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周忠江;裴国献;胡罢生
目的探讨带筋膜桡动脉茎突返支蒂桡骨骨膜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切开复位,采取桡骨茎突切除加用带筋膜血管蒂骨膜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15例,术后进行5~16个月随访.结果临床用骨瓣治疗舟骨骨折15例,骨瓣血供丰富,术后10~12周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带筋膜血管蒂桡骨骨膜骨瓣是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及骨不连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作者:张焱祥;夏仁云;余国庆;周拥军;巴正国;陈飞;邱建雄;陈述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骨科治疗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极大推动了骨科的发展.我们应当意识到掌握骨科新技术在临床为患者造福的同时,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掌握适应证,积极稳妥开展骨科新技术.尤其在引进国外已开展的骨科新技术时,首先要仔细复习所有文献,客观评价其优缺点,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准确领会技术要领;其次,尽管困难重重,要善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提高,勇于创新,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刘尚礼 刊期: 2004年第06期
Monteggia's骨折脱位是指任何部位的尺骨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这种累及前臂和肘部的损伤并不常见,其发生率约占前臂骨折总数的5%.本文通过回顾Monteggia's骨折脱位的历史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其定义分型、损伤机制和治疗原则,并对现有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价标准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治疗的关键是及时诊断和及时治疗,使尺骨获得优良的解剖复位和稳定固定,另外必须重视对发生在肘关节水平的合并损伤的处理,包括冠状突骨折、桡骨头骨折、肱尺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等.而尺骨的粉碎骨折合并桡骨头骨折、冠状突骨折都将明显影响预后.
作者:蒋协远;张健;王满宜;荣国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总结股骨下端复杂粉碎骨折解剖型钢板植骨固定的临床特点、效果.方法 20例患者按AO分类,C2型11例,C3型9例,合并髌骨骨折7例.解剖型钢板固定的同时根据骨缺损情况行髂骨、腓骨植骨,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Schatzker的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5%.结论解剖型钢板植骨术是治疗股骨下端C2、C3型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马庆文;王铁兵;马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修复外踝及跟腱处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设计腓骨短肌肌瓣逆行转位修复外踝及跟腱处软组织缺损创面.中厚皮片移植覆盖肌瓣.结果 7例外踝及跟腱处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跟腱外露病例.缺损面积大5cm×6cm,小3cm×4cm.术后伤口Ⅰ期愈合,肌瓣全部成活.结论腓骨短肌肌瓣逆行转位修复外踝、跟腱处软组织缺损,此方法简单、并发症少、成功率较高,尤其适用于中小创面.
作者:杨连根;张增方;安小刚;娄宏亮;韩守江;李晓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前臂尺桡骨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对15例AO分类B型与C型尺桡骨骨折的患者应用Smith-Nephew交锁髓内钉的方法进行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根据Anderson评分标准,优8例,良5例,可2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6~10周,平均8.4周,延迟愈合1例,无骨不连与感染发生,肘关节活动范围丧失10.~30.,丧失15.5.,前臂旋前功能丧失15.~50.,平均20.6.,前臂旋后功能丧失20.~40.,平均31.2..结论采用有限切开交锁髓内钉的方法是治疗前臂粉碎性骨折的良好选择.
作者:范存义;宋飒;王维;蔡培华;张长青;姜佩珠;曾炳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抗生素后理化性质的改变及体外药物释放规律.方法将CPC中复合1%、3%、5%的去甲万古霉素,观察水泥的固化时间,测试固化强度,通过X线衍射(XRD)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检测固化产物,将抗生素骨水泥浸泡于生理盐水中,定期取浸泡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抗生素浓度,观察抗生素释放特点.结果随着加入去甲万古霉素浓度的增加,骨水泥固化时间缩短,固化强度降低,含量为5%时,抗压强度低为20.1MPa,但仍高于正常松质骨强度.xRD与FTIR显示固化产物仍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CHA).抗生素在初期释放很快,48h后释放速度减慢并长时间维持.结论 CPC具有原位固化特性,固化反应温和,不产生高热,不影响药物活性,体外实验证明可以维持很长的药物释放时间,是一种理想的抗生素载体,用于骨髓炎的治疗.
