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发;顾镇
足踝的功能在人类活动的范围大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十余年来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有进展,有争论.此评述扼要地介绍了目前足踝骨折的发展与问题,明确了一些治疗原则.
作者: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跟骨钢板内固定二期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陈旧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7例,Ⅲ型15例,Ⅳ型11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采用保留距下关节跟骨截骨矫形,SandersⅣ型骨折采用距下关节撑开植骨的距下关节融合术.选择改良L形切口,劈除外膨的跟骨外侧壁,松解腓骨肌腱.跟骨内骨缺损采用自体骨植骨.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9.8个月(6~48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总体优良率81.8%.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如一期皮肤等条件不允许情况下,二期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采用保留距下关节跟骨截骨矫形,SandersⅣ型距下关节撑开植骨的距下关节融合治疗不失是一种可靠的办法.
作者:潘永雄;李中万;利云峰;洪劲松;杨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建立组织工程方法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纤维蛋白胶(FG)的混合物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髁关节面制造圆形缺损,每孔直径4 mm,深度约3 mm,达松质骨.术后12周利用自体BMSCs与FG混合物进行修复.将36只兔共72侧膝关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陈旧修复组、新鲜修复组3组.术后分别在4、8、12、24、32和48周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参照Pineda标准对新生组织评分对比缺损修复的情况及新生组织的类型.结果陈旧组与新鲜组两种混合物修复组在甲苯胺蓝变色反应表明其与周围正常软骨无明显区别,均为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而对照组12周时为纤维软骨修复,后期为纤维组织和板层骨修复.陈旧组与新鲜组各期平均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Pineda评分后数据做方差分析,8、12和24周陈旧组与新鲜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这两组在第4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陈旧组与新鲜组2~48周期间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和新鲜缺损应用BMSCs与FG复合修复的效果无明显差异.明确了BMSCs与FG的混合物在短期内能够良好地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全层缺损,长期效果还有待研究.
作者:黎健伟;裴国献;缪旭东;陈书军;陈佳生;陈炅昊;梁双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开放性跟骨骨折是一种少见的损伤,但所造成的后果可以是灾难性的.即使治疗方案正确,这些高能量损伤的疗效常常也不能令人满意.早期治疗包括多次冲洗清创、抗生素治疗和骨折稳定.二期治疗的重点在于骨软骨损伤的治疗,适当且及时的治疗是取得满意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龚晓峰;武勇;贺良;王岩;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分析Richards钉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及术后所出现的失误原因,为临床上Richards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参考.方法回顾1996年6月~2004年6月在应用Richards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36例,结合影像学资料分析失败病例的失误原因.结果26例出现的髋内翻、钢板断裂、股骨外侧皮质骨折、螺钉穿破股骨头等并发症.均发生在EvansⅢ、Ⅳ型和转子下骨折中.结论Richards钉属于偏中轴固定,所受剪力较大,虽然具有动力性加压的作用,但适应证的选择不合适、操作技术及康复要点未掌握是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对于Richards钉在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是多方面的,原因也是多样化的,而且互为因果.
作者:王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距骨体与距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和预后上的差异.方法通过对1996年4月~2003年9月间17例SneppenⅡ型距骨体骨折患者与19例Hawkins Ⅰ、Ⅱ型距骨颈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将Hawkins评分优良率、距骨缺血坏死率、胫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和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进行对比,使用x2检验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SneppenⅡ型距骨体骨折患者Hawkins评分优良率为64.7%(11/17),距骨缺血坏死率17.6%(3/17),胫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41.2%(7/17),距下关节创份性关节炎发生率64.7%(11/17).Hawkins Ⅰ、Ⅱ型距骨颈骨折患者Hawkins评分优良率为73.7%(14/19),距骨缺血坏死率15.8%(3/19),胫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15.8%(3/19),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36.8%(7/19).四种评价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距骨体和距骨颈骨折仅是解剖学上的概念,目前对于两种骨折的预后没有区分意义.对有移位(≥2 mm)的距骨体或距骨颈骨折患者均应视软组织条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保护残存血运,解剖复位,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和距骨缺血坏死的发生.
