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体股静脉复合血管外支架修复股动脉缺损的组织学变化

唐剑飞;范存义;曾炳芳;眭述平;姜佩珠

关键词:静脉移植, 血管外支架, 内膜增生, 动脉缺损, 组织学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聚乙丙交酯(PGLA)血管外支架对自体静脉修复动脉缺损的组织学变化的影响.方法以30只犬两侧股动脉各切除5cm,用6cm同侧股静脉移植修复,随机一侧复合PGLA血管外支架为A组;另一侧仅行自体股静脉移植为B组.术后1、2、4、6、8周取材,He、Masson和弹力染色,光镜观察组织形态变化,进行图像分析,PCN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平滑肌细胞增殖.结果两组移植静脉内膜厚度和截面积都较正常静脉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增.两组间内膜厚度、截面积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中膜厚度和截面积较正常静脉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管腔截面积与正常静脉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自第4周起有显著性差异(P<0.01).移植静脉PCNA阳性细胞较正常静脉明显增加,术后2周达到高峰,而后逐渐减少,B组PCNA阳性细胞数高于A组,其中在术后前6周两者有显著性差别(P<0.01).实验中A组移植的静脉无明显炎症反应,PGLA血管外支架保持较完整的结构,强度没有明显改变.结论复合应用PGLA血管外支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平滑肌增殖减少,管腔狭窄较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5例报告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5例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切开复位、植骨、重建钢板内固定,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43例随访9~48个月,按疗效评定标准[1],优31例,良9例,差3例.优良率93%.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能有效支撑跟骨塌陷的关节面、疗效确切.

    作者:周正明;孙惠清;顾家烨;张云庆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我国小儿骨科发展历程

    建国前小儿骨病和外伤均由成人骨科医师兼治,无现代小儿骨科专著.以后在大城市中,少数骨科医师根据小儿特点接受了国外当时的理论和疗法.世界小儿骨科发展对我国小儿骨科医师的深造起了明显作用.我国现代骨科先驱孟继懋、陈景云、冯传汉、杨克勤、屠开元、方先之教授等都为我国培养了不少骨科人才.方先之教授于50年代初即在天津骨科医院正式建立小儿骨科专业和病房.我国小儿骨科初期服务内容大致相似,如急性骨髓炎的治疗、骨关节结核的病灶清除、骨关节损伤和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正等.随着抗生素的普遍应用和防痨工作的开展,骨关节感染性疾病日渐减少,脊髓灰质炎的免疫接种使发病率明显降低.因此大家都以难于预防的外伤和先天性畸形,神经肌肉疾患为主要工作内容.1981年潘少川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小儿矫形外科学>;1998年吉士俊、潘少川、王继孟主编<小儿骨科学>.从1986年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中成立了小儿骨科学组.先后在成都、沈阳、重庆、中山、苏州、西安、北京和香港举办了小儿骨科的学术会议,从代表们的踊跃参加不难看出我国小儿骨科队伍的成长和发展小儿骨科的高度热情.

    作者:潘少川;王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AO跟骨板在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AO跟骨板治疗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1例29足严重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型:Ⅲ型18足;Ⅳ型11足,采用AO跟骨板及髂骨(或人工骨)植骨进行有限坚强内固定.对年老、骨质疏松严重的Ⅲ型和Ⅳ型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不能达到解剖复位者,整复跟骨外形后,AO跟骨板固定,同时一期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29足Ⅲ、Ⅳ型跟骨骨折行AO跟骨板固定者总体优良率为82.8%.结论AO跟骨板治疗Ⅲ、Ⅳ型跟骨骨折疗效肯定,术后早期功能练习,减少骨折并发症,是一种治疗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李林;戴世友;李成福;杨玉宝;玄东泽;李康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1993年10月~2002年1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138例,对其中资料完整的68例进行分析,根据病史、体征、X线征象及术后疗效进行平定.将骨折类型、骨折固定方法、术后功能锻炼时间、方式与功能恢复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68例患者随访2~24个月,平均12个月,优58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94.1%.结论合理的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适时、适当的功能锻炼,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谢道远;刘瀚霖;蔡显义;朱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肱骨近端骨折--关节置换术后肩关节功能的风险因素

    在不同的研究中,不同类型的骨折行肩关节置换术后,导致肩关节功能不佳的风险因素各不相同.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的增加、肱骨大结节移位或截骨术.大多数研究中,肩关节置换术后肩关节功能结果总体良好,但有些研究的质量差,导致方法学评分低.因此,对这些研究的结果应谨慎看待.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中国骨科的过去与现在

