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占勇
综合而言,这些报告认为手术治疗移位的跟骨骨折比保守治疗有一些好处.尤其是手术治疗能改善没有接受工伤赔偿患者组的功能,这在临床是有利的.在附带的其他研究中利用基于患者主官感受的生活质量的测量方法来证明这些亚组的积极的治疗结果是必需的.
作者:Ian Harris;James F.Kellam;David Ring;陈滨;姜小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检测人前交叉韧带(HACL)细胞生长增殖过程中内源性一氧化氮(NO)表达水平.方法分离和培养HACL细胞,用脂多糖(LPS)作诱导培养HACL细胞表达iNOS,用L-硝基精氨酸(L-NMMA)作为内源性NO的阻断剂,间接测定加入单用和联用LPS和L-NMMA后的内源性NO的变化.结果 LPS可促进HACL产生内源性N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NMMA可抑制HACL产生内源性N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联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LPS的诱导下HACL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中有内源性NO参与,L-NMMA可抑制HACL细胞产生内源性NO,NO使HACL的增殖减慢.
作者:梁伟国;沈雁;陈鸿辉;唐毅;钟灿灿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髁部角度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股骨髁部C型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对我院1993年12月~2003年6月间治疗的股骨髁部C型骨折患者5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分两组,一组为切开复位角度钢板内固定(23例),另一组为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33例).通过随访收集56例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膝关节活动度测定,应用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差异和患膝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平均活动度:角度钢板内固定组为57.17°±17.63°,解剖钢板内固定组为86.09°±26.55°;解剖钢板内固定组患膝功能康复的优良率为90.9%,而角度钢板内固定组的优良率为73.9%.t检验和x2检验结果证明,两组膝关节术后平均活动度及患膝功能康复程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应用解剖钢板组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及患膝功能康复明显优于角度钢板组.结论应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比角度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部C型骨折在术后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康复.
作者:刘明廷;刘永涛;戚大春;朱晓东;孟涛;刘涛;黄秀芝;张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索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自2000年7月以来,采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远段及足跟部创面13例,将隐神经断端与创面附近皮神经吻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8~28个月(平均13.3个月)随访.11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远端1 cm坏死,换药后愈合;另1例出现微小水泡,无坏死.皮瓣外形美观、感觉良好,行走功能良好.结论大隐静脉-隐神经逆行皮瓣是修复小腿远端创面的较好选择,皮瓣血供可靠,修复范围广,外观满意,操作简便.
作者:李泽龙;谢逸波;黄建中;曾波;王培信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4月~2004年9月,对13例陈旧性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章凯;尹庆水;王智运;艾福志;夏虹;吴增晖;昌耘冰;权日;马向阳;麦小红;刘景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三维影像学检查在髋臼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自2002年6月~2004年10月对56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通过三维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重建技术(VRT)观察骨折的类型及详细情况,其中15例进行了内固定术后髋臼复位情况的疗效观察.结果 56例中SSD显示了53例骨折,3例未全部显示骨折线;SSD显示骨折的立体效果优于VRT,VRT在显示不明显骨折及细碎骨折块方面优于SSD,并且可以立体直观的显示术后髋臼的复位固定效果.结论三维CT成像技术对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手术固定方案的选择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VRT对术后疗效的判断也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万岷;张春才;许硕贵;付青格;高堂成;王家林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前瞻性地研究两种不同方法的椎体成形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方法自2002年以来,我科共收治12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AO分型均为A型.随机分成两组:A组64例,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的基础上应用注射型人工骨进行椎体成形,术前矢状面指数(SI)平均为34°;B组64例,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的基础上应用固态人工骨进行椎体成形,SI平均为36°.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5个月,A组术后即刻SI平均为13°,椎体终板高度丢失平均为4.0 mm,在后随访时SI和终板高度丢失无明显变化;B组术后即刻SI平均为4.5°,椎体终板高度丢失平均为1.0 mm,在后随访时SI和终板高度丢失无明显变化.A组与B组之间术前S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后随访时SI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即刻及后随访时终板高度丢失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胸腰椎骨折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时,进行椎体成形不仅能够有效地填充椎体内骨缺损空腔,避免术后复位效果的丢失,而且用固态人工骨进行椎体成形,能改善椎体终板塌陷的复位效果,也比注射型人工骨更安全,不会渗漏至椎管内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作者:傅一山;朱海波;徐建广;孔维清;眭述平;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上肢轴向屈曲性旋转撕脱离断伤的形成以及侧胸和背部组织在功能挽救中的应用方式和疗效.方法 2000年7月~2003年9月共收治6例上肢轴向屈曲性旋转撕脱离断伤患者,所有病例行一期再植或寄养再植.术后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100°位石膏或支具固定,6周后去除固定行功能锻炼.结果 6例患者再植均顺利成活,随访3个月~2年,术后肩关节外展50°~90°,前屈50°~70°,后伸20°~30°,内收20°~40°;肘关节屈曲100°~140°,伸-20°~0°;重建术后3个月时屈肘肌力达Ⅳ~Ⅴ级.结论 充分利用侧胸和背部组织特点进行分期、分层手术,解决创面覆盖和功能重建互相干扰的矛盾,是挽救严重轴向屈曲性旋转撕脱离断伤上肢,恢复其外形和功能的可靠方法.
