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节段性缺损的实验研究

刘广鹏;赵莉;王衡健;崔磊;刘伟;曹谊林

关键词:胫骨, 缺损, 骨髓细胞, 磷酸钙类, 组织工程
摘要:目的 应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β-磷酸三钙(β-TCP)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山羊胫骨节段性缺损.方法 体外扩增培养、成骨诱导山羊BMSCs.实验组将第2代细胞复合β-TCP后修复山羊自体右侧胫骨26 mm的节段性缺损(n=8),对照组以单纯β-TCP材料植入骨缺损处(n=8),旷置组(n=2).术后16、32周分别通过大体形态观察、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的方法检测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旷置组术后32周骨缺损未修复,表明动物模型确实可靠.大体观察、X线片和MicroCT显示16周时实验组已有新骨形成,β-TCP材料降解吸收;对照组则只形成少量骨痂,材料无明显降解.组织学检测示实验组有大量幼稚编织骨生成,对照组为纤维结缔组织,并有大量材料残余.实验组骨密度和力学强度低于正常胫骨组(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2周时大体观察X线片和MicroCT显示术后实验组骨愈合良好,对照组为骨不连;骨密度检测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正常胫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测示实验组呈骨性愈合,有较多成熟骨组织,对照组为纤维连接.生物力学测试实验组与正常胫骨力学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骨诱导的自体BMSCs复合β-TCP形成的组织工程骨可良好修复山羊胫骨节段性缺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中外学术论文差异及相关基本问题的认识

    近十年来,我国学术刊物大幅增加,学术论文数目也相应增加.这期间,笔者在国内外几个学术机构工作,并担任国内9种学术刊物和3种欧美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审稿人,现将欧美国家和我国学术论文的工作基础、写作、发表、价值评判上的差异及一些认识作一叙述.

    作者:汤锦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节段性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应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β-磷酸三钙(β-TCP)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山羊胫骨节段性缺损.方法 体外扩增培养、成骨诱导山羊BMSCs.实验组将第2代细胞复合β-TCP后修复山羊自体右侧胫骨26 mm的节段性缺损(n=8),对照组以单纯β-TCP材料植入骨缺损处(n=8),旷置组(n=2).术后16、32周分别通过大体形态观察、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的方法检测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旷置组术后32周骨缺损未修复,表明动物模型确实可靠.大体观察、X线片和MicroCT显示16周时实验组已有新骨形成,β-TCP材料降解吸收;对照组则只形成少量骨痂,材料无明显降解.组织学检测示实验组有大量幼稚编织骨生成,对照组为纤维结缔组织,并有大量材料残余.实验组骨密度和力学强度低于正常胫骨组(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2周时大体观察X线片和MicroCT显示术后实验组骨愈合良好,对照组为骨不连;骨密度检测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正常胫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测示实验组呈骨性愈合,有较多成熟骨组织,对照组为纤维连接.生物力学测试实验组与正常胫骨力学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骨诱导的自体BMSCs复合β-TCP形成的组织工程骨可良好修复山羊胫骨节段性缺损.

    作者:刘广鹏;赵莉;王衡健;崔磊;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围关节股骨远端外侧锁定钢板手术技术(二)

    (上接2007年第9卷第10期980页)把一根3.2 mm套管旋入钢板干部远端螺钉孔,然后把一根3.2 mm钻头导引针插入套管内,再次用肉眼或透视来确定钢板和骨的位置,以确保正确的骨折复位和钢板安放.一旦钢板正确安放,沿导引针把5.5 mm中孔螺钉深度测量器滑入钢板的中央孔,直至接触到套管顶部,测量螺钉长度.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骨科会客室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抗牵张力测量在肢体延长中的应用

    1951年,俄罗斯学者Ilizarov从临床、生物学、工程学等诸多方面对各种创伤、先天性畸形等疾病的治疗进行研究,发现了组织再生的一般生物学原理:张力-应力法则(law of tension-stress),即给活体组织持续、稳定的缓慢牵伸使其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某些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

    作者:罗阳;李起鸿;府伟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强化力学结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术后利用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结合自体骨和脱钙骨基质(DBM)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方法 取大尾羊22只,其中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20只建立双侧股骨头坏死模型,4周后随机挑选2只检测股骨头坏死情况,确定造模成功后,将其余18只(36侧)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只(12侧),A组单纯行髓芯减压,B组在行髓芯减压后植入自体松质骨和DBM,C组在行髓芯减压后植入同种异体骨支撑架、自体松质骨和DBM.分别于术后5、10和20周对股骨头行影像学检查、生物力学测试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C组在髓芯减压区骨缺损修复及成骨方面较B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都较同时期的A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术后5、10、20周时C组力学强度较A、B两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20周时C组股骨头生物力学强度和正常股骨头无明显差异.结论 应用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结合自体骨和DBM治疗股骨头坏死,能有效加强股骨头的力学结构、促进坏死骨的修复及防止股骨头关节面的塌陷.

