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无移位型舟状骨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

Ladislav Nagy;Ian Harris;李旭

关键词:无移位型, 舟状骨骨折, 内固定治疗, 石膏固定, 骨折愈合速度, 螺钉, 恢复工作, 证据, 显示, 患者, 程度
摘要:目前有证据显示,使用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移位型舟状骨骨折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石膏固定.接受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其骨折愈合速度和恢复工作的时间要快于接受石膏固定者.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踝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的研究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是踝关节内骨或软组织在运动时相互挤压、撞击而产生疼痛的一组疾病,多见于职业运动员及运动量较大的年轻患者群体,是造成踝关节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黄轶刚;俞光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不稳定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骨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西方化,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的发生率也不断上升.

    作者:焦锋;张小海;张永;曾洁明;罗树风;唐东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低能体外冲击波和低剂量间歇人重组甲状旁腺激素1-34刺激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能体外冲击波(ESW)和低剂量间歇人重组甲状旁腺素1-34(rhPTH1-34)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ROB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不同次数的低能ESW刺激、不同浓度及作用方式的rhPTH1-34刺激,以及ESW和低剂量间歇性rhPTH1-34刺激共同作用于ROBs后,用细胞计数、MTT和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分析检测ROBs的增殖,用酶标仪检测ALP活性,用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表达来观察ROBs成骨分化.结果 60~150次0.18 mJ/mm2 ESW刺激、间歇性rhPTH1-34(1×10-11和1×10-10 mol/L)刺激以及ESW+间歇性rhPTH1-34(1×10-11 mol/L)刺激均可显著促进体外培养ROBs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与对照组比较,P<0.05);其中60~150次ESW刺激+间歇性rhPTH1-34(1×10-11 mol/L)刺激各组作用强.结论 适当的ESW应力刺激和低剂量间歇性rhPTH1-34刺激可显著促进体外培养ROBs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两者联合应用作用强.

    作者:刘长剑;刘建国;于铁成;罗宗键;郑学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术中实测法选择髋关节头颈假体长度

    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在治疗髋关节的各种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术中能否选用合适型号的全髋人工关节头、颈假体,关系到术后一系列的问题.自2004年1月~2005年7月,我科应用实测法术中决定头、颈假体长度,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义生;詹世强;马元琛;廖俊星;柯雨洪;林秉涛;郑秋坚;尹东;周良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科技前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锁定加压钢板在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采用AO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对23例24侧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采用LCP内固定加自体骨移植及术后佩戴肩外展架的治疗方法.操作要点:臂外侧入路,首先保护好桡神经,清除骨不连部位的瘢痕组织,打通骨髓腔,骨膜做有限剥离.钢板应足够长,骨不连的两端至少各有4枚自锁螺钉固定,锁钉应穿过双侧骨皮质,自体松质骨植骨,术后患肢用肩外展架保护2~3个月.结果 所有骨不连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2例术后出现桡神经牵拉性麻痹,经对症处理分别于术后3周、6周逐渐恢复.18例仍遗留不同程度肩关节功能障碍.结论 LCP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优点在于螺钉与钢板锁定为一体,不会出现单钉折断或钢板松动的情况,骨折治愈率高,是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较好方法.

    作者:梁雨田;郭义柱;唐佩福;陶笙;张群;梁向党;崔庚;杨明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术中颈椎间盘造影的初步报告

    目的 探讨术中颈椎间盘造影在诊断颈椎损伤和颈椎病方面的价值,并检验MRI在诊断颈椎损伤和颈椎病方面的价值.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2月,对30例颈椎损伤患者行前路切开复位、椎间盘摘除(含椎体次全切除)、取髂骨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术中对拟切除间盘及邻近间盘进行造影,共造影105个椎间盘,切除45个椎间盘,术中观察前纵韧带的损伤情况,造影观察颈椎间盘和后纵韧带的损伤情况.13例颈椎病患者,术中对41个椎间盘进行造影,切除15个椎间盘.所有患者术前均由同一名放射科有经验的主任医师阅读MRI片,对颈椎损伤情况做出诊断.造影由术者执行.结果 MRI诊断前纵韧带损伤:灵敏度为85.00%,特异度为90.00%;诊断后纵韧带损伤:灵敏度为64.28%,特异度为93.75%;诊断椎间盘损伤:灵敏度为73.17%,特异度为75%.术中颈椎间盘造影诊断间盘损伤41个,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13例颈椎病患者,术前MRI诊断病变间盘13个,术造影椎间盘41个,诊断病变间盘15个,手术切除15个.结果 发现漏诊2例,误诊0例.因颈椎病患者病例数较少,本研究未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仅对其造影图像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所有造影图像分析发现,后纵韧带断裂和椎间盘损伤均有特征性改变.结论 术中颈椎间盘造影,在明确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节段的选择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术中椎间盘造影是X线、CT和MRI检查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作者:丁惠强;李树文;黑龙;赵浩宁;乔永东;王自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交通伤所致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的治疗

