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附32例报告)

王四清;张成阳;李相花;杨淮海;孙志銮;李景杨;郑闽前;朱如里

关键词: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前路椎管减压, 胸腰椎骨折, 脊髓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后路RF或RF复位固定骨折推体,结合前路经胸腹膜外途径椎体减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瘫32例.结果32例均能耐受手术,并获6~24个月的随访,X线片复查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后突角消失,RF或AF螺钉无松动断裂,CT复查椎管减压彻底.32例均在术后2~4周内恢复排尿功能,6个月内两下肢均有Frankle 2~3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①后路RF或AF复位、固定满意,前路手术减压彻底;②后路RF或AF复位内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安全有效价廉的手术方式.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肱骨外髁骨折骨不连并肘内翻畸形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肱骨外髁骨折并肘内翻畸形的矫正及内固定方法.方法骨折复位髁上楔形截骨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8个月,骨不连及肘内翻同时得到矫正,本组5例,优4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确切有效,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永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可吸收防粘连膜在肌腱修复中的应用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可吸收防粘连膜预防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8例急性手部肌腱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肌腱缝合后分别采用包绕成都迪康公司生产的聚-DL-乳酸可吸收防粘连膜和早期使用动力性支具两种方法治疗.试验组15例65腱,涉及屈肌腱10例51腱,7例伴血管神经损伤;伸肌腱5例14腱.对照组23例76腱,涉及屈肌腱11例32腱,6例伴血管神经损伤;伸肌腱12例44腱.对损伤肌腱均采用5-0肌腱缝线行改良Kessler法修复.试验组术后以石膏托固定伤手于屈腕、屈掌指关节位(屈肌腱损伤者)或伸腕、伸指位(伸肌腱损伤者),鼓励患者早期行手指活动,对照组术后第3天改用动力性支具.4周后拆除石膏托或动力性支具,行主动屈伸锻炼,辅以中药熏洗.结果试验组1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肌腱修复处皮肤出现局限性硬结,其余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8.7个月.术后屈肌腱功能用TAM法评定,伸肌腱功能用Miller法评定.试验组综合优良率为93.85%(61/65),对照组综合优良率为90.79%(69/76)(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可吸收防粘连膜能有效防止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粘连的形成,同时避免了动力性支具安装的繁琐操作,消除了医患双方在使用支具过程中对可能发生肌腱断裂的担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邢丹谋;彭正人;任东;李文武;杨中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受限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的原因.方法1992年4月~2002年8月收治的32例内固定术后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中11例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结果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采用李稔生肘关节疗效判断标准:优14例,良7例,一般8例,差3例.11例(34.4%)肘关节均有不同程度屈伸障碍.结论致伤暴力大、损伤范围广、制动时间长、肘部感染及手术操作技术失误是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作者:何方;李国庆;叶方全;余乃宝;周桂欣;林文钦;温达义;余其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金属松质骨螺钉拔出力的研究

    金属松质骨螺钉是应用于骨折内固定广泛的材料之一,临床上有许多螺钉的松动、脱出导致内固定的失败的病例报道.螺钉的松动、脱出与螺钉的拔出力有关.螺钉拔出力与螺钉的材料、螺纹的几何形态、骨质量、螺钉操作技术等密切相关.

    作者:刘志礼;舒勇;许永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牵拉应力下成骨细胞(MC3T3-E1)的增殖与matrilin-2 mRNA的表达

    目的观察三维培养的克隆鼠颅骨成骨细胞(MC3T3-E1)在特定的周期性牵拉应力刺激下,其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matrilin-2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以明胶海绵(2cm×2cm×0.25cm)作为MC3T3-E1的三维培养支架,每块明胶海绵种植细胞悬液100μl,细胞数目为1.25×105个.明胶海绵拉伸度为5%、频率60r/min、15min/h,牵拉后2、4、6、8、10d分别从牵拉组和对照组中各取3个样本,行细胞计数、细胞及培养液的ALP活性测定、细胞的matrilin-2 mRNA测定.结果第2天牵拉组的细胞数目即多于对照组(P<0.05),细胞倍增时间从71h提前至55h.除第2天外,牵拉组细胞的ALP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培养液中ALP活性均处于低水平,无显著差别.第4天牵拉组matrilin-2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之后保持高水平表达.结论周期性牵拉应力促进三维培养的MC3T3-E1的增殖,抑制细胞的ALP活性,促进matrilin-2 mRNA的表达,细胞的分化能力增强.

