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程;张英泽;陈百成;李东风
目的总结钢板螺钉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的螺钉问题.方法应用解剖型AO跟骨钢板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60例.对术后早期出现的螺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随访22个月,螺钉松动1例,螺钉位置不当2例.结论解剖型AO跟骨钢板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能充分恢复跟骨形态,但需充分术前准备增加螺钉固定位置的准确性,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龚晓峰;武勇;贺良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加稳定螺母治疗股骨髁间粉碎骨折的优势.方法本组18例股骨髁间粉碎骨折的病例,按AO分类,C1型2例,C2型10例,C3型6例,均采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加稳定螺母进行治疗.结果随访6~29个月,18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按Noves的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6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达88.89%.结论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加稳定螺母是目前治疗股骨髁间粉碎骨折的有效选择之一,但术中应注意解剖复位,牢固固定、钉长合适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等以避免膝内外翻畸形、下肢短缩旋转畸形、膝关节僵硬、骨性关节炎、撞击综合征及骨不连或骨延迟愈合的发生.
作者:章莹;尹庆水;吴文;符史发;魏仲恩;陈东风;黄山东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对211例下肢长骨骨折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结果进行评价.方法用不扩髓带锁髓内钉为主要固定方法,对211例股骨、胫骨骨折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包括CPM在内的有序功能锻炼.结果获得随访189例,时间4~26个月,平均9个月.全组病例获得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发生,骨折延迟愈合7例,膝关节功能受限4例.按Johner-wruch标准:优158例,良22例,中9例,优良率95.2%.结论带锁髓内钉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较好的方法,其适应证较以往有进一步的拓展,术中骨折复位与保存骨折块血供并重的理念是正确的.
作者:胡晓亮;丁菊红;沈建华;尹伟忠;李春华;杜荣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带锁髓内钉及西脉TiNi记忆合金骨卡环治疗股骨干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股骨干粉碎骨折35例,均为AO分型中的B型和C型.其中B型25例,C型10例.全部病例采用开放复位带锁髓内钉加记忆合金骨卡环内固定治疗,5例行植骨.结果经12~24个月随访(平均18.5个月),除1例因骨卡环脱落而行手术外,全部病例骨折二期愈合.术后18~24个月取出带锁髓内钉.按Klemm功能恢复分级标准,总体优良率98.2%.结论带锁髓内钉加记忆合金骨卡环内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骨折可互相取长补短、稳定固定,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洪伟;阮美树;苏训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T和X线片对髋臼骨折移位程度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3年5月收治的6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CT和X线片.根据病例纳入标准,把其中20例患者的CT和X线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盲法,在CT和X线片上,让3名医生各自利用一个标准的测量方法对沿髋臼关节面的横行和垂直移位进行测量.以CT为标准,分别计算出横行和垂直移位2mm和4mm的X线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对每个测量者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X线片对检测垂直移位的灵敏度较差(灵敏度=44.3%).其中对于单柱骨折垂直移位的灵敏度更差(灵敏度=0).每个测量者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X线片对检测髋臼骨折横向和垂直移位均显示较差的灵敏度;而对垂直移位的灵敏度就更差;因此,CT不仅优于X线片用于术前选择髋臼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且还用于评价术后骨折复位程度和预后.
作者:王浩;杨朝辉;卢汉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的原因.方法1992年4月~2002年8月收治的32例内固定术后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中11例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结果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采用李稔生肘关节疗效判断标准:优14例,良7例,一般8例,差3例.11例(34.4%)肘关节均有不同程度屈伸障碍.结论致伤暴力大、损伤范围广、制动时间长、肘部感染及手术操作技术失误是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作者:何方;李国庆;叶方全;余乃宝;周桂欣;林文钦;温达义;余其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成人期股骨头骨骺滑脱症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6例17髋股骨头骨骺滑脱症患者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采用髋臼加深和自体植骨于髋臼内上后方10~3点钟位,以加深和下移髋臼,重建臼顶部和后柱后壁,正确安置各种类型假体.结果对16例17髋的股骨头骨骺滑脱患者平均随访5年10个月,植入骨愈合,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优(>90分)13例14髋,良(80~90分)3例3髋,无尚可(70~79分)和差(<70分)的病例.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均已治愈或改善.结论加深髋臼和自体骨植骨重建髋臼顶部和后柱,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成人期股骨头骨骺滑脱症成功的关键.
