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中;唐康来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自愈能力差,移植重建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常用的移植物有很多种,其中常用的是自体髌韧带和半腱肌腱,但供区并发症问题一直影响终疗效.
作者:董启榕;徐又佳;陈海南;王向利;周海斌;谢宗刚;茅泳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交通伤所致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0年12月~2005年6月因交通伤所致的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68例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法采用彻底清创后行骨折固定、血管神经修复,用四种处理方法行创面皮肤覆盖.原位缝合8例(外院处理后转入患者);急诊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复38例,其中皮瓣修复26例,返削植皮12例;延迟一期修复15例,即急诊清创后观察3~7 d,再进行第二次清创,采用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二期处理7例中有3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2例采用肌皮瓣转位并植皮,2例返削植皮,对因一期处理不当致皮肤坏死或形成皮下囊肿患者采用再次返削植皮.结果 原位缝合中1例大部分皮肤成活,7例大面积皮肤坏死.急诊皮瓣完全成活26例,1例边缘部分坏死,其中皮瓣结合皮片移植9例均完全成活,急诊返削植皮12例中10例一期成活,有2例皮片部分坏死.延迟一期修复植皮除1例部分失活,其余皮瓣完全成活.二期处理中皮瓣及植皮均成活.本组患者随访6个月~5年(平均18个月),皮肤创面均完全覆盖,肢体功能恢复:优38例,良23例,差7例,优良率为89.7%.结论 准确判断皮肤撕脱伤所累及组织的伤情、安排周密的术前计划、合理选用创面修复方法是确保皮肤撕脱伤肢体功能获得大程度恢复的关键.
作者:杨润功;张伟佳;郑晓勇;侯树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急诊应用缝合锚钉修复四肢肌腱和韧带组织的可行性、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8月~2006年6月采用缝合锚钉急诊一期修复四肢肌腱及韧带等腱性组织止点附近断裂伤患者41例,术后第2天即开始严格指导下康复训练,直至完全康复.从创口愈合、关节活动范围和肢体运动功能状态、工作和生活恢复、放射学检查、局部疼痛、修复组织再断裂、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腱性组织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36例获得5~24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创口均一期愈合,关节稳定性好,关节运动范围及肢体运动功能状态恢复:优(90%以上)14例,好(80%~90%)19例,满意(70%~80%)3例;工作及生活满意,X线片示锚钉在骨内无移位,除2例残留局部轻微疼痛外,无肌腱及韧带再断裂发生.结论 应用缝合锚钉急诊修复四肢腱性组织止点区断裂伤,有利于腱性组织的早期愈合,手术简捷、创伤小、固定确实、力学性能好、可早期康复锻炼、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成林;毕郑钢;邵国君;刘斌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股骨头损伤对髋臼骨折诊治的影响.方法 对2001年7月~2005年7月收治的59例60侧合并有股骨头损伤的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股骨头损伤分为劈裂骨折(Pipkin型)和压缩骨折,压缩骨折需经CT确诊;60例髋臼骨折中,56例行钢板螺钉内固定;而20侧股骨头劈裂骨折中,内固定7侧,切除4侧,余9侧未做处理;40例股骨头压缩骨折未予任何处理.结果 29例手术患者获得平均35.4个月(15~60个月)随访;临床结果采用改良的d'Aubigne Postel评分标准.新鲜髋臼骨折中,对于合并的股骨头劈裂骨折,有移位而未手术处理的结果均不满意;对于合并的股骨头压缩骨折,涉及负重区的满意率为25.0%.结论 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可影响预后;对于股骨头劈裂骨折,治疗髋臼骨折的同时应积极手术处理.
作者:曹奇勇;吴新宝;朱仕文;吴宏华;王满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胫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1%,是常见的长骨骨折[1-2].近年来,交锁髓内钉已成为治疗胫骨骨折的首选方法[3].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我们不断致力于改进手术方法,目的是提高手术疗效、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手术强度.