作者:杨润功;侯树勋;张伟佳;吴克俭;王富;赵东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AO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头颈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9例肱骨头颈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AO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8~12个月,平均11.5个月,优良率为88.9%.结论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头颈部骨折内固定坚强,有利于早期功能活动,减少关节粘连,促进功能恢复.
作者:王建华;黄山东;尹庆水;章莹;黄华杨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股骨头坏死的骨重建和修复是包括各种细胞在内的复杂过程.十几年来,随着大量的细胞因子不断的被认识、分离和纯化,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这些细胞因子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方面有肯定的疗效.本文简要介绍治疗股骨头坏死有关的细胞因子,以期对细胞因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讨论细胞因子在治疗股骨头坏死中作用、现存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作者:曹勇;巴彩凤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关节软骨损伤和松质骨水肿的MRI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1998~2004年间行骨关节检查并确诊有关节软骨损伤和松质骨水肿的病例72例,MR扫描采用MAGNETOMVISON plus 1.5 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松质骨水肿的诊断均经2名影像科医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骨科医师共同读片确诊.关节软骨损伤均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终诊断依据.结果松质骨水肿的MRI表现:在T1WI上表现正常35例(41处);呈斑片状、地图样略低信号30例(39处).在T2WI上表现不明显47例(54处),16例表现为明显不均匀略高信号.病变在STIR+FS序列上表现为明显,呈明显斑片状、地图样异常高信号.关节软骨损伤的MRI表现:软骨变薄且凹凸不平9例(13处);关节软骨中断不连续5例(8处),3例(3处)仅表现为局部关节软骨表面不光滑,另有6例(10处)在MR上未见明显形态结构和信号异常.MRI显示关节软骨损伤以梯度回波序列(FLASH 2D)质子密度加权像上显示为清楚.结论 MR是诊断关节软骨损伤和松质骨水肿理想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李绍林;张雪林;王钢;史占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对纳米晶骨修复和重建复合材料(n-HA/PA66)可能存在的潜在细胞毒性进行研究,为该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照GB/T16886.5-1997-ISO 10993-5:199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细胞毒性试验体外法>的评价标准和要求,采用规定的L929细胞(小鼠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分别经直接接触、材料浸提液与细胞共培养等方式对n-HA/PA66复合材料进行细胞毒性测试,采用细胞形态观察法定性观察各组L929细胞在24、48、72 h各时相点的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各组1、2、4、7 d L929细胞的相对增殖率来判别材料对细胞的毒性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各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两两比较对L929细胞的增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细胞毒性为0~1级.结论 n-HA/PA66与L929细胞相容性好,参照GB/T16886.5-1997-ISO 10993-5:1992标准属于安全范围.
作者:孟纯阳;安洪;蒋电明;高鹏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分析克氏针、接骨板和记忆合金环抱器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治疗128例锁骨骨折患者,从手术时间、术后优良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总结分析.结果所采用的三种内固定的方法中,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后患者的优良率高,而且并发症较低;接骨内固定治疗后患者的并发症多,疗效不及另外两种.结论锁骨骨折行手术治疗时以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为佳.
作者:郭永继;范爱香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胫骨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1/3管型钢板治疗Ⅲ型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0年2月~2004年8月应用胫骨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1/3管型钢板治疗Ⅲ型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18例;Gustilo分类Ⅲa型8例,Ⅲb型7例,Ⅲc型3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定期复查,后期外固定支架改为弹性固定,有明确骨性愈合后拆除.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50个月,平均15个月.平均愈合时间6.9个月.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保肢成功后终截肢,2例外固定架钉道后期感染,1例钉道后期感染伴松动,无畸形愈合及感染发生.结论外固定支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后期可调整等优点,结合腓骨1/3管型钢板固定,既能增加固定强度,减少并发症,又可弥补外固定架固定的缺点,符合现代微创理念;是治疗Ⅲ型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许国祥;王秀会;马明;付耀龙;金小广;付备刚;王子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应用可控性微动外固定支架研究骨折端低频微动对骨痂增殖和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绵羊39只,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间隙2 mm,用连有微动装置的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10 d,随机选择一侧肢体进行微动,按不同的微动频率分为3组:A组0.5 Hz,B组1 Hz,C组5 Hz;幅度为0.25 mm,4 周结束(30 min/d).另一侧肢体不微动,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6、9周切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检测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大体与X线检查显示各实验组均有大量的骨痂生成,4周末达高峰;组织学检测显示微动组骨痂软骨内骨化与类骨质形成的速率在6周为明显,均快于对照组,以B组形成速率快.9周末生物力学测试微动组弯曲刚度均强于对照组,以B组的力学强度大.结论骨折端低频微动在骨折愈合早期均能有效地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痂的矿化,以1 Hz频率效果佳.