作者:毛宾尧;司全明;贾学文;应忠追;胡裕桐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在对椎动脉进行解剖学研究基础上,探讨如何预防颈椎前路减压术中椎动脉损伤.方法采用成年尸体10具,去除颈部浅层肌肉及软组织,显露双侧颈长肌及椎动脉,观察椎动脉与钩椎关节及颈长肌的关系,测量颈椎钩椎关节突外上缘与椎动脉的距离.找出各颈椎节段与椎动脉之间的确切关系,以防手术时损伤椎动脉.结果颈长肌外缘在钩椎关节与颈椎横突孔内侧连线中点处.椎动脉位于钩椎关节外侧,颈椎钩椎关节与椎动脉的距离为:C3水平(0.91±0.22)mm;C4水平(1.02±0.41)mm;C5水平(1.37±0.39)mm;C6水平(1.54±0.51)mm;C7水平(1.63±0.74)mm.在此基础上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防止了椎动脉损伤.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不应超过钩椎关节;对于椎动脉损伤,颈长肌肌瓣填塞是有效的止血方法.
作者:张英泽;王庆贤;潘进社;薛静;李亚洲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髌骨骨质疏松并骨折容易造成术后关节面不平整的原因及处理.方法24例骨质疏松并髌骨骨折行张力带内固定,术中除保证髌骨表面对合良好外,复查X线片,并用手指通过髌骨小切口触摸髌骨关节面以了解髌骨关节面的对合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15例髌骨关节面对合差,间隙大于3.5mm,行二次手术后复位满意,功能恢复优良率83.3%;9例髌骨关节面对合虽小于3mm,经保守治疗,优良率为44.4%.结论髌骨骨质疏松并骨折在行张力带内固定时不宜过紧,以保证髌骨关节面的对合平整,其方法可用手指通过髌骨旁小切口触摸髌骨关节面及术中复查X线片.髌骨关节面对合不良者功能恢复较差.
作者:凌云;许伟国;林昂如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真空负压封闭技术(VS)加外固定器治疗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的效果.方法近4年来收治63例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VS加外固定器治疗,清创后骨折用Orthofix单边外固定器固定,创面或创腔内用Vacuseal材料覆盖,接负压封闭吸引,6~10d后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结果63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浅表感染3例(4.8%)和针道感染13例19针(7.5%);骨折愈合53例(84.1%),延迟愈合或不愈合10例(15.9%).平均愈合时间6.5个月.结论VS技术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在迅速有效地稳定骨折的同时,能安全有效地封闭创面,缩短二期创面修复时间,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其方法简单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元章;李英才;王韬;黄显凯;麻晓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并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对自2000年11月~2003年10月,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治疗的9例股骨颈骨折骨不连伴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病例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5月.结果9例骨折均获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6月.在X线片上,所有病例的股骨头骨密度都表现明显增高,未见股骨头坏死加重的表现.Harris评分89.2分.结论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伴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长青;王坤正;曾炳芳;徐铮宇;金东旭;邵雷;宋文奇;眭述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改进设计一种新的管状骨骨折复位维持器.方法改进设计新型管状骨骨折复位维持器并应用到26例胫骨、股骨骨折切开复位交锁钉内固定手术中.结果所有病例骨折均解剖复位,一次交锁成功并牢固固定.结论该复位维持器具有设计合理、操作简单、维持复位关系牢固的特点,适宜于管状骨骨折切开复位交锁钉内固定手术.
作者:王珂;王振昊;刘文德;张杰;王书诚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AO锁骨钩钢板(CHP)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1999~2002年运用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22例,所有病例均直接修复断裂的肩锁韧带.结果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2周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平均屈曲90°,外展90°,取出CHP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按Karlsson疗效评定标准,肩关节功能优良率100%.结论锁骨钩钢板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作者:李志权;曾雄;周良安;陈家鸣;徐琳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这些研究没有证明何种方法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佳手术方法.应该对比较性临床研究进行探讨,尤其是不同治疗方法与潜在的风险因素如骨折类型的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通过复习异位骨化的相关文献,详细介绍了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分类、发生率、分型、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异位骨化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软组织内形成的新生骨,在组织学上,成熟的异位骨化与骨痂一致.其形成一般需三个条件:①成骨诱导物;②成骨的前体细胞;③允许成骨的组织环境.早期表现包括关节周围疼痛、发热、红肿,逐渐出现关节活动受限.三相核素骨扫描是早期检测异位骨化的敏感指标,并可以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和成熟度.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是目前公认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和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有效的药物.手术切除是异位骨化形成后导致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唯一治疗手段.