    作者:王鹏程;张英泽;陈百成;李东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颈前路减压植骨术预防椎动脉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目的在对椎动脉进行解剖学研究基础上,探讨如何预防颈椎前路减压术中椎动脉损伤.方法采用成年尸体10具,去除颈部浅层肌肉及软组织,显露双侧颈长肌及椎动脉,观察椎动脉与钩椎关节及颈长肌的关系,测量颈椎钩椎关节突外上缘与椎动脉的距离.找出各颈椎节段与椎动脉之间的确切关系,以防手术时损伤椎动脉.结果颈长肌外缘在钩椎关节与颈椎横突孔内侧连线中点处.椎动脉位于钩椎关节外侧,颈椎钩椎关节与椎动脉的距离为:C3水平(0.91±0.22)mm;C4水平(1.02±0.41)mm;C5水平(1.37±0.39)mm;C6水平(1.54±0.51)mm;C7水平(1.63±0.74)mm.在此基础上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防止了椎动脉损伤.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不应超过钩椎关节;对于椎动脉损伤,颈长肌肌瓣填塞是有效的止血方法.

    作者:张英泽;王庆贤;潘进社;薛静;李亚洲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第2足趾腓侧皮瓣移植的应用解剖及在手部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第2足趾腓侧皮瓣移植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优缺点等.方法新鲜成人尸体足左、右各10只,经灌注、解剖、测量,了解皮瓣的血供范围和相关血管、神经的外径.临床应用17例修复手部皮肤缺损,了解皮瓣的成活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灌注剂可达整个第2足趾及相邻趾蹼,测得第2足趾跖趾关节处腓侧固有动脉、趾背静脉分别为(1.0±0.2)mm、(0.9±0.2)mm;临床应用17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手、足部均无感染.经半年以上随访,被修复手指外观、颜色接近正常,供足无疼痛和植皮破溃现象发生.结论第2足趾腓侧皮瓣血供可靠,口径适于吻合,质地好,适于手指皮肤确实的修复.

    作者:胡洪良;丁自海;陈滨;闻重秋;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附32例报告)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后路RF或RF复位固定骨折推体,结合前路经胸腹膜外途径椎体减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瘫32例.结果32例均能耐受手术,并获6~24个月的随访,X线片复查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后突角消失,RF或AF螺钉无松动断裂,CT复查椎管减压彻底.32例均在术后2~4周内恢复排尿功能,6个月内两下肢均有Frankle 2~3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①后路RF或AF复位、固定满意,前路手术减压彻底;②后路RF或AF复位内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安全有效价廉的手术方式.

    作者:王四清;张成阳;李相花;杨淮海;孙志銮;李景杨;郑闽前;朱如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脱套伤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髂腹股沟皮瓣对拇指皮肤脱套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脱套伤9例,切取皮瓣面积8cm×7cm~12cm×8cm,供皮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拇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脱套伤方法简单易行,功能恢复较满意,适合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彭光军;牛犇;朱喆;张印峰;李国建;许屾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有移位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对移位复杂髋臼骨折采用不同手术入路与方法,探讨提高其疗效的方法.方法手术治疗有移位髋臼骨折86例,对其中27例有移位复杂髋臼骨折进行了随访.所有骨折均按Letournel-Judet的方法进行分型.根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ack入路13例,髂腹股沟入路2例,前后联合入路12例,分别进行复位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8.3个月(5~38个月).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10例,良12例,一般3例,差2例,优良率81.4%.术后发生骨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7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无死亡、感染及不愈合的病例.结论手术前分析骨折的类型及骨折的移位方向,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中良好的复位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作者:黄勇;吕夫新;张鹏;耿立杰;董晓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骨盆骨折伴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伴有颈脊髓损伤的骨盆骨折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和分析187例骨盆骨折患者中伴有颈脊髓损伤的48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征.结果按照损伤机制分型,以前后挤压型骨盆骨折中伴休克和颈髓损伤多;颈髓损伤平面上移和程度加重以伴有休克者明显;低钠血症是此类损伤早期常见的并发症.结论重视此类损伤的病史特点,详细的颈部检查,了解其损伤的机制分型,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尽早应用抗再灌注损伤的药物,严密监测低钠血症的相关数据,则有助于此类损伤的早期救治.

    作者:熊敏;张康乐;谭军;侯春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外固定架下带血管蒂腓骨及人工骨泰移植治疗儿童慢性感染性胫骨骨缺损

    目的探讨采用外固定架下带血管蒂腓骨及人工骨泰移植,一期治疗儿童慢性感染性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感染相对静止期的胫骨骨缺损患儿,彻底清除病灶,取相应长度的带血管蒂的腓骨做支撑,恢复骨长度,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用人工骨泰(粉剂)与抗菌素混合填充骨缺损区.共治疗19例.结果15例切口一期愈合,4例切口轻度感染,治疗3~4周后愈合,随访0.5~1.5年感染无复发,骨折愈合满意,肢体功能良好.结论采用外固定架下带血管蒂腓骨及人工骨泰移植等综合手段,一期治疗儿童慢性感染性胫骨骨缺损是可行的,疗效显著,治疗周期缩短,肢体功能良好.

