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彬;林月秋;曾养志
个性化、精确化、微创化与远程化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四大方向.为达到这一目标,医学必须广泛地吸收现代科技领域的各种新成果,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和数字技术相结合就是现代医学发展重要的选择之一.
作者:王成焘;白雪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钢板形态预塑解剖型钢板在贴合骨体方面不需或略需弯板,这有助于干骺部及骨干部复位,钢板的解剖型形态需吻合胫骨远端的形态.低位型钢板不易撞碰软组织.钢板体部的设计可用于经肌肉下通道抵达骨面的微创手术.骨远端内、外侧锁定钢板均有6种长度,有6~18 孔可供选择.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血管壁炎症相关基因的变化和作用. 方法 通过静脉直接损伤建立创伤性DVT形成动物模型,采用Affymetrix基因芯片检测DVT形成、发展过程中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变化,采用倍数变化和Cluster软件对炎症相关基因的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 23个炎症相关基因呈现差异性表达(Log2 ratio≥1).聚类分析显示炎症基因主要分为三簇,其变化趋势与DVT形成变化存在一定规律. 结论 在创伤性DVT形成中炎症相关基因与血栓形成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张春强;黄河;赵智;唐锡章;赵学凌;李世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骨折之一,治疗较为困难,常遗留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行走不稳等功能障碍,相当数量的患者需行关节融合术.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经过了否定与肯定的艰难历程,现已基本达成手术治疗的疗效要优于非手术治疗的共识[1].我科自2002年7月~2006年7月对20例(24足)严重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国产β-TCP人工骨植骨加跟骨异形钢板固定,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袁太珍;陈义泉;龚国龄;廖建中;王进东;张志成;赵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大多数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呈非完全性,治疗目的是减缓继发性损伤、大程度保护残余有活性的神经组织及改善神经功能.临床和动物实验示一些病例能通过损伤区域处少量的残存脊髓(<10%)来支配远端的一些脊髓功能[1].可见,仅仅多挽救百分之几的轴突,就可能给患者带来完全不同的生存质量.
作者:谭俊铭;史建刚;贾连顺;李家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粒子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探讨用0.2T MRI活体示踪自体皮下移植磁化标记BMSCs的分布和迁移的可行性. 方法 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实验组经体外采用SPIO和BrdU双重标记后,与壳聚糖复合植入兔自体大腿皮下.设立自体皮下移植未标记BMSCs组和皮下单纯注射SPIO组为对照组,每组6只.于术后1、5 d及2、4、8周连续行MRI梯度回波T2加权(GRE T2* WI)扫描序列对磁标记细胞成像示踪,并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 磁标记细胞普鲁士蓝染色和电镜检查显示细胞胞浆内含致密铁颗粒.磁标记后自体皮下移植的兔BMSCs在GRE T2* WI序列成像时产生特征性的低信号改变至少维持8周,并观察到从移植部位发出低信号线进入宿主组织.组织学检查显示宿主组织中发现普鲁士蓝阳性细胞和BrdU阳性细胞.结论 体外SPIO能有效地标记BMSCs,利用0.2T MRI活体示踪体自体皮下移植的磁标记兔BMSCs分布和迁移是可行的.
作者:金旭红;杨柳;段小军;王晓宇;王富友;李忠;谭洪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近交系小耳猪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将BMSCs与版纳近交系小耳猪松质骨在体外联合培养,兔桡骨中上段制成1.5 cm的骨.骨膜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复合异种骨,对照组植入单纯异种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行标本的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X线片观察、SPECT扫描及骨密度测试,比较其骨缺损区骨修复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修复,骨密度接近正常;对照组骨缺损区修复缓慢,新骨形成量少;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未修复. 结论 近交系小耳猪骨复合B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能力强,在成骨速度和量上明显优于单纯异种骨.
作者:刘彬;林月秋;曾养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干骨折髓内针内固定、胫腓骨骨折髓内针内固定等手术前通常须在x线片上测量髓腔内径及关节直径,以确定应用髓内针的直径及人工关节的型号大致范围,通常的计算方法为:M=1-a/b(M为放大率,a代表焦点与肢体距离,b为肢体与胶片距离)[1],测量计算比较麻烦;应用估算放大率的刻度尺[2]则又不宜固定于肢体的合适位置上.
作者:李勇;王奎友;王兴武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为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提供一种精确匹配的方法. 方法 正常健康志愿者骨盆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人Amira 3.1(TGS)软件,三维重建髋关节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 12.0软件,确定模型的重心点,设计股骨假体的佳固定方向,提取股骨头表面解剖学形态,建立与股骨头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拟合模板和股骨假体柄孔道成定位模板. 结果 重建的导航模板有较好的匹配性. 结论 通过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分析构建的定位导航模板可以为半髋关节表面置换股骨假体的定位、定向提供有利的帮助.