作者:毛玉江;王满宜;吴新宝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通过观察普通开放骨折、海水浸泡开放骨折愈合过程的组织学变化和骨痂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了解海水浸泡开放性骨折愈合过程VEGF的作用与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9只,随机分为普通开放骨折组(对照组)24只和海水浸泡开放骨折组(实验组)35只.造成桡骨横行1.5mm缺损完全开放骨折,普通开放骨折伤组旷置3h,海水浸泡开放骨折伤组海水浸泡伤口3h,之后依次缝合伤口.于第1、3、7、14、21、28、45天处死动物.观察海水浸泡开放骨折伤在骨折愈合中不同时间的病理过程.采用RT-PCR方法检测普通开放骨折、海水浸泡开放骨折不同阶段骨痂中的VEGF的表达及变化.结果海水浸泡开放骨折伤骨痂形成延迟,骨折后第28天,对照组断端间骨痂为骨性骨痂者8例,为软骨者4例,实验组断端间骨痂为骨性骨痂者6例,为软骨者14例.海水浸泡骨折伤愈合过程中新生骨痂的VEGF表达在骨折后逐渐升高,术后14d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但在28d时仍保持较高水平,与一般开放骨折愈合过程的VEGF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海水浸泡使骨折骨痂形成不良率增高,骨折愈合过程有延迟倾向;但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表达无明显变化.
作者:林建宁;阮狄克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再灌注(IR)对关节滑膜的损伤及其机制.方法8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正常组、缺血组和再灌注组(缺血8h后再灌注);分别于缺血后4、6、8、10h,再灌注1、3、6、12、24、72h和1、2、4、8、12周.取滑膜组织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乳酸的含量,观察形态学变化并作滑膜组织血管标记和多形核细胞(PMN)计数.结果IR早期滑膜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在随后的修复过程中毛细血管出现严重的狭窄和闭塞;SOD在缺血阶段即明显降低,持续到IR后8周;IR组MDA显著高于对照侧、缺血组和正常组;自缺血4h~IR 2周,乳酸含量持续在高水平;PMN计数:IR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标记显示IR 8~12周血管数较健侧减少(P<0.05).结论IR损伤早期以组织的变性坏死为主,之后患侧逐渐演变成慢性滑膜炎和创伤性关节炎.修复过程中微循环障碍及代谢产物长期滞留和PMN作用可能是影响其修复的重要因素.
作者:邓志龙;孙新君;周继红;王成琪;王剑利;张伟旭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髂腹股沟皮瓣对拇指皮肤脱套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脱套伤9例,切取皮瓣面积8cm×7cm~12cm×8cm,供皮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拇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脱套伤方法简单易行,功能恢复较满意,适合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彭光军;牛犇;朱喆;张印峰;李国建;许屾 刊期: 2004年第08期
AO学派的历史启示骨折内固定治疗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尽管对内固定治疗仍存在较大的争议,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总结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比利时医生Danis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内固定思想及骨折一期愈合理论.
作者:刘振东;马梦然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伴有颈脊髓损伤的骨盆骨折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和分析187例骨盆骨折患者中伴有颈脊髓损伤的48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征.结果按照损伤机制分型,以前后挤压型骨盆骨折中伴休克和颈髓损伤多;颈髓损伤平面上移和程度加重以伴有休克者明显;低钠血症是此类损伤早期常见的并发症.结论重视此类损伤的病史特点,详细的颈部检查,了解其损伤的机制分型,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尽早应用抗再灌注损伤的药物,严密监测低钠血症的相关数据,则有助于此类损伤的早期救治.
作者:熊敏;张康乐;谭军;侯春林 刊期: 2004年第08期