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骨折

蒋建新;陆男吉;唐明杰;曾炳芳

关键词:加长型, 股骨近端, 髓内钉, 治疗股骨干骨折, 合并, 髋部骨折, 治疗方法, 效果满意, 损伤诊断, 高能量, 复合型, 发生率, 应用, 漏诊, 困难, 报告
摘要: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发生率约为1%~6%[1-3].对于这种复合型损伤诊断困难,容易漏诊,且治疗方法尚未统一.从2004年8月至2006年5月,我科应用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A0/ASIF.proximal femoralnal-long,PFN-long)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骨折17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形态发生蛋白-2活性多肽修饰的重组胶原矿化骨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活件多肽修饰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黏附及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制备重组胶原矿化骨支架材料,将BMP-2活性多肽通过交联剂共价结合到材料上,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表面微观形貌;取第3代BMSCs接种到材料上,以未结合多肽的重组胶原矿化骨作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BMSCs在材料表面的增殖;沉淀法检测BMSCs在材料表面的黏附率;扣描电镜观察比较BMSCs在材料表面的生长形态;通过检测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钙含量,观察BMSCs在材料表面的分化情况. 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旱多孔状;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证实BMP-2活性多肽成功共价结合到材料表面;BMP-2活性多肽修饰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表面BMSCs的黏附和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SCs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MP-2活性多肽可以显著改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经BMP-2活性多肽修饰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吴斌;郑启新;郭晓东;吴永超;李长文;潘海涛;王玉;崔福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Lisfranc关节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I期跗趾关节融合术的比较

    两个小样本对照试验得到的证据尚不足以说明,在Lisfranc关节损伤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的治疗效果要优于I期跗趾关节融合术.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带尺动脉腕上皮支的不同蒂皮瓣的l临床解剖与应用

    自张高孟国内首先报告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以来,因其不牺牲主干动脉、切取方便等优点,在手外科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1-2].

    作者:夏增兵;王丹;袁永健;闵继康;杨文龙;徐旭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三言两语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两种入钉方式固定兔胫骨平台骨折的早期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观察平行关节面和垂直骨折线两种入钉方式固定对兔斜行劈裂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早期牛物力学特性. 方法 30只13个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内侧胫骨平台斜行劈裂的骨折模型,用3枚2.0 mm螺钉分平行关节面(平行组)和垂直骨折线(垂直组)两组进行固定,在术后即刻、1周、2周、4周、8周取材,检测两组内侧平台抗压缩的大载荷、达到人载倚时的功耗、关节面下陷2 mm时的载荷与功耗. 结果不同固定方式在相同时间点的生物力学比较显示:在固定即刻、术后1周和8周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2周和4周时存在显著差异.同种固定方式不同时间点的生物力学比较显示:各检测指标术后早期下降,后逐渐恢复,在术后4周或8周时达到稳定状态. 结论兔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稳定性先下降后逐渐恢复,平行组恢复较快;对于兔胫骨平台单纯斜形劈裂骨折,平行关面固定能提供更稳定的生物力学特性.

    作者:张亚军;陈建海;张培训;徐海林;张宏波;姜保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髋关节后脱位伴同侧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漏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迅速上升,临床髋部骨折脱位患者也明显增加,和以往相比其创伤的程度更严重、伤情更复杂,并且多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原因进行探讨.

    作者:姜为民;朱若夫;储云;杨惠林;唐天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G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早期感染的治疗

