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道远;刘瀚霖;蔡显义;朱江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1993年10月~2002年1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138例,对其中资料完整的68例进行分析,根据病史、体征、X线征象及术后疗效进行平定.将骨折类型、骨折固定方法、术后功能锻炼时间、方式与功能恢复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68例患者随访2~24个月,平均12个月,优58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94.1%.结论合理的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适时、适当的功能锻炼,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谢道远;刘瀚霖;蔡显义;朱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AO跟骨板治疗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1例29足严重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型:Ⅲ型18足;Ⅳ型11足,采用AO跟骨板及髂骨(或人工骨)植骨进行有限坚强内固定.对年老、骨质疏松严重的Ⅲ型和Ⅳ型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不能达到解剖复位者,整复跟骨外形后,AO跟骨板固定,同时一期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29足Ⅲ、Ⅳ型跟骨骨折行AO跟骨板固定者总体优良率为82.8%.结论AO跟骨板治疗Ⅲ、Ⅳ型跟骨骨折疗效肯定,术后早期功能练习,减少骨折并发症,是一种治疗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李林;戴世友;李成福;杨玉宝;玄东泽;李康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9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随访6个月~3年,Ⅱ区骨折3例骶神经损伤恢复良好;Ⅲ区6例,其中1例功能未恢复,2例肌力、感觉略下降.余3例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合理的神经减压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路青林;刘庆胜;李树锋;韩建波;陈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Orthopaedics in china originated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first half of twentieth century , Dr. meng chimao(Beijing),New Way Sung (Shanghai),Fang Hsienchi, and others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to development of modern orthopaedics in china. The orthopaedic group was organized under the auspecies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in 1937.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rthopaedic Society was wstablished in 1980.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Orthopaedics in China include replantation of severed limb or fingres,toe teansplantation for thumb and fonger reconstruction, nerve teansfer for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resrarch and manufacturing of domestic prostheses and the techniques of artifival joint replacement, surgical treatment of severe scoli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idiopathic scoliosis, operative tireatment of bone tumor, and basic research on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作者:冯传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5例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切开复位、植骨、重建钢板内固定,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43例随访9~48个月,按疗效评定标准[1],优31例,良9例,差3例.优良率93%.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能有效支撑跟骨塌陷的关节面、疗效确切.
作者:周正明;孙惠清;顾家烨;张云庆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肢体离断伤再植的手术方法和功能康复.方法本组11例2~3个肢体离断伤患者,分组同时进行断肢再植手术.断肢彻底清创,骨骼缩短不超过3cm,双踝离断采用等长短缩.骨断端采用钢板螺丝钉或克氏针固定,屈肌腱采用Kessler法修复,伸肌腱行双8字法缝合,各断肢吻合动、静脉比例为2:6~8,离断神经均采用外膜缝合法吻合修复.再植双腕完全离断8例,双踝完全离断1例,左腕完全离断、右踝和左小腿不完全离断1例,左腕及双踝不完全离断1例. 结果 11例24个肢体离断,全部再植成活.术后随访1.5~5年,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合理的人员组合、多数量的血管吻合和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断肢再植成活率及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
作者:杨小祥;冷震;钱塘;桑宏飞;朱玉金;童天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脊柱外科是建立在现代医学、脊柱矫形内植物和生物力学基础上的骨科学重要分支之一.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材料学和工程学的密切集合,以及新医疗技术的出现,脊柱外科也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的脊柱外科学组成立于1985年,我国学者在各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脊柱骨折脱位和/或脊髓神经损伤、脊柱感染、脊柱肿瘤、脊柱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以及基础研究方面.同时中国的集注外科学者还独立开发了很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通过增加国内国际的交流,我国的脊柱外科学组的成立、脊柱手术学、脊柱内固定技术、微创技术几基础研究等方面简要回顾了我国脊柱外科的发展里程,希望借此推动和促进我国脊柱外科的发展.
作者:邱贵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克服普通钢板导致的应力遮挡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自动生理加压钢板,并测定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成年防腐股骨标本30个,模拟股骨横断骨折,配对分成对照组、试验组,分别采用普通钢板和自动生理加压钢板固定,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机测定其大扭矩、大抗弯力和大抗压缩力,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自动生理加压钢板其大扭矩、大抗弯力和大抗压缩力分别为(19.77±5.20)N·m、(3.98±1.24)kN、(12.75±2.96)kN.普通钢板组其大扭矩、大抗弯力和大抗压缩力分别为(19.72±6.12)N·m、(3.70±0.98)kN、(14.09±3.01)kN.两组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0.05,P>0.05).结论自动生理加压钢板与普通钢板相比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同.
