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岷;张春才;许硕贵;付青格;高堂成;王家林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方法回顾1993年2月~2004年3月期间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对其中12例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2例随访8~28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膝关节外翻、术后过早负重致骨折端移位、内固定松动、膝关节僵硬、感染各1例,关节面塌陷2例,膝关节不稳2例,复位效果不佳3例.结论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效果不佳的原因有:①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②术前检查不完善,③内固定选择不当,④未充分植骨,⑤术中复位不佳,⑥合并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损伤修复不确实,⑦膝关节锻炼及负重不适度,⑧对开放性骨折清创不彻底.
作者:赵振营;李伟豪;罗伟雄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肌腱病是由过度使用所引起的肌腱及腱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三十年来,它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尽管人们对肌腱病进行了广泛研究,但目前仍然不能完全阐明肌腱病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治疗方案.本文阐述了肌腱病的病理分类、形态学、光镜及电镜下的特点,以及光镜下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并着重介绍了近关于从各种刺激到凋亡再发展为肌腱退变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
作者:崔清波;李昭铸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对纳米晶骨修复和重建复合材料(n-HA/PA66)可能存在的潜在细胞毒性进行研究,为该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照GB/T16886.5-1997-ISO 10993-5:199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细胞毒性试验体外法>的评价标准和要求,采用规定的L929细胞(小鼠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分别经直接接触、材料浸提液与细胞共培养等方式对n-HA/PA66复合材料进行细胞毒性测试,采用细胞形态观察法定性观察各组L929细胞在24、48、72 h各时相点的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各组1、2、4、7 d L929细胞的相对增殖率来判别材料对细胞的毒性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各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两两比较对L929细胞的增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细胞毒性为0~1级.结论 n-HA/PA66与L929细胞相容性好,参照GB/T16886.5-1997-ISO 10993-5:1992标准属于安全范围.
作者:孟纯阳;安洪;蒋电明;高鹏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综合而言,这些报告认为手术治疗移位的跟骨骨折比保守治疗有一些好处.尤其是手术治疗能改善没有接受工伤赔偿患者组的功能,这在临床是有利的.在附带的其他研究中利用基于患者主官感受的生活质量的测量方法来证明这些亚组的积极的治疗结果是必需的.
作者:Ian Harris;James F.Kellam;David Ring;陈滨;姜小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AO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头颈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9例肱骨头颈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AO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8~12个月,平均11.5个月,优良率为88.9%.结论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头颈部骨折内固定坚强,有利于早期功能活动,减少关节粘连,促进功能恢复.
作者:王建华;黄山东;尹庆水;章莹;黄华杨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肱骨干下段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后骨不连的外科佳治疗方法.方法自1998年6月~2003年10月共收治疗11例肱骨干下段骨折患者,在生物力学实验的基础上,全部采用钢板加对侧异体骨板治疗,术后不用外固定,鼓励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手术切口均获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3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4.8个月,没有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采用钢板加对侧异体骨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下段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骨不连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丁真奇;翟文亮;康两期;林斌;郭林新;郭延杰;毛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AO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手部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6例(18处)掌、指骨粉碎性骨折,其中包括关节内骨折及开放性骨折缺损等,应用AO微型钢板或螺钉进行内固定治疗,并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练.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16例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钢板外露及螺钉松动,关节僵硬1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优12例,良3例,可1例.结论应用AO微型钢板螺钉治疗手部复杂骨折固定牢固,骨折可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并可尽早活动,有利于手的功能恢复.
作者:佟智慧;史广强;郑鹏;董重;金日龙;王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检测人前交叉韧带(HACL)细胞生长增殖过程中内源性一氧化氮(NO)表达水平.方法分离和培养HACL细胞,用脂多糖(LPS)作诱导培养HACL细胞表达iNOS,用L-硝基精氨酸(L-NMMA)作为内源性NO的阻断剂,间接测定加入单用和联用LPS和L-NMMA后的内源性NO的变化.结果 LPS可促进HACL产生内源性N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NMMA可抑制HACL产生内源性N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联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LPS的诱导下HACL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中有内源性NO参与,L-NMMA可抑制HACL细胞产生内源性NO,NO使HACL的增殖减慢.