作者:李卫华;王岩;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距骨后突内侧结节(PMTF)骨折诊断与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1993年6月~2002年1月收治18例PMTT骨折患者中,初诊确诊15例,漏诊3例;对14例累及距下关节面者8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例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1例骨折移位较大者因拒绝手术而保守治疗;另外4例骨折不累及关节面者,3例石膏固定6周,1例行骨块切除术.结果平均随访41.7个月.1例早期漏诊患者行骨块切除术后,疗效满意;其余患者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优7例,良6例,可3例,差1例.结论PMTT骨折有其诊断特点,需经CT确诊;手术治疗可选择半螺纹钛钉加压埋头固定;漏诊患者行骨块切除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岩;王满宜;龚晓峰;赵刚;王金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髁支持钢板结合内侧钢板治疗股骨髁间C2、C3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5月~2004年1月,18例股骨髁间骨折患者按AO分型:C2型11例,C3型7例,均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骨折解剖复位后分别在外侧放置髁支持钢板,内侧放置普通钢板固定,术后石膏托保护8~12周.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3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2个月.膝关节功能按Lysholm评分:优5例,良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2.2%.结论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C2、C3型骨折具有并发症少、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快等特点,且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珂;王振昊;刘文德;张杰;王书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人工踝关节置换的疗效已有显著提高,作为人工关节学科中一种已有广受瞩目的发展,它的进步、术后疗效的评价无疑是人工踝关节的重要环节.本文探讨国外人工踝关节疗效评价标准的同时,提出我国的人工踝关节置换疗效评价方法.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下肢疲劳性骨折的X线特征性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2000年6月~2005年2月,对156例主诉高强度训练合并双下肢疼痛、跛行的患者进行X线正、侧位片检查,证实为下肢疲劳性骨折.重点对其X线片的各种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患肢X线摄片和临床随访.结果本组患者除1例手术治疗外,其余均行休息、牵引、石膏外固定等保守治疗,经治疗后效果良好.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个月;骨愈合时间1~2个月,全部恢复工作和训练.结论下肢疲劳性骨折在X线片中根据发病阶段分别具有软组织局限性包块、骨小梁排列紊乱或中断、通过皮质透亮带、骨内膜骨痂、骨外膜骨痂及晚期愈合后有或无局限性骨质硬化或骨干增粗等特征性改变,与其它疾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基础.
作者:曾国庆;崔振华;马建国;张志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丝线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1990年1月~2004年12月对109例髌骨骨折采用丝线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术,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患者经6~18个月的随访,按陆裕朴等功能评定标准:优65例,良39例,可5例,优良率为95.4%.结论丝线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方法简便易行,固定牢靠,术后一般不需外固定,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不需二次手术,疗效满意.
作者:王忠发;顾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治疗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的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8例.患者外踝均采用钢板固定;内踝:11例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6例采用三叶草钢板固定,1例采用克氏针固定;下胫腓联合均采用单枚螺钉经或不经钢板孔固定.结果18例患者获8~2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深部感染、断钉等情况,3例患者在拔钉后下胫腓联合再次出现分离,1例Pilon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即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根据患者主观感觉、功能检查和X线检查评定疗效:本组优9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结论术前全面评估、正确的手术方法及技术、精确的解剖复位固定是提高踝关节骨折疗效的关键.
作者:秦冠军;林昂如;裴国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5年8月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17例创伤所致马蹄足患者.将组装好的Ilizarov外固定架按照Ilizarov的穿针固定原则安装在患侧小腿和足部.术后3 d开始转动螺纹杆上的螺母,第1周旋转螺母2~4圈/d,4次/d;1周后旋转螺母1~2圈/d,4次/d,分别逐渐缩短和延长前、后螺纹杆,矫正马蹄足畸形.用伊氏架将踝关节固定在中立位2~3个月.去除外固定架后让患者逐渐增加负重量直至完全负重.不负重时穿戴支具保持踝关节处于中立位至少3个月.结果1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7~14个月).术后4~6周踝关节恢复到中立位.平均带外固定架14.5周(10~16周).无血管、神经损伤.3例各1处针道轻度感染,对症处理后感染消失.1例诉矫正过程中疼痛,术后10周去除外固定架,去除外固定架后6周时僵直在跖屈20°.1例去除外固定架4个月后僵直在跖屈10°.1例小腿前后肌群损伤严重合并胫骨骨缺损重建术后踝关节矫正到中立位后1.5个月行踝关节融合术,融合术后3个月去除外固定架.其余14例达到0°全足负重,行走时无明显足下垂.2例负重时疼痛.踝关节背伸肌群功能存在的患者,踝关节可主动背伸10°.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是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微创技术.
作者:黄雷;张建立;王慎东;范丰川;王金辉;张伯松;尹彦军;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吻合神经血管的(足母)趾短伸肌游离移植重建臂丛根性损伤后手内肌功能的相关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经甲醛防腐固定成人尸体下肢标本30侧,显露腓深神经沿其走行追踪腓深神经(足母)趾短伸肌肌支,显微解剖分离趾短伸肌,观察(足母)趾短伸肌肌肉形态、主要血供来源及主要支配神经走行,测量(足母)趾短伸肌的长度、宽度、厚度及腓深神经、(足母)趾短伸肌肌支的直径和大可逆行分离长度.结果(足母)短伸肌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肌腹和一条肌腱,趾短伸肌有一个共同的肌腹,3条肌腱,也有4腱发出其中3腱型占80%,4腱型占20%.(足母)趾短伸肌长度为(6.15±0.40)cm,宽度为(3.85±0.04)cm,厚度为(0.21±0.02)cm,其主要血供来自足背动脉,受腓深神经的趾短伸肌肌支支配,后者在腓深神经可主干中逆行分离的大长度为(27.41±2.54)cm.结论趾短伸肌为羽状肌,有独立、恒定的血管、神经支配,且神经逆行分离长度较长,适合行利用吻合血管神经的(足母)趾短伸肌移植以重建臂丛根性损伤后手内在肌功能.
