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钧;张鹏翼;姜建元;黄煌渊
目的探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小腿下1/3踝关节周围皮肤坏死及缺损的患者,行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术,皮瓣面积大12cm×8cm,小6cm×5cm,平均9cm×6.5cm.结果 8例全部成活,1例部分坏死,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满意,外观佳.结论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取材方便,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动脉.
作者:董建峰;王建国;刘海军;吴强;高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骨科治疗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极大推动了骨科的发展.我们应当意识到掌握骨科新技术在临床为患者造福的同时,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掌握适应证,积极稳妥开展骨科新技术.尤其在引进国外已开展的骨科新技术时,首先要仔细复习所有文献,客观评价其优缺点,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准确领会技术要领;其次,尽管困难重重,要善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提高,勇于创新,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刘尚礼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带筋膜桡动脉茎突返支蒂桡骨骨膜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切开复位,采取桡骨茎突切除加用带筋膜血管蒂骨膜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15例,术后进行5~16个月随访.结果临床用骨瓣治疗舟骨骨折15例,骨瓣血供丰富,术后10~12周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带筋膜血管蒂桡骨骨膜骨瓣是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及骨不连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作者:张焱祥;夏仁云;余国庆;周拥军;巴正国;陈飞;邱建雄;陈述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骨的体内血管化情况和修复大节段骨缺损的能力.方法采用骨髓穿刺、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取兔骨髓基质细胞,经体外诱导分化,接种到聚磷酸钙纤维/L-聚乳酸/胶原(CPPf/PLLA/Collagen)支架材料上,植入自体尺骨中下段1.5Cm长的骨膜骨缺损区,对照组为缺损区单纯植入CPPf/PLLA/Co1lagen,术后观察12周.结果术后4周缺损区为新生骨样组织充填,血循环丰富,12周时形态结构已接近正常骨组织;随修复时间延长,修复组织的力学性能逐渐增强.结论骨髓基质细胞与CPPf/PLLAA/Collagen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有望成为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方法.
作者:顾祖超;李起鸿;赵玉峰;杨柳;许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Monteggia's骨折脱位是指任何部位的尺骨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这种累及前臂和肘部的损伤并不常见,其发生率约占前臂骨折总数的5%.本文通过回顾Monteggia's骨折脱位的历史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其定义分型、损伤机制和治疗原则,并对现有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价标准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治疗的关键是及时诊断和及时治疗,使尺骨获得优良的解剖复位和稳定固定,另外必须重视对发生在肘关节水平的合并损伤的处理,包括冠状突骨折、桡骨头骨折、肱尺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等.而尺骨的粉碎骨折合并桡骨头骨折、冠状突骨折都将明显影响预后.
作者:蒋协远;张健;王满宜;荣国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总结股骨下端复杂粉碎骨折解剖型钢板植骨固定的临床特点、效果.方法 20例患者按AO分类,C2型11例,C3型9例,合并髌骨骨折7例.解剖型钢板固定的同时根据骨缺损情况行髂骨、腓骨植骨,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Schatzker的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5%.结论解剖型钢板植骨术是治疗股骨下端C2、C3型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马庆文;王铁兵;马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老年性或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采用螺钉固定,容易松动、拔出.临床上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强化螺钉固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PMMA术中和术后伴有聚合热效应、毒性反应及PMMA不可吸收等缺点,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磷酸钙骨水泥则因其克服了PMMA以上的缺点而倍受关注.本文介绍了磷酸钙骨水泥强化螺钉固定的研究近况.
