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王满宜;龚晓峰;赵刚;王金辉
患者,因车祸致右下肢流血、肿痛、活动受限9 h入院.查体:右膝关节肿胀、屈曲外翻畸形,关节内前方可见直径约2 cm皮肤缺损区,髌骨向外侧脱位,股骨关节面外露.X线片示:右髌骨脱离正常轴线向外侧移位,股骨外侧髁骨折,骨折块向后下方移位并与髌骨重叠.
作者:彭大勇;张抒;张军;曹学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0月,对28例(平均38.7岁)三踝骨折采用微创切开复位经皮内固定,Gatellier-Chastang后外侧入路显露外踝及外踝后方.骨折复位固定顺序为后踝、内踝、外踝、下胫腓联合.术后进行石膏固定3~4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2.8~4.5个月,平均3.2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估疗效:优16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三踝骨折的解剖复位、稳固内固定是治疗的关键;微创经皮内固定是治疗三踝骨折较好方法,切口小可以减少骨折段血运的破坏,提高骨折愈合率.
作者:徐忠世;肖德明;林博文;张晓明;吕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44岁.因颈部被电线杆压伤后疼痛、四肢不能活动10 h入院,伤后有短暂昏迷史,醒后感颈部疼痛,四肢不能活动,无呼吸困难及大小便失禁.外院诊断为C3骨折后转入我院.
作者:艾福志;权日;尹庆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T对胫骨远端Pilon骨折术前评估的意义.方法总结了2000年1月~2005年6月具有完整X线片及CT随访资料的Pilon骨折52例,术前评估结合X线片和关节面CT平扫对骨折进行分型,并描绘骨折线的走行,测量骨折角,分析关节骨块的解剖特点.根据软组织条件、骨折类型、骨折线走行、骨折角、关节骨块位置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石膏固定5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加石膏外固定5例,微创钢板接骨术(MIPPO)技术钢板固定治疗17例,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1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9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2个月.CT改变了9例Rüedi-Allg(o)wer分型,21例发现了新的骨折块.CT平扫中主要骨折线呈冠状面走行的占61.5%,呈矢状面走行的占34.6%,对这两类骨折采用了不同的入路和内固定方式.用Mazur方法评估术后功能:优30例,良13例,可8例,差1例,总优良率82.7%,Ⅲ型的优良率为57.1%,CT显示有冲床死骨的优良率仅为44.4%.结论结合CT对Pilon骨折分型更准确;Ⅲ型骨折只要软组织条件允许,应切开复位关节面骨折;依据主要骨折线的走行和骨块的位置选择切口和内固定方式;对冲床死骨需直视下复位,但此类病例预后较差.
作者:汪滋民;王秋根;王谦;纪方;张秋林;王家林;许硕贵;蔡晓冰;唐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建立组织工程方法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纤维蛋白胶(FG)的混合物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髁关节面制造圆形缺损,每孔直径4 mm,深度约3 mm,达松质骨.术后12周利用自体BMSCs与FG混合物进行修复.将36只兔共72侧膝关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陈旧修复组、新鲜修复组3组.术后分别在4、8、12、24、32和48周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参照Pineda标准对新生组织评分对比缺损修复的情况及新生组织的类型.结果陈旧组与新鲜组两种混合物修复组在甲苯胺蓝变色反应表明其与周围正常软骨无明显区别,均为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而对照组12周时为纤维软骨修复,后期为纤维组织和板层骨修复.陈旧组与新鲜组各期平均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Pineda评分后数据做方差分析,8、12和24周陈旧组与新鲜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这两组在第4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陈旧组与新鲜组2~48周期间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和新鲜缺损应用BMSCs与FG复合修复的效果无明显差异.明确了BMSCs与FG的混合物在短期内能够良好地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全层缺损,长期效果还有待研究.
作者:黎健伟;裴国献;缪旭东;陈书军;陈佳生;陈炅昊;梁双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1年2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69例,男42例,女27例;根据Weber-AO分类法:A型6例,B型39例,C型24例.其中双踝骨折45例,三踝骨折24例;下胫腓联合分离27例,后踝骨折螺钉固定12例,内侧三角韧带断裂修复5例.结果69例均获随访,随访6~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42例,良18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87.0%.结论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需要根据骨折类型进行选择,但也要考虑韧带结构的损伤程度.满意的疗效取决于恢复踝穴正常的解剖结构、可以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有效内固定及妥善处理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
作者:龙奎元;孙磊;张殿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研究FK506在异体神经移植后神经修复过程中对雪旺细胞增殖和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纯化雪旺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FK506促雪旺细胞增殖和促巨噬细胞凋亡作用,ELISA法检测FK506促雪旺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GF)及促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IL-1)的含量,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巨噬细胞的凋亡进行形态学观察与鉴定.结果流式细胞仪和ELISA检测结果显示FK506可促进雪旺细胞增殖并分泌NGF,促进巨噬细胞凋亡并分泌IL-1,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巨噬细胞凋亡前期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结论在形态学角度FK506可以在早期促进雪旺细胞增殖和分泌NGF,并促进巨噬细胞凋亡和IL-1的分泌,进而促进外周神经再生.
