.反义核酸的来源总体上有 3条途径:第一是人工合成 RNA表达载体的构建;第二是利用诱导剂诱生反义核酸;第三是人工合成反义寡核苷酸,其中反义寡核苷酸因制备容易而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崔越宏;徐惠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黑斑息肉病及其合并恶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黑斑息肉病及其合并恶变的临床特征,提高其诊断和治疗的水平.方法对 1982年 2月至 2001年 8月间收治的 28例黑斑息肉病 (其中 5例并发消化道恶性肿瘤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 13例( 46.4%)有明确的家族史.皮肤黏膜色素沉着( 100%)、腹痛( 78.6%)、便血( 57.1%)为主要临床表现;恶变( 17.9%)、肠梗阻 (67.9% )、消化道出血 (57.1% )为主要并发症;恶变患者确诊时的平均年龄 30岁. 22例予内镜高频电凝切除术, 10例予息肉切除,恶变的 5例予肠切除.恶变者的病理组织学分型均为黏液腺癌.结论 黑斑息肉病患者是典型的恶性肿瘤高发人群,发病年龄轻,病理分化程度较差,故应定期复查内镜.内镜高频电凝切除术是提高黑斑息肉病远期疗效的有效方法.

    作者:宋京翔;卿三华;黄祥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成人直肠黏膜脱垂的疗效初探

    目的为治疗成人直肠黏膜脱垂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 PPH),对 8例直肠黏膜脱垂患者环形切除 3~ 5 cm直肠黏膜.治疗后第 2、 4、 12、 24周随访.结果患者术后 3 d内出院,手术时间、住院日明显缩短.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排便规律,大便粗细正常, 肛门自主收缩有力、持久,做排便动作时无黏膜脱出.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经肛门 PPH治疗成人直肠黏膜脱垂,手术操作方法简便、易掌握,使用安全,如操作得当,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应成为经肛门治疗直肠黏膜脱垂的首选方法.

    作者:凌瑞;王为忠;郑建勇;李孟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果胶酶治疗胃石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胃石症的发病机制,分析和总结果胶酶治疗胃石症的疗效.方法在体外将山楂、柿子嚼碎后置入新鲜胃液,分为加白酒和不加白酒两组后放入 37℃恒温箱内,观察胃石形成的经过及时间,再分别加入果胶酶,观察其解聚过程及时间.对 54例胃石症患者服用果胶酶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加白酒组形成胃石的速度较快,果胶酶能有效溶解胃石. 54例患者服用果胶酶 6 h后吞钡透视见胃石完全消失, 症状、体征完全缓解.结论 果胶酶能有效溶解胃石,是治疗胃石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曲志敏;曲增君;姜修敏;于忠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联合胞嘧啶脱胺酶与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治疗小鼠胃癌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 UPRT)基因对胞嘧啶脱胺酶( CD) /氟胞嘧啶( 5-FC)前药转换酶系统抗瘤作用的增强效应.方法 将携带 UPRT基因和 CD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通过 PA317细胞包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并浓缩和纯化.建立 615小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瘤内反复多次注射携带 UPRT和 CD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同时腹腔内给予 5-FC,观察抑瘤效果.结果逆转录病毒介导 CD基因瘤内原位转导,同时联合应用 5 FC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在肿瘤接种后第 12天,对照组肿瘤体积为( 2.367± 0.371) cm3,而 CD/5-FC治疗组肿瘤体积大小为( 0.704± 0.358) cm3,肿瘤生长明显受抑( P< 0.000 5).联合转导 UPRT基因后,于肿瘤接种后第 16天,肿瘤体积为( 0.731± 0.255) cm3,而单独应用 CD基因治疗组肿瘤体积为( 1.455± 0.370) cm3,从而证实联合转导 UPRT基因可进一步增强 CD/5 FC自杀基因系统的抑瘤作用 ( P< 0.001).结论联合转导 UPRT基因,可显著增强 CD/5-FC自杀基因系统的抗瘤效应.

    作者:姬舒荣;张奕;顾琴龙;刘炳亚;朱正纲;林言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氟尿嘧啶加甲酰四氢叶酸术前化疗对人体胃癌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加甲酰四氢叶酸( 5-FU加 CF)术前化疗对人体胃癌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及免疫组织化学 LSAB法,对 35例胃癌患者经 5-FU加 CF术前化疗前后的肿瘤组织进行细胞凋亡指数 ( AI)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检测.结果 5-FU加 CF化疗后人体胃癌组织细胞 AI为 (6.245± 2.127)%,明显高于化疗前( 4.340± 1.570)% (t=7 585, P< 0.001). PCNA表达化疗后为( 42.21± 8.01)%,明显低于化疗前( 58.52± 14.76)% (t=7.870, P< 0.001).结论在人体胃癌组织中, 5-FU加 CF术前化疗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抑制其增殖.

    作者:徐立;詹友庆;李威;孙哓卫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反义人类端粒酶 RNA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反义人类端粒酶 RNA逆转录病毒载体对结直肠癌 HT29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以端粒酶为靶点的结直肠癌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将端粒酶 hTR的 cDNA反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 pLXRN中,转染包装细胞 PT67后获得反义重组病毒,感染结直肠癌 HT29细胞.采用 RT PCR检测 hTR表达,端粒酶重复扩增法( 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TRAP)检测端粒酶活性,绘制生长曲线了解细胞生长状态,倒置显微镜观察和 DNA 片段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反义 hTR作用后的结直肠癌细胞 hTR表达下降,端粒酶活性和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出现凋亡.结论反义 hTR对结直肠癌 HT29细胞的生长和端粒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可能以 hTR为靶点对结直肠癌进行基因治疗.

    作者:王智勇;徐文怀;田凤军;王振军;吕英谦;鞠晓明;朱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