    目的 探讨交通伤所致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0年12月~2005年6月因交通伤所致的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68例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法采用彻底清创后行骨折固定、血管神经修复,用四种处理方法行创面皮肤覆盖.原位缝合8例(外院处理后转入患者);急诊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复38例,其中皮瓣修复26例,返削植皮12例;延迟一期修复15例,即急诊清创后观察3~7 d,再进行第二次清创,采用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二期处理7例中有3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2例采用肌皮瓣转位并植皮,2例返削植皮,对因一期处理不当致皮肤坏死或形成皮下囊肿患者采用再次返削植皮.结果 原位缝合中1例大部分皮肤成活,7例大面积皮肤坏死.急诊皮瓣完全成活26例,1例边缘部分坏死,其中皮瓣结合皮片移植9例均完全成活,急诊返削植皮12例中10例一期成活,有2例皮片部分坏死.延迟一期修复植皮除1例部分失活,其余皮瓣完全成活.二期处理中皮瓣及植皮均成活.本组患者随访6个月~5年(平均18个月),皮肤创面均完全覆盖,肢体功能恢复:优38例,良23例,差7例,优良率为89.7%.结论 准确判断皮肤撕脱伤所累及组织的伤情、安排周密的术前计划、合理选用创面修复方法是确保皮肤撕脱伤肢体功能获得大程度恢复的关键.

    作者:杨润功;张伟佳;郑晓勇;侯树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应用缝合锚钉急诊修复四肢腱性组织止点区断裂伤的研究

    目的 探讨急诊应用缝合锚钉修复四肢肌腱和韧带组织的可行性、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8月~2006年6月采用缝合锚钉急诊一期修复四肢肌腱及韧带等腱性组织止点附近断裂伤患者41例,术后第2天即开始严格指导下康复训练,直至完全康复.从创口愈合、关节活动范围和肢体运动功能状态、工作和生活恢复、放射学检查、局部疼痛、修复组织再断裂、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腱性组织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36例获得5~24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创口均一期愈合,关节稳定性好,关节运动范围及肢体运动功能状态恢复:优(90%以上)14例,好(80%~90%)19例,满意(70%~80%)3例;工作及生活满意,X线片示锚钉在骨内无移位,除2例残留局部轻微疼痛外,无肌腱及韧带再断裂发生.结论 应用缝合锚钉急诊修复四肢腱性组织止点区断裂伤,有利于腱性组织的早期愈合,手术简捷、创伤小、固定确实、力学性能好、可早期康复锻炼、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成林;毕郑钢;邵国君;刘斌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人在医海身不由己

    我叫王洪,1964年12月26日出身在湖北省黄冈市的一个小乡村,带着祖辈们的梦想走上了学医的道路.由于自己在5年的学医生涯中勤奋努力,终于留在原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骨科工作.

    作者:王洪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跟骨骨折术中骨缺损不植骨的安全性及疗效的研究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对残留的骨缺损不予植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制备跟骨骨折模型,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残留骨缺损不予植骨,术后进行加载和被动运动试验,测定跟骨的力学性能和几何参数的变化;并对植骨与不植骨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比较跟骨参数的变化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对残留的骨缺损不予植骨,钢板螺钉固定后跟骨的强度和承载能力高于正常跟骨,足弓的稳定性与正常足相当;足踝部被动运动试验前后,跟骨几何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与未植骨比较,跟骨几何参数的改变、关节面再塌陷的发生率和功能恢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只要掌握合理的复位固定方法,对跟骨骨折术中残留的骨缺损不予植骨并不增加骨折再移位和关节面再塌陷的危险,不影响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作者:燕晓宇;罗从风;曾炳芳;俞光荣;王以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第十届全军骨科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由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承办的第十届全军骨科学术大会于2007年9月21~23日在重庆召开.大会共收到来自101个单位的1438篇稿件,其中有来自大学教学医院和各级总院,也有来自基层驻军医院及边防哨所卫生队.