作者:杨俊;张振伟;朴英杰;钟世镇;秦建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下肢疲劳性骨折的X线特征性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2000年6月~2005年2月,对156例主诉高强度训练合并双下肢疼痛、跛行的患者进行X线正、侧位片检查,证实为下肢疲劳性骨折.重点对其X线片的各种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患肢X线摄片和临床随访.结果本组患者除1例手术治疗外,其余均行休息、牵引、石膏外固定等保守治疗,经治疗后效果良好.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个月;骨愈合时间1~2个月,全部恢复工作和训练.结论下肢疲劳性骨折在X线片中根据发病阶段分别具有软组织局限性包块、骨小梁排列紊乱或中断、通过皮质透亮带、骨内膜骨痂、骨外膜骨痂及晚期愈合后有或无局限性骨质硬化或骨干增粗等特征性改变,与其它疾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基础.
作者:曾国庆;崔振华;马建国;张志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距骨体与距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和预后上的差异.方法通过对1996年4月~2003年9月间17例SneppenⅡ型距骨体骨折患者与19例Hawkins Ⅰ、Ⅱ型距骨颈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将Hawkins评分优良率、距骨缺血坏死率、胫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和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进行对比,使用x2检验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SneppenⅡ型距骨体骨折患者Hawkins评分优良率为64.7%(11/17),距骨缺血坏死率17.6%(3/17),胫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41.2%(7/17),距下关节创份性关节炎发生率64.7%(11/17).Hawkins Ⅰ、Ⅱ型距骨颈骨折患者Hawkins评分优良率为73.7%(14/19),距骨缺血坏死率15.8%(3/19),胫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15.8%(3/19),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36.8%(7/19).四种评价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距骨体和距骨颈骨折仅是解剖学上的概念,目前对于两种骨折的预后没有区分意义.对有移位(≥2 mm)的距骨体或距骨颈骨折患者均应视软组织条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保护残存血运,解剖复位,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和距骨缺血坏死的发生.
作者:李卫华;王岩;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中、长期疗效.方法自1999年2月~2004年8月,对采用保守治疗(闭合复位石膏制动)并得到随访的43例成人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旋后-外旋型Ⅰ度骨折5例,Ⅱ度骨折10例,Ⅲ度骨折0例,Ⅳ度骨折28例.结果平均随访69个月(16~84个月).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分,旋后-外旋型Ⅰ度:5例评分为满意;Ⅱ度:9例满意,1例不满意;Ⅳ度:26例满意,2例不满意.结论大部分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保守治疗中、长期随访效果满意.对于合并难复性或不稳定性距骨脱位以及后踝骨折块大于胫骨远端关节面25%的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应当手术治疗.
作者:张国柱;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开放性跟骨骨折是一种少见的损伤,但所造成的后果可以是灾难性的.即使治疗方案正确,这些高能量损伤的疗效常常也不能令人满意.早期治疗包括多次冲洗清创、抗生素治疗和骨折稳定.二期治疗的重点在于骨软骨损伤的治疗,适当且及时的治疗是取得满意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龚晓峰;武勇;贺良;王岩;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筋膜瓣游离移植成活后重塑植皮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5年7月,应用吻合血管的远端带有观察岛状皮瓣的股前外筋膜瓣移植,成活后7~10 d行筋膜瓣肉芽重塑,游离植皮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9例、足背软组织缺损2例,筋膜瓣面积8cm × 15 cm~10 cm × 22 cm.结果11例吻合血管的筋膜瓣全部成活,重塑后植皮全部成活.所有患者术后获3~18个月随访,受区外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筋膜瓣,血管解剖恒定、蒂长、切取容易,成活后重塑植皮,瓣薄平整、外形功能好,适宜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创面.
