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东;马梦然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干骨折成角愈合发生原因和对策.方法分析12例股骨、胫腓骨干骨折成角愈合程度,设计截骨平面及截骨角度,恢复膝关节力线防治创伤性膝关节病.结果12例平均随访5年6个月术肢恢复正常负重力线,跛行改善,膝关节疼痛缓解,关节病发生和发展明显延缓.结论下肢长骨干骨折后成角愈合超过生理负重线基本条件后应手术治疗为好.成角矫正后可延缓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矫正成角、恢复力线也是治疗膝关节病的方法.
作者:赵金平;叶淦湖;陈镜潮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报告一例上臂高位断肢再植的治疗结果.方法对1例左上臂高位断肢患者的病史,术后功能的恢复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术后再植肢体肿胀不明显,创面一期愈合.139d后,手指出现轻微的屈指运动,6个月后,左手出现触觉痛,8个月后,骨折线模糊,主动运动肩关节外展30°,前屈20°,肘关节屈75°,伸0,腕关节背伸0,掌屈15°,大小鱼际肌及手内在肌轻度萎缩,呈爪形手,被动屈曲时指尖能接近掌指关节,伸指受限,被动活动度达正常范围,腕关节近端痛觉,触压觉及温冷觉明显恢复,左手感觉尚未恢复.结论上臂高位离断再植的适应症是肢体完整,缺血时间短,神经非根性撕脱伤,且患者年轻,全身情况良好,应尽量给予再植.
作者:何向阳;李平生;周军;方国芳;韩文海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对211例下肢长骨骨折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结果进行评价.方法用不扩髓带锁髓内钉为主要固定方法,对211例股骨、胫骨骨折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包括CPM在内的有序功能锻炼.结果获得随访189例,时间4~26个月,平均9个月.全组病例获得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发生,骨折延迟愈合7例,膝关节功能受限4例.按Johner-wruch标准:优158例,良22例,中9例,优良率95.2%.结论带锁髓内钉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较好的方法,其适应证较以往有进一步的拓展,术中骨折复位与保存骨折块血供并重的理念是正确的.
作者:胡晓亮;丁菊红;沈建华;尹伟忠;李春华;杜荣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总结钢板螺钉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的螺钉问题.方法应用解剖型AO跟骨钢板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60例.对术后早期出现的螺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随访22个月,螺钉松动1例,螺钉位置不当2例.结论解剖型AO跟骨钢板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能充分恢复跟骨形态,但需充分术前准备增加螺钉固定位置的准确性,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龚晓峰;武勇;贺良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再灌注(IR)对关节滑膜的损伤及其机制.方法8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正常组、缺血组和再灌注组(缺血8h后再灌注);分别于缺血后4、6、8、10h,再灌注1、3、6、12、24、72h和1、2、4、8、12周.取滑膜组织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乳酸的含量,观察形态学变化并作滑膜组织血管标记和多形核细胞(PMN)计数.结果IR早期滑膜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在随后的修复过程中毛细血管出现严重的狭窄和闭塞;SOD在缺血阶段即明显降低,持续到IR后8周;IR组MDA显著高于对照侧、缺血组和正常组;自缺血4h~IR 2周,乳酸含量持续在高水平;PMN计数:IR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标记显示IR 8~12周血管数较健侧减少(P<0.05).结论IR损伤早期以组织的变性坏死为主,之后患侧逐渐演变成慢性滑膜炎和创伤性关节炎.修复过程中微循环障碍及代谢产物长期滞留和PMN作用可能是影响其修复的重要因素.
作者:邓志龙;孙新君;周继红;王成琪;王剑利;张伟旭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髂腹股沟皮瓣对拇指皮肤脱套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脱套伤9例,切取皮瓣面积8cm×7cm~12cm×8cm,供皮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拇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脱套伤方法简单易行,功能恢复较满意,适合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彭光军;牛犇;朱喆;张印峰;李国建;许屾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髌骨骨质疏松并骨折容易造成术后关节面不平整的原因及处理.方法24例骨质疏松并髌骨骨折行张力带内固定,术中除保证髌骨表面对合良好外,复查X线片,并用手指通过髌骨小切口触摸髌骨关节面以了解髌骨关节面的对合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15例髌骨关节面对合差,间隙大于3.5mm,行二次手术后复位满意,功能恢复优良率83.3%;9例髌骨关节面对合虽小于3mm,经保守治疗,优良率为44.4%.结论髌骨骨质疏松并骨折在行张力带内固定时不宜过紧,以保证髌骨关节面的对合平整,其方法可用手指通过髌骨旁小切口触摸髌骨关节面及术中复查X线片.髌骨关节面对合不良者功能恢复较差.
