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宾尧
目的回顾性分析保守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998年1月~2004年11月收治的23例距骨颈骨折中获得随访的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骨折均按Hawkins分型:Ⅰ型4例,Ⅱ型11例,Ⅲ型3例.Ⅰ型骨折采用石膏外固定保守治疗,Ⅱ、Ⅲ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1~7年,平均3.4年.采用Hawkins评分:优7例(Ⅰ型3例,Ⅱ型4例),良4例(Ⅰ型1例,Ⅱ型3例),中4例(Ⅱ型3例,Ⅲ型1例),差3例(Ⅱ型1例,Ⅲ型2例),优良率为61.1%.合并切口皮缘坏死2例,感染1例,均为开放性骨折.内翻畸形2例,距骨缺血坏死2例,足踝及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2例术后1年行Blair融合术.结论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稳定内固定是提高距骨颈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陈仲;汪颖;吴兆翔;杨华刚;杨洪昌;李滔;季建华;陈戈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开放性跟骨骨折是一种少见的损伤,但所造成的后果可以是灾难性的.即使治疗方案正确,这些高能量损伤的疗效常常也不能令人满意.早期治疗包括多次冲洗清创、抗生素治疗和骨折稳定.二期治疗的重点在于骨软骨损伤的治疗,适当且及时的治疗是取得满意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龚晓峰;武勇;贺良;王岩;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5年8月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17例创伤所致马蹄足患者.将组装好的Ilizarov外固定架按照Ilizarov的穿针固定原则安装在患侧小腿和足部.术后3 d开始转动螺纹杆上的螺母,第1周旋转螺母2~4圈/d,4次/d;1周后旋转螺母1~2圈/d,4次/d,分别逐渐缩短和延长前、后螺纹杆,矫正马蹄足畸形.用伊氏架将踝关节固定在中立位2~3个月.去除外固定架后让患者逐渐增加负重量直至完全负重.不负重时穿戴支具保持踝关节处于中立位至少3个月.结果1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7~14个月).术后4~6周踝关节恢复到中立位.平均带外固定架14.5周(10~16周).无血管、神经损伤.3例各1处针道轻度感染,对症处理后感染消失.1例诉矫正过程中疼痛,术后10周去除外固定架,去除外固定架后6周时僵直在跖屈20°.1例去除外固定架4个月后僵直在跖屈10°.1例小腿前后肌群损伤严重合并胫骨骨缺损重建术后踝关节矫正到中立位后1.5个月行踝关节融合术,融合术后3个月去除外固定架.其余14例达到0°全足负重,行走时无明显足下垂.2例负重时疼痛.踝关节背伸肌群功能存在的患者,踝关节可主动背伸10°.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是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微创技术.
作者:黄雷;张建立;王慎东;范丰川;王金辉;张伯松;尹彦军;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带血管骨瓣植骨治疗距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5年3月收治的7例距骨颈骨折患者,按Hawkins分型:Ⅱ型6例,Ⅲ型1例,分别采用手法闭合复位(1例)和切开复位(6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7例患者均在上述处理后加外固定支架跨关节固定联合带血管的骨瓣植骨治疗.术后观察骨愈合、骨坏死及后足功能情况.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3~24个月,平均17个月.7例均获骨性愈合,无一例发生缺血性骨坏死.后足功能按Maryland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优5例,良2例.1例合并距骨体骨折患者出现明显的胫距关节骨关节炎,后行胫距关节融合术.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带血管骨瓣植骨能有效地防止距骨颈骨折后缺血性骨坏死,但远期效果尚须进一步观察.
作者:张秋林;王秋根;张少成;唐昊;李凌;纪方;麻文谦;汪方;汤旭日;谢杨;王万宗;吴剑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44岁.因颈部被电线杆压伤后疼痛、四肢不能活动10 h入院,伤后有短暂昏迷史,醒后感颈部疼痛,四肢不能活动,无呼吸困难及大小便失禁.外院诊断为C3骨折后转入我院.