作者:张英泽;王庆贤;潘进社;张纯朴;赵立力;宋朝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估两种组织工程骨体内神经化重建方法的成骨效果,研究神经化与成骨的相互关系.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四组:组织工程骨组(A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B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C组),血管束植入组(D组).每只动物均制备左侧股骨长1.5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钢板固定后骨缺损处分别植入用四种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骨.植入的神经分别是隐神经和股神经肌支.术后4、8、12周摄股骨正位X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X线阻射影分析比较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感觉神经束后,比单纯组织工程骨和运动神经束植入的修复效果均有明显提高,而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运动神经束与单纯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感觉神经束植入与血管束植入的成骨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血管束植入组的成骨效果优于其它两组.结论利用感觉神经束植入的方法可以提高组织工程骨的成骨作用,而植入运动神经束却无此作用.
作者:张元平;崔继秀;裴国献;王永刚;金丹;泰煜;陈滨;魏宽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挛缩的治疗,推荐外侧入路松解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7~2001年,采用改良外侧入路松解来治疗18例创伤后肘关节挛缩患者,同时配合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措施,对术前、术后肘关节的功能变化进行评价. 结果 1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10~56个月),肘关节运动功能都有所改善.伸肘受限从术前平均(38±16)°改善到术后(8±6)°.屈肘由术前的(81±15)°改善到术后的(105±17)°.肱尺关节运动范围平均增加54°(P<0.001).用可视化的标准来衡量,所有患者的肘关节疼痛均减轻,肘关节的功能以标准等级来衡量,均有明显改善. 结论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松解肘关节,可以保留桡侧副韧带和伸肌腱起点,大限度地保持肘关节的稳定性,结合术后合理的康复,能明显改善挛缩的肘关节功能,因此值得推广.
作者:陈百成;王晓峰;陈金栋;高石军;邵德成;王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复合聚乙丙交酯(PGLA)血管外支架对自体静脉修复动脉缺损的组织学变化的影响.方法以30只犬两侧股动脉各切除5cm,用6cm同侧股静脉移植修复,随机一侧复合PGLA血管外支架为A组;另一侧仅行自体股静脉移植为B组.术后1、2、4、6、8周取材,He、Masson和弹力染色,光镜观察组织形态变化,进行图像分析,PCN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平滑肌细胞增殖.结果两组移植静脉内膜厚度和截面积都较正常静脉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增.两组间内膜厚度、截面积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中膜厚度和截面积较正常静脉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管腔截面积与正常静脉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自第4周起有显著性差异(P<0.01).移植静脉PCNA阳性细胞较正常静脉明显增加,术后2周达到高峰,而后逐渐减少,B组PCNA阳性细胞数高于A组,其中在术后前6周两者有显著性差别(P<0.01).实验中A组移植的静脉无明显炎症反应,PGLA血管外支架保持较完整的结构,强度没有明显改变.结论复合应用PGLA血管外支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平滑肌增殖减少,管腔狭窄较少.
作者:唐剑飞;范存义;曾炳芳;眭述平;姜佩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盖氏骨折骨不连的手术失败原因和再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997年4月~2003年4月收治的盖氏骨折骨不连23例,分析其失败原因,并重新植骨内固定,消除桡骨旋转、短缩及成角畸形,采用改良的尺骨远端切除术处理下尺桡关节再脱位8例,尺骨假关节成形术处理下尺桡关节再脱位15例.结果所有病例经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7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X线愈合时间为17~33周(平均20.6周).腕部无明显畸形.腕关节功能按照Dienst功能评价标准评价:优9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87%.结论盖氏骨折和骨不连的治疗,必须消除桡骨旋转、短缩及成角畸形,早期宜旋后位固定下尺桡关节;用改良的尺骨远端切除术和尺骨假关节成形术处理陈旧性下尺桡关节再脱位,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陈金洪;王国平;孙晓;孙玉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创伤性髋关节脱位是骨科的一个急症,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而增加.本文回顾性研究43例创伤性髋关节脱位患者,探讨其治疗方法以及疗效.方法对43例创伤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分型,前脱位、后脱位和中心性脱位分别为3例、36例、4例.其中后脱位36例按Thompso和Epstein分型:Ⅰ型4例,Ⅱ型15例,Ⅲ型7例,Ⅳ型3例,Ⅴ型7例.闭合复位21例,手术切开复位22例.结果术后随访1~5年,按Merle d'Aubigne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分:优17例,良11例,中6例,可3例,差6例.术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例.结论创伤性髋关节脱位是致残率较高的创伤,早期的确诊、准确而稳定的复位是治疗创伤性髋关节脱位的关键.骨盆X线片上证实同心圆复位是必要的.延时复位可能导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增高.