作者:喻鑫罡;张先龙;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锁骨钩钢板或可吸收螺钉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Ⅲ型27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17例,可吸收螺钉内固定10例.结果 27例随访7~27个月,平均15个月,按Karlsson分类进行评价:锁骨钩钢板固定组A级10例,B级7例;可吸收螺钉固定组A级3例,B级7例.结论锁骨钩钢板和可吸收螺钉均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可靠方法,可吸收螺钉固定需同时重建喙锁韧带,而锁骨钩钢板固定更牢,更能早期活动,恢复快.
作者:崔立群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人透明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阻滞剂(TIMP-1)mRNA表达的作用及相关意义,更好地理解骨关节炎软骨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 TGF-β1作用于传代培养的人软骨细胞12 h,浓度分别为1 ng/mL、10 ng/mL、100 ng/mL;上述不同浓度TGF-β1与白介素-1β(IL-1β)10 ng/mL组成联合作用组,继续培养12 h.应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方法(FQ-PCR),检测TGF-β1及其与IL-1β联合作用于传代培养的人透明软骨细胞MMP-1、TIMP-1 mRNA表达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透明软骨细胞可见MMP-1、TIMP-1 mRNA扩增产物,而实验组TGF-β1 1 ng/mL、10 ng/mL、100 ng/mL作用于透明软骨细胞12 h后,MMP-1 mRNA表达逐渐降低,TIMP-1 mRNA表达逐渐增高;TGF-β1与IL-1β联合作用后,随着TGF-β1浓度的升高,MMP-1 mRNA表达逐渐降低,TIMP-1 mRNA表达逐渐增高,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TGF-β1与MMP-1、TIMP-1 mRNA表达之间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结论不同浓度TGF-β1按照剂量依赖方式抑制人软骨细胞MMP-1 mRNA基因的表达,刺激人软骨细胞TIMP-1 mRNA基因表达;TGF-β1具有对抗IL-1β对人软骨细胞MMP-1、TIMP-1 mRNA表达的作用,也呈现剂量依赖关系.研究结果对揭示骨关节炎的发病机理,指导其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亓建洪;赵庆华;朱宝林;刘延菊;叶文静;郭其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用两种不同的髓内固定方法(Gamma钉和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对2000~2003年在我院采用Gamma钉和PFN治疗的20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116例用Gamma钉治疗,89例用PFN治疗.结果 197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12~48个月,平均23.5个月.Gamma钉组:手术时间为68.3 min(48~106 min),术中失血量为261 mL(180~400mL),下地行走时间为5.0周(2.3~8.9周),骨折愈合时间为8.6周(7.1~12.6周);PFN组:手术时间为48.0 min(36~85 min),术中失血量为192 mL(120~360 mL),下地行走时间为5.3周(2.5~8.1周),骨折愈合时间为8.8周(6.9~12.1周).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两种髓内固定系统能有效地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但Gamma钉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较高.
作者:周青;沈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珊瑚人工骨在颈前路手术中的愈合情况.方法应用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替代自体髂骨进行颈椎前路减压人工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手术180例(男126例、女54例),根据影像学资料,统计椎间隙高度、椎间角、颈前屈术前与随访时的变化.结果通过总结6年的随访结果,珊瑚人工骨得到了良好的愈合,使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角、颈前屈的纠正得到了的保持.结论珊瑚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愈合效果,可以达到和目体髂骨同样的临床作用.
作者:李志宇;田伟;刘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使用Friendly骨水泥股骨假体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科因股骨颈骨折使用Friendly股骨假体行髋关节假体置换的老年患者(68~85岁)共31例,股骨假体固定采用第四代骨水泥技术,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髋关节X线片,评价骨水泥质量A级29例、B级2例、无C、D级.所有患者均无髋关节脱位发生.所有患侧髋关节Trendelenburg试验均为阴性.双下肢长度差异为(3.4±1.8)mm.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5±10.结论Friendly骨水泥股骨假体通过其在假体设计和假体固定上的改进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中所遇到的软组织平衡困难和假体固定困难等问题.
作者:蒋垚;邵俊杰;沈灏;沈骏;王琦;张先龙;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