作者:凌云;许伟国;林昂如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成人期股骨头骨骺滑脱症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6例17髋股骨头骨骺滑脱症患者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采用髋臼加深和自体植骨于髋臼内上后方10~3点钟位,以加深和下移髋臼,重建臼顶部和后柱后壁,正确安置各种类型假体.结果对16例17髋的股骨头骨骺滑脱患者平均随访5年10个月,植入骨愈合,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优(>90分)13例14髋,良(80~90分)3例3髋,无尚可(70~79分)和差(<70分)的病例.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均已治愈或改善.结论加深髋臼和自体骨植骨重建髋臼顶部和后柱,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成人期股骨头骨骺滑脱症成功的关键.
作者:毛宾尧;司全明;贾学文;应忠追;胡裕桐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后路RF或RF复位固定骨折推体,结合前路经胸腹膜外途径椎体减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瘫32例.结果32例均能耐受手术,并获6~24个月的随访,X线片复查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后突角消失,RF或AF螺钉无松动断裂,CT复查椎管减压彻底.32例均在术后2~4周内恢复排尿功能,6个月内两下肢均有Frankle 2~3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①后路RF或AF复位、固定满意,前路手术减压彻底;②后路RF或AF复位内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安全有效价廉的手术方式.
作者:王四清;张成阳;李相花;杨淮海;孙志銮;李景杨;郑闽前;朱如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T和X线片对髋臼骨折移位程度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3年5月收治的6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CT和X线片.根据病例纳入标准,把其中20例患者的CT和X线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盲法,在CT和X线片上,让3名医生各自利用一个标准的测量方法对沿髋臼关节面的横行和垂直移位进行测量.以CT为标准,分别计算出横行和垂直移位2mm和4mm的X线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对每个测量者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X线片对检测垂直移位的灵敏度较差(灵敏度=44.3%).其中对于单柱骨折垂直移位的灵敏度更差(灵敏度=0).每个测量者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X线片对检测髋臼骨折横向和垂直移位均显示较差的灵敏度;而对垂直移位的灵敏度就更差;因此,CT不仅优于X线片用于术前选择髋臼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且还用于评价术后骨折复位程度和预后.
作者:王浩;杨朝辉;卢汉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并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对自2000年11月~2003年10月,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的9例股骨颈骨折骨不连伴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病例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5月.结果9例骨折均获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6月.在X线片上,所有病例的股骨头骨密度都表现明显增高,未见股骨头坏死加重的表现.Harris评分89.2分.结论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伴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长青;王坤正;曾炳芳;徐铮宇;金东旭;邵雷;宋文奇;眭述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性及应用AO中空加压螺丝钉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优越性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应用AO中空加压螺丝钉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Garden Ⅰ型6例,Ⅱ型13例,Ⅲ型17例,Ⅳ型7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存症,进行治疗后用AO中空加压螺钉固定,术后均进行追踪随访.结果经平均4.8年的随访,无术中和住院期间死亡病例.近期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18.6%;远期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9.3%,除1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及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外,余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率为95.12%.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0.24%.恢复伤前生活行走功能.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往往有并存症,应重视围手术期治疗及采用简单有效方法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发生.AO中空加压螺丝钉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操作简单、符合生物力学特点、固定牢固可靠、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汪曾荣;詹伟彦;陈庠仑;文永强;黄醒中;邱华文;何开正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真空负压封闭技术(VS)加外固定器治疗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的效果.方法近4年来收治63例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VS加外固定器治疗,清创后骨折用Orthofix单边外固定器固定,创面或创腔内用Vacuseal材料覆盖,接负压封闭吸引,6~10d后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结果63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浅表感染3例(4.8%)和针道感染13例19针(7.5%);骨折愈合53例(84.1%),延迟愈合或不愈合10例(15.9%).平均愈合时间6.5个月.结论VS技术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在迅速有效地稳定骨折的同时,能安全有效地封闭创面,缩短二期创面修复时间,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其方法简单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元章;李英才;王韬;黄显凯;麻晓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金属松质骨螺钉是应用于骨折内固定广泛的材料之一,临床上有许多螺钉的松动、脱出导致内固定的失败的病例报道.螺钉的松动、脱出与螺钉的拔出力有关.螺钉拔出力与螺钉的材料、螺纹的几何形态、骨质量、螺钉操作技术等密切相关.
