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肢长骨干骨折成角愈合引起膝关节病的临床分析(附12例报告)

赵金平;叶淦湖;陈镜潮

关键词:下肢骨干骨折, 成角愈合, 膝关节病, 截骨矫正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长骨干骨折成角愈合发生原因和对策.方法分析12例股骨、胫腓骨干骨折成角愈合程度,设计截骨平面及截骨角度,恢复膝关节力线防治创伤性膝关节病.结果12例平均随访5年6个月术肢恢复正常负重力线,跛行改善,膝关节疼痛缓解,关节病发生和发展明显延缓.结论下肢长骨干骨折后成角愈合超过生理负重线基本条件后应手术治疗为好.成角矫正后可延缓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矫正成角、恢复力线也是治疗膝关节病的方法.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肱骨中上段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手术治疗(附9例)

    目的探讨肱骨中上段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特点,提出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自2000年来,采用单侧外固定架骨折固定、自体大隐静脉桥接修复肱动脉治疗9例.结果随访1~2年,吻合段血管均无狭窄.除1例骨折术后骨不连,再次手术外,余骨折均达临床愈合,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术式对肱骨中上段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治疗较为理想,操作简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吴文;尹庆水;章莹;符史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海水浸泡开放性骨折伤愈合过程中组织病理学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

    目的通过观察普通开放骨折、海水浸泡开放骨折愈合过程的组织学变化和骨痂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了解海水浸泡开放性骨折愈合过程VEGF的作用与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9只,随机分为普通开放骨折组(对照组)24只和海水浸泡开放骨折组(实验组)35只.造成桡骨横行1.5mm缺损完全开放骨折,普通开放骨折伤组旷置3h,海水浸泡开放骨折伤组海水浸泡伤口3h,之后依次缝合伤口.于第1、3、7、14、21、28、45天处死动物.观察海水浸泡开放骨折伤在骨折愈合中不同时间的病理过程.采用RT-PCR方法检测普通开放骨折、海水浸泡开放骨折不同阶段骨痂中的VEGF的表达及变化.结果海水浸泡开放骨折伤骨痂形成延迟,骨折后第28天,对照组断端间骨痂为骨性骨痂者8例,为软骨者4例,实验组断端间骨痂为骨性骨痂者6例,为软骨者14例.海水浸泡骨折伤愈合过程中新生骨痂的VEGF表达在骨折后逐渐升高,术后14d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但在28d时仍保持较高水平,与一般开放骨折愈合过程的VEGF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海水浸泡使骨折骨痂形成不良率增高,骨折愈合过程有延迟倾向;但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表达无明显变化.

    作者:林建宁;阮狄克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外固定架下带血管蒂腓骨及人工骨泰移植治疗儿童慢性感染性胫骨骨缺损

    目的探讨采用外固定架下带血管蒂腓骨及人工骨泰移植,一期治疗儿童慢性感染性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感染相对静止期的胫骨骨缺损患儿,彻底清除病灶,取相应长度的带血管蒂的腓骨做支撑,恢复骨长度,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用人工骨泰(粉剂)与抗菌素混合填充骨缺损区.共治疗19例.结果15例切口一期愈合,4例切口轻度感染,治疗3~4周后愈合,随访0.5~1.5年感染无复发,骨折愈合满意,肢体功能良好.结论采用外固定架下带血管蒂腓骨及人工骨泰移植等综合手段,一期治疗儿童慢性感染性胫骨骨缺损是可行的,疗效显著,治疗周期缩短,肢体功能良好.

    作者:邓江;韩小松;韩建华;王世强;何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从坚强内固定到生物学固定--历史的回归

    AO学派的历史启示骨折内固定治疗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尽管对内固定治疗仍存在较大的争议,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总结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比利时医生Danis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内固定思想及骨折一期愈合理论.

