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胫腓骨交叉愈合对踝关节运动的影响

王剑飞;武作鹏;郭龙;黄广智;赵俊华

关键词:胫腓骨, 畸形愈合, 踝关节, 运动
摘要:目的探讨胫腓骨交叉愈合后对踝关节运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2003年11月期间7例胫腓骨交叉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左侧4例,右侧3例.其中2例开放性骨折行钢板内固定,5例闭合性骨折行髓内钉固定.术后随访中测定踝关节的跖屈、背伸.结果7例患者获平均30个月(10~54个月)随访.参照Kofoed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优6例,良1例.胫腓骨交叉愈合对踝关节的背伸有6.3°左右的影响,对正常行走步态影响轻微.5例患者踝关节有不同程度不适感.结论胫腓骨交叉愈合可能对踝关节退变有重要影响,可通过术中应用合适长度的髓内钉远端锁钉、避免钻孔过深、采用微创手术及早期功能锻炼等方法来预防胫腓骨交叉愈合.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劈开髌韧带治疗胫骨棘骨折

    目的介绍劈开髌韧带治疗胫骨棘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5年1月对22例胫骨棘骨折患者采用劈开髌韧带直视下复位,用Prolene线缝合、横穿前交叉韧带基底,引出关节,固定骨折块.结果22例患者获3~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在术后5周愈合,无骨折移位.术后1个月关节活动范围与健侧均相同,无关节不稳,前抽屉试验阴性.结论劈开髌韧带治疗胫骨棘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复位准确、固定可靠、不需特殊器械、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胫骨棘骨折的良好方法.

    作者:李洪瀚;郑亚才;严康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猪胸腰段脊髓火器伤后早期血糖变化

    目的建立家猪胸腰段脊髓火器伤模型和改良Allen's打击伤后全瘫模型,观察伤后早期血糖的变化.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火器伤(G)组6只,在全麻状态下制作胸腰段(L1,2)脊髓火器伤模型;打击伤(C)组6只,L1节段脊髓行改良Allen's打击.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前、伤后0.5、1、2、4 h检测血糖.结果两组动物在伤后4 h内均出现高血糖,以伤后0.5 h高,而伤后1~4h逐渐降低.G组血糖的升高幅度较C组显著(P<0.01).结论由于火器伤后血糖升高幅度较大,故脊髓火器伤后早期应慎用葡萄糖液.

    作者:陈长青;练克俭;丁真奇;林山;贾连顺;李家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枚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多枚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2月应用多枚加压螺纹钉治疗5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Garden分类:Ⅰ型3例,Ⅱ型18例,Ⅲ型26例,Ⅳ型11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5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0 mL.58例患者获1~4年(平均2.5年)随访.53例患者骨折愈合,3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2例患者骨折不愈合.功能评定按Harris评分标准:优38例,良14例,可2例,差4例,优良率为89.7%.结论多枚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符合生物力学观点,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降低骨折的不愈合率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复发率,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良好方法.

    作者:李玖善;朱立新;林荔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损伤超过12小时后股动脉的重建及其疗效

    目的探讨损伤超过12 h后股动脉的重建方法和疗效.方法1997年10月~2000年2月采用自体静脉移植修复股动脉及小腿内、外侧筋膜室彻底切开减压治疗11例股动脉损伤超过12 h的患者,术后重点防治肾功能衰竭.结果11例患者获2~7年随访,均保存了肢体.但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5例屈趾肌腱挛缩引发足趾屈曲畸形,术后1年内行肌腱松解术,外观及症状改善.6例踝部肌力差、步态不稳者行踝关节融合术,步态明显改善.结论对于股动脉损伤时间不超过18 h、无肾功能衰竭及明显中毒表现且伤肢肌肉无大部分坏死和感染的患者,仍可争取修复血管,术后需密切观察.

    作者:甘干达;陈右江;陶智刚;胡建方;扈克治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发伤并脂肪栓塞综合征中长骨干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目的探讨多发伤并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患者中长骨干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与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4年8月期间28例多发伤合并FES患者中长骨干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及手术时机.FES临床表现消失后5~7 d首次手术治疗27例;FES临床表现明显减轻、呈浅昏迷状态及生命体征稳定后5 d首次手术治疗1例.采用开放复位不扩髓或轻度扩髓髓内钉内固定11例,钢板内固定27例.结果27例FES缓解5~7 d后手术治疗患者中,22例术后恢复良好,5例首次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脉搏加快等.1例FES期间手术治疗患者首次手术后出现类FES复发.结论对于多发伤并FES患者中的长骨干骨折,以钢板或非扩髓髓内钉内固定较安全;首次手术时间以FES缓解后5~7 d较为安全.

