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与髋臼骨折

洪石;吴征杰;李雪;陈元荣;陈小康;彭博

关键词:骨盆,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机器人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与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12月期间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5例新鲜闭合性骨盆与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为22 ~ 69岁,平均65.2岁.骨盆骨折9例,根据Tile分型:B型5例,C型4例;髋臼骨折6例:前柱骨折3例,后柱骨折2例,横形骨折1例.所有患者均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行各通道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术中记录透视次数、导针调整次数、螺钉终位置与规划时的偏移量.术后摄CT评价螺钉位置优良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定期随访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手术共置入26枚螺钉,患者透视次数为12 ~ 49次,平均置入每枚螺钉透视17.3次;术中导针调整次数0~2次,平均0.3次;实际路径与规划偏离0.82 ~1.42 mm,平均1.06 mm.所有患者无手术相关神经、血管损伤,术后CT验证无螺钉切出骨皮质,螺钉位置优良率为100%.2例患者失访,其余13例患者术后获12 ~ 14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平均为88.6分(68~96分).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功能症状. 结论 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行骨盆与髋臼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精准、安全、透视次数少,将成为骨盆与髋臼骨折微创手术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数字骨科:骨科领域的第三次技术浪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自1999年9月创刊,时值2019年已进入第20年的发展时期.20年来本刊伴随着我国创伤骨科的成长,见证了创伤骨科学的发展;为我国创伤骨科的发展起到了知识传播、学术导向、专业引领与成果发布的载体作用,有力推动了我国创伤骨科学的发展.本刊已成为我国骨科领域的重要学术核心期刊及创伤骨科医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刊物.借此2019年来临之际,在此,我代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向20年以来关心本刊建设与发展的本刊顾问、编委、通讯编委、审稿等专家及广大读者表示由衷的谢意!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不同组合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术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组合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中的力学稳定性. 方法 采用27个Synbone人造股骨,先按照AO/OTA分类制作成不稳定型(31-A2.1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再在正、侧位X线片上,按照前内侧皮质对位的正性、中性和负性进行两两组合,分为9组(n=3):正-正组、正-中组、正-负组、中-正组、中-中组、中-负组、负-正组、负-中组、负-负组,共27个标本.然后采用头髓钉固定.在生物力学测试机上进行静态加载、疲劳测试和极限加载,检测头颈骨块的相对位移和屈服载荷.结果 正-正组、正-中组、正-负组、中-正组、中-中组、中-负组、负-正组、负-中组、负-负组标本疲劳试验后头颈骨块的垂直位移分别为(5.33±0.58)、(7.83±0.29)、(7.73±0.15)、(8.17±0.29)、(8.33±1.15)、(8.83±0.29)、(9.33±0.58)、(9.67±1.15)、(12.00±1.0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正组标本垂直位移小,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服载荷分别为(4 967±153)、(4 467±58)、(3 717±76)、(2 767±58)、(2 533±58)、(2 267±58)、(1 833±58)、(1 667±58)、(1333±58)N,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极限加载后,失败表现为股骨头-颈界面松动2例,转子间区域界面松动15例,远端交锁螺钉处劈裂骨折2例,股骨远端与固定的夹具界面松动断裂8例. 结论 头颈骨块与股骨干的内侧皮质支撑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稳定性起主要作用,前侧皮质支撑起次要作用,术中要尽量避免内侧皮质的负性对位.

    作者:李双;张世民;张立智;胡孙君;杜守超;熊文峰;谭军;刘宝山;王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邵阳正骨医院骨科收治的19例儿童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10例;年龄2~12岁,平均6.37岁;左侧10例,右侧9例.均为屈曲型骨折,按照骨折移位程度分型:断端有明显嵌插并伴有旋转移位型11例,断端无接触完全移位型8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方法治疗.术后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Flynn评分评定肘关节功能. 结果 1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5 ~60 min,平均30 min.所有患者术后获12 ~ 24个月(平均18.0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Flynn评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10例,良7例,一般2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骨化性肌炎、肘内翻及医源性尺神经损伤.1例患者出现针孔感染并松动退钉现象. 结论 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是治疗屈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术中撬拨辅助复位可降低切开率.

