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栗剑;王福权;徐阳

关键词: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 高危因素, 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术后合并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结果5例经及时诊断和抗凝治疗后均获得好转.结论深静脉血栓具有隐蔽性临床征象,容易延误早期治疗.对高危患者应重点预防.围手术期采用3种预防方法能够显著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有移位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对移位复杂髋臼骨折采用不同手术入路与方法,探讨提高其疗效的方法.方法手术治疗有移位髋臼骨折86例,对其中27例有移位复杂髋臼骨折进行了随访.所有骨折均按Letournel-Judet的方法进行分型.根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ack入路13例,髂腹股沟入路2例,前后联合入路12例,分别进行复位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8.3个月(5~38个月).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10例,良12例,一般3例,差2例,优良率81.4%.术后发生骨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7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无死亡、感染及不愈合的病例.结论手术前分析骨折的类型及骨折的移位方向,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中良好的复位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作者:黄勇;吕夫新;张鹏;耿立杰;董晓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肘关节后脱位并尺骨冠状突骨折9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肘关节后脱位并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000年3月~2003年5月9例肘关节后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的治疗经验,根据骨折类型分别采用内外侧入路对8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配合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24个月,根据HSS评分标准,优5例(55.6%),良2例(22.2%),一般2例(22.2%),优良率77.8%,无严重肘关节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和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该类骨折效果的关键.

    作者:许树柴;郭玉海;王昭佩;马少云;李振宇;林青;莫卫海;邓晋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211例下肢长骨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的临床评价

    目的对211例下肢长骨骨折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结果进行评价.方法用不扩髓带锁髓内钉为主要固定方法,对211例股骨、胫骨骨折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包括CPM在内的有序功能锻炼.结果获得随访189例,时间4~26个月,平均9个月.全组病例获得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发生,骨折延迟愈合7例,膝关节功能受限4例.按Johner-wruch标准:优158例,良22例,中9例,优良率95.2%.结论带锁髓内钉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较好的方法,其适应证较以往有进一步的拓展,术中骨折复位与保存骨折块血供并重的理念是正确的.

    作者:胡晓亮;丁菊红;沈建华;尹伟忠;李春华;杜荣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金属松质骨螺钉拔出力的研究

    金属松质骨螺钉是应用于骨折内固定广泛的材料之一,临床上有许多螺钉的松动、脱出导致内固定的失败的病例报道.螺钉的松动、脱出与螺钉的拔出力有关.螺钉拔出力与螺钉的材料、螺纹的几何形态、骨质量、螺钉操作技术等密切相关.

    作者:刘志礼;舒勇;许永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颈前路减压植骨术预防椎动脉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目的在对椎动脉进行解剖学研究基础上,探讨如何预防颈椎前路减压术中椎动脉损伤.方法采用成年尸体10具,去除颈部浅层肌肉及软组织,显露双侧颈长肌及椎动脉,观察椎动脉与钩椎关节及颈长肌的关系,测量颈椎钩椎关节突外上缘与椎动脉的距离.找出各颈椎节段与椎动脉之间的确切关系,以防手术时损伤椎动脉.结果颈长肌外缘在钩椎关节与颈椎横突孔内侧连线中点处.椎动脉位于钩椎关节外侧,颈椎钩椎关节与椎动脉的距离为:C3水平(0.91±0.22)mm;C4水平(1.02±0.41)mm;C5水平(1.37±0.39)mm;C6水平(1.54±0.51)mm;C7水平(1.63±0.74)mm.在此基础上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防止了椎动脉损伤.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不应超过钩椎关节;对于椎动脉损伤,颈长肌肌瓣填塞是有效的止血方法.