作者:李向荣;俞俊兴;秦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国内对于此病的研究和报告不多,一方面是由于患者本身要求不高,另一方面临床医生对它也不够重视.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探讨了有关诊断问题,描述和比较了几种常见手术重建方法,以期能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诊断和治疗有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作者:王金辉;蒋协远;武勇;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吻合神经血管的(足母)趾短伸肌游离移植重建臂丛根性损伤后手内肌功能的相关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经甲醛防腐固定成人尸体下肢标本30侧,显露腓深神经沿其走行追踪腓深神经(足母)趾短伸肌肌支,显微解剖分离趾短伸肌,观察(足母)趾短伸肌肌肉形态、主要血供来源及主要支配神经走行,测量(足母)趾短伸肌的长度、宽度、厚度及腓深神经、(足母)趾短伸肌肌支的直径和大可逆行分离长度.结果(足母)短伸肌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肌腹和一条肌腱,趾短伸肌有一个共同的肌腹,3条肌腱,也有4腱发出其中3腱型占80%,4腱型占20%.(足母)趾短伸肌长度为(6.15±0.40)cm,宽度为(3.85±0.04)cm,厚度为(0.21±0.02)cm,其主要血供来自足背动脉,受腓深神经的趾短伸肌肌支支配,后者在腓深神经可主干中逆行分离的大长度为(27.41±2.54)cm.结论趾短伸肌为羽状肌,有独立、恒定的血管、神经支配,且神经逆行分离长度较长,适合行利用吻合血管神经的(足母)趾短伸肌移植以重建臂丛根性损伤后手内在肌功能.
作者:尹博;顾立强;金丹;林晓岗;相大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采用有限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8月~2004年4月的98例105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51例55足使用有限内固定治疗,另47例50足使用标准AO跟骨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全部患者获12~34个月随访,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有限内固定组平均89.8分,优良率83.6%;钢板固定组平均86.8分,优良率80.0%,两组结果相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软组织问题:有限内固定组3足(5.5%)发生表浅皮肤坏死;钢板组9足(18.0%)中7足发生表浅的皮缘坏死,1足皮肤坏死并钢板外露,1足伤口裂开;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效满意;有限内固定可以获得与钢板固定相似的结果.而有限内固定可能更加经济,更易开展,可能较前者软组织风险更低.
作者:王金辉;武勇;杨明辉;王岩;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5年8月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17例创伤所致马蹄足患者.将组装好的Ilizarov外固定架按照Ilizarov的穿针固定原则安装在患侧小腿和足部.术后3 d开始转动螺纹杆上的螺母,第1周旋转螺母2~4圈/d,4次/d;1周后旋转螺母1~2圈/d,4次/d,分别逐渐缩短和延长前、后螺纹杆,矫正马蹄足畸形.用伊氏架将踝关节固定在中立位2~3个月.去除外固定架后让患者逐渐增加负重量直至完全负重.不负重时穿戴支具保持踝关节处于中立位至少3个月.结果1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7~14个月).术后4~6周踝关节恢复到中立位.平均带外固定架14.5周(10~16周).无血管、神经损伤.3例各1处针道轻度感染,对症处理后感染消失.1例诉矫正过程中疼痛,术后10周去除外固定架,去除外固定架后6周时僵直在跖屈20°.1例去除外固定架4个月后僵直在跖屈10°.1例小腿前后肌群损伤严重合并胫骨骨缺损重建术后踝关节矫正到中立位后1.5个月行踝关节融合术,融合术后3个月去除外固定架.其余14例达到0°全足负重,行走时无明显足下垂.2例负重时疼痛.踝关节背伸肌群功能存在的患者,踝关节可主动背伸10°.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是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微创技术.
作者:黄雷;张建立;王慎东;范丰川;王金辉;张伯松;尹彦军;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丝线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1990年1月~2004年12月对109例髌骨骨折采用丝线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术,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患者经6~18个月的随访,按陆裕朴等功能评定标准:优65例,良39例,可5例,优良率为95.4%.结论丝线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方法简便易行,固定牢靠,术后一般不需外固定,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不需二次手术,疗效满意.
作者:王忠发;顾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跟骨骨折是跗骨中常见的骨折,约75%的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虽然跟骨骨折的治疗经验日益增多,但对其诊断和处理仍存在争论,包括合适的分类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治疗的指征、手术入路及术后处理等.本文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对于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疗效优于保守治疗.
作者:朱仕文;杨明辉;武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换届改选会议于2006年4月22日在郑州市河南宾馆举行,会议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总编辑裴国献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蔡丽枫副社长兼办公室主任和袁桂清副社长出席了此次换届改选会议.共68名新、老编委参加了会议.会议正式产生了<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由顾问16位、总编辑1位、副总编辑5位、编委105位组成(其中海外19位),另外通讯编委46位.
作者:王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髁支持钢板结合内侧钢板治疗股骨髁间C2、C3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5月~2004年1月,18例股骨髁间骨折患者按AO分型:C2型11例,C3型7例,均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骨折解剖复位后分别在外侧放置髁支持钢板,内侧放置普通钢板固定,术后石膏托保护8~12周.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3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2个月.膝关节功能按Lysholm评分:优5例,良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2.2%.结论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C2、C3型骨折具有并发症少、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快等特点,且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珂;王振昊;刘文德;张杰;王书诚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