    作者:邓江;韩小松;韩建华;王世强;何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合并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结果5例经及时诊断和抗凝治疗后均获得好转.结论深静脉血栓具有隐蔽性临床征象,容易延误早期治疗.对高危患者应重点预防.围手术期采用3种预防方法能够显著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作者:栗剑;王福权;徐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目的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并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对自2000年11月~2003年10月,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的9例股骨颈骨折骨不连伴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病例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5月.结果9例骨折均获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6月.在X线片上,所有病例的股骨头骨密度都表现明显增高,未见股骨头坏死加重的表现.Harris评分89.2分.结论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伴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长青;王坤正;曾炳芳;徐铮宇;金东旭;邵雷;宋文奇;眭述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AO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

    目的比较研究AO锁骨钩钢板与传统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与锁骨远端骨折,评估AO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与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12例与传统方法(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环扎、螺钉固定等)治疗28例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40例经12~20个月随访,平均14个月.按照Lazzcano标准,两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100%和78.6%.对两组疗效比较作x2检验,P=0.025.锁骨钩钢板在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明显优于克氏针、钢丝环扎及螺钉固定等传统方法.结论AO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与锁骨远端骨折具有固定确实,不损伤关节面,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卢华定;蔡道章;王昆;曾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

    这些研究没有证明何种方法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佳手术方法.应该对比较性临床研究进行探讨,尤其是不同治疗方法与潜在的风险因素如骨折类型的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CT和X线片对髋臼骨折移位程度评价的比较

    目的探讨CT和X线片对髋臼骨折移位程度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3年5月收治的6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CT和X线片.根据病例纳入标准,把其中20例患者的CT和X线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盲法,在CT和X线片上,让3名医生各自利用一个标准的测量方法对沿髋臼关节面的横行和垂直移位进行测量.以CT为标准,分别计算出横行和垂直移位2mm和4mm的X线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对每个测量者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X线片对检测垂直移位的灵敏度较差(灵敏度=44.3%).其中对于单柱骨折垂直移位的灵敏度更差(灵敏度=0).每个测量者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X线片对检测髋臼骨折横向和垂直移位均显示较差的灵敏度;而对垂直移位的灵敏度就更差;因此,CT不仅优于X线片用于术前选择髋臼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且还用于评价术后骨折复位程度和预后.

    作者:王浩;杨朝辉;卢汉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上臂高位断肢再植一例初步报告

    目的报告一例上臂高位断肢再植的治疗结果.方法对1例左上臂高位断肢患者的病史,术后功能的恢复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术后再植肢体肿胀不明显,创面一期愈合.139d后,手指出现轻微的屈指运动,6个月后,左手出现触觉痛,8个月后,骨折线模糊,主动运动肩关节外展30°,前屈20°,肘关节屈75°,伸0,腕关节背伸0,掌屈15°,大小鱼际肌及手内在肌轻度萎缩,呈爪形手,被动屈曲时指尖能接近掌指关节,伸指受限,被动活动度达正常范围,腕关节近端痛觉,触压觉及温冷觉明显恢复,左手感觉尚未恢复.结论上臂高位离断再植的适应症是肢体完整,缺血时间短,神经非根性撕脱伤,且患者年轻,全身情况良好,应尽量给予再植.

    作者:何向阳;李平生;周军;方国芳;韩文海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跟骨骨折手术中的螺钉问题

    目的总结钢板螺钉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的螺钉问题.方法应用解剖型AO跟骨钢板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60例.对术后早期出现的螺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随访22个月,螺钉松动1例,螺钉位置不当2例.结论解剖型AO跟骨钢板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能充分恢复跟骨形态,但需充分术前准备增加螺钉固定位置的准确性,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龚晓峰;武勇;贺良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异位骨化

    通过复习异位骨化的相关文献,详细介绍了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分类、发生率、分型、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异位骨化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软组织内形成的新生骨,在组织学上,成熟的异位骨化与骨痂一致.其形成一般需三个条件:①成骨诱导物;②成骨的前体细胞;③允许成骨的组织环境.早期表现包括关节周围疼痛、发热、红肿,逐渐出现关节活动受限.三相核素骨扫描是早期检测异位骨化的敏感指标,并可以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和成熟度.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是目前公认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和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有效的药物.手术切除是异位骨化形成后导致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唯一治疗手段.

    作者:毛玉江;王满宜;吴新宝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