作者:杜浩;张元智;王钢;陆声;秦煜;金丹;黎健伟;陈炅昊;裴国献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在个人计算机上对髋臼骨折进行虚拟术前手术设计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8例髋臼骨折进行虚拟手术设计,将髋臼骨折.dicom格式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图像分割,将每个骨块变成一个单独个体并被指定颜色,建立骨折三维模型并进行虚拟复位,将.stl格式复位模型导人3D studio Max,并构建合适重建钢板,根据钢板放置位置选择合适长度钢板,塑形固定.根据钢板长度、放置位置、螺钉数量来对比虚拟计划与手术情况是否匹配. 结果 髋臼骨折内固定方式的虚拟手术设计均与术中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结论 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设计对髋臼骨折术前计划制定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扈延龄;金丹;苏秀云;李瑾;张玉忠;裴国献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逆向工程(RE)原理和快速成型(RP)技术设计一种新的胸腰椎椎弓根定位的方法.方法 取患者CT连续扫描数据集,应用三维重建软件Amira 3.1建立胸腰椎三维模型,以.stl格式导出模型.在Imageware 12.0平台打开三维重建模型,定位三维参考平面,利用RE原理寻找椎弓根的佳进钉钉道.提取椎板的表面解剖学形态,建立与椎体后部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拟合模板和椎弓根孔道成定位模板,将椎体和定位模板通过激光RP技术生产出实物模板,手术时利用建立的定位模板与椎体的后部结构相吻合,通过导航孔进行胸腰椎椎弓根的定位,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根据X线片和CT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结果 建立了制作个体化导航模板的方法,通过RP技术生产出的导航模板具有较好的准确性,适用于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导航定位. 结论 利用RE原理和RP技术为胸腰椎椎弓根定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作者:师继红;陆声;张元智;徐永清;李严兵;李军;成友华;郭海;范泉水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内收型股骨颈骨折的不同角度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技术进行比较,判断何种技术生物力学更稳定. 方法 以内收型股骨颈骨折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单腿站立时的受载情况,对倒三角构型不同角度5组模型置钉技术分别进行有限元计算. 结果 三钉固定时,各模型抗扭能力相当,5个模型中,传统模型抗张性较好,其中模型2综合指标好,低角度模型中,虽然模型4、5抗压能力强,但综合指标要差些,其中模型3综合指标差. 结论 倒三角构型时,高角度螺钉固定内收型股骨颈骨折比低角度螺钉固定整体稳定性要好,若将远端钉子紧贴或嵌进股骨距皮质层内固定将提高传统高角度模型的整体稳定性.建议临床使用传统高角度低位置钉模型,避免低角度多钉固定.
作者:徐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中国数字人男一号上肢骨骼肌肉高精度三维模型,为解剖教学、计算机辅助手术计划等应用提供三维数据集. 方法 首先基于中国数字人连续断层图像的四个定位杆坐标值,对断层图像进行射影变换,消除其射影失真.纠正失真后的断层图像再计算其四个定位杆中第一个定位杆图像的质心坐标值,将断层图像裁剪成大小一致的断层图像.其次使用Photoshop中knockout滤镜,完成断层图像的分割.后使用Mimics软件完成三维重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模型的网络发布与共享. 结果 建立了中国数字人男一号上肢骨骼肌肉精确的三维模型. 结论 上肢骨骼肌肉模型的三维交互可视化可以准确反映该区域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同时为数字人三维可视化提供了一种精确快速的方法.
作者:苏秀云;裴国献;李鉴轶;赵卫东;金丹;扈延龄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踝关节前脱位并腓骨下段骨折临床比较少见,早期多以手法或牵引复位,外固定治疗为主.我科自1993年3月~2003年4月对收治的4例陈旧性踝关节前脱位并腓骨下段骨折采用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增华;杨俊涛;谭文甫;谭光华;刘琴;张心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和快速成型技术为脊柱椎弓根定位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C3单关节交锁伴关节突骨折患者CT连续扫描数据集,将断层扫描数据导入Amira 3.1软件,三维重建C3椎体模型,以.stl格式导出模型.在Imageware 12.0平台打开三维重建模型,定位三维参考平面.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寻找椎弓根的佳进钉钉道.提取椎板的表面解剖学形态,建立与椎体后部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拟合模板和椎弓根孔道成定位模板,将椎体和定位模板通过激光快速成形技术生产出实物模板. 结果 建立了制作个体化导航模板的方法,通过快速成型技术生产出的带椎弓根的导航模板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结论 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和快速成型技术为椎弓根的定位和置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作者:陆声;徐永清;李严兵;师继红;范泉水;郭海;石磊;成友华;张元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科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在制造业中的典型代表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CAD/CAM起源于20世纪中叶,我国在80年代后得到快速发展,回顾我国CAD/CAM技术的发展历程,在内容上,从CAD造型、设计,到CAM,到CAE,并出现了反向工程、快速原型等新的分支技术;在应用领域,从航空航天、模具、机械到建筑、化工等工业界各领域.
作者:谢叻;张绍祥;王友;唐雷;张天宇;李鉴轶;谭立文;戴培东;张美超;李严兵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