作者:梁伟国;沈雁;陈鸿辉;唐毅;钟灿灿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应用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 2004年2月~2005年3月,对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板切除减压和椎弓根内固定后,在硬膜外放置可吸收医用膜.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不良反应,防粘连效果良好.结论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是一种良好的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材料.
作者:刘勇;杨述华;郑启新;杜靖远;邵增务;李进;许伟华;吴宏斌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三维影像学检查在髋臼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自2002年6月~2004年10月对56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通过三维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重建技术(VRT)观察骨折的类型及详细情况,其中15例进行了内固定术后髋臼复位情况的疗效观察.结果 56例中SSD显示了53例骨折,3例未全部显示骨折线;SSD显示骨折的立体效果优于VRT,VRT在显示不明显骨折及细碎骨折块方面优于SSD,并且可以立体直观的显示术后髋臼的复位固定效果.结论三维CT成像技术对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手术固定方案的选择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VRT对术后疗效的判断也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万岷;张春才;许硕贵;付青格;高堂成;王家林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锁骨钩钢板或可吸收螺钉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Ⅲ型27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17例,可吸收螺钉内固定10例.结果 27例随访7~27个月,平均15个月,按Karlsson分类进行评价:锁骨钩钢板固定组A级10例,B级7例;可吸收螺钉固定组A级3例,B级7例.结论锁骨钩钢板和可吸收螺钉均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可靠方法,可吸收螺钉固定需同时重建喙锁韧带,而锁骨钩钢板固定更牢,更能早期活动,恢复快.
作者:崔立群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使用Friendly骨水泥股骨假体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科因股骨颈骨折使用Friendly股骨假体行髋关节假体置换的老年患者(68~85岁)共31例,股骨假体固定采用第四代骨水泥技术,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髋关节X线片,评价骨水泥质量A级29例、B级2例、无C、D级.所有患者均无髋关节脱位发生.所有患侧髋关节Trendelenburg试验均为阴性.双下肢长度差异为(3.4±1.8)mm.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5±10.结论Friendly骨水泥股骨假体通过其在假体设计和假体固定上的改进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中所遇到的软组织平衡困难和假体固定困难等问题.
作者:蒋垚;邵俊杰;沈灏;沈骏;王琦;张先龙;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应用可控性微动外固定支架研究骨折端低频微动对骨痂增殖和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绵羊39只,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间隙2 mm,用连有微动装置的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10 d,随机选择一侧肢体进行微动,按不同的微动频率分为3组:A组0.5 Hz,B组1 Hz,C组5 Hz;幅度为0.25 mm,4 周结束(30 min/d).另一侧肢体不微动,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6、9周切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检测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大体与X线检查显示各实验组均有大量的骨痂生成,4周末达高峰;组织学检测显示微动组骨痂软骨内骨化与类骨质形成的速率在6周为明显,均快于对照组,以B组形成速率快.9周末生物力学测试微动组弯曲刚度均强于对照组,以B组的力学强度大.结论骨折端低频微动在骨折愈合早期均能有效地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痂的矿化,以1 Hz频率效果佳.
作者:喻鑫罡;张先龙;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和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8月以来,在G型臂机监控下采用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3例.14例为单椎体伤椎,7例为2个椎体伤椎,2例为3个椎体伤椎,共治疗34个椎体.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3~16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其中22例患者术后胸腰背部疼痛立即消失,10例当天离床,12例第2天离床,均在5 d内出院.术后X线片示伤椎内骨水泥均匀分布,无渗漏.术后复查,疼痛无复发,X线片示椎体高度无进一步丢失.有1例因Simplex骨水泥注入量太少(仅0.5 mL)而无明显效果.结论该手术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止痛效果和明显的微创优点,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尹庆水;吴增晖;夏虹;章凯;权日;李凭跃;马向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4月~2004年9月,对13例陈旧性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章凯;尹庆水;王智运;艾福志;夏虹;吴增晖;昌耘冰;权日;马向阳;麦小红;刘景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分析克氏针、接骨板和记忆合金环抱器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治疗128例锁骨骨折患者,从手术时间、术后优良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总结分析.结果所采用的三种内固定的方法中,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后患者的优良率高,而且并发症较低;接骨内固定治疗后患者的并发症多,疗效不及另外两种.结论锁骨骨折行手术治疗时以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为佳.