作者:刘志礼;舒勇;许永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伴有颈脊髓损伤的骨盆骨折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和分析187例骨盆骨折患者中伴有颈脊髓损伤的48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征.结果按照损伤机制分型,以前后挤压型骨盆骨折中伴休克和颈髓损伤多;颈髓损伤平面上移和程度加重以伴有休克者明显;低钠血症是此类损伤早期常见的并发症.结论重视此类损伤的病史特点,详细的颈部检查,了解其损伤的机制分型,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尽早应用抗再灌注损伤的药物,严密监测低钠血症的相关数据,则有助于此类损伤的早期救治.
作者:熊敏;张康乐;谭军;侯春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带锁髓内钉及西脉TiNi记忆合金骨卡环治疗股骨干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股骨干粉碎骨折35例,均为AO分型中的B型和C型.其中B型25例,C型10例.全部病例采用开放复位带锁髓内钉加记忆合金骨卡环内固定治疗,5例行植骨.结果经12~24个月随访(平均18.5个月),除1例因骨卡环脱落而行手术外,全部病例骨折二期愈合.术后18~24个月取出带锁髓内钉.按Klemm功能恢复分级标准,总体优良率98.2%.结论带锁髓内钉加记忆合金骨卡环内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骨折可互相取长补短、稳定固定,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洪伟;阮美树;苏训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对移位复杂髋臼骨折采用不同手术入路与方法,探讨提高其疗效的方法.方法手术治疗有移位髋臼骨折86例,对其中27例有移位复杂髋臼骨折进行了随访.所有骨折均按Letournel-Judet的方法进行分型.根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ack入路13例,髂腹股沟入路2例,前后联合入路12例,分别进行复位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8.3个月(5~38个月).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10例,良12例,一般3例,差2例,优良率81.4%.术后发生骨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7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无死亡、感染及不愈合的病例.结论手术前分析骨折的类型及骨折的移位方向,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中良好的复位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作者:黄勇;吕夫新;张鹏;耿立杰;董晓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肱骨中上段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特点,提出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自2000年来,采用单侧外固定架骨折固定、自体大隐静脉桥接修复肱动脉治疗9例.结果随访1~2年,吻合段血管均无狭窄.除1例骨折术后骨不连,再次手术外,余骨折均达临床愈合,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术式对肱骨中上段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治疗较为理想,操作简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吴文;尹庆水;章莹;符史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20世纪后期,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虚拟技术发展迅速,为微创外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微创外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对微创外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虚拟技术充实和更新了微创外科的诊疗理念,拓展了微创外科的诊疗范围,提高了微创外科的诊疗效果,并且促进了微创诊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但由于虚拟技术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虚拟技术的开发不仅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借助昂贵的设备和特殊的器械,因此将虚拟技术应用于微创外科领域时,应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有选择有重点的逐步开展,同时应不断加强虚拟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努力促使其真正成为微创或无创治疗的有效手段.
作者:任高宏;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通过复习异位骨化的相关文献,详细介绍了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分类、发生率、分型、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异位骨化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软组织内形成的新生骨,在组织学上,成熟的异位骨化与骨痂一致.其形成一般需三个条件:①成骨诱导物;②成骨的前体细胞;③允许成骨的组织环境.早期表现包括关节周围疼痛、发热、红肿,逐渐出现关节活动受限.三相核素骨扫描是早期检测异位骨化的敏感指标,并可以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和成熟度.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是目前公认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和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有效的药物.手术切除是异位骨化形成后导致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唯一治疗手段.
作者:毛玉江;王满宜;吴新宝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