    作者:张英泽;王庆贤;潘进社;薛静;李亚洲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Pilon骨折的分类与功能评价

    Pilon骨折的概念由Destot于1911年提出,其特征是涉及胫骨远端关节面上干骺端骨折,呈现不同程度的嵌插与粉碎,伴有关节软骨损伤和关节面分离,可涉及内踝、外踝、后踝的骨折.Pilon骨折的分类,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Rüedi-Allgower分类(1969)与AO/OTA分类方法(1996).Rüedi-Allgower分类依据关节面的粉碎程度和移位程度,将Pilon骨折分为三型.AO/OTA分类中,Pilon骨折主要涉及43-B3、43-C1、43-C2、43-C3,共分为两型4组12个亚组.Pilon骨折治疗结局评价主要用Burwell-Charnley(1965)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和Tornetta(1993)临床治疗结果评价标准,也可用Mazur(1979)踝关节评价分级系统、Baird-Jackson(1987)踝关节评分系统.

    作者:顾立强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颈椎损伤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在生物力学领域,颈椎损伤的研究近年较受关注.利用生物力学的知识可帮助我们判断损伤后颈椎的稳定性,认识其影响因素,并对损伤进行恰当的分类.本文还介绍了椎体刚度、损伤前的生物力学特征(曲度、质量、惯性特征等)对颈椎损伤的影响、损伤时椎管的变化,以及近年发展较快的颈椎损伤的有限元模型研究等.

    作者:李新锋;戴力扬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骨质疏松并髌骨骨折术后关节面不平整的分析及治疗

    目的分析髌骨骨质疏松并骨折容易造成术后关节面不平整的原因及处理.方法24例骨质疏松并髌骨骨折行张力带内固定,术中除保证髌骨表面对合良好外,复查X线片,并用手指通过髌骨小切口触摸髌骨关节面以了解髌骨关节面的对合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15例髌骨关节面对合差,间隙大于3.5mm,行二次手术后复位满意,功能恢复优良率83.3%;9例髌骨关节面对合虽小于3mm,经保守治疗,优良率为44.4%.结论髌骨骨质疏松并骨折在行张力带内固定时不宜过紧,以保证髌骨关节面的对合平整,其方法可用手指通过髌骨旁小切口触摸髌骨关节面及术中复查X线片.髌骨关节面对合不良者功能恢复较差.

    作者:凌云;许伟国;林昂如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第2足趾腓侧皮瓣移植的应用解剖及在手部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第2足趾腓侧皮瓣移植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优缺点等.方法新鲜成人尸体足左、右各10只,经灌注、解剖、测量,了解皮瓣的血供范围和相关血管、神经的外径.临床应用17例修复手部皮肤缺损,了解皮瓣的成活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灌注剂可达整个第2足趾及相邻趾蹼,测得第2足趾跖趾关节处腓侧固有动脉、趾背静脉分别为(1.0±0.2)mm、(0.9±0.2)mm;临床应用17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手、足部均无感染.经半年以上随访,被修复手指外观、颜色接近正常,供足无疼痛和植皮破溃现象发生.结论第2足趾腓侧皮瓣血供可靠,口径适于吻合,质地好,适于手指皮肤确实的修复.

    作者:胡洪良;丁自海;陈滨;闻重秋;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介绍一种管状骨骨折复位维持器

    目的改进设计一种新的管状骨骨折复位维持器.方法改进设计新型管状骨骨折复位维持器并应用到26例胫骨、股骨骨折切开复位交锁钉内固定手术中.结果所有病例骨折均解剖复位,一次交锁成功并牢固固定.结论该复位维持器具有设计合理、操作简单、维持复位关系牢固的特点,适宜于管状骨骨折切开复位交锁钉内固定手术.

    作者:王珂;王振昊;刘文德;张杰;王书诚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解剖型钢板在四肢近关节端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介绍一种四肢近关节端骨折的新型内固定方法,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6例(52个部位)中,肱骨近端骨折7例,远端4例,桡骨远端骨折3例,股骨近端骨折12例,远端骨折4例,胫骨近端骨折14例,远端骨折8例.均采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40例,3.5~22个月,平均7.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6~4.6个月,平均2.5个月.无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折断、弯曲及感染等并发症.膝关节按照Merchant评分标准,其它部分骨折按照自行拟定骨折愈合的评分标准.本组优26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总优良率92.5%.结论解剖钢板因其特有的解剖构型,具有利于复位、固定牢靠及手术简单的优点,对近关节端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有良好效果,可早期功能锻炼,值得推广临床应用.