    Orthopaedics in china originated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first half of twentieth century , Dr. meng chimao(Beijing),New Way Sung (Shanghai),Fang Hsienchi, and others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to development of modern orthopaedics in china. The orthopaedic group was organized under the auspecies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in 1937.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rthopaedic Society was wstablished in 1980.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Orthopaedics in China include replantation of severed limb or fingres,toe teansplantation for thumb and fonger reconstruction, nerve teansfer for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resrarch and manufacturing of domestic prostheses and the techniques of artifival joint replacement, surgical treatment of severe scoli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idiopathic scoliosis, operative tireatment of bone tumor, and basic research on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作者:冯传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远端骨折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1998年4月~2002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远端骨折2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9.4岁(65~72岁).根据AO分型,其中A型2例,B型8例,C型14例.结果术后随访13~32个月,平均28个月.根据Cassebaum评分,结果优7例、良好12例、中4例、差1例.根据Morrey-Chao评分,结果优10例(41.67%),良14例(58.33%).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周.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远端骨折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唐明杰;张长青;苏琰;施忠民;于晓雯;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神经化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初步观察

    目的评估两种组织工程骨体内神经化重建方法的成骨效果,研究神经化与成骨的相互关系.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四组:组织工程骨组(A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B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C组),血管束植入组(D组).每只动物均制备左侧股骨长1.5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钢板固定后骨缺损处分别植入用四种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骨.植入的神经分别是隐神经和股神经肌支.术后4、8、12周摄股骨正位X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X线阻射影分析比较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感觉神经束后,比单纯组织工程骨和运动神经束植入的修复效果均有明显提高,而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运动神经束与单纯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感觉神经束植入与血管束植入的成骨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血管束植入组的成骨效果优于其它两组.结论利用感觉神经束植入的方法可以提高组织工程骨的成骨作用,而植入运动神经束却无此作用.

    作者:张元平;崔继秀;裴国献;王永刚;金丹;泰煜;陈滨;魏宽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膝部前交叉韧带断裂开放伤及胫骨后髁大块撕脱骨折一例

    我院在2003年7月收治1例膝部前交叉韧带断裂开放伤及胫骨后髁大块撕脱骨折,早期清创内固定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郑鹏飞;秦根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中国手外科发展历程

    中国手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澍寰院士首先创建了手外科专业,不断创新技术,并培养了一批手外科人才.之后,京,津、沪三地相继建立手外科专业.1978年以后的中国大地迎来了手外科医学的春天,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手外科专业经典--<手外科学>.1984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成立了手外科学组,1994年改名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1985年<手外科杂志>正式创刊,1993年升格为<中华手外科杂志>.同时临床工作中,断肢(指)再植成活率不断提高.在断肢再植、足趾移植及皮瓣移植之后,又出现了前臂皮瓣(杨果凡)、手再造(于仲嘉)及健侧颈7移位(顾玉东)三颗实用而又奇特的花朵.2000年9月南方医院裴国献教授成功地开展了2例异体肢体移植(世界第3、4例).中国手外科的历史进程虽然不长,但成就裴然,相信中国手外科事业今后一定会有更快的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顾玉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亚太地区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治疗进展

    第五届亚太地区手外科学术大会,有关上肢周围神经外科交流论文95篇,主要涉及成人臂丛损伤、产瘫麻痹、上肢其它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及周围神经基础研究等方面.对于成人臂丛损伤, MR脊髓造影是诊断根性撕脱伤的有效手段,丛外或丛内神经移位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改良Oberlin术式治疗上臂丛根性撕脱伤、健侧颈7神经移位与膈神经移位术、双重股薄肌移植(Doi术式)重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手握持功能、产瘫麻痹晚期重建、肌肉内显微神经修复以恢复骨骼肌功能及组织工程化神经组织研究等,推动了周围神经损伤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顾立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微动对骨折端微循环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外固定架微动对骨折端微循环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微动组与固定组,利用微循环检测仪、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固定组及微动组两组动物骨折端血流量、VEGF蛋白表达的不同.结果微动组骨折端血流量在骨折后2、3、4、5周较固定组有显著增加.骨折后3、4、5周微动组骨折端软骨细胞、成骨细胞中VEGF蛋白表达均较固定组增强.结论微动可以增加VEGF表达,使毛细血管再生增加,促进骨痂生长.

    作者:乔林;侯树勋;李文峰;高亚兵;宋占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香港地区骨科发展历程

    Hodgson教授在1951年抵港,开始了骨科发展史的首页,骨痨的清创及前路脊柱融合术令香港世界知名.随后,骨科迅速发展,先后在13家大医院开设骨科部门;资深医生改为私人执业,建立了强大的私人市场;目前全港有约380名骨科专家或在职受训医生,超过2450急症骨科床及多张复康床.香港骨科医学会是一群紧密联系的医生及治疗师的组织.香港骨科医学院则负责国际认可的专业考试,举办训练,持续进修.如此能确保香港骨科的迅速发展在未来将会继续.