    作者:刘振东;马梦然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联合应用带锁髓内钉及西脉TiNi记忆合金骨卡环治疗股骨干粉碎骨折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带锁髓内钉及西脉TiNi记忆合金骨卡环治疗股骨干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股骨干粉碎骨折35例,均为AO分型中的B型和C型.其中B型25例,C型10例.全部病例采用开放复位带锁髓内钉加记忆合金骨卡环内固定治疗,5例行植骨.结果经12~24个月随访(平均18.5个月),除1例因骨卡环脱落而行手术外,全部病例骨折二期愈合.术后18~24个月取出带锁髓内钉.按Klemm功能恢复分级标准,总体优良率98.2%.结论带锁髓内钉加记忆合金骨卡环内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骨折可互相取长补短、稳定固定,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洪伟;阮美树;苏训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

    这些研究没有证明何种方法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佳手术方法.应该对比较性临床研究进行探讨,尤其是不同治疗方法与潜在的风险因素如骨折类型的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AO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

    目的比较研究AO锁骨钩钢板与传统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与锁骨远端骨折,评估AO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与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12例与传统方法(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环扎、螺钉固定等)治疗28例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40例经12~20个月随访,平均14个月.按照Lazzcano标准,两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100%和78.6%.对两组疗效比较作x2检验,P=0.025.锁骨钩钢板在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明显优于克氏针、钢丝环扎及螺钉固定等传统方法.结论AO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与锁骨远端骨折具有固定确实,不损伤关节面,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卢华定;蔡道章;王昆;曾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牵拉应力下成骨细胞(MC3T3-E1)的增殖与matrilin-2 mRNA的表达

    目的观察三维培养的克隆鼠颅骨成骨细胞(MC3T3-E1)在特定的周期性牵拉应力刺激下,其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matrilin-2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以明胶海绵(2cm×2cm×0.25cm)作为MC3T3-E1的三维培养支架,每块明胶海绵种植细胞悬液100μl,细胞数目为1.25×105个.明胶海绵拉伸度为5%、频率60r/min、15min/h,牵拉后2、4、6、8、10d分别从牵拉组和对照组中各取3个样本,行细胞计数、细胞及培养液的ALP活性测定、细胞的matrilin-2 mRNA测定.结果第2天牵拉组的细胞数目即多于对照组(P<0.05),细胞倍增时间从71h提前至55h.除第2天外,牵拉组细胞的ALP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培养液中ALP活性均处于低水平,无显著差别.第4天牵拉组matrilin-2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之后保持高水平表达.结论周期性牵拉应力促进三维培养的MC3T3-E1的增殖,抑制细胞的ALP活性,促进matrilin-2 mRNA的表达,细胞的分化能力增强.

    作者:王鹏程;张英泽;陈百成;李东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受限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的原因.方法1992年4月~2002年8月收治的32例内固定术后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中11例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结果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采用李稔生肘关节疗效判断标准:优14例,良7例,一般8例,差3例.11例(34.4%)肘关节均有不同程度屈伸障碍.结论致伤暴力大、损伤范围广、制动时间长、肘部感染及手术操作技术失误是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作者:何方;李国庆;叶方全;余乃宝;周桂欣;林文钦;温达义;余其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骨质疏松并髌骨骨折术后关节面不平整的分析及治疗

    目的分析髌骨骨质疏松并骨折容易造成术后关节面不平整的原因及处理.方法24例骨质疏松并髌骨骨折行张力带内固定,术中除保证髌骨表面对合良好外,复查X线片,并用手指通过髌骨小切口触摸髌骨关节面以了解髌骨关节面的对合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15例髌骨关节面对合差,间隙大于3.5mm,行二次手术后复位满意,功能恢复优良率83.3%;9例髌骨关节面对合虽小于3mm,经保守治疗,优良率为44.4%.结论髌骨骨质疏松并骨折在行张力带内固定时不宜过紧,以保证髌骨关节面的对合平整,其方法可用手指通过髌骨旁小切口触摸髌骨关节面及术中复查X线片.髌骨关节面对合不良者功能恢复较差.