    作者:程维;李长有;李晓华;张俊峰;郑昊;赫兰学;徐松宝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可吸收防粘连膜在肌腱修复中的应用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可吸收防粘连膜预防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8例急性手部肌腱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肌腱缝合后分别采用包绕成都迪康公司生产的聚-DL-乳酸可吸收防粘连膜和早期使用动力性支具两种方法治疗.试验组15例65腱,涉及屈肌腱10例51腱,7例伴血管神经损伤;伸肌腱5例14腱.对照组23例76腱,涉及屈肌腱11例32腱,6例伴血管神经损伤;伸肌腱12例44腱.对损伤肌腱均采用5-0肌腱缝线行改良Kessler法修复.试验组术后以石膏托固定伤手于屈腕、屈掌指关节位(屈肌腱损伤者)或伸腕、伸指位(伸肌腱损伤者),鼓励患者早期行手指活动,对照组术后第3天改用动力性支具.4周后拆除石膏托或动力性支具,行主动屈伸锻炼,辅以中药熏洗.结果试验组1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肌腱修复处皮肤出现局限性硬结,其余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8.7个月.术后屈肌腱功能用TAM法评定,伸肌腱功能用Miller法评定.试验组综合优良率为93.85%(61/65),对照组综合优良率为90.79%(69/76)(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可吸收防粘连膜能有效防止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粘连的形成,同时避免了动力性支具安装的繁琐操作,消除了医患双方在使用支具过程中对可能发生肌腱断裂的担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邢丹谋;彭正人;任东;李文武;杨中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髁上交锁髓内钉加稳定螺母治疗股骨髁间粉碎骨折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加稳定螺母治疗股骨髁间粉碎骨折的优势.方法本组18例股骨髁间粉碎骨折的病例,按AO分类,C1型2例,C2型10例,C3型6例,均采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加稳定螺母进行治疗.结果随访6~29个月,18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按Noves的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6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达88.89%.结论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加稳定螺母是目前治疗股骨髁间粉碎骨折的有效选择之一,但术中应注意解剖复位,牢固固定、钉长合适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等以避免膝内外翻畸形、下肢短缩旋转畸形、膝关节僵硬、骨性关节炎、撞击综合征及骨不连或骨延迟愈合的发生.

    作者:章莹;尹庆水;吴文;符史发;魏仲恩;陈东风;黄山东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新型套筒式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相关研究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套筒式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以及不同骨断端间距(g)和骨-外固定杆间距(b-r)对骨-外固定器复合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7具新鲜成人尸体胫骨标本,制作骨折模型.使用新型套筒式外固定器固定骨折模型,根据骨折断端间距(0、1mm),骨-外固定杆间距(10、25、40、55mm)的不同组合,将实验共分为9组(包括无骨折对照组).应用MTS实验机(美国产)对每一标本进行轴向压、扭转、前/后、内/外侧弯等四种负荷下的力学测试.计算其刚度值,以此反映不同情况下外固定器的稳定性.对骨断端间距(g)与固定器与骨间距(b-r)进行2×4的析因分析.结果骨断端间距(g)的差异对抗压、抗前后弯、抗侧弯三种刚度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为0);骨与外固定杆间距(b-r)的差异对上述三种刚度也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对于抗扭转刚度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四种刚度来说,两处理因素间均无交互效应(P>0.05).结论骨断端间距(g)和骨-杆间距(b-r)对骨-外固定器复合体稳定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型套筒式外固定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作者:韦兴;侯树勋;赵卫东;宋占春;张伟佳;李文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牵拉应力下成骨细胞(MC3T3-E1)的增殖与matrilin-2 mRNA的表达