作者:苗军;王继芳;郝利波;毛克亚;唐佩福;刘春蓉;刘志新;汤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3年1月,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共56例.参照Aebi及White等人的手术适应证,以前路手术为主;对于难复性颈椎脱位或不伴椎间盘损伤者,行后路施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稳定性评分大于8分的前后柱损伤者,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以Frankel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损伤节段Cobb角及水平移位来评价复位情况,采用Bohlman的X线片标准判定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Frankel评分术前平均为2.3分,术后3.1分;按Bohlman标准3个月时植骨融合率为80%,6个月时为100%.术前Cobb角平均为8.,术后为1.5°,水平移位由术前的平均3.5mm减小到0.5mm.结论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具有改善神经功能、恢复颈椎序列、恢复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可早日下地活动等优点,手术病例及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是否有致压因素及颈椎稳定性等综合考虑.
作者:王新伟;袁文;陈德玉;卢旭华;张涛;郭永飞;贾连顺;赵定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介绍6种含感觉神经皮瓣修复拇、示、中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桡神经拇指尺背支营养血管皮瓣、手背U-Ⅰ型血管蒂岛状皮瓣、示指背岛状皮瓣、带指神经背侧支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木趾腓侧趾腹皮瓣及环指尺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桡侧三指指腹缺损43例.结果皮瓣除1例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经6个月~2年随访,皮瓣血运、质地好,指腹两点辨别觉平均为:桡神经拇指尺背支营养血管皮瓣12mm、手背U-Ⅰ型血管蒂岛状皮瓣llmm、示指背岛状皮瓣8mm、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8mm、木趾腓侧趾腹皮瓣8mm,环指尺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5mm.结论 6种带感觉神经的皮瓣可恢复指腹良好的感觉及饱满的外形,但各有优缺点,应灵活掌握适应证.
作者:傅小宽;庄永青;李小军;童静;杜冬;陈振鹤;姜浩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天鹅记忆接骨器(swan-like memory connector,SMC)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疗效,并与加压接骨板(dynamic compressive plate,DCP)和带锁髓内针(locked intramedullary nail,LIN)进行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择1997年8月~2001年8月入院的新鲜上肢长骨干骨折148例,分别采用SMC(49例)与DCP(50例)、LIN(49例)进行内固定治疗,术后常规抗炎治疗1周,定期拍片并随访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SMC组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LIN组与DCP组(P<0.05),三组伤口感染率无差异.SMC组骨愈合时间和骨不连发生率显著短于DCP组和LIN组(P<0.05),而术后功能优良率高于DCP组和LIN组.在SMC固定下,骨折愈合直接由解剖型或类解剖型的骨样骨板状直接替代连接,固定段无应力遮挡和骨质疏松.结论 SMC是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优于DCP和LIN.SMC的几何构形和力学特性有利于骨折愈合.在本器固定下,可能存在一种新的尚未被认知的骨折愈合方式.
作者:王家林;张春才;康庆林;许硕贵;高堂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应用AO锁骨钩板联合韧带修复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病人采用AO锁骨钩板联合韧带修复治疗.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为12个月.结果按Karlsson标准进行评价,优良10例,满意2例,差1例.患者无感染,无金属内植物折断及松动,肩锁关节无再脱位.结论应用AO锁骨钩板联合韧带修复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固定可靠,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汤欣;邰鹏越;孙立众;曲巍;唐开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一期治疗ⅢB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方法.方法自1999年2月~2002年2月收治16例ⅢB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年龄19~47岁,平均27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cm×3cm~14cm×6cm.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进行彻底清创,用非扩髓带锁髓内钉固定骨折,皮瓣或肌皮瓣转移(移植)覆盖创面.对4例伴骨缺损的患者采用自体髂骨进行植骨.结果随访6~14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未出现深部感染.14例骨折在6个月内愈合,有2例在术后10个月内愈合.按Johner-Wruch标准判定功能恢复结果,优14例,良2例.结论非扩髓带锁髓内钉固定联合皮瓣修复治疗ⅢB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效果较好.
