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钧;张鹏翼;姜建元;黄煌渊
目的总结股骨下端复杂粉碎骨折解剖型钢板植骨固定的临床特点、效果.方法 20例患者按AO分类,C2型11例,C3型9例,合并髌骨骨折7例.解剖型钢板固定的同时根据骨缺损情况行髂骨、腓骨植骨,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Schatzker的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5%.结论解剖型钢板植骨术是治疗股骨下端C2、C3型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马庆文;王铁兵;马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预防和治疗骨不连提供一种实用方法.方法骨不连端去除硬化骨,打通髓腔,两端骨皮质表面凿成约2Cm长粗糙面,骨不连间隙小于3mm者不需植骨,大于3mm者则行开槽嵌入式植骨.于骨折线的远端或近端设计一合适大小的骨膜瓣,以有较好血运的筋膜部位为蒂,其长宽比例和移位方法均参照照筋膜蒂皮瓣移位术.用移位骨膜瓣将骨折线周径的2/3~3/4良好覆盖后,再将其两端与周围残存骨膜或筋膜缝合固定,对无条件形成合适骨膜瓣者,可将其骨膜行套袖状推进或于骨折线远近端各形成一短瓣交错移位.对有细小碎骨片缺失或易发骨不连部位,如胫骨下1/3、股骨髁上、肱骨干横断骨折等则不需处理髓腔,骨膜瓣移位方法相同.结果骨不连69例,易发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骨折155例.经术后6个月~20年随访(平均3年),骨不连患者全部愈合,骨折病例均未发生骨不连.结论用带筋膜蒂骨膜瓣移位覆盖骨折线方法简便实用,可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和治疗骨不连.
作者:张少成;纪方;马玉海;许硕贵;王家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股骨髁部骨折分类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84例股骨髁部骨折患者按分类手术治疗后疗效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在6~12个月内愈合,膝关节功能优48例,良20例,中13例,差3例,优良率80.9%.结论良好的复位、可靠的内固定、并发损伤的处理及早期功能锻炼是促进股骨髁部骨折愈合和恢复膝关节功能基本要求.支持钢板设计较为合理,适合股骨髁的解剖特点,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而且可满足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
作者:欧阳振华;刘先礼;黄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总体而言,这些报道提示:采用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较采用钢板带来更多的并发症,尤其是采用顺行入路.同时,这些报道没有提供确切的证据证明何种方法在骨折愈合、减少感染或上肢总体功能上优于另一种.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发展新的化学处理方法,清除灵长类周围神经中的细胞和髓鞘,降低其抗原性,萃取粗大和长段的去细胞神经移植物,并观察其同种异体移植的早期神经再生.方法以Triton X-100和脱氧胆酸钠溶液化学处理猴长段正中神经和坐骨神经.萃取的去细胞神经行普通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其组织结构.以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猴正中神经3.Ocmm和胫神经5.Ocm缺损,术后3周和8周,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早期神经再生.结果细胞和髓鞘已被彻底清除,神经基底膜和雪旺细胞基底板层保留完好,去细胞神经成为空的神经基质管.移植术后8周轴突再生已通过远端吻合口,移植段再血管化及雪旺细胞增殖良好.结论该化学处理可萃取灵长类粗大和长段的去细胞神经,作为同种神经移植物不会被排斥吸收.
作者:衷鸿宾;侯树勋;陈秉耀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日本第一例成功的断指再植由奈良县立医科大学骨科的小松重雄和玉井进医师完成.他们从1959年开始用狗做微小血管吻合研究,1965年7月27日,初次应用端端吻合显微外科技术,再植成活一例离断拇指,目前被西方医学界公认为第一例成功的断指再植.
作者:杨东元;保阪善昭;朱金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前臂尺桡骨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对15例AO分类B型与C型尺桡骨骨折的患者应用Smith-Nephew交锁髓内钉的方法进行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根据Anderson评分标准,优8例,良5例,可2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6~10周,平均8.4周,延迟愈合1例,无骨不连与感染发生,肘关节活动范围丧失10.~30.,丧失15.5.,前臂旋前功能丧失15.~50.,平均20.6.,前臂旋后功能丧失20.~40.,平均31.2..结论采用有限切开交锁髓内钉的方法是治疗前臂粉碎性骨折的良好选择.
作者:范存义;宋飒;王维;蔡培华;张长青;姜佩珠;曾炳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与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7年6月~2002年12月收治跟骨关节压缩性骨折62例,其中切开复位33例,撬拨复位29例.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切开复位组优良率明显高于撬拨复位组.结论切开复位能较好的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从而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韩立新;李旭芬;李凤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带筋膜桡动脉茎突返支蒂桡骨骨膜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切开复位,采取桡骨茎突切除加用带筋膜血管蒂骨膜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15例,术后进行5~16个月随访.结果临床用骨瓣治疗舟骨骨折15例,骨瓣血供丰富,术后10~12周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带筋膜血管蒂桡骨骨膜骨瓣是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及骨不连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作者:张焱祥;夏仁云;余国庆;周拥军;巴正国;陈飞;邱建雄;陈述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骨科治疗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极大推动了骨科的发展.我们应当意识到掌握骨科新技术在临床为患者造福的同时,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掌握适应证,积极稳妥开展骨科新技术.尤其在引进国外已开展的骨科新技术时,首先要仔细复习所有文献,客观评价其优缺点,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准确领会技术要领;其次,尽管困难重重,要善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提高,勇于创新,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刘尚礼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3年1月,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共56例.参照Aebi及White等人的手术适应证,以前路手术为主;对于难复性颈椎脱位或不伴椎间盘损伤者,行后路施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稳定性评分大于8分的前后柱损伤者,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以Frankel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损伤节段Cobb角及水平移位来评价复位情况,采用Bohlman的X线片标准判定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Frankel评分术前平均为2.3分,术后3.1分;按Bohlman标准3个月时植骨融合率为80%,6个月时为100%.术前Cobb角平均为8.,术后为1.5°,水平移位由术前的平均3.5mm减小到0.5mm.结论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具有改善神经功能、恢复颈椎序列、恢复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可早日下地活动等优点,手术病例及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是否有致压因素及颈椎稳定性等综合考虑.