    目的观察三维培养的克隆鼠颅骨成骨细胞(MC3T3-E1)在特定的周期性牵拉应力刺激下,其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matrilin-2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以明胶海绵(2cm×2cm×0.25cm)作为MC3T3-E1的三维培养支架,每块明胶海绵种植细胞悬液100μl,细胞数目为1.25×105个.明胶海绵拉伸度为5%、频率60r/min、15min/h,牵拉后2、4、6、8、10d分别从牵拉组和对照组中各取3个样本,行细胞计数、细胞及培养液的ALP活性测定、细胞的matrilin-2 mRNA测定.结果第2天牵拉组的细胞数目即多于对照组(P<0.05),细胞倍增时间从71h提前至55h.除第2天外,牵拉组细胞的ALP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培养液中ALP活性均处于低水平,无显著差别.第4天牵拉组matrilin-2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之后保持高水平表达.结论周期性牵拉应力促进三维培养的MC3T3-E1的增殖,抑制细胞的ALP活性,促进matrilin-2 mRNA的表达,细胞的分化能力增强.

    作者:王鹏程;张英泽;陈百成;李东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异位骨化

    通过复习异位骨化的相关文献,详细介绍了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分类、发生率、分型、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异位骨化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软组织内形成的新生骨,在组织学上,成熟的异位骨化与骨痂一致.其形成一般需三个条件:①成骨诱导物;②成骨的前体细胞;③允许成骨的组织环境.早期表现包括关节周围疼痛、发热、红肿,逐渐出现关节活动受限.三相核素骨扫描是早期检测异位骨化的敏感指标,并可以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和成熟度.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是目前公认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和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有效的药物.手术切除是异位骨化形成后导致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唯一治疗手段.

    作者:毛玉江;王满宜;吴新宝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下肢长骨干骨折成角愈合引起膝关节病的临床分析(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干骨折成角愈合发生原因和对策.方法分析12例股骨、胫腓骨干骨折成角愈合程度,设计截骨平面及截骨角度,恢复膝关节力线防治创伤性膝关节病.结果12例平均随访5年6个月术肢恢复正常负重力线,跛行改善,膝关节疼痛缓解,关节病发生和发展明显延缓.结论下肢长骨干骨折后成角愈合超过生理负重线基本条件后应手术治疗为好.成角矫正后可延缓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矫正成角、恢复力线也是治疗膝关节病的方法.

    作者:赵金平;叶淦湖;陈镜潮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期股骨头骨骺滑脱症

    目的探讨成人期股骨头骨骺滑脱症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6例17髋股骨头骨骺滑脱症患者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采用髋臼加深和自体植骨于髋臼内上后方10~3点钟位,以加深和下移髋臼,重建臼顶部和后柱后壁,正确安置各种类型假体.结果对16例17髋的股骨头骨骺滑脱患者平均随访5年10个月,植入骨愈合,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优(>90分)13例14髋,良(80~90分)3例3髋,无尚可(70~79分)和差(<70分)的病例.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均已治愈或改善.结论加深髋臼和自体骨植骨重建髋臼顶部和后柱,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成人期股骨头骨骺滑脱症成功的关键.

    作者:毛宾尧;司全明;贾学文;应忠追;胡裕桐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联合应用带锁髓内钉及西脉TiNi记忆合金骨卡环治疗股骨干粉碎骨折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带锁髓内钉及西脉TiNi记忆合金骨卡环治疗股骨干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股骨干粉碎骨折35例,均为AO分型中的B型和C型.其中B型25例,C型10例.全部病例采用开放复位带锁髓内钉加记忆合金骨卡环内固定治疗,5例行植骨.结果经12~24个月随访(平均18.5个月),除1例因骨卡环脱落而行手术外,全部病例骨折二期愈合.术后18~24个月取出带锁髓内钉.按Klemm功能恢复分级标准,总体优良率98.2%.结论带锁髓内钉加记忆合金骨卡环内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骨折可互相取长补短、稳定固定,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洪伟;阮美树;苏训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脱套伤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髂腹股沟皮瓣对拇指皮肤脱套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脱套伤9例,切取皮瓣面积8cm×7cm~12cm×8cm,供皮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拇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脱套伤方法简单易行,功能恢复较满意,适合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彭光军;牛犇;朱喆;张印峰;李国建;许屾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