    作者:孙燕;肖黎;何东;陈志峰;覃银河;熊光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关节镜下修复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Brostr(o)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12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足踝外科应用关节镜治疗的17例(17踝)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资料.男5例,女12例;年龄为18~ 52岁,平均28岁;左踝9例,右踝8例.术前诊断慢性踝关节不稳,术中采用全关节镜下Brostr(o)m术修复距腓前韧带.比较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 结果 1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个月(10 ~ 18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伤口感染.1例患者发生腓浅神经麻痹,未经处理,自行恢复.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由术前(47.5±3.4)分提高至(95.7±2.1)分,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10.12±3.23) mm减小至(4.02±1.68) mm,距骨倾斜角由术前15.20°±3.43°减少至6.02°±2.64°,VAS评分由术前(5.7±1.8)分降至(1.6±1.4)分,以上项目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关节镜BrostrJm术修复慢性踝关节不稳可以很好地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且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黄若昆;雷波;赵晶晶;吴明正;张绍华;潘昊;谢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双束Endobutton完全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Ⅴ型新鲜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 探讨双束Endobutton完全解剖学重建治疗Rockwood 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根据喙锁韧带原止点行完全解剖学重建治疗的25例Rockwood Ⅴ型新鲜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15例,女10例;年龄18 ~ 67岁,平均43.0岁.肩锁关节脱位均为单侧,左侧14例,右侧11例.手术方式选择双束Endobutton完全解剖重建技术.分别于术后3、6、12、18和24个月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摄双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患侧及健侧喙锁间距. 结果 25例患者术后获24 ~ 48个月(平均34.0个月)随访.疼痛VAS评分从术前的(5.0±0.9)分下降至术后24个月的(0±0.5)分,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的(45.0±5.6)分提高至术后24个月的(95.0±2.9)分,患侧喙锁间距从术前的(23.0±5.4)mm恢复至术后24个月的(8.0±0.9) mm,以上项目术前与术后24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患侧喙锁间距与健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发生肩锁关节再脱位、锁骨喙突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双束Endobutton完全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是安全、可靠、新颖的术式,其应用于Rockwood Ⅴ型新鲜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方加虎;薛骋;宋李军;张浩;唐国龙;李翔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新年致辞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的广大读者、各位创伤骨科同仁们:大家新年好!在2019年伊始,我谨代表AO创伤中国委员会向全体AO讲师、AO会员以及所有创伤骨科同仁致以新年的祝福,愿大家在即将到来的农历猪安康幸福!2018年,对AO Foundation来说是具有里程碑的一年,因为AO成立60周年了!从初5个人的先驱小组到现在覆盖全球的骨科教育组织,60年的努力造就了现在的辉煌.同时,我们也迎未了AO Foundation第15位主席,来自美国密西西比的Robert McGuire教授.他在12月Davos学习班时表示,会进一步支持AO中国的发展并会在今年2月来中国访问交流.

    作者:吴新宝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新年致辞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在这新春即将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全体中智医疗公司向大家致以节口问候,感慰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们的各位骨科领域的专家领导,新、老客户及业界同仁们.在这里,也对长期为健康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学者及编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祝愿《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越办越好!

    作者:张晶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多发伤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83例多发伤患者资料.男1 17例,女66例;年龄为16~ 84岁,平均47.3岁.损伤部位:颅脑损伤16例,胸部损伤24例,脊柱损伤9例,骨盆髋臼骨折64例,上肢骨折40例,下肢骨折14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行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DVT的发生情况,然后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入院与术后D-二聚体水平、手术时间、术中输血、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及损伤类型等.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多发伤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42.08% (77/183).77例DVT患者中:12例为近端血栓(6.56%),65例为远端血栓(35.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2 h、存在脊柱损伤是多发伤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多发伤患者下肢DVT的发病率较高.年龄>60岁、手术时间≥2 h、存在脊柱损伤是多发伤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孙健平;王鹏飞;薛汉中;张斌飞;刘曙光;孙亮;李忠;张堃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坚持深入推进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的研发与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及各种手术器械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已逐步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的预后[1-2].因此,微创技术被众多医生的推崇与应用,也受到了广大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认同与赞誉.腔镜技术以电子镜像代替肉眼直视,以小切口微创精准操作代替大切口、广泛剥离的手术步骤,具有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特点.腔镜技术用于关节与脊柱疾病治疗与修复已有几十年的历史[3-4].在创伤骨科中,虽然腔镜技术已用于修补肩袖撕裂、肩、肘、腕等关节内骨折的复位,但是临床上仍缺少大宗的病例报道和长期的随访结果.