    作者:蔡贤华;陈庄洪;徐永年;唐运章;徐峰;刘曦明;王庆;时宏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生物相容性的概况

    镍钛(NiTi)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超弹性、耐蚀性等理化性能,但是作为长期植入物,有学者对富含Ni原子的NiTi合金的生物安全性提出疑问.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本文旨在对NiTi合金的耐蚀性、Ni溶出、生物相容性及多孔NiTi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综述.

    作者:汪光晔;张春才;许硕贵;苏佳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人枕骨厚度解剖学和CT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枕骨厚度解剖学与CT两种测量结果的相关性,为枕颈融合术中螺钉长度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具成人湿润颅骨标本进行CT和解剖学测量,测量方法参照McRac'线,共66个点,每格相距1 cm的矩阵,并对两组数据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厚处位于枕骨粗隆部,薄处位于小脑窝处,其中厚度大于8 mm的区域位于水平线P5、6间ML线旁开2 cm、P4、5间ML线旁开1 cm及P3、4间ML线处的近似倒三角形区域;厚度介于6~8 mm的区域位于上述倒三角形外周1 cm的区域.结论各枕骨之间的厚度存在个体差异,CT和解剖学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术前CT测量结果可为术中螺钉长度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黄忠胜;季滢瑶;陈庆东;周佰金;陈志豪;郑钜晗;万曲桥;李科伦;吴纪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诊治

    目的分析总结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5年3月~2005年3月收治26例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其中新鲜骨折20例,陈旧性骨折6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横韧带损伤,23例有神经损害表现.X线检查显示寰椎弓环及侧块不同部位骨折,寰齿间距(ADI)为4~7 mm.5例行非手术治疗,其余21例行颈椎后路枕颈融合术或寰枢椎融合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21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5例非手术治疗患者中,4例成功,另1例失败再行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术后疗效满意.结论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韧带断裂后寰椎前脱位的程度以及是否造成脊髓压迫,诊断以ADI为主、并结合外伤史及临床表现.对于可能存在寰枢椎不稳或已有横韧带损伤且存在典型神经症状的患者,应早期行寰枢椎融合术或枕颈融合术治疗.

    作者:郭翔;倪斌;陶春生;王明飞;王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肱骨近端复杂骨折

    目的探讨伴有全身性疾病的高龄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的特殊性及手术的可能性.方法2002年10月~2005年2月对8例68岁以上肱骨近端四部分复杂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患者均伴有内科疾病,合并两种以上疾病者3例,对所有伴发疾病进行手术前、后内科系统处理,并有针对性地注意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指导.结果术后原有合并症均得到控制.所有患者获3~30个月随访.参照美国加州洛杉矶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SMH)综合评分:优1例,良5例,中1例,差1例.8例患者疼痛方面得分平均为9.5分,功能方面得分为8.0分,肌力和运动方面得分为7.5分.结论对有伴发疾病的高龄肱骨近端复杂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虽存在较大风险,但只要认真处理伴发疾病,有针对性地注意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指导,可以平稳渡过手术期,并可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付备刚;王秀会;王子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游离股薄肌移植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臂丛神经损伤行游离股薄肌移植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经甲醛防腐固定成人尸体下肢标本30侧.显露闭孔神经前支,沿其走行追踪各分支.自起止点完整游离、解剖20侧带主要神经血管蒂的股薄肌,仔细解剖、分离肌门处的分支,修洁神经、血管,显露肌支的各终支,观察各终支的形态及分布,沿终支向肌支近侧分离.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 mm)、直尺(精确度为1 mm)、圆规和量角器对各神经肌支及其终支的位置、长度及入肌点进行测量.结果支配股薄肌的神经恒定地来自闭孔神经前支内侧神经束,股薄肌支干内的神经束有1~4条,各束并行无交叉混合,入肌前分为股薄肌前、后支,共发出4~11支[(8.4±1.5)支]终末神经分支入肌,其中前支发出2~5支[(2.7±0.8)支],后支发出2~8支[(5.7±1.2)支]终末神经分支入肌,后支的终末神经分支数目大于前支(P=0),且前支与后支的入肌点在股薄肌短轴(矢状面)上的分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前、后支各有其相对应的神经束(组).肌内血管、神经及肌纤维相互平行走行.结论在共血管蒂的基础上分离神经束,并在股薄肌远端根据其分布支配区将肌肉及肌腱劈开而分为两个独立的功能单位具有可行性.

