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元;保阪善昭;朱金华
目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应用前后路手术治疗临床总结分析.方法采用侧前方减压加植骨融合、椎体钉固定术;后路减压DICK钉或AF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结果对27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患者实施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5年.后凸成角术前平均26°,术后10.;26例获得Frankel 1~3级以上的恢复.结论对于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截瘫患者应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丘奕军;杨爱德;雷恩忠;冯毅;郭树彰;汪伟基;李海峰;王保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介绍6种含感觉神经皮瓣修复拇、示、中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桡神经拇指尺背支营养血管皮瓣、手背U-Ⅰ型血管蒂岛状皮瓣、示指背岛状皮瓣、带指神经背侧支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木趾腓侧趾腹皮瓣及环指尺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桡侧三指指腹缺损43例.结果皮瓣除1例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经6个月~2年随访,皮瓣血运、质地好,指腹两点辨别觉平均为:桡神经拇指尺背支营养血管皮瓣12mm、手背U-Ⅰ型血管蒂岛状皮瓣llmm、示指背岛状皮瓣8mm、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8mm、木趾腓侧趾腹皮瓣8mm,环指尺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5mm.结论 6种带感觉神经的皮瓣可恢复指腹良好的感觉及饱满的外形,但各有优缺点,应灵活掌握适应证.
作者:傅小宽;庄永青;李小军;童静;杜冬;陈振鹤;姜浩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老年性或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采用螺钉固定,容易松动、拔出.临床上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强化螺钉固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PMMA术中和术后伴有聚合热效应、毒性反应及PMMA不可吸收等缺点,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磷酸钙骨水泥则因其克服了PMMA以上的缺点而倍受关注.本文介绍了磷酸钙骨水泥强化螺钉固定的研究近况.
作者:黎逢峰;方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同侧股骨干、胫骨多段骨折固定的意义.方法本组32例分别采用加压钢板、带锁髓内钉、单边外固定架固定.结果随访6个月~3年,骨折愈合,肢体功能恢复参照HSS计分方法,优25例,占80.6%;良4例,占12.9%;差2例,占6.4%.结论同侧股骨干、胫骨多段骨折采用急诊手术固定,选择对骨折端扰乱较小的外固定架和加压钢板、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是防止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肢体功能的较好方法.
作者:刘元开;邹云雯;刘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报道以生物学内固定及间接复位技术为基础,微创经皮LC-DCP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间接复位技术,通过建立胫骨内侧皮下隧道,采用LC-DCP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折28例.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平均15个月).X线片见骨痂为4~7周(平均4.6周),骨愈合时间为12~18周(平均12.8周).全部病例Ⅱ期骨愈合,无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无钢板松动等并发症,其中15例已拆除钢板,无再骨折现象发生.结论微创经皮LC-DCP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的原则,疗效满意.
作者:彭扬国;翁阳华;欧耀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索国产外消旋聚丙交酯(Poly-DL-Lactide,PDLLA)螺钉治疗关节骨折临床应用效果及副作用.方法选择关节骨折患者96例,随机分为PDLLA螺钉内固定组和金属螺钉内固定组,每组48例,按统一的指标观测伤员术后的各种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PDLLA螺钉内固定组术后24周关节功能恢复为(95.2±4.5)%,术后2周内体温高值为(38.2±2.1)℃,术后4周谷丙转氨酶为(35.3±3.8)μ/L,与金属螺钉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病例切口均无感染和积液.结论国产PDLLA螺钉治疗关节骨折能达到金属螺钉固定同样的效果,生物相容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叶蜀新;谢小平;江伟;刘光大;肖文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scrow,DCS)内固定并一期植骨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21例,对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21例病人均获随访,膝关节功能:优7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近80%.结论动力髁螺钉内固定并一期植骨是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叶正云;帅克宁;王志烈;吴小松;范军胜;王海泉;田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抗生素后理化性质的改变及体外药物释放规律.方法将CPC中复合1%、3%、5%的去甲万古霉素,观察水泥的固化时间,测试固化强度,通过X线衍射(XRD)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检测固化产物,将抗生素骨水泥浸泡于生理盐水中,定期取浸泡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抗生素浓度,观察抗生素释放特点.结果随着加入去甲万古霉素浓度的增加,骨水泥固化时间缩短,固化强度降低,含量为5%时,抗压强度低为20.1MPa,但仍高于正常松质骨强度.xRD与FTIR显示固化产物仍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CHA).抗生素在初期释放很快,48h后释放速度减慢并长时间维持.结论 CPC具有原位固化特性,固化反应温和,不产生高热,不影响药物活性,体外实验证明可以维持很长的药物释放时间,是一种理想的抗生素载体,用于骨髓炎的治疗.
作者:苗军;王继芳;郝利波;毛克亚;唐佩福;刘春蓉;刘志新;汤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日本第一例成功的断指再植由奈良县立医科大学骨科的小松重雄和玉井进医师完成.他们从1959年开始用狗做微小血管吻合研究,1965年7月27日,初次应用端端吻合显微外科技术,再植成活一例离断拇指,目前被西方医学界公认为第一例成功的断指再植.