    作者:凌云;许伟国;林昂如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Pilon骨折的分类与功能评价

    Pilon骨折的概念由Destot于1911年提出,其特征是涉及胫骨远端关节面上干骺端骨折,呈现不同程度的嵌插与粉碎,伴有关节软骨损伤和关节面分离,可涉及内踝、外踝、后踝的骨折.Pilon骨折的分类,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Rüedi-Allgower分类(1969)与AO/OTA分类方法(1996).Rüedi-Allgower分类依据关节面的粉碎程度和移位程度,将Pilon骨折分为三型.AO/OTA分类中,Pilon骨折主要涉及43-B3、43-C1、43-C2、43-C3,共分为两型4组12个亚组.Pilon骨折治疗结局评价主要用Burwell-Charnley(1965)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和Tornetta(1993)临床治疗结果评价标准,也可用Mazur(1979)踝关节评价分级系统、Baird-Jackson(1987)踝关节评分系统.

    作者:顾立强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骨盆骨折伴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伴有颈脊髓损伤的骨盆骨折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和分析187例骨盆骨折患者中伴有颈脊髓损伤的48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征.结果按照损伤机制分型,以前后挤压型骨盆骨折中伴休克和颈髓损伤多;颈髓损伤平面上移和程度加重以伴有休克者明显;低钠血症是此类损伤早期常见的并发症.结论重视此类损伤的病史特点,详细的颈部检查,了解其损伤的机制分型,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尽早应用抗再灌注损伤的药物,严密监测低钠血症的相关数据,则有助于此类损伤的早期救治.

    作者:熊敏;张康乐;谭军;侯春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AO中空加压螺丝钉在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应用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性及应用AO中空加压螺丝钉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优越性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应用AO中空加压螺丝钉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Garden Ⅰ型6例,Ⅱ型13例,Ⅲ型17例,Ⅳ型7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存症,进行治疗后用AO中空加压螺钉固定,术后均进行追踪随访.结果经平均4.8年的随访,无术中和住院期间死亡病例.近期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18.6%;远期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9.3%,除1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及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外,余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率为95.12%.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0.24%.恢复伤前生活行走功能.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往往有并存症,应重视围手术期治疗及采用简单有效方法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发生.AO中空加压螺丝钉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操作简单、符合生物力学特点、固定牢固可靠、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汪曾荣;詹伟彦;陈庠仑;文永强;黄醒中;邱华文;何开正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可吸收防粘连膜在肌腱修复中的应用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可吸收防粘连膜预防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8例急性手部肌腱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肌腱缝合后分别采用包绕成都迪康公司生产的聚-DL-乳酸可吸收防粘连膜和早期使用动力性支具两种方法治疗.试验组15例65腱,涉及屈肌腱10例51腱,7例伴血管神经损伤;伸肌腱5例14腱.对照组23例76腱,涉及屈肌腱11例32腱,6例伴血管神经损伤;伸肌腱12例44腱.对损伤肌腱均采用5-0肌腱缝线行改良Kessler法修复.试验组术后以石膏托固定伤手于屈腕、屈掌指关节位(屈肌腱损伤者)或伸腕、伸指位(伸肌腱损伤者),鼓励患者早期行手指活动,对照组术后第3天改用动力性支具.4周后拆除石膏托或动力性支具,行主动屈伸锻炼,辅以中药熏洗.结果试验组1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肌腱修复处皮肤出现局限性硬结,其余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8.7个月.术后屈肌腱功能用TAM法评定,伸肌腱功能用Miller法评定.试验组综合优良率为93.85%(61/65),对照组综合优良率为90.79%(69/76)(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可吸收防粘连膜能有效防止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粘连的形成,同时避免了动力性支具安装的繁琐操作,消除了医患双方在使用支具过程中对可能发生肌腱断裂的担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邢丹谋;彭正人;任东;李文武;杨中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附32例报告)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后路RF或RF复位固定骨折推体,结合前路经胸腹膜外途径椎体减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瘫32例.结果32例均能耐受手术,并获6~24个月的随访,X线片复查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后突角消失,RF或AF螺钉无松动断裂,CT复查椎管减压彻底.32例均在术后2~4周内恢复排尿功能,6个月内两下肢均有Frankle 2~3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①后路RF或AF复位、固定满意,前路手术减压彻底;②后路RF或AF复位内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安全有效价廉的手术方式.