    作者:张英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携手创新,共赢未来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新年将至,天朗气清,我谨代表纳通医疗集团向《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感谢多年来对纳通的关心和支持!纳通将与大家一起迎来2019年的春天,迎来纳通成立以来的第2 3个年头.2018年10月,北京市工商联发布了“2018北京民营企业百强”榜,纳通以第49位入选,同时还入选了“北京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百强”榜和“北京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百强”榜.如今,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纳通在创新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作者:徐志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组合铰链式肩峰、锁骨解剖板的设计及临床研究

    目的 设计并研发一种适用于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新型组合铰链式肩峰、锁骨解剖板,并观察其疗效. 方法 自行设计并研制一种新型组合铰链式肩峰、锁骨解剖板.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一科收治的21例(21肩)肩锁关节脱位或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6例;年龄(41.5±4.2)岁.14例肩锁关节脱位根据Rockwood分型:Ⅲ型7例,Ⅳ型5例,Ⅴ型2例;7例锁骨远端骨折均为NeerⅡ型.均采用自行设计并研制的解剖板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第3周、3、6、12、15个月门诊随访肩关节功能情况(Constant评分),通过X线片评估手术前、后喙锁间隙改变及稳定情况及取出内固定后喙锁间隙丢失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 20个月(平均18个月);Constant评分:术前[(49.7±4.9)分]<术后3周[(57.6±5.9)分]<术后3个月[(83.2±5.7)分]<术后6个月[(90.4±4.0)分]<术后12个月[(94.3±4.2)分]<术后15个月[(98.1±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喙锁间隙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肩锁关节及其锁骨骨折复位稳定,取出内固定后无一例再脱位发生.结论 组合铰链式肩峰、锁骨解剖板使用方便,能提高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装置.

    作者:李俊;卢士学;丁磊;沙玉山;陈利帮;彭泽标;文莉;刘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新年致辞

    时光穿行,春秋代序,挥手作别砥砺奋进的2018年,阔步迈入华章初展的2019年.值此岁序更替之际,我谨代表山东威高新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向一直以来支持我们的各界同仁们致以节日问候和新年祝福,祝大家2019年新春愉快,同时祝愿《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蒸蒸日上、越办越好!

    作者:孔建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分步拉伸法治疗腘动脉创伤缺损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应用分步拉伸法治疗腘动脉创伤缺损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6年3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29例腘动脉创伤缺损的患者资料.男19例,女10例;年龄16 ~61岁,平均38.3岁.腘动脉缺损长度2~5 cm,平均3.7 cm.术中利用外固定支架固定膝关节于屈曲位,适当游离后直接吻合腘动脉断端,术后4周开始分步间断调整外固定支架至膝关节伸直位,逐渐拉伸血管至原来长度.术后严密观察足趾的颜色、皮温、趾腹张力、毛细血管反应等情况.术后6个月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术后12个月对伤肢膝关节和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所有肢体血供恢复良好,分步拉伸过程中无吻合口破裂、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术后6个月CTA显示腘动脉通畅,无假性动脉瘤、动脉及静脉瘘形成.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优15例,良10例,中4例.踝关节的功能:优18例,良8例,中3例. 结论 应用分步拉伸法治疗腘动脉创伤缺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建兵;顾三军;殷渠东;徐可林;李海峰;孙振中;芮永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骨盆骨折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3D打印模型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8月,获取常规手术(常规组)与3D打印技术(3D打印组)辅助治疗骨盆骨折的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功能恢复Majeed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采用RevMan5.3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n =513),3D打印组221例,常规组29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8.11,95%CIPP:-74.16~-22.06,P<0.001).3D打印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50.63,95%CI:-337.42 ~-163.84,P=0.000).3D打印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85,95% CI:1.07~3.20,P=0.030).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1,95% CI:0.32 ~1.17,P=0.140). 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骨盆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助于改善手术效果.