作者:杨东元;保阪善昭;朱金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检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转染后外源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利用经基因转染的BMSc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织打下基础.方法构建VEGF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兔BMSc,使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VEGF165在BMSc中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VEGF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方法显示经基因转染的BMSc中有阳性棕黄色颗粒出现,而未转染组呈现阴性结果.结论采用基因转移技术可以将VEGF转染至BMSc中,并有外源性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作者:金丹;周忠江;裴国献;胡罢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骨科治疗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极大推动了骨科的发展.我们应当意识到掌握骨科新技术在临床为患者造福的同时,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掌握适应证,积极稳妥开展骨科新技术.尤其在引进国外已开展的骨科新技术时,首先要仔细复习所有文献,客观评价其优缺点,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准确领会技术要领;其次,尽管困难重重,要善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提高,勇于创新,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刘尚礼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冷融化技术在膝关节镜手术中方法和前景.方法采用2000ArthroCare System(2000ACS)对221例膝关节病实施手术治疗.关节镜下疾病诊断:骨性关节炎73例,半月板损伤49例,关节软骨软化症29例,滑膜皱襞综合征15例,盘状半月板13例,滑膜炎11例,大骨节病11例,ACL 8例,剥脱性骨软骨炎5例,关节粘连5例,TKA术后松解2例.通过2000ACS做关节镜下的半月板切除、成形,软骨面及韧带修整,滑膜切除,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等.结果按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43.92,术后3个月81.96,术后6个月92.06.结论关节镜2000ACS治疗关节疾病,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痛苦少,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刘雪峰;韩延龙;郝松楠;程振平;原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治疗陈旧性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新技术.方法对11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二枚螺纹钉内固定,用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植骨、克氏针固定,适度制动及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平均132d骨折均获愈合,平均随访36个月,按Harris评分优7例,良2例,可1例,关节功能满意,恢复日常工作,无股骨头缺血坏死.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多肌蒂髂骨瓣植骨治疗陈旧性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对促进骨折愈合、预防股骨头缺血坏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林昂如;胡罢生;朱立军;裴国献;顾立强;王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早期扩髓与不扩髓髓内钉固定对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46例股骨干骨折(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6分别在伤后8~24h内采用扩髓(RFN)和不扩髓髓内钉(UFN)固定,在手术开始前至术后72h内6个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IL-6、IL-10的活性.结果两组中各细胞因子表现出同样的升高趋势;TNF-α在术后1h升高达峰值,术后6h降至正常;IL-6与IL-10均在术后1h开始升高,6h达峰值,两者分别在术后24h和72h降至正常水平;两组间比较,不同时间之间有显著差异,时间和细胞因子水平之间存在交互效应,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临床观察,两组间均无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等发生.结论扩髓后髓内钉固定和不扩髓相比,机体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对围手术期不同时间段细胞因子水平有一定影响;但在ISS<16时,扩髓激发的炎症反应为一正常有序的炎症反应,不会导致失控的级联反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作者:刘世敬;李佛保;潘滔;陈立言;胡俊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应用转子型骨外固定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预防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在C型臂监视下,采用闭合穿针安装转子型骨外固定架,术后患者可早期活动,练习患肢功能.结果本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与传统牵引及其它手术治疗对比,在创伤、恢复时间、经济、并发症等方面占有较大优势.结论在患者骨质及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用转子型骨外固定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真;胡启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发展新的化学处理方法,清除灵长类周围神经中的细胞和髓鞘,降低其抗原性,萃取粗大和长段的去细胞神经移植物,并观察其同种异体移植的早期神经再生.方法以Triton X-100和脱氧胆酸钠溶液化学处理猴长段正中神经和坐骨神经.萃取的去细胞神经行普通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其组织结构.以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猴正中神经3.Ocmm和胫神经5.Ocm缺损,术后3周和8周,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早期神经再生.结果细胞和髓鞘已被彻底清除,神经基底膜和雪旺细胞基底板层保留完好,去细胞神经成为空的神经基质管.移植术后8周轴突再生已通过远端吻合口,移植段再血管化及雪旺细胞增殖良好.结论该化学处理可萃取灵长类粗大和长段的去细胞神经,作为同种神经移植物不会被排斥吸收.
作者:衷鸿宾;侯树勋;陈秉耀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Ⅰ型胶原复合,并采用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组织学、骨密度、生物力学等检测手段,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比较.结果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比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成骨效果优良,其中复合BMP组在8周即可使骨缺损修复,髓腔通畅,在骨缺损修复各时期,其成骨速度及成骨量均好于未复合BMP组.结论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两种方法促进新骨形成无明显差异,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是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邹天彪;闫景龙;付海亮;候占江;宋大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总体而言,这些报道提示:采用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较采用钢板带来更多的并发症,尤其是采用顺行入路.同时,这些报道没有提供确切的证据证明何种方法在骨折愈合、减少感染或上肢总体功能上优于另一种.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估骨外固定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107例胫骨开放性骨折骨外固定加压治疗.将伤口彻底清创后,交叉穿针骨外固定.稳定性骨折复位后可直接加压固定.对不稳定骨端和粉碎骨块(片)整复后先用1~3枚螺钉固定,不剥离骨膜,使分离的骨折端和骨块互相靠拢以增强骨折端的稳定性.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选用腓肠肌内侧头或腓肠肌肌皮瓣转位修复,中下段用邻近筋膜皮瓣覆盖.结果107例中94例伤口一期愈合(87.8%).骨折愈合时间4.5~6.5个月,平均5个月.结论骨外固定加压是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其固定确切、操作简单,对骨生长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环境影响小,有利于骨折愈合:钢针远离骨折端,对骨端的血循环干扰小.
作者:马树枝;许建中;李起鸿;王序全;周强;谢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与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7年6月~2002年12月收治跟骨关节压缩性骨折62例,其中切开复位33例,撬拨复位29例.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切开复位组优良率明显高于撬拨复位组.结论切开复位能较好的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从而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韩立新;李旭芬;李凤新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