作者:王新伟;袁文;陈德玉;卢旭华;张涛;郭永飞;贾连顺;赵定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抗生素后理化性质的改变及体外药物释放规律.方法将CPC中复合1%、3%、5%的去甲万古霉素,观察水泥的固化时间,测试固化强度,通过X线衍射(XRD)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检测固化产物,将抗生素骨水泥浸泡于生理盐水中,定期取浸泡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抗生素浓度,观察抗生素释放特点.结果随着加入去甲万古霉素浓度的增加,骨水泥固化时间缩短,固化强度降低,含量为5%时,抗压强度低为20.1MPa,但仍高于正常松质骨强度.xRD与FTIR显示固化产物仍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CHA).抗生素在初期释放很快,48h后释放速度减慢并长时间维持.结论 CPC具有原位固化特性,固化反应温和,不产生高热,不影响药物活性,体外实验证明可以维持很长的药物释放时间,是一种理想的抗生素载体,用于骨髓炎的治疗.
作者:苗军;王继芳;郝利波;毛克亚;唐佩福;刘春蓉;刘志新;汤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冷融化技术在膝关节镜手术中方法和前景.方法采用2000ArthroCare System(2000ACS)对221例膝关节病实施手术治疗.关节镜下疾病诊断:骨性关节炎73例,半月板损伤49例,关节软骨软化症29例,滑膜皱襞综合征15例,盘状半月板13例,滑膜炎11例,大骨节病11例,ACL 8例,剥脱性骨软骨炎5例,关节粘连5例,TKA术后松解2例.通过2000ACS做关节镜下的半月板切除、成形,软骨面及韧带修整,滑膜切除,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等.结果按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43.92,术后3个月81.96,术后6个月92.06.结论关节镜2000ACS治疗关节疾病,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痛苦少,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刘雪峰;韩延龙;郝松楠;程振平;原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医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佳的帮助,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如果自始至终遵从这一准则,就会将目前的医疗风险降到低,而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有助于消除医疗纠纷.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是医生未能正确认识到医疗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并非是医生学科水平的不足.急诊室是医疗纠纷高发之地,而纠纷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受伤程度并不成正比,实际上,往往是较轻程度的损伤更易导致医患矛盾.
作者:鲁谊;吴新宝;王满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同侧股骨干、胫骨多段骨折固定的意义.方法本组32例分别采用加压钢板、带锁髓内钉、单边外固定架固定.结果随访6个月~3年,骨折愈合,肢体功能恢复参照HSS计分方法,优25例,占80.6%;良4例,占12.9%;差2例,占6.4%.结论同侧股骨干、胫骨多段骨折采用急诊手术固定,选择对骨折端扰乱较小的外固定架和加压钢板、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是防止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肢体功能的较好方法.
作者:刘元开;邹云雯;刘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置换术后髋臼方位对髋关节脱位的影响,并为临床提供评价标准.方法测量318例(326髋)X线片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通过平均2.7年随访来确定上述3因素与术后髋脱位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近随访时,326髋有10髋发生脱位.外展角≥55.,较<55.脱位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30mm,较<30mm脱位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前倾角≥15.和<15.相比,脱位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前倾角与外展角没有交互作用.结论髋臼方位不当与全髋置换术后的脱位明显相关;外展角<55.,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30mm及合适的前倾角可以提供较稳定的髋关节,明显降低术后髋脱位的发生率.
作者:胡元斌;顾永强;严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应用AO锁骨钩板联合韧带修复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病人采用AO锁骨钩板联合韧带修复治疗.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为12个月.结果按Karlsson标准进行评价,优良10例,满意2例,差1例.患者无感染,无金属内植物折断及松动,肩锁关节无再脱位.结论应用AO锁骨钩板联合韧带修复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固定可靠,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汤欣;邰鹏越;孙立众;曲巍;唐开 刊期: 2004年第06期
Monteggia's骨折脱位是指任何部位的尺骨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这种累及前臂和肘部的损伤并不常见,其发生率约占前臂骨折总数的5%.本文通过回顾Monteggia's骨折脱位的历史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其定义分型、损伤机制和治疗原则,并对现有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价标准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治疗的关键是及时诊断和及时治疗,使尺骨获得优良的解剖复位和稳定固定,另外必须重视对发生在肘关节水平的合并损伤的处理,包括冠状突骨折、桡骨头骨折、肱尺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等.而尺骨的粉碎骨折合并桡骨头骨折、冠状突骨折都将明显影响预后.
作者:蒋协远;张健;王满宜;荣国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可吸收螺钉在近关节端松质骨骨折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组54例,平均年龄39岁.使用115枚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关节端松质骨骨折,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定期摄X线片,并观察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6个月~3年),所有病例骨折对位良好,达骨性愈合.肢体功能和关节活动无明显异常,无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现.结论可吸收螺钉是近关节端松质骨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固定效果确切,生物相容性好,对人体无不良反应,不影响关节内骨折的愈合,免除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的痛苦.
作者:程维;李长有;李晓华;李德江;张俊峰;赫兰学;徐松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scrow,DCS)内固定并一期植骨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21例,对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21例病人均获随访,膝关节功能:优7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近80%.结论动力髁螺钉内固定并一期植骨是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叶正云;帅克宁;王志烈;吴小松;范军胜;王海泉;田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