    作者:林晓岗;顾立强;谢颍涛;相大勇;尹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评价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1999年10月~2005年2月采用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2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Schatzker Ⅴ型6例,Ⅵ型19例.采用Illizarov支架固定者8例,Sheffield支架固定者12例,AO外固定架固定者5例.其中13例患者采用跨膝关节外固定架固定.随访时采用Honkonen-Jarvinen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12~3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除1例患者出现感染性骨不连外,其他患者骨折全部愈合,骨愈合时间为10~18周,平均13周.根据Honkonen-Jarvinen标准评分,患者的影像学、客观表现、主观症状及日常功能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84%、76%、88%和72%.结论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术后感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继源;马利武;陈建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采用八股腘绳肌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利用8股腘绳肌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9月~2003年5月,对43例陈旧性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利用8股腘绳肌肌腱双束四隧道法重建ACL:采用4股半腱肌肌腱重建深束、4股股薄肌肌腱重建浅束.利用微型钢板纽扣对移植物进行悬吊式固定.按照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Lysholm和Tegnar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8~30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后随访时,41例患者(95.3%)Lachman试验阴性,KT-1000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3 mm;1例患者Ⅰ度阳性,1例患者Ⅱ度阳性,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分别为4 mm和6 mm.41例患者轴移试验阴性,2例患者Ⅰ度阳性.按照IKDC膝关节检查表,42例患者(97.7%)分级评价正常或接近正常.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从术前(41.4±6.3)分提高至随访结束时的(95.7±3.1)分,Lysholm评分从(48.2±6.4)分提高至(94.1±2.5)分,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初次受伤前Tegnar评分平均为(6.9±0.7)分,伤后术前为(3.5±0.3)分,后随访时为(6.5±0.6)分.结论关节镜下采用8股腘绳肌肌腱双束重建ACL是一种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可靠方法.

    作者:彭晓春;赵金忠;何耀华;王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失误和并发症分析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失误和术后并发症,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1992~2002年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17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102例,女73例;平均43.1岁.其中RF系统内固定33例,AF系统内固定84例,中华长城系统内固定8例,DRFS系统内固定35例,Dick系统内固定4例,GSS系统内固定5例,Steffee钢板内固定6例.结果175例患者获1~6年随访.后路手术适应证选择错误8例,术中失误24例,骨折脱位复位差8例,内置物术后并发症32例,骨折术后后凸1例.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椎骨折有效的固定方法之一,临床效果满意.术前认真制订手术计划,术中仔细操作、正确使用椎弓根内固定器可有效减少手术失误和术后并发症.