    作者:汪松;潘彬;李浩;刘勇;王慧颖;郭含军;查国春;冯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与髋臼骨折

    目的 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与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12月期间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5例新鲜闭合性骨盆与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为22 ~ 69岁,平均65.2岁.骨盆骨折9例,根据Tile分型:B型5例,C型4例;髋臼骨折6例:前柱骨折3例,后柱骨折2例,横形骨折1例.所有患者均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行各通道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术中记录透视次数、导针调整次数、螺钉终位置与规划时的偏移量.术后摄CT评价螺钉位置优良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定期随访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手术共置入26枚螺钉,患者透视次数为12 ~ 49次,平均置入每枚螺钉透视17.3次;术中导针调整次数0~2次,平均0.3次;实际路径与规划偏离0.82 ~1.42 mm,平均1.06 mm.所有患者无手术相关神经、血管损伤,术后CT验证无螺钉切出骨皮质,螺钉位置优良率为100%.2例患者失访,其余13例患者术后获12 ~ 14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平均为88.6分(68~96分).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功能症状. 结论 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行骨盆与髋臼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精准、安全、透视次数少,将成为骨盆与髋臼骨折微创手术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

    作者:洪石;吴征杰;李雪;陈元荣;陈小康;彭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后深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后伤口发生深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十堰市太和医院创伤骨科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9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18例,女72例;年龄为18~73岁,平均39.8岁.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深部感染分为深部感染组和无深部感染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并对与发生深部感染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90例患者术后获13 ~31个月(平均21.3个月)随访.11例患者发生深部感染,跟骨闭合性骨折的深部感染率为5.7%(11/1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深部感染组相比,深部感染组止血带时间更长,更多采用传统外侧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致伤原因、骨折类型、是否引流及缝合方法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止血带时间大于80 min(OR=5.949,95% CI:1.216 ~29.108,P=0.028)、传统外侧入路(OR =5.414,95%CI:1.507 ~19.452,P=0.01)是跟骨闭合性骨折发生深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止血带时间长及采用传统外侧入路是跟骨闭合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采用跗骨窦入路且将止血带时间控制在80 min以内是预防跟骨闭合性骨折发生深部感染的关键因素.

    作者:赵星;赵猛;关韶勇;梁波;李继军;张劲松;刘家国;徐圣康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游离股薄肌移植在创伤后肢体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由高能量损伤导致的肢体重要神经损伤或主要肌群毁损后的功能重建一直是困扰创伤骨科医生的难题.当局部没有可供选择的肌肉、肌腱及动力神经移位重建时,具有疗效确切、恢复迅速等优点的游离功能肌肉移植已成为肢体严重损伤后功能重建的理想方法.股薄肌由于具有肌腱长、延展性好、血供恒定、血管神经蒂长、供区部位隐蔽、无明显供区功能丧失、吻合一套主要血管蒂可以供养整块肌肉及肌肉表面的皮瓣等解剖特点,被认为是游离功能肌肉移植的理想供区,临床应用广泛.单一股薄肌、双重股薄肌、吻合单一血管蒂的长收肌-股薄肌移植等各具特色而能满足不同的临床需要.同时,作为决定游离功能肌肉移植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关键的受区佳动力神经,也一直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肢体动力功能的发展、股薄肌的应用解剖及其在肢体重要神经损伤及肢体毁损伤后主要肌群缺损功能重建中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陈超杰;任高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新年献辞

    2018年即将过去,2019年马上来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谨代表幸好医疗衷心感谢一直关心、支持、帮助我们的骨科专家、教授们、客户们、朋友们,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合家幸福!《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秉承“创新办刊,质量至上,提升影响”的办刊理念,在2018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中国骨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祝愿《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越办越好.

    作者:郑雄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新年致辞

    旺犬辞岁,金猪贺春.我们告别了励精图治、发奋进取的2018年,迎来了充满希望、锐意创新的2019年.在此,天津威曼衷心感谢《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感谢多年来一直支持和信任天津威曼的骨科同仁,值此新春之际,送上诚挚的敬意与祝福!

    作者:天津市威曼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新年献辞

    尊敬的全国创伤骨科同仁:大家好!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非常高兴和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全国创伤骨科同仁们一道告别充实、坚定的201 8,共同迎来崭新、奋进的201 9.在此,我谨代表OTC(国际骨折与创伤治疗协会)中国分会,祝各位奋战在创伤一线的同道们新年快乐,事业有成!

    作者:柴益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