    作者:梅荣成;杨述华;杨操;李宝兴;苏成忠;李进;康悦;马洪强;徐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损伤的诊治

    目的 评价股骨头损伤对髋臼骨折诊治的影响.方法 对2001年7月~2005年7月收治的59例60侧合并有股骨头损伤的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股骨头损伤分为劈裂骨折(Pipkin型)和压缩骨折,压缩骨折需经CT确诊;60例髋臼骨折中,56例行钢板螺钉内固定;而20侧股骨头劈裂骨折中,内固定7侧,切除4侧,余9侧未做处理;40例股骨头压缩骨折未予任何处理.结果 29例手术患者获得平均35.4个月(15~60个月)随访;临床结果采用改良的d'Aubigne Postel评分标准.新鲜髋臼骨折中,对于合并的股骨头劈裂骨折,有移位而未手术处理的结果均不满意;对于合并的股骨头压缩骨折,涉及负重区的满意率为25.0%.结论 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可影响预后;对于股骨头劈裂骨折,治疗髋臼骨折的同时应积极手术处理.

    作者:曹奇勇;吴新宝;朱仕文;吴宏华;王满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大鼠异体肢体移植实验技术

    目的 探讨建立理想的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动物模型的方法及技术.方法 Wistar大鼠的后肢为移植物,SD大鼠为受体.切取Wistar大鼠的后肢,用UW灌注液,将移植物与宿主的股骨固定,端端吻合坐骨神经、股神经及股动、静脉各一根.手术后长效青霉素抗炎治疗,显微外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移植后宿主及移植物的变化,分析影响异体肢体移植的影响因素和手术技巧.结果 共实施68例异体肢体移植手术,其中建立稳定模型前完成24例,成功9例,成功率为37.5%.模型稳定后,又进行大鼠的异体肢体移植44例,成功40例,成功率为90.9%.结论 建立稳定的动物实验模型,有利于提高异体肢体移植的存活率,其中熟悉大鼠肢体的解剖是成功的基础,精细稳定的显微外科微创技术是提高血管吻合成功率、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马忠立;裴国献;张敬良;朱立军;陈滨;魏宽海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下肢手术架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术中的应用

    胫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1%,是常见的长骨骨折[1-2].近年来,交锁髓内钉已成为治疗胫骨骨折的首选方法[3].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我们不断致力于改进手术方法,目的是提高手术疗效、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手术强度.

    作者:黄瑞良;区广鹏;赖茂松;熊浩;郑佐勇;李贝;林伟文;周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大鱼际皮瓣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大鱼际皮瓣的血供特点,为大鱼际皮瓣的合理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解剖并观察大鱼际皮瓣的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结果 根据拇指桡侧指动脉的来源,将大鱼际皮肤血管分为三型:Ⅰ型为掌浅支(弓)型,Ⅱ型为拇主要动脉型,Ⅲ型为交通支型.大鱼际皮瓣的血供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①由掌浅支或其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支,皮支外径约0.3~1.0 mm;②来源于拇主要动脉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穿支,皮支外径约0.4~0.8 mm;③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向大鱼际桡背侧发出的皮支;④大鱼际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结论 四种来源的血管在大鱼际交织成网状,营养整个大鱼际皮肤,据此可设计成三种类型的带蒂皮瓣:以掌浅支(弓)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为血管蒂的大鱼际皮瓣、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以及大鱼际桡背侧筋膜血管蒂皮瓣.其中以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李文庆;王利;宫云霞;徐达传;张鹏;陈传煌;杨涛;朱小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锁定加压钢板在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采用AO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对23例24侧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采用LCP内固定加自体骨移植及术后佩戴肩外展架的治疗方法.操作要点:臂外侧入路,首先保护好桡神经,清除骨不连部位的瘢痕组织,打通骨髓腔,骨膜做有限剥离.钢板应足够长,骨不连的两端至少各有4枚自锁螺钉固定,锁钉应穿过双侧骨皮质,自体松质骨植骨,术后患肢用肩外展架保护2~3个月.结果 所有骨不连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2例术后出现桡神经牵拉性麻痹,经对症处理分别于术后3周、6周逐渐恢复.18例仍遗留不同程度肩关节功能障碍.结论 LCP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优点在于螺钉与钢板锁定为一体,不会出现单钉折断或钢板松动的情况,骨折治愈率高,是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较好方法.

