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椎过伸性脊髓损伤保守和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西永明;贾连顺;周许辉;陈雄生;宋滇文;袁文;倪斌;肖建如;邵将

关键词:颈椎, 脊髓损伤, 保守治疗, 手术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比较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行早期(小于24 h)和晚期(大于24 h)手术以及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自1995年1月~2005年6月间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32例过伸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1例行保守治疗,27例24 h内行手术治疗,74例24 h后行手术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AISA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早期和晚期手术组术后随访临床疗效好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和晚期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早期和晚期手术组肺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2/31(6.5%)、1/27(3.6%)和9/74(12.2%).结论 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手术治疗疗效好于保守治疗,晚期和早期手术对神经功能改善无明显差异,但晚期手术并发症相对增多.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无移位型舟状骨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

    目前有证据显示,使用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移位型舟状骨骨折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石膏固定.接受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其骨折愈合速度和恢复工作的时间要快于接受石膏固定者.

    作者:Ladislav Nagy;Ian Harris;李旭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人在医海身不由己

    我叫王洪,1964年12月26日出身在湖北省黄冈市的一个小乡村,带着祖辈们的梦想走上了学医的道路.由于自己在5年的学医生涯中勤奋努力,终于留在原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骨科工作.

    作者:王洪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大鱼际皮瓣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大鱼际皮瓣的血供特点,为大鱼际皮瓣的合理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解剖并观察大鱼际皮瓣的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结果 根据拇指桡侧指动脉的来源,将大鱼际皮肤血管分为三型:Ⅰ型为掌浅支(弓)型,Ⅱ型为拇主要动脉型,Ⅲ型为交通支型.大鱼际皮瓣的血供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①由掌浅支或其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支,皮支外径约0.3~1.0 mm;②来源于拇主要动脉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穿支,皮支外径约0.4~0.8 mm;③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向大鱼际桡背侧发出的皮支;④大鱼际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结论 四种来源的血管在大鱼际交织成网状,营养整个大鱼际皮肤,据此可设计成三种类型的带蒂皮瓣:以掌浅支(弓)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为血管蒂的大鱼际皮瓣、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以及大鱼际桡背侧筋膜血管蒂皮瓣.其中以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李文庆;王利;宫云霞;徐达传;张鹏;陈传煌;杨涛;朱小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胫骨远端骨折临床上非常常见,由于骨折远端长度较短,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很难获得稳定的固定,而传统钢板固定法不但对骨折端血供造成较大影响,而且容易造成皮肤坏死增加感染机会,因此治疗比较棘手.

    作者:盛加根;张长青;孙玉强;苏琰;程相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自愈能力差,移植重建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常用的移植物有很多种,其中常用的是自体髌韧带和半腱肌腱,但供区并发症问题一直影响终疗效.

    作者:董启榕;徐又佳;陈海南;王向利;周海斌;谢宗刚;茅泳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新闻特写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外学术论文差异及相关基本问题的认识

    近十年来,我国学术刊物大幅增加,学术论文数目也相应增加.这期间,笔者在国内外几个学术机构工作,并担任国内9种学术刊物和3种欧美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审稿人,现将欧美国家和我国学术论文的工作基础、写作、发表、价值评判上的差异及一些认识作一叙述.

    作者:汤锦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不稳定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骨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西方化,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的发生率也不断上升.

    作者:焦锋;张小海;张永;曾洁明;罗树风;唐东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下肢手术架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术中的应用

    胫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1%,是常见的长骨骨折[1-2].近年来,交锁髓内钉已成为治疗胫骨骨折的首选方法[3].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我们不断致力于改进手术方法,目的是提高手术疗效、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手术强度.

    作者:黄瑞良;区广鹏;赖茂松;熊浩;郑佐勇;李贝;林伟文;周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交通伤所致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的治疗