作者:尹博;顾立强;金丹;林晓岗;相大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筋膜瓣游离移植成活后重塑植皮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5年7月,应用吻合血管的远端带有观察岛状皮瓣的股前外筋膜瓣移植,成活后7~10 d行筋膜瓣肉芽重塑,游离植皮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9例、足背软组织缺损2例,筋膜瓣面积8cm × 15 cm~10 cm × 22 cm.结果11例吻合血管的筋膜瓣全部成活,重塑后植皮全部成活.所有患者术后获3~18个月随访,受区外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筋膜瓣,血管解剖恒定、蒂长、切取容易,成活后重塑植皮,瓣薄平整、外形功能好,适宜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创面.
作者:李向荣;俞俊兴;秦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保守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998年1月~2004年11月收治的23例距骨颈骨折中获得随访的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骨折均按Hawkins分型:Ⅰ型4例,Ⅱ型11例,Ⅲ型3例.Ⅰ型骨折采用石膏外固定保守治疗,Ⅱ、Ⅲ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1~7年,平均3.4年.采用Hawkins评分:优7例(Ⅰ型3例,Ⅱ型4例),良4例(Ⅰ型1例,Ⅱ型3例),中4例(Ⅱ型3例,Ⅲ型1例),差3例(Ⅱ型1例,Ⅲ型2例),优良率为61.1%.合并切口皮缘坏死2例,感染1例,均为开放性骨折.内翻畸形2例,距骨缺血坏死2例,足踝及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2例术后1年行Blair融合术.结论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稳定内固定是提高距骨颈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陈仲;汪颖;吴兆翔;杨华刚;杨洪昌;李滔;季建华;陈戈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T对胫骨远端Pilon骨折术前评估的意义.方法总结了2000年1月~2005年6月具有完整X线片及CT随访资料的Pilon骨折52例,术前评估结合X线片和关节面CT平扫对骨折进行分型,并描绘骨折线的走行,测量骨折角,分析关节骨块的解剖特点.根据软组织条件、骨折类型、骨折线走行、骨折角、关节骨块位置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石膏固定5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加石膏外固定5例,微创钢板接骨术(MIPPO)技术钢板固定治疗17例,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1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9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2个月.CT改变了9例Rüedi-Allg(o)wer分型,21例发现了新的骨折块.CT平扫中主要骨折线呈冠状面走行的占61.5%,呈矢状面走行的占34.6%,对这两类骨折采用了不同的入路和内固定方式.用Mazur方法评估术后功能:优30例,良13例,可8例,差1例,总优良率82.7%,Ⅲ型的优良率为57.1%,CT显示有冲床死骨的优良率仅为44.4%.结论结合CT对Pilon骨折分型更准确;Ⅲ型骨折只要软组织条件允许,应切开复位关节面骨折;依据主要骨折线的走行和骨块的位置选择切口和内固定方式;对冲床死骨需直视下复位,但此类病例预后较差.
作者:汪滋民;王秋根;王谦;纪方;张秋林;王家林;许硕贵;蔡晓冰;唐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跟骨骨折是跗骨中常见的骨折,约75%的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虽然跟骨骨折的治疗经验日益增多,但对其诊断和处理仍存在争论,包括合适的分类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治疗的指征、手术入路及术后处理等.本文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对于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疗效优于保守治疗.
作者:朱仕文;杨明辉;武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疼痛性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5年4月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8例患者62个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椎体(T4~L4),有症状的节段均行MRI检查证实.从发病至手术时间2 d~1年.术后当天和随访1、3、6个月进行疼痛得分VAS测定和运动水平评价;手术前、后在侧位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中部的高度,评价手术效果.结果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以快速止痛,明显增加脊柱负重能力,疼痛得分从8.2分降至2.4分,手术后62个骨折椎体前、中部的高度增加到了原椎体高度的(82.8±26.8)%和(88.8±21.8)%.椎体楔形变从15°降至8°,这种结果长可以保持3年,本组患者无一例造成骨折后椎管狭窄加重,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以快速改善运动功能和减轻疼痛,可安全增加椎体高度,迅速恢复老年患者活动水平,短期效果好,远期随访效果还有待终评价.
作者:张强;邹德威;海涌;白克文;马华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44岁.因颈部被电线杆压伤后疼痛、四肢不能活动10 h入院,伤后有短暂昏迷史,醒后感颈部疼痛,四肢不能活动,无呼吸困难及大小便失禁.外院诊断为C3骨折后转入我院.
作者:艾福志;权日;尹庆水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