    作者:梁雨田;郭义柱;唐佩福;陶笙;张群;梁向党;崔庚;杨明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第十届全军骨科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由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承办的第十届全军骨科学术大会于2007年9月21~23日在重庆召开.大会共收到来自101个单位的1438篇稿件,其中有来自大学教学医院和各级总院,也有来自基层驻军医院及边防哨所卫生队.

    作者:许建中;唐康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时事聚焦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儿童肱骨远端骺板损伤的诊治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远端骺板损伤的诊断与治疗,减少误诊误治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66例儿童肱骨远端骺板损伤,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结合X线检查,有时行超声检查.按照Salter-Harris分型:Ⅰ型1例,Ⅱ型33例,Ⅲ型20例,Ⅳ型12例.根据其损伤移位情况分别行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或切开复位、克氏针加可吸收线缝合内固定、石膏托固定,或切开复位、螺丝钉内固定、石膏托固定治疗.石膏均固定4~6周,术后第1天即开始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6个月~4年,平均2.7年.参照Goldberg等的方法制定疗效评定标准评估:优46例,良14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90.9%.结论 骺板生长潜力大,受损后严重影响骨骼发育,导致肢体短缩或关节畸形,早期正确的诊断、准确的复位、合理的制动和固定以及积极的功能锻炼对损伤的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琪;苟三怀;欧阳跃平;刘岩;席焱海;韩庆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人在医海身不由己

    我叫王洪,1964年12月26日出身在湖北省黄冈市的一个小乡村,带着祖辈们的梦想走上了学医的道路.由于自己在5年的学医生涯中勤奋努力,终于留在原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骨科工作.

    作者:王洪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骨-关节软骨复合组织块构建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骨-关节软骨复合组织块的可行性.方法 将分离、培养的第2代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别接种于磷酸三钙支架上,培养2周后通过物理方法将两者连接成一个整体,然后接种于裸鼠皮下.术后8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复合组织块在体内分别形成软骨组织和成骨组织,而且两者界面整合良好.结论 以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为种子细胞、以磷酸三钙为支架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和骨,可在体内形成组织工程骨-关节软骨复合组织块,有望用于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

    作者:范卫民;崔维顶;张广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胫骨远端骨折临床上非常常见,由于骨折远端长度较短,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很难获得稳定的固定,而传统钢板固定法不但对骨折端血供造成较大影响,而且容易造成皮肤坏死增加感染机会,因此治疗比较棘手.

    作者:盛加根;张长青;孙玉强;苏琰;程相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术中实测法选择髋关节头颈假体长度

    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在治疗髋关节的各种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术中能否选用合适型号的全髋人工关节头、颈假体,关系到术后一系列的问题.自2004年1月~2005年7月,我科应用实测法术中决定头、颈假体长度,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义生;詹世强;马元琛;廖俊星;柯雨洪;林秉涛;郑秋坚;尹东;周良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侧前方钉板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 分析侧前方钉板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2000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侧前方钉板系统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出现并发症的3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临床检查结合X线片、CT或MRI检查,对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评估分析并探讨其防治方法.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6年,平均15.1个月.本组患者螺栓方向欠佳8例,螺栓长度偏短10例,螺钉松动2例,断钉1例,钢板长度过长4例,钢板断裂1例,术后轻度脊柱侧凸畸形9例,轻度后凸畸形2例.结论 根据胸腰椎局部解剖标志及解剖特点判断术中进钉点及进钉方向,必要时透视或摄X线片定位定向;重视术前必要指标测量在术中的重要参考作用;两侧对称撑开,恰当植骨;术后避免过早负重是减少并发症行之有效的办法.

    作者:党小伍;徐烁;刘环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科技前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