作者:张强;李秉胜;蔡锦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20万古霉素骨水泥(VCM-PMMA)在感染人工髋关节翻修中的作用.方法观察VCM的耐热性能,VCM-PMMA体外抑制表皮葡萄球菌(SE)和生物力学特性;建立兔人工股骨头置换后SE感染模型,研究VCM-PMMA在感染兔人工股骨头一、二期翻修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临床治疗12例感染人工髋关节.结果 VCM含量室温组(25±2)℃与120℃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32天时VCM-PMMA中VCM药物浓度仍高于SE的小抑菌浓度;VCM-PMMA与PMMA在拔出力、压缩强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一期翻修组16.7%再感染,二期翻修组为8.3%,对照组为58.3%,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临床清创后灌洗4例,1例成功,3例失败;使用VCM-PMMA的一、二期翻修8例均获成功.结论①VCM热稳定性良好,VCM-PMMA可持续抑菌达32d,1:20VCM-PMMA基本不影响固定兔人工股骨头的力学特性.②应用VCM-PMMA能显著提高兔感染人工股骨头一、二期翻修的成功率.
作者:王爱民;王子明;唐桂阳;孙红振;杜全印;吴思宇;唐颖;沈岳;杨欣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可吸收螺钉在近关节端松质骨骨折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组54例,平均年龄39岁.使用115枚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关节端松质骨骨折,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定期摄X线片,并观察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6个月~3年),所有病例骨折对位良好,达骨性愈合.肢体功能和关节活动无明显异常,无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现.结论可吸收螺钉是近关节端松质骨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固定效果确切,生物相容性好,对人体无不良反应,不影响关节内骨折的愈合,免除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的痛苦.
作者:程维;李长有;李晓华;李德江;张俊峰;赫兰学;徐松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Ⅰ型胶原复合,并采用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组织学、骨密度、生物力学等检测手段,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比较.结果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比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成骨效果优良,其中复合BMP组在8周即可使骨缺损修复,髓腔通畅,在骨缺损修复各时期,其成骨速度及成骨量均好于未复合BMP组.结论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两种方法促进新骨形成无明显差异,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是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邹天彪;闫景龙;付海亮;候占江;宋大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老年性或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采用螺钉固定,容易松动、拔出.临床上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强化螺钉固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PMMA术中和术后伴有聚合热效应、毒性反应及PMMA不可吸收等缺点,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磷酸钙骨水泥则因其克服了PMMA以上的缺点而倍受关注.本文介绍了磷酸钙骨水泥强化螺钉固定的研究近况.
作者:黎逢峰;方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应用前后路手术治疗临床总结分析.方法采用侧前方减压加植骨融合、椎体钉固定术;后路减压DICK钉或AF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结果对27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患者实施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5年.后凸成角术前平均26°,术后10.;26例获得Frankel 1~3级以上的恢复.结论对于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截瘫患者应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丘奕军;杨爱德;雷恩忠;冯毅;郭树彰;汪伟基;李海峰;王保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股骨髁部骨折分类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84例股骨髁部骨折患者按分类手术治疗后疗效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在6~12个月内愈合,膝关节功能优48例,良20例,中13例,差3例,优良率80.9%.结论良好的复位、可靠的内固定、并发损伤的处理及早期功能锻炼是促进股骨髁部骨折愈合和恢复膝关节功能基本要求.支持钢板设计较为合理,适合股骨髁的解剖特点,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而且可满足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
作者:欧阳振华;刘先礼;黄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治疗陈旧性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新技术.方法对11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二枚螺纹钉内固定,用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植骨、克氏针固定,适度制动及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平均132d骨折均获愈合,平均随访36个月,按Harris评分优7例,良2例,可1例,关节功能满意,恢复日常工作,无股骨头缺血坏死.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多肌蒂髂骨瓣植骨治疗陈旧性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对促进骨折愈合、预防股骨头缺血坏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林昂如;胡罢生;朱立军;裴国献;顾立强;王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检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转染后外源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利用经基因转染的BMSc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织打下基础.方法构建VEGF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兔BMSc,使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VEGF165在BMSc中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VEGF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方法显示经基因转染的BMSc中有阳性棕黄色颗粒出现,而未转染组呈现阴性结果.结论采用基因转移技术可以将VEGF转染至BMSc中,并有外源性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作者:金丹;周忠江;裴国献;胡罢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