    目的 探讨交通伤所致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0年12月~2005年6月因交通伤所致的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68例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法采用彻底清创后行骨折固定、血管神经修复,用四种处理方法行创面皮肤覆盖.原位缝合8例(外院处理后转入患者);急诊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复38例,其中皮瓣修复26例,返削植皮12例;延迟一期修复15例,即急诊清创后观察3~7 d,再进行第二次清创,采用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二期处理7例中有3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2例采用肌皮瓣转位并植皮,2例返削植皮,对因一期处理不当致皮肤坏死或形成皮下囊肿患者采用再次返削植皮.结果 原位缝合中1例大部分皮肤成活,7例大面积皮肤坏死.急诊皮瓣完全成活26例,1例边缘部分坏死,其中皮瓣结合皮片移植9例均完全成活,急诊返削植皮12例中10例一期成活,有2例皮片部分坏死.延迟一期修复植皮除1例部分失活,其余皮瓣完全成活.二期处理中皮瓣及植皮均成活.本组患者随访6个月~5年(平均18个月),皮肤创面均完全覆盖,肢体功能恢复:优38例,良23例,差7例,优良率为89.7%.结论 准确判断皮肤撕脱伤所累及组织的伤情、安排周密的术前计划、合理选用创面修复方法是确保皮肤撕脱伤肢体功能获得大程度恢复的关键.

    作者:杨润功;张伟佳;郑晓勇;侯树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骨科会客室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第十届全军骨科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由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承办的第十届全军骨科学术大会于2007年9月21~23日在重庆召开.大会共收到来自101个单位的1438篇稿件,其中有来自大学教学医院和各级总院,也有来自基层驻军医院及边防哨所卫生队.

    作者:许建中;唐康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颈椎过伸性脊髓损伤保守和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比较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行早期(小于24 h)和晚期(大于24 h)手术以及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自1995年1月~2005年6月间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32例过伸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1例行保守治疗,27例24 h内行手术治疗,74例24 h后行手术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AISA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早期和晚期手术组术后随访临床疗效好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和晚期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早期和晚期手术组肺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2/31(6.5%)、1/27(3.6%)和9/74(12.2%).结论 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手术治疗疗效好于保守治疗,晚期和早期手术对神经功能改善无明显差异,但晚期手术并发症相对增多.

    作者:西永明;贾连顺;周许辉;陈雄生;宋滇文;袁文;倪斌;肖建如;邵将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距下关节不稳

    急性外踝韧带损伤十分常见,约有不到10%的患者转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其中少数伴发或单发距下关节不稳而构成临床问题.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应用缝合锚钉急诊修复四肢腱性组织止点区断裂伤的研究

    目的 探讨急诊应用缝合锚钉修复四肢肌腱和韧带组织的可行性、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8月~2006年6月采用缝合锚钉急诊一期修复四肢肌腱及韧带等腱性组织止点附近断裂伤患者41例,术后第2天即开始严格指导下康复训练,直至完全康复.从创口愈合、关节活动范围和肢体运动功能状态、工作和生活恢复、放射学检查、局部疼痛、修复组织再断裂、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腱性组织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36例获得5~24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创口均一期愈合,关节稳定性好,关节运动范围及肢体运动功能状态恢复:优(90%以上)14例,好(80%~90%)19例,满意(70%~80%)3例;工作及生活满意,X线片示锚钉在骨内无移位,除2例残留局部轻微疼痛外,无肌腱及韧带再断裂发生.结论 应用缝合锚钉急诊修复四肢腱性组织止点区断裂伤,有利于腱性组织的早期愈合,手术简捷、创伤小、固定确实、力学性能好、可早期康复锻炼、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成林;毕郑钢;邵国君;刘斌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时事聚焦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科技前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抗牵张力测量在肢体延长中的应用

    1951年,俄罗斯学者Ilizarov从临床、生物学、工程学等诸多方面对各种创伤、先天性畸形等疾病的治疗进行研究,发现了组织再生的一般生物学原理:张力-应力法则(law of tension-stress),即给活体组织持续、稳定的缓慢牵伸使其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某些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

    作者:罗阳;李起鸿;府伟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医生咖啡吧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跟骨骨折术中骨缺损不植骨的安全性及疗效的研究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对残留的骨缺损不予植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制备跟骨骨折模型,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残留骨缺损不予植骨,术后进行加载和被动运动试验,测定跟骨的力学性能和几何参数的变化;并对植骨与不植骨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比较跟骨参数的变化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对残留的骨缺损不予植骨,钢板螺钉固定后跟骨的强度和承载能力高于正常跟骨,足弓的稳定性与正常足相当;足踝部被动运动试验前后,跟骨几何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与未植骨比较,跟骨几何参数的改变、关节面再塌陷的发生率和功能恢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只要掌握合理的复位固定方法,对跟骨骨折术中残留的骨缺损不予植骨并不增加骨折再移位和关节面再塌陷的危险,不影响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作者:燕晓宇;罗从风;曾炳芳;俞光荣;王以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