作者:郭永继;范爱香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上肢轴向屈曲性旋转撕脱离断伤的形成以及侧胸和背部组织在功能挽救中的应用方式和疗效.方法 2000年7月~2003年9月共收治6例上肢轴向屈曲性旋转撕脱离断伤患者,所有病例行一期再植或寄养再植.术后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100°位石膏或支具固定,6周后去除固定行功能锻炼.结果 6例患者再植均顺利成活,随访3个月~2年,术后肩关节外展50°~90°,前屈50°~70°,后伸20°~30°,内收20°~40°;肘关节屈曲100°~140°,伸-20°~0°;重建术后3个月时屈肘肌力达Ⅳ~Ⅴ级.结论 充分利用侧胸和背部组织特点进行分期、分层手术,解决创面覆盖和功能重建互相干扰的矛盾,是挽救严重轴向屈曲性旋转撕脱离断伤上肢,恢复其外形和功能的可靠方法.
作者:杨润功;侯树勋;张伟佳;吴克俭;王富;赵东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治疗具有相当的挑战性.术前的计划,缺损的辨认和稳固的重建是成功翻修手术的基础.应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移植填充骨缺损,目前使用特殊的重建方法行髋臼重建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临床上髋关节翻修手术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针对髋臼骨缺损建立系统的诊断和治疗程序.本文就髋臼骨缺损的分类和重建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雨;王爱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前瞻性地研究两种不同方法的椎体成形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方法自2002年以来,我科共收治12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AO分型均为A型.随机分成两组:A组64例,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的基础上应用注射型人工骨进行椎体成形,术前矢状面指数(SI)平均为34°;B组64例,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的基础上应用固态人工骨进行椎体成形,SI平均为36°.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5个月,A组术后即刻SI平均为13°,椎体终板高度丢失平均为4.0 mm,在后随访时SI和终板高度丢失无明显变化;B组术后即刻SI平均为4.5°,椎体终板高度丢失平均为1.0 mm,在后随访时SI和终板高度丢失无明显变化.A组与B组之间术前S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后随访时SI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即刻及后随访时终板高度丢失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胸腰椎骨折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时,进行椎体成形不仅能够有效地填充椎体内骨缺损空腔,避免术后复位效果的丢失,而且用固态人工骨进行椎体成形,能改善椎体终板塌陷的复位效果,也比注射型人工骨更安全,不会渗漏至椎管内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作者:傅一山;朱海波;徐建广;孔维清;眭述平;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关节软骨损伤和松质骨水肿的MRI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1998~2004年间行骨关节检查并确诊有关节软骨损伤和松质骨水肿的病例72例,MR扫描采用MAGNETOMVISON plus 1.5 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松质骨水肿的诊断均经2名影像科医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骨科医师共同读片确诊.关节软骨损伤均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终诊断依据.结果松质骨水肿的MRI表现:在T1WI上表现正常35例(41处);呈斑片状、地图样略低信号30例(39处).在T2WI上表现不明显47例(54处),16例表现为明显不均匀略高信号.病变在STIR+FS序列上表现为明显,呈明显斑片状、地图样异常高信号.关节软骨损伤的MRI表现:软骨变薄且凹凸不平9例(13处);关节软骨中断不连续5例(8处),3例(3处)仅表现为局部关节软骨表面不光滑,另有6例(10处)在MR上未见明显形态结构和信号异常.MRI显示关节软骨损伤以梯度回波序列(FLASH 2D)质子密度加权像上显示为清楚.结论 MR是诊断关节软骨损伤和松质骨水肿理想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李绍林;张雪林;王钢;史占军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