作者:艾福志;权日;尹庆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国内对于此病的研究和报告不多,一方面是由于患者本身要求不高,另一方面临床医生对它也不够重视.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探讨了有关诊断问题,描述和比较了几种常见手术重建方法,以期能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诊断和治疗有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作者:王金辉;蒋协远;武勇;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跟骨钢板内固定二期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陈旧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7例,Ⅲ型15例,Ⅳ型11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采用保留距下关节跟骨截骨矫形,SandersⅣ型骨折采用距下关节撑开植骨的距下关节融合术.选择改良L形切口,劈除外膨的跟骨外侧壁,松解腓骨肌腱.跟骨内骨缺损采用自体骨植骨.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9.8个月(6~48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总体优良率81.8%.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如一期皮肤等条件不允许情况下,二期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采用保留距下关节跟骨截骨矫形,SandersⅣ型距下关节撑开植骨的距下关节融合治疗不失是一种可靠的办法.
作者:潘永雄;李中万;利云峰;洪劲松;杨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丝线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1990年1月~2004年12月对109例髌骨骨折采用丝线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术,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患者经6~18个月的随访,按陆裕朴等功能评定标准:优65例,良39例,可5例,优良率为95.4%.结论丝线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方法简便易行,固定牢靠,术后一般不需外固定,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不需二次手术,疗效满意.
作者:王忠发;顾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筋膜瓣游离移植成活后重塑植皮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5年7月,应用吻合血管的远端带有观察岛状皮瓣的股前外筋膜瓣移植,成活后7~10 d行筋膜瓣肉芽重塑,游离植皮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9例、足背软组织缺损2例,筋膜瓣面积8cm × 15 cm~10 cm × 22 cm.结果11例吻合血管的筋膜瓣全部成活,重塑后植皮全部成活.所有患者术后获3~18个月随访,受区外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筋膜瓣,血管解剖恒定、蒂长、切取容易,成活后重塑植皮,瓣薄平整、外形功能好,适宜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创面.
作者:李向荣;俞俊兴;秦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1年2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69例,男42例,女27例;根据Weber-AO分类法:A型6例,B型39例,C型24例.其中双踝骨折45例,三踝骨折24例;下胫腓联合分离27例,后踝骨折螺钉固定12例,内侧三角韧带断裂修复5例.结果69例均获随访,随访6~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42例,良18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87.0%.结论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需要根据骨折类型进行选择,但也要考虑韧带结构的损伤程度.满意的疗效取决于恢复踝穴正常的解剖结构、可以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有效内固定及妥善处理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
作者:龙奎元;孙磊;张殿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分析Richards钉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及术后所出现的失误原因,为临床上Richards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参考.方法回顾1996年6月~2004年6月在应用Richards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36例,结合影像学资料分析失败病例的失误原因.结果26例出现的髋内翻、钢板断裂、股骨外侧皮质骨折、螺钉穿破股骨头等并发症.均发生在EvansⅢ、Ⅳ型和转子下骨折中.结论Richards钉属于偏中轴固定,所受剪力较大,虽然具有动力性加压的作用,但适应证的选择不合适、操作技术及康复要点未掌握是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对于Richards钉在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是多方面的,原因也是多样化的,而且互为因果.
作者:王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采用有限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8月~2004年4月的98例105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51例55足使用有限内固定治疗,另47例50足使用标准AO跟骨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全部患者获12~34个月随访,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有限内固定组平均89.8分,优良率83.6%;钢板固定组平均86.8分,优良率80.0%,两组结果相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软组织问题:有限内固定组3足(5.5%)发生表浅皮肤坏死;钢板组9足(18.0%)中7足发生表浅的皮缘坏死,1足皮肤坏死并钢板外露,1足伤口裂开;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效满意;有限内固定可以获得与钢板固定相似的结果.而有限内固定可能更加经济,更易开展,可能较前者软组织风险更低.
作者:王金辉;武勇;杨明辉;王岩;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对大鼠腓肠肌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8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强度运动组、中强度运动组和高强度运动组,各组又按时间(1、3、7、14 d)分为四个亚组,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骨骼肌细胞和RT-PCR法测定大鼠腓肠肌中HIF-1α 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HIF-1αmRNA存在基础性表达.与对照组HIF-1α mRNA的表达相比:低强度运动组第7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强度运动组和高强度运用组与对照组比较第3天和第7天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第3天和第7天各不同强度运动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第14天后HIF-1α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电镜结果提示:高强度运动组肌丝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明显,部分空泡化.结论运动会在一定时间内造成大鼠骨骼肌HIF-1αmRNA表达增加,是其适应机制之一;但不同运动强度诱导HIF-1α 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会对骨骼肌细胞造成损害.