作者:黎逢峰;方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股骨髁部骨折分类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84例股骨髁部骨折患者按分类手术治疗后疗效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在6~12个月内愈合,膝关节功能优48例,良20例,中13例,差3例,优良率80.9%.结论良好的复位、可靠的内固定、并发损伤的处理及早期功能锻炼是促进股骨髁部骨折愈合和恢复膝关节功能基本要求.支持钢板设计较为合理,适合股骨髁的解剖特点,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而且可满足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
作者:欧阳振华;刘先礼;黄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抗生素后理化性质的改变及体外药物释放规律.方法将CPC中复合1%、3%、5%的去甲万古霉素,观察水泥的固化时间,测试固化强度,通过X线衍射(XRD)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检测固化产物,将抗生素骨水泥浸泡于生理盐水中,定期取浸泡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抗生素浓度,观察抗生素释放特点.结果随着加入去甲万古霉素浓度的增加,骨水泥固化时间缩短,固化强度降低,含量为5%时,抗压强度低为20.1MPa,但仍高于正常松质骨强度.xRD与FTIR显示固化产物仍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CHA).抗生素在初期释放很快,48h后释放速度减慢并长时间维持.结论 CPC具有原位固化特性,固化反应温和,不产生高热,不影响药物活性,体外实验证明可以维持很长的药物释放时间,是一种理想的抗生素载体,用于骨髓炎的治疗.
作者:苗军;王继芳;郝利波;毛克亚;唐佩福;刘春蓉;刘志新;汤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发展新的化学处理方法,清除灵长类周围神经中的细胞和髓鞘,降低其抗原性,萃取粗大和长段的去细胞神经移植物,并观察其同种异体移植的早期神经再生.方法以Triton X-100和脱氧胆酸钠溶液化学处理猴长段正中神经和坐骨神经.萃取的去细胞神经行普通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其组织结构.以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猴正中神经3.Ocmm和胫神经5.Ocm缺损,术后3周和8周,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早期神经再生.结果细胞和髓鞘已被彻底清除,神经基底膜和雪旺细胞基底板层保留完好,去细胞神经成为空的神经基质管.移植术后8周轴突再生已通过远端吻合口,移植段再血管化及雪旺细胞增殖良好.结论该化学处理可萃取灵长类粗大和长段的去细胞神经,作为同种神经移植物不会被排斥吸收.
作者:衷鸿宾;侯树勋;陈秉耀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医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佳的帮助,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如果自始至终遵从这一准则,就会将目前的医疗风险降到低,而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有助于消除医疗纠纷.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是医生未能正确认识到医疗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并非是医生学科水平的不足.急诊室是医疗纠纷高发之地,而纠纷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受伤程度并不成正比,实际上,往往是较轻程度的损伤更易导致医患矛盾.
作者:鲁谊;吴新宝;王满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前臂尺桡骨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对15例AO分类B型与C型尺桡骨骨折的患者应用Smith-Nephew交锁髓内钉的方法进行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根据Anderson评分标准,优8例,良5例,可2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6~10周,平均8.4周,延迟愈合1例,无骨不连与感染发生,肘关节活动范围丧失10.~30.,丧失15.5.,前臂旋前功能丧失15.~50.,平均20.6.,前臂旋后功能丧失20.~40.,平均31.2..结论采用有限切开交锁髓内钉的方法是治疗前臂粉碎性骨折的良好选择.
作者:范存义;宋飒;王维;蔡培华;张长青;姜佩珠;曾炳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关节镜技术早应用于膝关节内创伤微创性诊断与治疗,提高了急性膝关节损伤时关节内软骨损伤的诊断率;可以正确评估半月板损伤的部位、类型和范围,合理选择损伤半月板缝合、部分切除等术式,大限度保留了半月板;可以进行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修复与重建.关节镜技术结合微创内固定技术可以治疗胫骨平台、髌骨、股骨髁骨折,辅助完成逆行交锁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经皮微创解剖钢板内固定(如LISS)治疗膝关节邻近股、胫骨干骺端骨折,均提供了临床疗效.
作者:侯筱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修复外踝及跟腱处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设计腓骨短肌肌瓣逆行转位修复外踝及跟腱处软组织缺损创面.中厚皮片移植覆盖肌瓣.结果 7例外踝及跟腱处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跟腱外露病例.缺损面积大5cm×6cm,小3cm×4cm.术后伤口Ⅰ期愈合,肌瓣全部成活.结论腓骨短肌肌瓣逆行转位修复外踝、跟腱处软组织缺损,此方法简单、并发症少、成功率较高,尤其适用于中小创面.
作者:杨连根;张增方;安小刚;娄宏亮;韩守江;李晓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日本第一例成功的断指再植由奈良县立医科大学骨科的小松重雄和玉井进医师完成.他们从1959年开始用狗做微小血管吻合研究,1965年7月27日,初次应用端端吻合显微外科技术,再植成活一例离断拇指,目前被西方医学界公认为第一例成功的断指再植.