作者:陈斌;郑银旺;罗瑞鑫;裴国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逆行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肱骨骨折,行闭合或小切口切开复位、逆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尽量不要剥离骨的软组织,以保留骨折端血运.结果 37例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1例为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更换髓内钉1年后仍然不愈合,植入胚胎成骨细胞后获得骨性愈合.2例并发桡神经损伤,6~8个月后恢复.无肩、肘关节功能障碍,无伤口感染,无内固定松脱断裂、肱骨远端骨折等并发症.结论逆行带锁髓内钉固定可以控制长度和旋转,固定牢靠,不损伤肩袖,是肱骨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方法.及时的小切口切开复位可以避免术中损伤桡神经.
作者:黄山东;魏仲恩;尹庆水;吴文;章莹;符史发;陈东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Hodgson教授在1951年抵港,开始了骨科发展史的首页,骨痨的清创及前路脊柱融合术令香港世界知名.随后,骨科迅速发展,先后在13家大医院开设骨科部门;资深医生改为私人执业,建立了强大的私人市场;目前全港有约380名骨科专家或在职受训医生,超过2450急症骨科床及多张复康床.香港骨科医学会是一群紧密联系的医生及治疗师的组织.香港骨科医学院则负责国际认可的专业考试,举办训练,持续进修.如此能确保香港骨科的迅速发展在未来将会继续.
作者:陈志伟;梁国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1998年4月~2002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远端骨折2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9.4岁(65~72岁).根据AO分型,其中A型2例,B型8例,C型14例.结果术后随访13~32个月,平均28个月.根据Cassebaum评分,结果优7例、良好12例、中4例、差1例.根据Morrey-Chao评分,结果优10例(41.67%),良14例(58.33%).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周.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远端骨折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唐明杰;张长青;苏琰;施忠民;于晓雯;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方法及结果.方法 2001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共46例.手术均采用闭合复位,使用Ф2.5mm末端带有螺纹的克氏针经皮穿针固定.结果其中34例获得完全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10~34个月).随访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方法,平均Constant-Murley绝对值92分(76~100分),优良占86%(29/34),可14%(5/34),差0例.所有骨折在术后6~8周愈合,无固定失效,未见肱骨头坏死病例.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时间短,软组织损伤小,固定可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取针简便.
作者:黄强;姜春岩;王满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国显微外科从60年代初开始,大体经历了起步、发展、提高和逐步成熟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是我国显微外科的起步阶段.设计和改进显微外科器械,探讨小血管吻合技术,提高小血管吻合通畅率,开展断肢及断指再植术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进展.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是我国显微外科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提高小血管吻合通畅率,广泛开展断指再植术,拓展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领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进展.80年代后期至今是我国显微外科的提高和逐步成熟阶段.显微外科技术走向成熟,并在基础及各应用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同时逐步完善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我国学者为显微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贡献.
作者:侯春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早年台湾骨科皆隶属于大外科.1977年台湾成立了骨科医学会,其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以提升骨科学术水平;二是实施专科医师制度,培育专业人才.1984年,台湾发行早的骨科期刊--<中华骨科医学杂志>创刊.其后,骨科的7个亚专科医学会逐渐成立.1990年,两岸骨科学术交流开始.1994年华裔骨科学会在香港成立.自此两岸骨科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台湾骨科医学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影响了台湾骨科的发展.新技术、新器械的引进解决了很多骨科难题.台湾骨科生物力学的发展,对脊椎外科在诊断及治疗上帮助很大.
作者:郑诚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不同的研究中,不同类型的骨折行肩关节置换术后,导致肩关节功能不佳的风险因素各不相同.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的增加、肱骨大结节移位或截骨术.大多数研究中,肩关节置换术后肩关节功能结果总体良好,但有些研究的质量差,导致方法学评分低.因此,对这些研究的结果应谨慎看待.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