作者:黄瑞良;区广鹏;赖茂松;熊浩;郑佐勇;李贝;林伟文;周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术中颈椎间盘造影在诊断颈椎损伤和颈椎病方面的价值,并检验MRI在诊断颈椎损伤和颈椎病方面的价值.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2月,对30例颈椎损伤患者行前路切开复位、椎间盘摘除(含椎体次全切除)、取髂骨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术中对拟切除间盘及邻近间盘进行造影,共造影105个椎间盘,切除45个椎间盘,术中观察前纵韧带的损伤情况,造影观察颈椎间盘和后纵韧带的损伤情况.13例颈椎病患者,术中对41个椎间盘进行造影,切除15个椎间盘.所有患者术前均由同一名放射科有经验的主任医师阅读MRI片,对颈椎损伤情况做出诊断.造影由术者执行.结果 MRI诊断前纵韧带损伤:灵敏度为85.00%,特异度为90.00%;诊断后纵韧带损伤:灵敏度为64.28%,特异度为93.75%;诊断椎间盘损伤:灵敏度为73.17%,特异度为75%.术中颈椎间盘造影诊断间盘损伤41个,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13例颈椎病患者,术前MRI诊断病变间盘13个,术造影椎间盘41个,诊断病变间盘15个,手术切除15个.结果 发现漏诊2例,误诊0例.因颈椎病患者病例数较少,本研究未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仅对其造影图像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所有造影图像分析发现,后纵韧带断裂和椎间盘损伤均有特征性改变.结论 术中颈椎间盘造影,在明确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节段的选择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术中椎间盘造影是X线、CT和MRI检查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作者:丁惠强;李树文;黑龙;赵浩宁;乔永东;王自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我叫王洪,1964年12月26日出身在湖北省黄冈市的一个小乡村,带着祖辈们的梦想走上了学医的道路.由于自己在5年的学医生涯中勤奋努力,终于留在原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骨科工作.
作者:王洪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β-磷酸三钙(β-TCP)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山羊胫骨节段性缺损.方法 体外扩增培养、成骨诱导山羊BMSCs.实验组将第2代细胞复合β-TCP后修复山羊自体右侧胫骨26 mm的节段性缺损(n=8),对照组以单纯β-TCP材料植入骨缺损处(n=8),旷置组(n=2).术后16、32周分别通过大体形态观察、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的方法检测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旷置组术后32周骨缺损未修复,表明动物模型确实可靠.大体观察、X线片和MicroCT显示16周时实验组已有新骨形成,β-TCP材料降解吸收;对照组则只形成少量骨痂,材料无明显降解.组织学检测示实验组有大量幼稚编织骨生成,对照组为纤维结缔组织,并有大量材料残余.实验组骨密度和力学强度低于正常胫骨组(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2周时大体观察X线片和MicroCT显示术后实验组骨愈合良好,对照组为骨不连;骨密度检测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正常胫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测示实验组呈骨性愈合,有较多成熟骨组织,对照组为纤维连接.生物力学测试实验组与正常胫骨力学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骨诱导的自体BMSCs复合β-TCP形成的组织工程骨可良好修复山羊胫骨节段性缺损.
作者:刘广鹏;赵莉;王衡健;崔磊;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近十年来,我国学术刊物大幅增加,学术论文数目也相应增加.这期间,笔者在国内外几个学术机构工作,并担任国内9种学术刊物和3种欧美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审稿人,现将欧美国家和我国学术论文的工作基础、写作、发表、价值评判上的差异及一些认识作一叙述.
作者:汤锦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术后利用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结合自体骨和脱钙骨基质(DBM)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方法 取大尾羊22只,其中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20只建立双侧股骨头坏死模型,4周后随机挑选2只检测股骨头坏死情况,确定造模成功后,将其余18只(36侧)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只(12侧),A组单纯行髓芯减压,B组在行髓芯减压后植入自体松质骨和DBM,C组在行髓芯减压后植入同种异体骨支撑架、自体松质骨和DBM.分别于术后5、10和20周对股骨头行影像学检查、生物力学测试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C组在髓芯减压区骨缺损修复及成骨方面较B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都较同时期的A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术后5、10、20周时C组力学强度较A、B两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20周时C组股骨头生物力学强度和正常股骨头无明显差异.结论 应用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结合自体骨和DBM治疗股骨头坏死,能有效加强股骨头的力学结构、促进坏死骨的修复及防止股骨头关节面的塌陷.
