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李晓影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内科, 消化性溃疡,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内科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00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经4-6周的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0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有效。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相关文献
  • 康复新液联合胰岛素外敷治疗糖尿病合并褥疮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液联合胰岛素外敷治疗糖尿病合并褥疮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22例糖尿病合并褥疮患者分为对照组19例和观察组19例。对照组采用全身治疗加常规换药;观察组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褥疮换药处按常规外科清创后,用康复新液联合胰岛素外敷治疗。观察15d后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100%,对照组84.2%,经比较,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胰岛素外敷能加速糖尿病合并褥疮的治愈。

    作者:周春雷;孙健;王新会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浅谈在护理教学中学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健康教育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所发挥作用也日益增长,为了让学生在走上临床后能熟练地应用健康教育的技巧,必须重视在校期间的培养。要在课程设置、心理沟通及实践方式等方面全方位训练加强学生此项能力。

    作者:张昕烨;穆葆慧;孙琬婷;吕静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CT增强检查时对比剂注入失败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

    分析26例CT增强检查患者对比剂外渗的原因,提出干预措施。对比剂外渗与患者年龄、全身性疾病、导管与流速匹配等因素有关⑴。另外与护理人员在使用高压注射器过程中疏忽大意造成的不良事件有关。护理人员的精湛的操作技能、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是CT增强检查中对比剂注入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2014年7月~2016年4月我院儿科收治的79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咳嗽、气喘、肺:等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显著,能够帮助患儿减轻痛苦,减少用药治疗时间。

    作者:申兆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脑卒中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相关因素及凝血指标的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脑卒中PICC治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其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置PICC导管的脑卒中患者资料共500例,其中发生静脉血栓患者36例(观察组),未发生血栓患者资料464例(对照组),分析观察组36例患者多项临床资料因素与疾病分布情况,总结静脉血栓相关因素,并对比两组患者血凝指标表现。结果:PICC 致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手术史、合并症、穿刺方法、穿刺部位与尖端位置等相关(P<0.05);静脉血栓形成后,APTT、PT凝血指标显著下降,DD指标明显升高(P<0.05)。结论:PICC致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多,治疗期间可依据APTT、PT、DD等血凝指标变化对症预防血栓形成。

    作者:张培花;高平;马宁;范金环;陈曦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健康教育在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自我保健中的重要性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自我保健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对门诊120例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观察随访6个月,设问卷调查比较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的行为。结果:健康教育后,患者自我保健行为明显提高(P<0.01)。结论: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按医嘱服药,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健的防治能力、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顺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大规模新生儿听力筛查与早期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分析大规模新生儿听力筛选,并观察分析早期干预对筛选出的听力障碍新生儿听力的效果。方法:从2013-2015于我院筛查的100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50例),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干预的对照组(50例),观察两组患儿的听力的筛选结果。其中大规模新生儿的听力筛选主要采用筛查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法进行大规模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经过大规模新生儿听力筛选后得出,我市新生儿的听力障碍发生率为0.25%,新生儿的通过率为99.75%。对照组患儿初筛50例,初筛率为100%,通过47例,通过率为94%,复筛率为100%,通过48例,占96%。对照组初筛率100%,通过41例,占82%,复筛率100%,通过40例,占80%,观察组患儿的听力筛查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规模新生儿听力筛选对新生儿今后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新生儿的听力水平,提高新生儿的听力恢复水平,效果确切,值得推广【1】。

    作者:赵嘉雯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南京市玄武区2008-2012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新涂阳结核病患者特征分析

    目的:发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新涂阳结核病患者的不同特征,为如何更好地开展我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0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实施中登记的玄武区现住址的流动与常住人口新涂阳结核病患者,分析两者的不同特征。结果:流动人口新涂阳结核病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分布主要为青壮年,职业主要是民工。常住人口患者以中老年为主。在两种人口新涂阳肺结核患者中,职业为不详和其它的构成比分别是57.9%和46.4%。结论: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项目的实施,加强了我区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为更好地开展我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经验。

    作者:王克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浅谈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用已经形成的系统规范的新生儿抚触方法对试验组新生儿进行抚触,观察其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抚触对促进新生儿的认知能力、生长发育有良好的效果。结论:抚触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效益好、易掌握的医疗护理技术,值得普及和推广。

    作者:于志清;万明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血管病变治疗与血管健康维护

    血管性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病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等,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但上述疾病本身不是心脏或大脑器官发生病变,而是供应上述脏器的血管发生了粥样硬化和局部阻塞所致。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300多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50%,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重残。尽管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病死率不断降低,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所面临的疾病负担仍然在逐步增加。血管病变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已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往认为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而实际上,目前我国大城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0-55%岁壮年人群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30余岁即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者也偶有发生。更为令人担忧的是,20世纪末期及以后出生的人群,幼年起便接受高脂饮食、长期伏案工作、缺乏适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推测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还会进一步提前。而30-55岁年龄段正是事业的黄金时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和致残不仅极大地增加了个人、家庭的不稳定因素,也对我国过民经济的顺利发展造成巨大隐患,为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受疾病打击后的小姑娘存者,相当一部分可能残留运动耐量降低和偏瘫等器官功能障碍,极大地影响其生活质量,虽然能够长期存活,却无法继续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即使是没有明显躯体后遗症者,对如何预防疾病再次发作往往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表现在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症状较轻,对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终很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另一部分人则对疾病抱有过度恐惧的心理,从此长期卧床休息、远离正常生活,无法完整地回归社会。

    作者:孟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日照市东港区2013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