    作者:许建中;唐康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抗牵张力测量在肢体延长中的应用

    1951年,俄罗斯学者Ilizarov从临床、生物学、工程学等诸多方面对各种创伤、先天性畸形等疾病的治疗进行研究,发现了组织再生的一般生物学原理:张力-应力法则(law of tension-stress),即给活体组织持续、稳定的缓慢牵伸使其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某些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

    作者:罗阳;李起鸿;府伟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围关节股骨远端外侧锁定钢板手术技术(二)

    (上接2007年第9卷第10期980页)把一根3.2 mm套管旋入钢板干部远端螺钉孔,然后把一根3.2 mm钻头导引针插入套管内,再次用肉眼或透视来确定钢板和骨的位置,以确保正确的骨折复位和钢板安放.一旦钢板正确安放,沿导引针把5.5 mm中孔螺钉深度测量器滑入钢板的中央孔,直至接触到套管顶部,测量螺钉长度.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大鱼际皮瓣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大鱼际皮瓣的血供特点,为大鱼际皮瓣的合理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解剖并观察大鱼际皮瓣的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结果 根据拇指桡侧指动脉的来源,将大鱼际皮肤血管分为三型:Ⅰ型为掌浅支(弓)型,Ⅱ型为拇主要动脉型,Ⅲ型为交通支型.大鱼际皮瓣的血供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①由掌浅支或其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支,皮支外径约0.3~1.0 mm;②来源于拇主要动脉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穿支,皮支外径约0.4~0.8 mm;③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向大鱼际桡背侧发出的皮支;④大鱼际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结论 四种来源的血管在大鱼际交织成网状,营养整个大鱼际皮肤,据此可设计成三种类型的带蒂皮瓣:以掌浅支(弓)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为血管蒂的大鱼际皮瓣、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以及大鱼际桡背侧筋膜血管蒂皮瓣.其中以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李文庆;王利;宫云霞;徐达传;张鹏;陈传煌;杨涛;朱小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下肢手术架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术中的应用

    胫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1%,是常见的长骨骨折[1-2].近年来,交锁髓内钉已成为治疗胫骨骨折的首选方法[3].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我们不断致力于改进手术方法,目的是提高手术疗效、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手术强度.

    作者:黄瑞良;区广鹏;赖茂松;熊浩;郑佐勇;李贝;林伟文;周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大鼠异体肢体移植实验技术

    目的 探讨建立理想的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动物模型的方法及技术.方法 Wistar大鼠的后肢为移植物,SD大鼠为受体.切取Wistar大鼠的后肢,用UW灌注液,将移植物与宿主的股骨固定,端端吻合坐骨神经、股神经及股动、静脉各一根.手术后长效青霉素抗炎治疗,显微外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移植后宿主及移植物的变化,分析影响异体肢体移植的影响因素和手术技巧.结果 共实施68例异体肢体移植手术,其中建立稳定模型前完成24例,成功9例,成功率为37.5%.模型稳定后,又进行大鼠的异体肢体移植44例,成功40例,成功率为90.9%.结论 建立稳定的动物实验模型,有利于提高异体肢体移植的存活率,其中熟悉大鼠肢体的解剖是成功的基础,精细稳定的显微外科微创技术是提高血管吻合成功率、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马忠立;裴国献;张敬良;朱立军;陈滨;魏宽海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距下关节不稳

    急性外踝韧带损伤十分常见,约有不到10%的患者转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其中少数伴发或单发距下关节不稳而构成临床问题.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新闻特写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自愈能力差,移植重建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常用的移植物有很多种,其中常用的是自体髌韧带和半腱肌腱,但供区并发症问题一直影响终疗效.

    作者:董启榕;徐又佳;陈海南;王向利;周海斌;谢宗刚;茅泳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