作者:梅荣成;杨述华;杨操;李宝兴;苏成忠;李进;康悦;马洪强;徐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急性外踝韧带损伤十分常见,约有不到10%的患者转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其中少数伴发或单发距下关节不稳而构成临床问题.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951年,俄罗斯学者Ilizarov从临床、生物学、工程学等诸多方面对各种创伤、先天性畸形等疾病的治疗进行研究,发现了组织再生的一般生物学原理:张力-应力法则(law of tension-stress),即给活体组织持续、稳定的缓慢牵伸使其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某些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
作者:罗阳;李起鸿;府伟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上接2007年第9卷第10期980页)把一根3.2 mm套管旋入钢板干部远端螺钉孔,然后把一根3.2 mm钻头导引针插入套管内,再次用肉眼或透视来确定钢板和骨的位置,以确保正确的骨折复位和钢板安放.一旦钢板正确安放,沿导引针把5.5 mm中孔螺钉深度测量器滑入钢板的中央孔,直至接触到套管顶部,测量螺钉长度.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大鱼际皮瓣的血供特点,为大鱼际皮瓣的合理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解剖并观察大鱼际皮瓣的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结果 根据拇指桡侧指动脉的来源,将大鱼际皮肤血管分为三型:Ⅰ型为掌浅支(弓)型,Ⅱ型为拇主要动脉型,Ⅲ型为交通支型.大鱼际皮瓣的血供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①由掌浅支或其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支,皮支外径约0.3~1.0 mm;②来源于拇主要动脉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穿支,皮支外径约0.4~0.8 mm;③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向大鱼际桡背侧发出的皮支;④大鱼际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结论 四种来源的血管在大鱼际交织成网状,营养整个大鱼际皮肤,据此可设计成三种类型的带蒂皮瓣:以掌浅支(弓)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为血管蒂的大鱼际皮瓣、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以及大鱼际桡背侧筋膜血管蒂皮瓣.其中以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李文庆;王利;宫云霞;徐达传;张鹏;陈传煌;杨涛;朱小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比较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行早期(小于24 h)和晚期(大于24 h)手术以及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自1995年1月~2005年6月间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32例过伸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1例行保守治疗,27例24 h内行手术治疗,74例24 h后行手术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AISA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早期和晚期手术组术后随访临床疗效好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和晚期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早期和晚期手术组肺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2/31(6.5%)、1/27(3.6%)和9/74(12.2%).结论 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手术治疗疗效好于保守治疗,晚期和早期手术对神经功能改善无明显差异,但晚期手术并发症相对增多.
作者:西永明;贾连顺;周许辉;陈雄生;宋滇文;袁文;倪斌;肖建如;邵将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对残留的骨缺损不予植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制备跟骨骨折模型,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残留骨缺损不予植骨,术后进行加载和被动运动试验,测定跟骨的力学性能和几何参数的变化;并对植骨与不植骨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比较跟骨参数的变化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对残留的骨缺损不予植骨,钢板螺钉固定后跟骨的强度和承载能力高于正常跟骨,足弓的稳定性与正常足相当;足踝部被动运动试验前后,跟骨几何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与未植骨比较,跟骨几何参数的改变、关节面再塌陷的发生率和功能恢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只要掌握合理的复位固定方法,对跟骨骨折术中残留的骨缺损不予植骨并不增加骨折再移位和关节面再塌陷的危险,不影响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作者:燕晓宇;罗从风;曾炳芳;俞光荣;王以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治疗老年创伤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8月~2006年2月,采用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由创伤引起的脊柱压缩性骨折23例34椎.所有患者椎体后壁完整,术前均无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的症状和体征.采用经皮穿刺单侧椎弓根置入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用骨水泥进行充填.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24 h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1 d可下地行走,3 d出院.术后第2天常规行X线复查,2例3个椎体出现骨水泥少许渗漏,未见神经压迫症状.手术前、后骨折椎体前缘的平均高度分别为(18.34±3.25)mm和(20.51±1.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线的平均高度分别为(14.40±2.56)mm和(19.66±1.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缘的平均高度分别为(23.78±1.89)mm和(24.57±2.0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提示伤椎前中部高度恢复明显.后凸畸形纠正范围13°~26°,平均19°.23例随访17~36个月,平均24.3个月,未诉明显疼痛,X线片示椎体高度未见明显丢失.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随访12个月时的平均VAS评分分别为7.9分、3.1分、2.8分,后两者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治疗性老年创伤性椎体压缩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
作者:陈文贵;陈健民;肖立军;邓德礼;徐晖;刘俊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前有证据显示,使用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移位型舟状骨骨折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石膏固定.接受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其骨折愈合速度和恢复工作的时间要快于接受石膏固定者.
作者:Ladislav Nagy;Ian Harris;李旭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