    目的:分析日照市东港区2013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owing Immunization, 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 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情况。方法: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截至2014年7月31日报告的2013年发生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日照市东港区2013年共报告AEFI171例,其中一般反应154例(90.06%),和异常反应14例(8.19%),偶合症3例(1.75%),未出现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接种差错和疫苗质量事故。总报告发生率为48.76/10万剂,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的报告发生率分别为44.20/10万剂和3.99/10万剂。接种单位的报告覆盖率为100.00%,较多分布在3~7月(59.65%),发生率为66.21/10万(χ2=16.158, P 0.01)。AEFI≤1岁的占62.57%。报告发生AEFI病例数较多的疫苗为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41例)、23价肺炎疫苗(20例)和白破二联疫苗(15例)。报告发生率较高的疫苗为23价肺炎疫苗(328.19/10万)、白破二联疫苗(175.30/10万)和麻风疫苗(108.17/10万)。接种≤1d发生的占85.38%。临床诊断中以发热、红肿和硬结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中以过敏性皮疹多见。AEFI 报告的完整率、及时率均在95%以上。结论:东港区AEFI监测系统运转正常,敏感性较高。

    作者:孟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平喘镇咳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4种化学药品检验方法

    目的:探讨平喘镇咳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4种化学药品的检验方法。方法:分别检测平喘镇咳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的4种化学药品:磷酸可待因、醋酸地塞米松、醋酸泼尼松、盐酸麻黄碱。使用HPLC法对样品进行分离测定。结果:在UltiMate3000中分别注入从磷酸可待因、醋酸地塞米松、醋酸泼尼松、盐酸麻黄碱当中获取的对照品储备液,进行2次实验,得出线性范围,计算分别的检出限。磷酸可待因1.21ng、醋酸地塞米松5.41ng、醋酸泼尼松2.12ng、盐酸麻黄碱0.44ng。经过HPCL检测后结果全部相同,对照品溶液色谱和试品溶液色谱没有保留时间一样的色谱峰出现。结论:使用HPLC检验平喘镇咳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的4种化学药品,可为研制中成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作者:梁永革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所导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严格控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重要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1月-2016年9月所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50例,科学分析临床护理措施对控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积极意义。结果:通过严格控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护理措施,146例患者痊愈,痊愈率为97.33%;4例患愈后复发。结论:采取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更好地控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提高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大大地减少复发率。

    作者:白瑞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PICC血栓发生率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对PICC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收集神经外科实施品管圈前、后带管患者资料共300例,活动开展前150例记对照组,活动开展后150例记观察组,品管圈活动将严格按照规范步骤实施,比较两组血栓发生率、护理质量、患者满足度等。结果:观察组血栓发生率(0)较对照组(2.67%)显著降低,护理质量(93.15±2.67)分、患者满意度(95.27±2.49)分,均较对照组[(4.38±5.28)分、(80.13±3.16)分]明显提高,组间差异十分显著(P均<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的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作者:张培花;范金环;马宁;陈曦;高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2012-2015年我院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致病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探讨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分析的临床价值,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5065例疑是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5065份痰标本送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所有的5065份送检痰标本中,有1149份检出病原菌,痰培养总阳性率为22.7%,革兰氏阴性杆菌785株(68.3%),革兰氏阳性球菌253株(22.0%)。前六位细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30.6%)、金黄色葡萄球菌(14.3)、肺炎克雷伯菌(13.8%)、鲍曼不动杆菌(8.4%)、大肠埃希菌(7.0%)、肠球菌属(6.1%)。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耐药性高,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高度敏感,革兰阳性球菌无一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我院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非发酵菌,其耐药性高,多为多重耐药,应及时掌握病原菌构成比及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松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高热惊厥病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的发生原因与护理方法,提高急救护理质量,更好的服务患者。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16名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统计发病情况,根据护理措施前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分析,研究发病原因与护理相关措施及方法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重要性。结果: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惊厥、氧气吸入、及时降温和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216例患儿各项指标均有好转,且均康复出院。结论: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因素复杂,掌握发病原因以及在发病初期进行相关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是救治该病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螺旋CT机故障维修探讨

    根据医院内部各项诊断的数据和资料来看,螺旋CT机是非常重要的医疗设备之一,螺旋CT机在促进我国医疗事业不断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螺旋CT机在使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故,只有针对螺旋CT机使用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提出针对性的维修措施和建议,提高螺旋CT机使用的性能。

    作者:赵允涵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应用西地那非与硫酸镁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应用西地那非与硫酸镁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50例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患儿应用硫酸镁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应用西地那非与硫酸镁进行治疗,以此分析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 SPAP、PaO2、PaCO2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现象(P<0.05),但观察组治疗前、后SPAP、PaO2、PaCO2比较差异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应用西地那非与硫酸镁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也能改善患儿的肺动脉收缩压,建议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杨艳丽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护理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用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组均为40例患者,其中参照组予以基础护理,试验组予以临床护理路径,评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功能锻炼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其功能锻炼知识掌握率、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住院费用相比,参照组高于试验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度,缩短康复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全面普及的价值。

    作者:莫玲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基层药房药品储存与养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的:分析和研究当前基层药房药品在储存和养护方面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对近年来本地区基层医院药房中药品的储存和养护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调查和汇总,分析基层药房药品在储存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果:经过调查统计,基层药房药品的储存和养护工作在采购、制度、人员素质、财务管理以及信息化水平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结论:针对药品储存和养护的现状,基层医院药房应加强对药品管理工作的重视,完善机制,提高人员素质,以便更好的保障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刘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