    目的 探讨G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早期感染的治疗措施并评估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收治Gustilo Ⅲ型骨盆和四肢开放性骨折经治疗并发早期感染患者46例,其中ⅢA型11例,ⅢB型28例,ⅢC型7例.所有患者初期已行骨折和血管的固定或修复,遗留创面或皮肤坏死范周大小为3 cm×2 cm~50 cm × 35 cm.所有病例均先行清创,更换不恰当的骨折固定方式或调整外固定架固定位置,在感染的肌肉间隙、关节间隙、骨折间隙等分区、分层应用VSD,并根据置管部位和引流情况决定拔管次序和时间.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12例行皮瓣移植和肌瓣移植,34例36处伤u皮片植皮或缝合修复创面.创面愈合后3~6个月视骨折愈合进度和骨折固定稳定情况保留原有固定或更换永久性骨折固定物. 结果本组46例均保肢成功,创面感染均得到控制.游离植皮及组织瓣移植一次全部成活44例,2例游离植皮者由于面积大、术后患者搓动遗留有小创面,经再次植皮后完全消火创面.所有患者体温、血像正常,局部尤窦道、无疼痛,骨折愈合时间5~12个月,肢体功能良好. 结论开放性骨折感染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分区、分层应用VSD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杨润功;张伟佳;侯树勋;郑晓勇;吴克俭;张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再次内固定治疗

    目的 评价股骨转子问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行再次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的疗效. 方法回顺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8年3月间收治的股骨转子问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病例31例,其中25例接受切开复位重新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一期失效的内固定种类包括动力髋螺钉12例,髁钢板3例,角钢板1例,带锁髓内针3例和空心钉6例.根据遗留骨质状况以及骨折类型选择更换的内固定物,包括股骨近端髓内钉12例,动力髁螺钉7例,动力髋螺钉4例和角钢板2例.所有患者均行自体髂骨植骨. 结果随访时间6-84个月,平均2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200 min(120~240 rain),平均出血量1500 mL(800~3000 mL).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24例,愈合率为96.0%(24/25).25例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7分(35~100分),优良率为76.0%.随访患者X线片测量颈十角平均120.(110°~140°),无股骨头缺血坏死表现及髋关节退行性改变. 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患者,股骨近端只要存在可固定的骨质,患者的髋关节无严重损害,再次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作者:孙林;毛玉江;吴新宝;王满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计算机辅助导航热塑膜定位固定无移位髋臼后柱骨折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估应用计算机辅助热塑膜定位系统微刨置入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热塑膜定位系统将20枚空心钉置人10具标本的髋臼后柱.置入螺钉后,通过CR、CT检查螺钉的位置.结果 在计算机辅助热塑膜定位系统辅助下,直接置入螺钉,20枚髋臼后柱螺钉均在安全区内. 结论计算机辅助热塑膜定位系统为微创置入髋臼后柱螺钉提供准确的窄间定位和稳定的路径导航,操作时手术创伤明显减少,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作者:鲁洋;潘进社;张英泽;翟福山;郑占乐;王涛;郝睿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第二足趾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治疗躅趾背侧皮肤缺损

    由于外伤、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躅趾背侧皮肤缺损时,常常伴有肌腱、趾骨和关节的外露,此时创面的覆盖是修复建外科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果采用短缩截趾的方法[1],虽然简单,但是以牺牲重要足趾为代价,必然会影响足的外观和功能.应用交腿皮瓣等带蒂皮瓣的方法[2],虽然能获得创面的覆盖,但是存在需要二次手术、术后固定姿势不适等问题.应用游离皮瓣移植覆盖的方法存在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的缺点.近些年,足背带蒂皮瓣方法的应用撤告较多[3],但是由于供区位于明显的外露部位,手术往往造成明显的瘢痕,存在外观和功能的缺陷.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我们应用以第二足趾胫侧趾血管神经为蒂的岛状皮瓣治疗8例躅趾背侧皮肤缺损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邱继宇;李玉成;赵海涛;沦洛红;王涛;徐军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第四、五跖跗关节活动度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 测量第四、五跖跗关节在不同平面的运动范围,从而了解其活动度,为临床治疗Lisfranc损伤时选择内固定还是融合提供参考. 方法 12例成人新鲜冰冻足部标本,在不同方向对第四、五跖骨头加载下用三维坐标仪测量活动度;然后固定第四、五跖骨,再测其共同的活动度. 结果在500 N载荷下,第四跖跗关节矢状面极限活动度为18.5°±2.5°,水平面为2.8°±0.7°;第五关节跖跗关节矢状面极限活动度为20.2°±2.8°,水平面为7.4°±1.7°;固定第四、五跖骨后,加载第四跖骨头时矢状面的极限活动度为14.5°±1.3°,水平面为2.3°±0.70,加载第五跖骨头时矢状面的极限活动度约为14.8°±1.9°,水平面约为2.4°±0.8°. 结论第四、五跖跗关节具有相当的活动度,远大于内侧柱,且活动具有协同作用,临床上应尽可能保留此两关节的活动功能.