作者:杨东元;保阪善昭;朱金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应用转子型骨外固定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预防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在C型臂监视下,采用闭合穿针安装转子型骨外固定架,术后患者可早期活动,练习患肢功能.结果本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与传统牵引及其它手术治疗对比,在创伤、恢复时间、经济、并发症等方面占有较大优势.结论在患者骨质及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用转子型骨外固定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真;胡启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20万古霉素骨水泥(VCM-PMMA)在感染人工髋关节翻修中的作用.方法观察VCM的耐热性能,VCM-PMMA体外抑制表皮葡萄球菌(SE)和生物力学特性;建立兔人工股骨头置换后SE感染模型,研究VCM-PMMA在感染兔人工股骨头一、二期翻修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临床治疗12例感染人工髋关节.结果 VCM含量室温组(25±2)℃与120℃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32天时VCM-PMMA中VCM药物浓度仍高于SE的小抑菌浓度;VCM-PMMA与PMMA在拔出力、压缩强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一期翻修组16.7%再感染,二期翻修组为8.3%,对照组为58.3%,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临床清创后灌洗4例,1例成功,3例失败;使用VCM-PMMA的一、二期翻修8例均获成功.结论①VCM热稳定性良好,VCM-PMMA可持续抑菌达32d,1:20VCM-PMMA基本不影响固定兔人工股骨头的力学特性.②应用VCM-PMMA能显著提高兔感染人工股骨头一、二期翻修的成功率.
作者:王爱民;王子明;唐桂阳;孙红振;杜全印;吴思宇;唐颖;沈岳;杨欣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报道以生物学内固定及间接复位技术为基础,微创经皮LC-DCP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间接复位技术,通过建立胫骨内侧皮下隧道,采用LC-DCP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折28例.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平均15个月).X线片见骨痂为4~7周(平均4.6周),骨愈合时间为12~18周(平均12.8周).全部病例Ⅱ期骨愈合,无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无钢板松动等并发症,其中15例已拆除钢板,无再骨折现象发生.结论微创经皮LC-DCP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的原则,疗效满意.
作者:彭扬国;翁阳华;欧耀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讨论骨水泥填塞加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1年6月收治的13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X线片上表现为有移位短缩,经肩关节前入路进入复位后,对仍有明显骨质缺失的部位,填入骨水泥,替补缺损骨皮质后,行三叶草状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后吊带悬吊,3周后功能锻炼.结果 13例均获随访,平均8.3个月.肩关节可外展超过90.,能提物,X线片均无肱骨头坏死,骨折对位对线好,按№er功能评分标准,优10例,良3例.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骨质缺损严重,单纯内固定不易者,可以行骨水泥填塞加钢板内固定技术,方便可靠,避免人工关节置换.
作者:陈文钧;张鹏翼;姜建元;黄煌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预防和治疗骨不连提供一种实用方法.方法骨不连端去除硬化骨,打通髓腔,两端骨皮质表面凿成约2Cm长粗糙面,骨不连间隙小于3mm者不需植骨,大于3mm者则行开槽嵌入式植骨.于骨折线的远端或近端设计一合适大小的骨膜瓣,以有较好血运的筋膜部位为蒂,其长宽比例和移位方法均参照照筋膜蒂皮瓣移位术.用移位骨膜瓣将骨折线周径的2/3~3/4良好覆盖后,再将其两端与周围残存骨膜或筋膜缝合固定,对无条件形成合适骨膜瓣者,可将其骨膜行套袖状推进或于骨折线远近端各形成一短瓣交错移位.对有细小碎骨片缺失或易发骨不连部位,如胫骨下1/3、股骨髁上、肱骨干横断骨折等则不需处理髓腔,骨膜瓣移位方法相同.结果骨不连69例,易发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骨折155例.经术后6个月~20年随访(平均3年),骨不连患者全部愈合,骨折病例均未发生骨不连.结论用带筋膜蒂骨膜瓣移位覆盖骨折线方法简便实用,可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和治疗骨不连.
作者:张少成;纪方;马玉海;许硕贵;王家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