作者:张幸;余斌;蔡保塔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2005年6月应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26例.按照Myerson分类:中间柱损伤13例,内侧、中间柱合并损伤7例,内侧、中间、外侧柱三柱损伤6例.结果本组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手术时间为40 min(30~70 min),切口长度平均为5 mm;所有患者获平均11.4个月(6~17个月)随访,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平均为87分,患者术后平均5.3个月(3~11个月)恢复正常生活.结论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创伤小,软组织并发症低,能有效治疗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中间柱复位并沿Lisfranc韧带方向插入螺钉内固定是重建跖跗关节复合体稳定性的关键.
作者:施忠民;安智全;罗从风;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研究FK506在异体神经移植后神经修复过程中对雪旺细胞增殖和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纯化雪旺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FK506促雪旺细胞增殖和促巨噬细胞凋亡作用,ELISA法检测FK506促雪旺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GF)及促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IL-1)的含量,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巨噬细胞的凋亡进行形态学观察与鉴定.结果流式细胞仪和ELISA检测结果显示FK506可促进雪旺细胞增殖并分泌NGF,促进巨噬细胞凋亡并分泌IL-1,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巨噬细胞凋亡前期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结论在形态学角度FK506可以在早期促进雪旺细胞增殖和分泌NGF,并促进巨噬细胞凋亡和IL-1的分泌,进而促进外周神经再生.
作者:杨俊;张振伟;朴英杰;钟世镇;秦建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疼痛性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5年4月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8例患者62个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椎体(T4~L4),有症状的节段均行MRI检查证实.从发病至手术时间2 d~1年.术后当天和随访1、3、6个月进行疼痛得分VAS测定和运动水平评价;手术前、后在侧位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中部的高度,评价手术效果.结果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以快速止痛,明显增加脊柱负重能力,疼痛得分从8.2分降至2.4分,手术后62个骨折椎体前、中部的高度增加到了原椎体高度的(82.8±26.8)%和(88.8±21.8)%.椎体楔形变从15°降至8°,这种结果长可以保持3年,本组患者无一例造成骨折后椎管狭窄加重,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以快速改善运动功能和减轻疼痛,可安全增加椎体高度,迅速恢复老年患者活动水平,短期效果好,远期随访效果还有待终评价.
作者:张强;邹德威;海涌;白克文;马华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髁支持钢板结合内侧钢板治疗股骨髁间C2、C3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5月~2004年1月,18例股骨髁间骨折患者按AO分型:C2型11例,C3型7例,均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骨折解剖复位后分别在外侧放置髁支持钢板,内侧放置普通钢板固定,术后石膏托保护8~12周.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3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2个月.膝关节功能按Lysholm评分:优5例,良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2.2%.结论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C2、C3型骨折具有并发症少、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快等特点,且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珂;王振昊;刘文德;张杰;王书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换届改选会议于2006年4月22日在郑州市河南宾馆举行,会议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总编辑裴国献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蔡丽枫副社长兼办公室主任和袁桂清副社长出席了此次换届改选会议.共68名新、老编委参加了会议.会议正式产生了<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由顾问16位、总编辑1位、副总编辑5位、编委105位组成(其中海外19位),另外通讯编委46位.
作者:王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人工踝关节置换的疗效已有显著提高,作为人工关节学科中一种已有广受瞩目的发展,它的进步、术后疗效的评价无疑是人工踝关节的重要环节.本文探讨国外人工踝关节疗效评价标准的同时,提出我国的人工踝关节置换疗效评价方法.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建立组织工程方法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纤维蛋白胶(FG)的混合物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髁关节面制造圆形缺损,每孔直径4 mm,深度约3 mm,达松质骨.术后12周利用自体BMSCs与FG混合物进行修复.将36只兔共72侧膝关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陈旧修复组、新鲜修复组3组.术后分别在4、8、12、24、32和48周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参照Pineda标准对新生组织评分对比缺损修复的情况及新生组织的类型.结果陈旧组与新鲜组两种混合物修复组在甲苯胺蓝变色反应表明其与周围正常软骨无明显区别,均为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而对照组12周时为纤维软骨修复,后期为纤维组织和板层骨修复.陈旧组与新鲜组各期平均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Pineda评分后数据做方差分析,8、12和24周陈旧组与新鲜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这两组在第4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陈旧组与新鲜组2~48周期间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和新鲜缺损应用BMSCs与FG复合修复的效果无明显差异.明确了BMSCs与FG的混合物在短期内能够良好地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全层缺损,长期效果还有待研究.
作者:黎健伟;裴国献;缪旭东;陈书军;陈佳生;陈炅昊;梁双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