    作者:胡孙君;俞光荣;杨云峰;王明鑫;黄四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骨折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发生率约为1%~6%[1-3].对于这种复合型损伤诊断困难,容易漏诊,且治疗方法尚未统一.从2004年8月至2006年5月,我科应用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A0/ASIF.proximal femoralnal-long,PFN-long)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骨折17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蒋建新;陆男吉;唐明杰;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微型骨锚在锤状指治疗中的应用

    指伸肌腱终腱止点处断裂和撕脱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手外伤,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锤状指畸形.

    作者:黄俊锋;王大平;刘建全;杨欣建;熊建义;陈宏贤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同一个骨科同样的生命

    全国规模大的骨科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COA学术大会于2008年11月13至16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分析

    肱骨近端骨折是包括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以中老年人多见,其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4%~5%[1];多年来其治疗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老年肱骨近端骨折29例,保守治疗14例,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15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福聪;余德涛;艾江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全国86.3%的县报告艾滋病疫情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日前联合主办的2008年世界艾滋病日新闻发布会披露,今年前9个月我国又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万多名,目前全国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6万多名,艾滋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成人干细胞培植器官移植手术首获成功有望彻底改变传统外科手术方式

    由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日前正式对外公布,他们利用部分由成人千细胞技术培养的气管,成功地对一位30岁的西班牙女患者实施了器官移植.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应用前臂带锁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折初步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髓内钉固定系统治疗尺、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3年lO月至2007年3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尺、桡骨骨折患者共94例,其中尺骨骨折35例,桡骨骨折38例,尺、桡骨双骨折2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前若伴有上、下尺桡关节脱位的病例则行石膏单托前臂旋后位固定3周,否则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9~26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0.2周.并发症:术中骨质劈裂2例,桡神经浅支挫伤1例,骨桥连接1例,无血管、肌腱损伤、骨髓炎、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病例,并发症发生率4.2%.术后半年Anderson功能评价:优68例,良22例,可4例,总优良率95.7%.肘关节屈伸丧失0.150,平均5.5°,前臂旋前丧失0~35°,平均14.2°,旋后丧失0~50°,平均18°. 结论髓内钉用于尺、桡骨骨折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于骨质疏松、多段、粉碎骨折,具有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但在l临床应用中需要掌握一定的熟练技术及指征.

    作者:赵亮;王宝军;刘长贵;李亚东;刘振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广东医改试点出方案:常见病处方药实行高限价

    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广东成为全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试点,并已出台价改方案.方案将把常见病处方药纳入政府监管、实施高限价;并在深圳、湛江、韶关三市试点降低公立医院的药价加成,在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探索单病种收费,以遏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缓解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靶向CD40的shRNA干扰抗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靶向CD40的RNA干扰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方法以纯系SD大鼠为供体,纯系Wistar大鼠为受体,行同种异体右后肢移植.27只大鼠肢体移植后随机分为三组,A组:注射入梭华.Sofast.siCD40-2/pSilencer载体复合物600 μL;B组:注射Sofast-pSilencer4.1-CMV neo空载体复合物600 μL;C组:注射生理盐水600μL,以上均通过阴茎背静脉注射.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征象及存活情况,并于第7天对产生免疫耐受大鼠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同时进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B、C组相比,A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 d),未见排斥反应征象;B、C组均于术后近期发牛排斥反应.A组大鼠对供体的淋巴细胞呈现低反应性,移植的供体同系大鼠的肢体得以存活. 结论术后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靶向CD40的shRNA干扰可以抗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作者:张震宇;刘伟;毕郑钢;董清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