    作者:陈志伟;梁国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创伤后肘关节挛缩及其治疗

    目的探讨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挛缩的治疗,推荐外侧入路松解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7~2001年,采用改良外侧入路松解来治疗18例创伤后肘关节挛缩患者,同时配合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措施,对术前、术后肘关节的功能变化进行评价. 结果 1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10~56个月),肘关节运动功能都有所改善.伸肘受限从术前平均(38±16)°改善到术后(8±6)°.屈肘由术前的(81±15)°改善到术后的(105±17)°.肱尺关节运动范围平均增加54°(P<0.001).用可视化的标准来衡量,所有患者的肘关节疼痛均减轻,肘关节的功能以标准等级来衡量,均有明显改善. 结论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松解肘关节,可以保留桡侧副韧带和伸肌腱起点,大限度地保持肘关节的稳定性,结合术后合理的康复,能明显改善挛缩的肘关节功能,因此值得推广.

    作者:陈百成;王晓峰;陈金栋;高石军;邵德成;王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颈和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近关节骨折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36例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近关节骨折患者中5例失败和6例功能障碍原因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失败病例中,髋内翻畸形2例,钉子穿出股骨头颈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髋膝功能障碍6例.主要原因是骨折不稳定,骨髂质量差,钉位欠佳和复位不满意.结论掌握手术技巧,规范操作程序,熟悉器材力学原理及使用要领.重视术后康复训练是防止失败及功能障碍的重要措施.

    作者:葛新;周瑞康;陆伟成;罗振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外固定架在战伤救治中的应用

    由于外固定支架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固定确切、便于安装及便于后送等优点,外军已将它广泛用于战伤救治.较常用的有法国的FESSA(French device Fixateur Externe du Service de Santé des Armées),克罗地亚的CMC(Croatian Medical Corps),美国的Synthes,Hoffman-Ⅱ型等,这些支架都已经过实战检验.军事用外固定支架多是单侧构型,对于暂时固定,使用一根纵杆四根固定针已经能够满足需要,而对于需长期固定的伤员,为加强固定的稳固性,一般采用增加一根纵杆的方法.为适应战地救治的需要,外固定架安装器械必须进一步简化,操作过程须进一步简单可行,外固定器材的体积和重量须进一步减小.

    作者:何帆;尹庆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逆行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骨折

    目的评价逆行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肱骨骨折,行闭合或小切口切开复位、逆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尽量不要剥离骨的软组织,以保留骨折端血运.结果 37例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1例为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更换髓内钉1年后仍然不愈合,植入胚胎成骨细胞后获得骨性愈合.2例并发桡神经损伤,6~8个月后恢复.无肩、肘关节功能障碍,无伤口感染,无内固定松脱断裂、肱骨远端骨折等并发症.结论逆行带锁髓内钉固定可以控制长度和旋转,固定牢靠,不损伤肩袖,是肱骨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方法.及时的小切口切开复位可以避免术中损伤桡神经.

    作者:黄山东;魏仲恩;尹庆水;吴文;章莹;符史发;陈东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

    目的总结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方法及结果.方法 2001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共46例.手术均采用闭合复位,使用Ф2.5mm末端带有螺纹的克氏针经皮穿针固定.结果其中34例获得完全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10~34个月).随访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方法,平均Constant-Murley绝对值92分(76~100分),优良占86%(29/34),可14%(5/34),差0例.所有骨折在术后6~8周愈合,无固定失效,未见肱骨头坏死病例.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时间短,软组织损伤小,固定可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取针简便.

    作者:黄强;姜春岩;王满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台湾地区骨科发展历程

    早年台湾骨科皆隶属于大外科.1977年台湾成立了骨科医学会,其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以提升骨科学术水平;二是实施专科医师制度,培育专业人才.1984年,台湾发行早的骨科期刊--<中华骨科医学杂志>创刊.其后,骨科的7个亚专科医学会逐渐成立.1990年,两岸骨科学术交流开始.1994年华裔骨科学会在香港成立.自此两岸骨科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台湾骨科医学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影响了台湾骨科的发展.新技术、新器械的引进解决了很多骨科难题.台湾骨科生物力学的发展,对脊椎外科在诊断及治疗上帮助很大.

    作者:郑诚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应用弹力型可活动外固定器械治疗近侧指间关节骨折脱位

    目的观察弹力型可活动外固定器械治疗近侧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1999年3月~2003年7月,我们应用弹力型可活动外固定器治疗近侧指间关节骨折脱位14例.新鲜骨折脱位6例,陈旧性骨折脱位8例.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14.5个月.14例患者均达到完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3个月.近侧指间关节伸直达0~20°,平均10°;屈曲达到65°~110°,平均87.5°.结论对于近侧指间关节骨折脱位,弹力型可活动外固定器械是一种简便、可靠、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宋飒;张长青;苏琰;眭述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