    作者:王四清;张成阳;李相花;杨淮海;孙志銮;李景杨;郑闽前;朱如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新型套筒式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相关研究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套筒式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以及不同骨断端间距(g)和骨-外固定杆间距(b-r)对骨-外固定器复合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7具新鲜成人尸体胫骨标本,制作骨折模型.使用新型套筒式外固定器固定骨折模型,根据骨折断端间距(0、1mm),骨-外固定杆间距(10、25、40、55mm)的不同组合,将实验共分为9组(包括无骨折对照组).应用MTS实验机(美国产)对每一标本进行轴向压、扭转、前/后、内/外侧弯等四种负荷下的力学测试.计算其刚度值,以此反映不同情况下外固定器的稳定性.对骨断端间距(g)与固定器与骨间距(b-r)进行2×4的析因分析.结果骨断端间距(g)的差异对抗压、抗前后弯、抗侧弯三种刚度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为0);骨与外固定杆间距(b-r)的差异对上述三种刚度也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对于抗扭转刚度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四种刚度来说,两处理因素间均无交互效应(P>0.05).结论骨断端间距(g)和骨-杆间距(b-r)对骨-外固定器复合体稳定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型套筒式外固定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作者:韦兴;侯树勋;赵卫东;宋占春;张伟佳;李文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CT和X线片对髋臼骨折移位程度评价的比较

    目的探讨CT和X线片对髋臼骨折移位程度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3年5月收治的6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CT和X线片.根据病例纳入标准,把其中20例患者的CT和X线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盲法,在CT和X线片上,让3名医生各自利用一个标准的测量方法对沿髋臼关节面的横行和垂直移位进行测量.以CT为标准,分别计算出横行和垂直移位2mm和4mm的X线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对每个测量者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X线片对检测垂直移位的灵敏度较差(灵敏度=44.3%).其中对于单柱骨折垂直移位的灵敏度更差(灵敏度=0).每个测量者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X线片对检测髋臼骨折横向和垂直移位均显示较差的灵敏度;而对垂直移位的灵敏度就更差;因此,CT不仅优于X线片用于术前选择髋臼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且还用于评价术后骨折复位程度和预后.

    作者:王浩;杨朝辉;卢汉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虚拟技术对21世纪微创外科发展的影响

    20世纪后期,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虚拟技术发展迅速,为微创外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微创外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对微创外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虚拟技术充实和更新了微创外科的诊疗理念,拓展了微创外科的诊疗范围,提高了微创外科的诊疗效果,并且促进了微创诊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但由于虚拟技术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虚拟技术的开发不仅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借助昂贵的设备和特殊的器械,因此将虚拟技术应用于微创外科领域时,应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有选择有重点的逐步开展,同时应不断加强虚拟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努力促使其真正成为微创或无创治疗的有效手段.

    作者:任高宏;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肱骨外髁骨折骨不连并肘内翻畸形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肱骨外髁骨折并肘内翻畸形的矫正及内固定方法.方法骨折复位髁上楔形截骨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8个月,骨不连及肘内翻同时得到矫正,本组5例,优4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确切有效,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永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异位骨化

    通过复习异位骨化的相关文献,详细介绍了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分类、发生率、分型、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异位骨化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软组织内形成的新生骨,在组织学上,成熟的异位骨化与骨痂一致.其形成一般需三个条件:①成骨诱导物;②成骨的前体细胞;③允许成骨的组织环境.早期表现包括关节周围疼痛、发热、红肿,逐渐出现关节活动受限.三相核素骨扫描是早期检测异位骨化的敏感指标,并可以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和成熟度.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是目前公认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和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有效的药物.手术切除是异位骨化形成后导致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唯一治疗手段.

    作者:毛玉江;王满宜;吴新宝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