    作者:吴占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三维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近关节端严重开放性骨折的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外固定架治疗距膝、踝关节5 cm以内的胫腓骨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2005年5月期间采用单边三维外固定架治疗的32例距膝、踝关节面5 cm以内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其中胫腓骨近端骨折¨例,远端骨折21例.伤口较小者采用C型臂透视下手法复位或利用伤口撬拨复位,对于复位不满意或骨折端有软组织卡压者,可延长创口或另加小切口显露骨折端直视下复位,必要时辅加有限内固定.疗效根据患肢短缩程度、X线检查、双侧膝关节屈曲度相差、双侧踝关节屈伸度相差及行走后症状来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5~18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6个月.骨折愈合情况:优20例,良6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81.3%;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19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为87.5%.结论单边三维外固定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优点,非常适用于距关节面5 cm以内的胫腓骨严重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作者:陈铖;曾跃林;宁晓颖;肖建林;吴安平;周爱霞;谭海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磁共振成像在闭合性跟腱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闭合性跟腱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包括判断损伤性质、损伤程度和疗效随访.方法2003年4月~2005年5月24例闭合性跟腱断裂伤患者经低场强MRI扫描,MRI采用矢状面T1WI、T2WI、GE-STIR和横断面TME,层厚和层距各为4 mm.并根据MRI分级诊断标准确定是部分性损伤还是完全性损伤.其中4例4~8周后复查MRI.结果MRI能准确判断跟腱撕裂的程度、部位,跟腱撕裂主要发生在跟腱中部.16例跟腱完全断裂患者在所有序列上显示跟腱连续性中断,跟腱增粗,T2WI断端间呈高信号;8例跟腱部分断裂患者T2WI显示条状高信号.术后随访4例患者见跟腱变细,信号降低.结论MRI能对跟腱撕裂程度及部位做出准确判断,直接显示跟腱内的信号变化并提供丰富的信息,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陈伟;陆明;王健;丁仕义;黄学全;杨柳;唐康来;文亚名;张恩全;谢兵;何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双钢板结合经皮微创置入技术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研究双钢板结合经皮微创置入技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并评估其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5年1月收治23例严重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4例,Ⅵ型9例,均采用小切口,术中先利用跨关节外固定支架牵引和点状复位钳间接复位技术恢复膝关节的力学轴线,待恢复关节面平整后植骨,采用双钢板结合经皮微创置入技术进行可靠的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即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32个月(平均16.2个月)随访,无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临床骨愈合时间平均为12.6周,X线片检查胫骨平台均未发生二期塌陷,无膝关节机械轴对线不良,膝关节屈曲125°~135°(平均128.5°).膝关节功能采用Iowa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13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结论对于由高能量损伤导致的软组织损伤严重的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双钢板结合经皮微创置入技术进行内固定,既能避免对胫前皮瓣和骨折端血供的过分破坏,又能避免术后胫骨平台发生二期塌陷和膝关节机械轴对线不良,是恢复患肢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王金武;高洪;王赤宇;章暐;罗从风;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的影响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2003年2月~2004年5月对83例86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3例,女30例;平均年龄43岁(17~63岁).左55侧,右31侧,3例为双侧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均摄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按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方法,对常规普通X线片与结合CT扫描的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发现并比较隐匿合并的胫骨髁间棘骨折及腓骨近端骨折.结果86侧中19侧(22.1%)参考CT扫描结果后更改分型,其中7侧(36.8%)更改内固定手术方法,占全部86侧骨折的8.1%.30侧胫骨髁间棘骨折及13侧腓骨近端骨折在常规X线片检查中未发现,后经CT扫描证实.各分型间合并胫骨髁间棘骨折及腓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虽然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但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加以应用.

    作者:张国柱;蒋协远;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为蒂的腓骨皮瓣移植一例

    目的探讨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为蒂的腓骨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方法在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与周围组织血供关系进行解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为蒂的腓骨皮瓣,并临床应用1例.结果以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为蒂的腓骨皮瓣成活,经随访观察皮瓣外观、质地及功能良好.骨折愈合情况正在随访中.结论腓肠神经-隐静脉的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这是构成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为蒂的腓骨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对严重外伤造成的骨不连、骨缺损和大的死腔,以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为蒂的腓骨皮瓣移植是理想的选择.

    作者:宋一平;张发惠;刘宏滨;童讯;王和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创技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目的探讨利用关节镜及经皮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技术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4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关节镜监视下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47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关节镜监视下置入逆行交锁髓内钉,术后不辅以其它外固定,第2天起即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6~8周后,根据骨痂生长情况考虑逐渐负重直至弃拐.结果所有患者获7~21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所有伤口均甲级愈合,无关节感染.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11~18周,平均13.2周.根据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优23例,良17例,可7例,优良率为85.1%.结论关节镜监视下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可大限度减少对关节的干扰,使骨折治疗达到微创化.

    作者:龚伟华;孙月华;朱振安;王友;史定;伟唐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损伤后肌腱及粘连组织中信号通路因子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损伤后肌腱及粘连组织中信号通路因子基因表达的差别.方法取20只Leghorn鸡,制作肌腱损伤粘连模型,术后8周分别取损伤部位肌腱、粘连组织,提取mRNA,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电泳.将电泳上的基因表达条带做密度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核因子-κB(NF-κB)、细胞外信号激酶2(Erk2)、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子3(STAT3)、STAT5和Smad2基因在粘连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2±0.03、1.65±0.09、1.05±0.12、0.95±0.07和0.84±0.03;在肌腱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2±0.06、1.30±0.12、1.44±0.12、1.48±0.11和1.76±0.13.NF-κB、STAT3、STAT5和Smad2基因在修复肌腱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大于粘连组织中的表达量,Erk2基因在修复肌腱组织中的表达量小于粘连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F-κB、STAT3、STAT5和Smad2基因在损伤后的肌腱组织中表达强于粘连组织.Erk2基因在损伤后的肌腱组织中表达弱于粘连组织.

    作者:柯尊山;汤锦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